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49702      Online Users : 94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194


    Title: 大學博物館對台灣原住民族文物數位化之研究
    Authors: 劉少君
    Liu, Shao-Chun
    Contributors: 張駿逸
    劉少君
    Liu, Shao-Chun
    Keywords: 大學博物館
    台灣原住民
    文物詮釋
    數位典藏
    後設資料
    知識管理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4 13:21:56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係以設立在校園中,尤其是大學院校中以典藏原住民文物為主的博物館或陳列室為主要研究對象;換言之,經過此一原則的篩選,其對象就以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標本陳列室和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戲民族博物館為主。在範疇上,以深入探討兩所學校在台灣原住民族文物典藏屬性及其價值為軸線,進而專注在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民族博物館典藏數位化之動機、規格、及系統建構,最後再探討數位化的社會意義。
    本論文除了緒論以及結論外,一共有五個章節。分別是第一章博物館的發展概況,主要探討博物館及其相關的發展概況。而在第二節中先從政大民族博物館設立之初,亦即邊政學系建立文物陳列室時之民族學理念與其目的做系統的陳述;並針對民族博物館管理運作的理念,探討數位化典藏的動機與目標。第二章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與知識管理,本章首先要說明博物館收藏文物的範疇與性質,探討民族博物館典藏文物特殊性以及其民族學價值。又因本論文主要是探討大學博物館,故內容上將與其他大學博物館所典藏之文物與原住民文物的典藏做一比較。並探討博物館的民族教育理念、民族教育意義、相關實務以及博物館的哪些資源可提供學校教育運用。最後再探討民族博物館在典藏數位化的知識管理運用。第三章台灣原住民族文物的詮釋問題是針對博物館中的原住民文物的意義內涵加以探討。從博物館傳統展示原住民文物的關注取向,到原住民文物的展示與詮釋問題。最後再進一步從民族學角度來思考、探討詮釋權的問題,亦即關於民族博物館在文物詮釋上所面臨的問題。第四章數位化標準作業程序之運用與問題分析,本章主要在探討大學博物館透過數位化標準作業程序規範所規劃出的文物數位化作業流程的差異分析。再從文物數位化典藏中所建立的後設資料需求,探討所規劃出適用於政大民族博物館文物之後設資料的民族學原則;並探討後設資料內容建入的民族誌素材與民族學考量。第五章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及其社會意義,分析民族博物館在民族學的運用成果分析。最後探討民族博物館在文化多元呈現的基礎下,對於知識分享的社會教育的使命實踐,以及數位內容文化應用的社會意義。
    Reference: 專書:
    王嵩山,1991,《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2,《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台北:稻鄉出版社。
    2003,《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台北:稻鄉出版社。
    尤克強,2001,《知識管理與創新》,台北:天下遠見。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1996,《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朱元鴻譯,1994,《後現代理論 : 批判的質疑》,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台北:允晨出版社。
    呂憶皖,1998,《博物館非觀眾的開發邁向二十一世紀科學博物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南天書局。
    徐 純,2003,《文化載具-博物館的演進腳步》,台南:中華民族博物館學會。
    李建萍,2002,<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設計之我見>,《古今農業》2002年第3期,北京:中國農業博物館,頁94-98。
    李麗芳,1997,<博物館學習與學校教育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第11卷第3期,頁1-10。
    李惠文譯,1999,<博物館行銷與非觀眾>,《博物館學季刊》第13卷第2期,頁63-74。
    何青蓉,1996,<終生學習與個人發展>,《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頁269-289。
    2000,<從終身學習談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季刊》第16卷第2期,頁7-14。
    何青蓉、黃淑芳,1997,<博物館教育政策之規劃>,《博物館季刊》第11卷第4期,頁50。
    周 明,1999,<構一個資訊分享的大社會>,《博物館學季刊》13卷1期,頁5-11。
    孟祥義、劉柏冬,2000,<試論民放博物館與民族文物的關係>,《北方文物》,北京:北方文物雜誌社,頁96-98。
    范紀文、何建明、李德財,2001年11月1日,<從典藏資料交換角度探討Metadata之設計與標準化問題>,《新世紀數位圖書館與數位博物館趨勢研討會論文集》,頁IX-1~IX11。
