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9 (78%)
Visitors : 47682476      Online Users : 96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187


    Title: 原住民族小學師資培育政策研究---以屏師校園集體原漢衝突事件為中心的探討
    Authors: 宋神財 Alow Hola
    Alow Hola
    Contributors: 張駿逸
    宋神財 Alow Hola
    Alow Hola
    Keywords: 原住民族
    師資培育
    校園衝突
    原住民
    原漢衝突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4 13:21:02 (UTC+8)
    Abstract: 從1945年臺灣光復以後,原住民族小學師資培育政策,始終依附在主流一般師資培育政策之下,故在學制體系上與一般之師資培育機制無任何顯著差異。因此,從簡易師範山地班、普通師範山地班、師範專科山地班、師範專科普通班、師範學院普通班以及現階段的教育大學普通班,在整體師資培育課程的內容設計安排上均無二致。
    唯一的顯著差異部份乃在培育環境的刻意安排上,從1946年9月起,分別依北、中、南三地,於臺北、臺中、臺南三所師範學校內,各附帶招收一班山地簡易師範班,總共培養了90名,為光復後第一批之原住民族小學教師。
    接下來自1947年起,將三所師範學校共同培育山地生專班的方式,改成統一由臺中師範學校單獨承辦,以逐年設立山地簡易師範班的方式培育,至1956年止,亦培育出300名原住民族小學教師。
    1959年9月起再改由屏東師範專科學校,承擔起集中辦理培育山地小學師資的重責大任,經過多年的培育過程,則栽培了630名原住民族小學教師。但是自1973年8月起的新學年度開始,培育政策突然產生極大的轉變,從原先特闢山地專班集中培育的方式,改成分散至臺北師範專科學校、新竹師範專科學校、臺中師範專科學校、嘉義師範專科學校、屏東師範專科學校、臺東師範專科學校、花蓮師範專科學校等,七所師範專科學校之普通班級中就讀,整體原住民族小學師資培育的方式完全均改弦易轍。造成原本集中培育的原住民族小學師資政策,突然面臨重大改變的真正原因,即本論文擬積極探究的核心問題,而論文中之第三章,乃是自2005年至2007年三年之間,多次走遍全省各地角落,透過和參與校園集體原漢衝突事件的相關當事者多次深度訪談,逐步詳實記錄探討,整個校園集體原漢衝突事件之過程細節始末,並且亦深入瞭解事件過後,各方在善後處理之過程,是如何造成原住民族師資培育政策的大轉變,為第四章探討的重心。
    總之,原住民族的教育改革需要鬆綁,由原住民族自己當家作主。從主流體制中鬆脫被單一化、制式化的學校制度,從主流社會文化中鬆脫被套牢的教育目標。在主體性的體現中,對原住民族之教育宗旨之定位、教育目標之規劃、施政措施之擬定,要有更自主的決策權力,更開闊的思考空間,更多元的設計型態、更實際的改革作風及更自由揮灑的舞台。
    所以主政者應依原住民族之意願,協助原住民族另外鋪設一條脫離主流社會一般教育的雙軌制民族教育體系,設立民族學校,在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師資安排、環境部置……等各方面,配合原住民族需求,提供原住民族就讀,如此呼籲乃建請政府依法行政及依計劃進度落實政策,並歸還原住民族之民族教育權,才象徵國內之教育環境更接近民主與成熟,更代表主政者真正尊重原住民族教育的主體性,原住民族才有未來可言。
    Reference: 一、 中文專書
    Beth M Robertson 貝絲.羅伯森著、黃煜文譯,2004,《如何做好口述歷史Oral History Handbook Forth Edition》,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Donald A.Ritcieh 唐諾‧里齊、王芝芝譯,1997,《大家來做口述歷史Doing Oral History》,台北:遠流出版社。
    君恩特‧帕拉佛等著、杜子信、蔡芬芳譯,2003,《族群衝突管理-以南提洛爾、巴斯克及北愛爾蘭為例》,台北:前衛出版社。
    中川浩一、和歌森民男,1992,《霧社事件》,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1993,《多元文化教育》,台北:臺灣書店。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2002,《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出版社。
    尹建中等,1992,《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四-台灣地區少術民族教育研究政策》,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2002,《原住民族覺醒與自治》,台北:前衛出版社。
    白文正,1990,《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1996a,《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1993,《校史初編》,臺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國立嘉義大學,1987,《嘉師三十年》,嘉義:嘉義師範學院。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1956,《屏師十年》,屏東:省立屏東師範學校。
    1986,《屏師四十年》,屏東:省立屏東師範專科學校。
    1994,《屏師校史初輯》,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1997,《屏師院傑出校友專輯-第一屆至第十七屆校友名錄》,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2001,《屏師院傑出校友專輯-第十八屆至第二十二屆校友名錄》,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2005,《張效良校長百歲冥誕紀念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國立臺東大學,1998,《東師五十年》,臺東:臺東師範學院。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1997,《花師五十年》,花蓮:花蓮師範學院。
    1996b,《師範教育的挑戰與展望》,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二、 學術論文
    方文振,1999,〈日據時期教育政策演變下的番童教育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論文。
    吳育哲,2000,〈原住民籍師院生生活滿意度、任教承諾及對師資培育制度看法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畢慧,1998,〈戰後台灣師範學校教育之研究(1945-1967)〉,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春財,1998,〈山地鄉國小教師教學工作投入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佳琳,1993,〈臺灣光復後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少君,2006,〈大學博物館原住民族文物數位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郭玉婷,2001,〈泰雅族青少年學習式態之質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玉珠,1996,〈烏來地區泰雅族少年偏差行為之成因分析-HIRSCHI社會鍵理論在少數民族社會之驗證〉,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鍾淑芳,2006,〈張效良之三動教育理念-以運動教育為研究核心〉,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牟中原,1996,《民教育改革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羅健霖,2002,〈泰雅族男童的世界觀:兼論其教育意義〉,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台元,2003,〈台灣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制度之評估〉,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堂,2006,〈學校組織變革歷程及管理策略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三、 期刊、論文、報紙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28.15,臺中,1973年05月, 599-600。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28.15,臺中,1973年05月, 616-617。
