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72 (78%)
Visitors : 47560604      Online Users : 92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282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825


    Title: 注意規範保護目的在客觀歸責理論上的功用
    重新檢討德國文獻上的實例
    Authors: 張姿倩
    Contributors: 許玉秀
    張姿倩
    Keywords: 注意規範保護目的
    客觀歸責理論
    Date: 2004
    Issue Date: 2009-09-17 14:31:44 (UTC+8)
    Abstract: 為了要說明注意規範保護目的在客觀歸責理論上的功用,不是在判斷風險實現,而是在判斷製造風險,首先我們必須要知道什麼是客觀歸責理論,因此在第一章中便先簡介客觀歸責理論。因為每位學者在架構客觀歸責理論時,多多少少都有些出入,本文選擇以Roxin的體系為主,再輔以其他學者的論點以補充、說明。會選擇Roxin的體系,一方面因為將客觀歸責理論體系化的第一人是Roxin,再一方面,在台灣被最廣泛介紹的也是Roxin的體系 。

    第二章中的第一大部分先探討注意規範保護目的的功能,及其在客觀歸責理論上應該歸屬的階層。確認了注意規範保護目的的功用是在認定行為所製造的風險,也就是屬於製造風險的階層後,接著便要討論注意規範保護目的與信賴原則間的關係。因為從第一章的學說介紹中,可以知道行為人可不可以主張信賴會受到注意規範保護目的影響,而在確認注意規範保護目的和信賴原則一樣,同屬於製造風險的階層後,在第二章中的第二大部分便企圖以注意規範保護目的來說明信賴原則的問題所在,強調信賴原則是個無用的規則。第三大部分討論的則是如何運用注意規範保護目的在假設合法行為的案例中。傳統上以關聯性理論處理假設合法行為,Roxin則提出風險昇高理論以茲解決。但本文認為不論關聯性理論或風險昇高理論都無法合理地說明行為人對結果的責任,倒是Krümpelmann和Ranft以注意規範保護目的來處理,本文認為才是正確的。為何以注意規範保護目的處理才是正確的,關聯性理論和風險昇高理論有什麼缺失,則是第二章中的第三大部分所要說明的。

    第三章則回頭檢討第一章中所出現的一些案例。回頭檢討案例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說明如何在個案中應用注意規範保護目的,另一方面是因為筆者在閱讀文獻時,發現學者們在將各個概念運用到各種案例時,針對不同的案例都還有更深入、細緻的說明。為了要更進一步地理解我們在第二章中所得到的結論—注意規範保護目的是製造風險的規則,不是風險實現的規則—是不是能夠更合理地解決問題,便需要與學者們所提出的解決方式作一比較與說明。

    第四章則要探討注意規範保護目的與「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之間的關係。因為我國刑法第十四條第一項已經對過失作了定義:「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如此本文所探討的注意規範保護目的要如何與我國刑法配合,便是一個問題。因此在探討完注意規範保護目的與客觀歸責理論的關係之後,再以一章探討注意規範保護目的與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之間的關係。

    在本章中並不會如同在第三章中大量檢討國內案例,因為如果要做本國案例的判決評釋,所涉及到的問題便不只是注意規範保護目的而已,客觀歸責理論所有的下位規則都會一併牽涉到。 此外,由於國內實務常以相當因果關係作為認定行為人責任的標準 ,因果關係和客觀歸責理論之間的關係為何,才是判決評釋的重點所在,而這個問題並不是單純探討客觀歸責理論的一個下位規則—注意規範保護目的—所能夠釐清的。