    胡家瑜,1994a,<博物館中的觀光文化-現代脈絡下「傳統」的變型>,《博物館學季刊》8卷2期,頁11-17。
    許功明,1998,《博物館與原住民》,台北:南天書局。
        1994b,<民族學收藏與原住民文化保存的問題>,《博物館學季刊》8卷3期,頁39-45。
    1996,<從民族學研究到異文化展示:由臺大人類學系「原住民物質文化」特展談起>,《考古人類學刊》51期,頁146-164。
    1997,<變遷中的大學博物館>,《博物館季刊》第11卷3期,頁65-71。
    徐典裕、王嵩山,2000,<博物館、知識的管理與想像-數位博物館之建構初探>,《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3卷2期,頁35-40。
    徐典裕,2002,<博物館數位知識的建構、管理與行銷>,《博物館學季刊》16卷3期,頁46-51。
    耿鳯英,1998,<電腦媒體與博物館觀眾的互動>,《博物館季刊》12卷3期,頁53-57。
    許功明,1994,<文化、觀光與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8卷2期,頁42。
    1998,<博物館的展演及其理念>,《博物館季刊》12卷4期,頁3-10。
    陳亞寜、陳淑君,1991,<Metadata初探>,《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通訊》15卷5期,頁36-43,http://www.sinica.edu.tw/~cdp/project /04/6_1.htm。
    陳亞寜,1995,<化危機為契機:試論虛擬圖書館對圖書館界的衝擊>,《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54期,頁61-73。
    陳國寧,2005,《博物館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亞寧、陳淑君2001年10月,<Metadata在數位博物館之發展與分析>,《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7卷2期,頁52-66。
    陳昭如,1994,<試論台灣人類學的高山族研究>,《山海文化》6期,頁27-36。
    陳國寜,1977,<發揮大學博物館之功能>,《華岡博物館館刊》4期,頁1-2。
    2004,<台灣的博物館列車>,《台灣博物館名錄》,台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陳雪華、陳昭珍、陳光華,1998,<數位圖書館╱博物館中詮釋資料之理論與實作>,《圖書館學刊》13期,頁37-59。
    陳雪華,2001年11月,<台灣地區數位化典藏與資源組織相關計畫之發展>,《圖書資訊學刊》16 期,頁49-65。
    陳雪華、項潔、陳昭珍、洪筱盈、徐代昕、張懷文,2002年6月,<數位典藏互通性架構之探討>,《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8 期,頁1-13。
    陳雪雲,2000,<經驗、自我與學習>,《社會教育學刊》29期,頁57-92。
    陳偉智,1998,<知識與權力-伊能嘉矩與台灣原住民研究>,《當代》135期,頁28-51。
    陳百薰、項潔、姜宗模、洪政欣,2002,<數位博物館探討>,《博物館學季刊》第16卷第3期,頁15-38。
    陳 媛,2002,《博物館四論》,台北:國家出版社。
    陳茂泰,1998,<博物館與慶典:人類學文化再現的類型與政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玉美,1990,<從兩件器物到兩個問題:田野拾零>,《田野考古》1卷2期,台北:田野考古編輯委員會,頁81-89。
    陳惠美譯,1991,<博物館登錄的未來>,《博物館季刊》5卷2期,頁7-10。
    啓明.那娃,1999,<國家公園在我們的土地上只有加深我們的痛苦-「能丹國家公園」設立必須尊重原住民的觀點>,《臺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2),頁59-73。
    陸定邦譯,1991,<從寫字板到硬碟-博物館登錄的演進>,《博物館季刊》5卷2期,頁15-18。
    張品璨,1998,<數位圖書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4卷2期,頁13-28。
    張譽騰,1996a,<大學博物館的使命與功能>,《博物館學季刊》10卷3期,頁7-21。
    1996b,<後現代╱後現代博物館-當代博物館評論的新走向>,《博物館學季刊》10卷2期,頁3-11。
    張譽騰譯(Rebecca Duclos原著),1996年,<後現代╱後博物館-當代博物館評論的新走向>,《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博物館學季刊第10卷第2期,頁3-12。
    張莉慧,1998,<數位化圖書館在博物館之建立>,《博物館學季刊》,12卷1期,頁71-88。
    陳美智,2005年12月初稿,《人類學照片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黃應貴,1983,<光復後台灣地區人類學研究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5期,頁105-146。
    1994,<從田野工作談人類學家與被研究者的關係>,《山海文化》6期,頁18-26。
    黃明月,1997,<博物館與自我導向學習>,《博物館季刊》11卷4期,頁31~36。
    楊中信,1999,<數位化展示>,《博物館學季刊》13卷1期,頁77-80。
    葉貴玉,1991,<登錄室-博物館蒐藏管理的中樞>,《博物館學季刊》5卷2期,頁4。