    芝苑‧阿仁,2005〈原住民族現代教育發祥地〉《原教界》1:16-25。
    張金生,2005〈屏師山地班-原住民師資的集中養成教育〉《原教界》2:12-18。
    洪清一,2005〈回歸原住民族教育自主權〉《原教界》3:6-7。
    陳宜誠,2006〈老師是原住民〉《原教界》11:10-17。
    牟中原、汪幼絨,1997,《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許世在,1975,〈屏東師專山地生與平地生適應問題之比較研究〉。
    黃啟賓,2001,〈校園暴力與偏差行為相關立論之探討〉《學生輔導》,第73 期,頁110~123。
    張振成,1999,〈 校園暴力問題的探討與防制之道 〉 《諮商與輔導》,第161期,頁40~42。
    陳皎眉,1998,〈校園的衝突與暴力 〉 《學生輔導》,第57期,頁20~31。
    梁明煌,2003,〈衝突診斷與伙伴關係建立研究:以花蓮林管處轄內赤科山與六十石山為例〉。
    臺灣時報,1973年05月16日,第三版〈未來的師表為女人群毆〉。
    臺灣日報,1973年05月16日,第八版〈屏東師專發生學生群毆〉。
    中央日報,1951年07月07日,第四版〈中學實施軍訓教廳訂三原則〉。
    民眾日報,1973年05月13日,第十版〈保送師專就學培養山地師資〉。
    四、 外文著作
    沈 六,1989,《當前師範教育問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Avery F.Gordon.Mapping Multculturalism,1993
    Banks,Jame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united states,1998
    Banks,O.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London,Batsford,1968
    Holmes Group Tomorrow teachers.East Lansing,MI:Author,1986
    David Theo Goidberg.Multicuralism: A Critical Readder,1994
    五、 參考網站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05日,
    網址:http://datas.ncl.edu.tw/theabs/1/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短期指標,1999 。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1月31日,網址:http://www.hhps.edu.tw/edu/teacher/teache/
    臺南大學校史館。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02月14日,
    台灣省教育廳,1987,《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師範教育篇上冊》。台中
    網址:http://web.nutn.edu.tw/gac110/history/index.htm
    新莊市公所,新莊簡史。線上檢索日期:2007/11/27 網址:http://www.sinjhuang.tpc.gov.tw/content/find/find_01.asp
    國立馬公高級中學。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02月14日,
    網址:http://www.mksh.phc.edu.tw/~2003/mksh.html
    維基百科。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17日,
    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B3%E9%B3%B3
    1987,《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師範教育篇下冊》。台中
    施正峰、謝若蘭,2006,《當代紐西蘭民主政治》,台北:臺灣國際研究學會。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沈亞梵,1995,《師資培育多元化與教師品管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李亦園,1995,《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李苹綺譯,199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台北:國立編譯館 。
    李園會,1997,《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台北:國立編譯館 。
    李寶珠,1997,《師資培育法之檢討與修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汪明生、朱斌妤,1999,《衝突管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1997,《全國原住民教育會議實錄》,台北:全國原住民教育會議實錄編輯處。
    呂芳上等,1999,《戒嚴時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林玉体,2002,《臺灣教育的主体性》,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臺灣教育史》,台北:文景書局有限公司。
    林淑雅,2000,《第一民族-台灣原住民運動的憲法意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高強華、戴維揚,2001,《族群融合的新境界》,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庚霖興業有限公司。
    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唐宗清譯,1994,《教師與階級:馬克斯主義分析》,台北:桂冠。
    Jeremy Seabrook著、譚天譯,2002,《階級-揭穿社會標籤迷思》,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Ronald E.Koetzsch原著、薛曉華譯,20023,《學習自由的國度-另類理念學校在美國的實踐》,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楊洲松主編,2005,《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宋國誠,2003,《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台北:擎松圖書出版公司。
    2004,《後殖民文學-從邊緣到中心》,台北:擎松圖書出版公司。