    項潔、高世芯,2004年12月2日,<文化館與數位化交織,共築部落記憶>,發表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資源整合與部落學習-九十三年度營造學習型部落與社區研討會暨成果展」。
    賈馨潔,2002年11月,<系列一:什麼是浮水印?>,《電子通訊》九期,台北:數位典藏。
    蔡靜芬,2000,<國立歷史博物館電腦化之現況與未來>,《博物館之營運與實務-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廖紫均,1998,<博物館蒐藏系統電腦化>,《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1卷4期,台中: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頁45-51。
    劉一強,1999,<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報導>,《科學發展月刊》27卷5期,頁473-480。
    郭永利,1995,《蘭州學刊》1995第5期,頁44-46。
    劉婉珍,1994,<博物館成人教育特性與實踐>,《博物館季刊》8卷4期,頁58。
    1998,<展覽設計與觀眾互動>,《博物館季刊》12卷3期,頁35-39。
    劉衛華,1997,<博物館教育的特點初探>,《文物春秋》37期,頁68-69。
    蔡順慈,2002,<故宮文物數位化與知識經濟的發展>,《博物館學季刊》16卷3期,頁53-65。
    謝文和,2000,<博物館與學校夥伴關係>,《博物館季刊》第14卷第2期,頁17。
    嚴漢偉,2000,<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簡介>,《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通訊》16卷25期,頁198-201。
    外文書籍:
    AMM. 1992. Excellence and Equity; Education and the Public Dimension of Museums. 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pp.8~9.
    Bawandall, Michael, 1991, “Exhibiting Intention: Some Preconditions of the Visual Display of Culturally Purposeful Objects. ” In Steven D. Lavine and Ivan Karp (ED.), Exhibiting Culture. Washington and Lond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34-35.
    Chen, Chao-chen, Chen, Hsueh-hua. and Chen, Kuang-hua, June/July 2001, “The Design of Metadata Interchange for Chinese In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etadata Management System.”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7:5:21-27.
    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辦公室,2002.09,〈從典藏資料交換角度探討後設資料之設計與標準化問題〉,《數位典藏技術彙編》,第一部份。
    Coxall, Helen, 1991. “How Language Means: an Alternative View of Museums Text.” In G. Kavanagh (Ed.), Museum Languages; Objects and Texts. London and New York: Leicester., P.87.
    David, H. 1990. The Right Connection; A Case for Collaboration Between Museum and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ors. In Solinger, J. W. (ed.) Museums and Universities New Path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NY: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
    Dean, David, 1994, The Handbook for Museum..
    Eilean Hooper-Greenhill, 1994. Museums and their Visitors.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P.53.
    Elizabeth Orna and Charles Pettitt, 1997,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Museum, England: Gower.
    Elizabeth Orna and Charles Pettitt, 1998,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Museums, 2nd ed, England: Gower, P.33-41.
    Fopp, M.A. 1997, Managing Organizations in, Managing Museums and Galler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135.
    Ferguson, Bruce W. 1996, “Exhibition Rhetorics: Material Speech and Utter Sense. ” In Reesa Greeberg, Bruce W. Ferguson & Sandy Nairne (Eds.), Thinking about Exhibi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178.
    Kool, R., 1985, "The Effect of Label Design on Exhibit Effectiveness." Muse, 3(2), P. 32-37.
    Lidchi, Henrietta, 1997,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xhibiting Other Cultures. ” In S. Hall (Ed. ),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Thousand Oaks &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P162-163.
    國立政治大學邊政學系,1966,《民俗文物資料室》,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學系。
    O’Donnell, S. C. 1995. The New York City Museum:A Learning Process. Museum News, May/June, pp.38-68.
    Stuart Weibel, Jean Godby, and Eric Miller, 1997, OCLC/NCSA Metada workshop repot, Access Date : 25 December.
    Smylie, M. A. 1997. From Bureaucratic Control to Building Humancapital: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 learning in education reform.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5(9), pp.9-11.
    Williams, S. 1969. A University Museum Today. Curator, 12(4):293-306.
    Moore,Willard B., 1986, “Connecting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Reflections upon Interpretation in Folklife Museums,” in P.Hall and C.Seemann (Eds.) Folklife and Museums, P.51-58.
    參考網站:
    中國大百科全書知慧藏網站, 網址:
    http://library1.lib.nccu.edu.tw/cpedia/ Content.asp?ID=56369&Query=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網址:http://www.cca.gov.tw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網址:http://digimuse.nmns.edu.tw。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4,《數位典藏叢書:數位化工作流程-人類學主題小組》,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頁94。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文物數位化計畫,網址:http://140.112.144.1/anacis。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網址:http://www.ndap.org.tw。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訓練推廣分項計劃,網址:http://dlm.ntu.edu.tw/dlm/。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網址:http://www.sinica.edu.tw/~ metadata。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網址:http://content.ndap.org.tw/。
    政大民族學系網站,網址:http://www.ethnos.nccu.edu.tw/index_0.html。
    其他參考文獻:
    政大民族博物館2000年舉辦「泰雅族與獨龍族文物聯展」的解說折頁。
    M.麥克盧漢,2000,《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北京:商務印書館。
    項潔、陳雪華,2003,《數位博物館大觀園》,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光男,2003,《博物館能量》,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楊 堃,1992,《民族學調查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孟蒨,2001,《台灣博物館資訊管理》,台中:捷太出版社。
    詹素娟,1993,《台灣平埔族研究資料介紹,台灣史與台灣史料評析講座記錄(一)》,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漢寶德,2000,《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田園城市。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4,〈數位化工作流程-人類學主題小組〉,《數位典藏叢書》。
    賴世培等著,2002,《數位化政府》,台北:空中大學。
    謝翔主編,2003,《博物館管理百科全書》,北京:學苑出版社。
    學術論文:
    于瑞珍,1998,<博物館為學校做些什麼?>,《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實務研討會-學校利用博物館資源網絡之建立論文集》,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頁87-94。
    王嵩山,2003,<物件數位、知識與文化-台灣原住民民族誌文物典藏數位化的反思>,《博物館典藏數位再造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頁103。
    2004年5月19日,<集體知識的再現與創造:人類學民族誌標本數位化與加值運用的例子>,《人類學知識的數位典藏與加值應用研討會》,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人類學主題小組主辦,台北,頁7-1~7-22。
    王美玉,2001年11月1日,<數位急流的博物館:以歷史觀看未來>, 《新世紀數位圖書館與數位博物館趨勢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交通大學,頁V1-1~10。
    朱光宇,2000,<數位博物館同質影像之索引及查詢系統設計>,南投:國暨南國際大學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呂秀玉,1998年6月,<故宮博物館學生文物教育的理念與實務>,《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實務研討會-學校利用博物館資源網絡之建立論文集》,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頁35-60。