    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 》,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譚光鼎等,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中國生產力中心,2001,《九十學年度原住民教育調查統計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2,《九十一學年度原住民教育調查統計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3,《九十二學年度原住民教育調查統計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4,《九十三學年度原住民教育調查統計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5,《九十四學年度原住民教育調查統計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洪泉湖等,1997,《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 。
    徐南號,1993,《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股份有限公司。
    松井耶依,1999,《悲情山林》,台北:國際特赦雜誌社。
    Harold R.Isaacs著、鄧伯宸譯,2004,《族群-Idols of the Tribe》,台北:立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Samuel P.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單德興,2007,《邊緣與中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鄔佩麗,洪儷瑜著,1996,《校園暴力行為之預防、診斷及處理策略模式研究》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出版。
    林建煌,2001,《管理學》,台北:智勝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鍾福山主編,1993,《澳洲原住民政策概況及法案輯要》,台北:內政部。
    張桂茂等,2001,《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張如慧,1998,《民族與性別之潛在課程-以原住民女生為例》,台北:師大書苑。
    張炎憲、高淑媛,1998,《鹿窟事件調查研究》,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張德銳,1998,《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張金生,2005,《新化: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歷史》,臺東:臺東箕模文化發展協會。
    浦忠成,1996,《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習賢德,2000,《二二八口錄歷史補遺 中央警校臺幹班的集體記憶》,台北:輔仁大學。
    陳茂泰,2001,《台北縣烏來鄉泰雅族耆老口述歷史》,台北:台北縣文化局。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陳奇祿,1999,《台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許世楷等,2001a,《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1b,《原住民族》,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2,《從和解到自治》,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6,《臺灣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新新臺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吳天泰等,2002,《教育人類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許志錠,1990,《群眾心理學》,台北:三鋒出版社。
    邵宗海等,1995,《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楊百世,2000,《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傅君等,1998,《跨世紀原住民政策白皮書》,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黃炳煌,1995,《師資培育多元後師資教育專業化可行方案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黃森泉,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沈翠蓮,2004,《臺灣小學師資培育史》,台北: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2002,《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台北:學富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陸軍軍官學校軍事管理科學研究中心編著,2005,《軍事管理實務個案》,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黃克武等,1999a,《戒嚴時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二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9b,《戒嚴時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葉高樹,2002,《宜蘭縣學校教育》,宜蘭:宜蘭縣史編纂委員會。
    賴澤涵,1993,《臺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謝嘉梁等,1998,《臺灣原住民史料編彙第三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戴國煇、魏廷朝,2002a,《台灣霧社蜂起事件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2002b,《台灣霧社蜂起事件下》,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賴澤涵、黃俊傑,1991,《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台北:中央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蘇清足,2002,《新時代師資培育的變革》,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1999,《原住民教育之願景與革新論文集》,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劉雲杉,2005,《學校生活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1985,《北師四十年》,臺北: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
    1996,《滋蘭集-北師壹百週年紀念文錄》,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
    1996,《北師壹世紀-慶祝創校壹百週年校慶特刊》,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1990,《竹師五十年》,新竹:新竹師範學學院。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1983,《創校六十週年改制二十三週年校慶特刊》,臺中: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
    1991,《成長與蛻變-中師八十年》,臺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1259002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59002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2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