    杜奕瑾,2001,<數位博物館資訊管理與呈現系統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訊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義訓,1999,<網路虛擬實境博物館互動展示之研究-以元智大學校史館為例>,桃園: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巫靜宜,1999,<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 2000之教學為例>,台北: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周 明,2002,<知識管理導向的電子化博物館經營策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實徵分析>,《博物館學季刊》16(13),頁67-75。
    2003,<「知識管理」與「數位典藏」-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發展經驗為例>,《博物館典藏數位再造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人與自然 論文集》,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頁7-16。
    2004,<典藏管理數位再造的社會意義-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數位典藏作業規劃為例>,《數位典藏作業規劃與品質管理論文集》,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頁155-164。
    吳宗德、魏裕昌、蔡明益,2004,<數位視訊後設資料索引技術及其在數立典藏管理之應用>,《數位典藏作業規劃與品質管理論文集》,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頁173-190。
    吳學昆,2002,<數位博物館之展示與教育-以國科會數位博物館計畫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大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國淳,1998年6月,<博物館中的學習>,《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實務研討會-學校利用博物館資源網絡之建立論文集》,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頁61-78。
    吳咨誼,2004,<虛擬觀眾造訪博物館網站的原因與需求之研究-以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例>,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家瑜,2003年11月1-2日,<物質文化標本與原住民文化資產:知識、權力與跨文化互動>,《批判、反省與實踐:百來臺灣博物館的原住民文化展現論壇》,頁73-78,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主辦,台灣台東縣,
    胡嘉玲,2002,<博物館與原住民文化再現-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部落結合特展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素蘭,2002年11月27、28日,<數位典藏工作經驗談-以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民族學藏品為例>,《博物館典藏數位再造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人與自然論文集》,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主辦,頁111-120。
    施詠獻、謝俊科、林國平,2004,<3D數位科技在數位典藏的應用-以故宮3D虛擬文物展示系統為例>,《數位典藏作業規劃與品質管理論文集》,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頁131-142。
    施振榮,2002,<台灣數位內容產業的發展策略>,《2002數位內容產業國際研討講義:數位內容新應用與趨勢分析》,台北:經濟部工業局編。
    范紀文、王祥安,2004年5月19日,<資料之整合與互通:以數位典藏人類學藏品資料為例>,《人類學知識的數位典藏與加值應用研討會》,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人類學主題小組主辦,台北,頁9-1~9-16。
    徐明景、陳永進、翁楷、許維欽,2004,<數位典藏影像銳利品質之初探>,《數位典藏作業規劃與品質管理論文集》,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頁289-306。
    徐典裕,1996,<應用於博物館之多媒體資料庫>,雲林:國立雲林技術學院,電子與資訊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11月27、28日,<科博館數位知識建構模式>,《博物館典藏數位再造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人與自然論文集》,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數立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主辦,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頁69-78。
    徐雨村,2002年4月28日,<原住民文化與博物館詮釋–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南島民族展示為例>,《人類學的比較與詮釋–慶祝陳奇祿教授八秩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馬詩美,2003,<知識管理於博物館應用之研究>,台南: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慧芬,1998年6月,<博物館資源、學校教師與多元化的教育>,《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實務研討會-學校利用博物館資源網絡之建立論文集》,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頁99-104。
    高德義,1998,<跨世紀原住民政策白皮書-政治篇>,《跨世紀原住民政策白皮書》,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編,台北: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浦忠勇,2001,<數位科技會使原住民更邊緣化嗎?-談「社會公平與數位落差」>,《資訊社會與數位落差研討會論文集》,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財團法人資訊工程策進會。
    陳重吉、孫沛立,2004,<數位相機翻拍文物之影像色彩還原模式的比較性研究>,《數位典藏作業規劃與品質管理論文集》,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頁281-288。
    陳錦豐,2001,<博物館及其對台灣原住民圖像的製造-以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為例>,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隆智,2002,<屏東縣瑪家鄉「原住民文化園區」的文化詮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陳仙明,2001,<大學博物館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十二所大學博物館為例>,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加雯,<博物館展示與知識形塑-以「兵馬俑-秦文化特展」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頁20。
    陳雪華、項潔、鄭惇方,2002,<數位典藏在數位內容產業乲應用加值>,《博物館典藏數位再造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人與自然論文集》,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頁17-20。
    陳百薰、洪政欣,2001年11月1日,<數位博物館虛擬展示之模型、概念與系統>,《新世紀數位圖書館與數位博物館趨勢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國立交通大學,頁Vii-1~25。
    陳筱筠,2001,<奇美博物館成人觀眾學習類型之個案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功明,2001,《原住民文化的博物館展現與教育評鑑》成果報告書,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張式單,2002,<需求導向有聲資料數位典藏方法之建構-以中央廣播電台為例>,私立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一蕃等,1997年6月20日,<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研究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編號-(86)023-602,執行單位: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詹淑美,1996,《博物館展示設計評估與展示說明分析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項 潔、陳雪華,2003,《數位博物館大觀園》,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詹麗萍,2002,<博物館館藏管理系功能與館員使用需求之探討-以國立台灣美術館為例>,台北: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世達,2003,<博物館與其物件>,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邦彥、楊美莉,2004,<標準作業程序於器物數位化流程之應用-以故宮器物數位典藏子計畫為例>,《數位典藏作業規劃與品質管理論文集》,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鄭智霖,1999,<博物館導覽與觀眾涉入程度之研究-以達文西特展為例>,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廖康任、馬詩美,2004,<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Metadata的發展與修正>,《數位典藏作業規劃與品質管理論文集》,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頁165-172。
    翟振孝,2004年5月19日,<去脈絡與再脈絡化:建置人類學文物數位典藏後設資料的反思>,《人類學知識的數位典藏與加值應用研討會》,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人類學主題小組主辦,台北,頁2-1~2-24。
    趙小菁,2003,<從符號學製碼的觀點探討博物館展示設計之研究>,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美璟,2002,《博物館藏品資訊的建立-以國立台灣美術館與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為例》,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靜芬,2000,<國立歷史博物館電腦化之現況與未來>,《博物館之營運與實務-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魏裕昌、唐大崙、徐明景、許維欽,2004,<數位典藏影像品質評量方法之分析研究>,《數位典藏作業規劃與品質管理論文集》,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頁235-248。
    謝繼昌,2004年5月19日,<人類學典藏數位化: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數位化>,《人類學知識的數位典藏與加值應用研討會》,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人類學主題小組主辦,台北,頁8-1~8-15。
    謝玫晃,2004,<雕塑品數位化典藏之研究-以雕塑家謝棟樑的作品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期刊論文:
    王啟祥,2000,<博物館教育演進與研究>,《科技博物》4卷4期,頁5-14。
    王嵩山,1999a,<文化的反應器或發動機?虛擬博物館的社會建構>,《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2卷2期,頁3-6。
    1999b,<博物館、城市的文化生命與集體記憶>,《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2卷3期,頁3-8。
    2000a,<論博物館蒐藏的展示>,《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3卷1期,頁3-6。
    2000b,<博物館教育的表徵與界限>,《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3卷4期,頁3-6。
    2001,<工藝、價值與社會:阿里山鄒人的例子>,《台灣文獻》52卷2期,南投:台灣文獻委員會,頁197-220。
    2002,<數位博物館的基本形式>,《博物館季刊》第16卷第3期,頁5-7。
    王嵩山、陳玉苹,2002,<數位博物館與社會形式>,《博物館學季刊》,16卷3期,頁8-14。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頁125-141。
    任 海,1993,<博物館及其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的製造>,《山海文化》1期,頁29-35。
    江韶瑩,1994,<博物館與原住民文化保存詮釋的省思(上)>,《博物館學季刊》8卷2期,頁9-17。
    呂理政,1991,<博物館藏品及其文化脈絡-以人類學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5卷2期,頁61-67。
    沈立勝,1999,<虛擬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13卷1期,頁81-88。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2259015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901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8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