    第五章則作一總結,並再以此結論檢討在緒論中提及的我國實務判決。針對這些判決,本文更嘗試提出更實際、可以量化的標準,作為認定行為人責任的依據。
    Reference: 中文部分(依姓氏筆畫排序)
    【教科書】
    1.林山田,刑法通論(上),2002年增訂八版。
    2.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1999年9月增訂二版。
    3.林東茂,刑法綜覽,2003年二版。
    4.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2003年5月初版一刷。
    5.蔡墩銘,刑法總論,2004年3月修訂五版。
    【專論】
    1.林鈺雄,客觀歸責理論之判決評釋—從台灣北濱車禍案之判決
    談起,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2003年,
    頁203-248。
    2.Roxin╱許玉秀 譯,客觀歸責理論,政大法學評論五十期,1994年5月,頁11-38。
    3.許玉秀,走出主觀與客觀的迷思,主觀與客觀之間,春風煦日論壇—刑事法叢書系列0,1997年9月初版,頁1-44。
    4.許玉秀,探索過失犯的構造—行為人能力的定位,主觀與客觀之間,春風煦日論壇—刑事法叢書系列0,1997年9月初版,頁179-218。
    5.許玉秀,檢驗客觀歸責的理論基礎—客觀歸責是什麼,主觀與客
    觀之間,春風煦日論壇—刑事法叢書系列0,1997年9月初版,
    頁219-280。
    6.許玉秀,客觀歸責與因果關係,刑法的問題與對策,春風煦日論壇
    —刑事法叢書系列4,2000年修訂再版,頁121-148。
    7.許玉秀,客觀歸責理論的回顧與前瞻—記一段我國刑法理論的繼
    受里程,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2000年,
    頁75-125。
    8.黃榮堅,論風險實現,刑罰的極限,1999年4月初版一刷,頁178-189。
    9.黃榮堅,衛爾康事件的基本刑法問題,刑罰的極限,1999年4
    月初版一刷,頁57-79。
    10.鄭銘仁,危險昇高理論,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期刊論文】
    1.李聖傑,風險變更之結果客觀歸責,中原財經法學七期,2001年12月,頁47-71。
    2.林鈺雄,客觀不法構成要件(下)—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月旦法學教室十三期,2003年10月,頁46-58。
    3.柯耀程,客觀歸責,月旦法學教室二十四期,2004年10月,頁31-33。
    4.許玉秀,客觀歸責概念的射程範圍,台灣本土法學雜誌十二期,2000年7月,頁98-114。
    5.許玉秀,累積的因果關係與危險昇高理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三十二期,2002年3月,頁168-174。
    6.陳志輝,譯述 關於客觀歸責,刑事法雜誌四十二卷六期,1998年12月,頁82-117。
    7.陳志輝,客觀歸責與「回溯禁止」,法學講座,第二十六期,2004年3月,頁38-46。
    8.陳志龍,救護車致死案—探討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性問題,月旦法學教室十八期,2004年4月,頁14-15。
    9.張麗卿,廢弛職務致釀災害的客觀歸責,東海法學研究九期,1995年9月,頁261-269。
    10.黃榮堅,交通事故責任與容許信賴—評最高法院六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二四六二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五十期,1999年7月,頁178-189。
    11.黃榮堅,論相當因果關係理論,月旦法學雜誌九十六期,2003年5 月,頁312-327。
    【判決】
    1.三十二年度上字第一二0六號判例。
    2.五十八年度台上字第四0四號判例。
    3.六十九年度台上字第三一一九號判例。
    4.七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一九二號判例。
    5.八十四年度台上字第五三六0號判例。
    6.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三九三七號判決。
    7.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二五七0號判決。
    8.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二五七0號判決。
    9.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五六二一號判決。
    10.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四六二八號判決。
    11.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六一四三號判決。
    12.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五0三0號判決。
    13.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一一三五號判決。
    14.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抗字第二二三號裁定。
    15.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台上字第七一三二號判決。
    16.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台上字第七二一七號判決。
    17.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台上字第四六六七號判決。
    18.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台上字第六四三五號判決。
    19.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台上字第六九五八號判決。
    20.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台上字第一四0七號判決。
    21.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台上字第四0四二號判決。
    22.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台上字第二一九號判決。
    23.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台上字第三七0一號判決。
    24.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台上字第四七五三號判決。
    25.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台上字第四三九九號判決。
    26.台灣高等法院九十年度交上訴字第八號判決。
    27.台灣高等法院八十八年度交上更(一)字第六號判決。
    28.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九十年度交上訴字第一一二六號判決。
    29.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九十年度交上訴字第一五五號判決。
    30.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八十七年度交上易字第一八0七號判決。
    31.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九十年度交上訴字第四0號判決。
    32.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九十年度交上訴字第七一號判決。
    33.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九十年度交上訴字第八號判決。
    34.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八十九年度交上訴字第五十號判決。
    35.台灣地方法院台東分院九十年度交訴字第一號判決。
    36.台南地方法院八十九年度交訴字第二二號判決。
    德文部分(依姓氏字母排序)
    【教科書與註釋書】
    1.Baumann / Weber / Mitsch,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10. Aufl., 1995.
    2.Blei,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Ⅱ, 12. Aufl. 1983.
    3.Bockelmann / Volk,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4. Aufl., 1987.
    4.Hauf,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Ⅱ, 1997.
    5.Jakob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 Aufl., 1991.
    6.Jescheck, Lehrbuch des Strafrechts, Allgemeiner Teil, 4. Aufl.,1988.
    7.Otto, Grundkurs Strafrecht – Die einzelnen Delikte, 5. Aufl., 1998.
    8.Puppe, Nomos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2. Aufl., 5. Lieferung, 1998.
    9.Puppe,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im Spiegel der Rechtsprechung, 1. Aufl., Band 1, 2002.
    10.Roxin,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Ⅰ, 3. Aufl., 1997.
    11.Rudolphi/Horn/Günter/Hoyer/Samson, Systematisch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5. Aufl., Band 1, 13. Lieferung, 1990.
    12.Rudolphi/Horn/Günter/Hoyer/Samson, Systematisch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6. Aufl., Band 1, 26. Lieferung, 1997.
    13.Schönke/ Schröder,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6. Aufl., 2001.
    14.Welzel, Das Deutsche Strafrecht, 11. Aufl., 1969.
    15.Wessels / Beulke,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31. Auf l., 2001.
    【專論】
    1.Engisch, Die Kausalität als Merkmal der strafrechtlichen Tatbestände, 1931.
    2.Exner, Fahrlässiges Zusammenwirken, Festschrift für Frank, Band 1, 1930, S. 569-597.
    3.Frisch, Tatbestandsmäßiges Verhalten und Zurechnung des Erfolgs, 1988.
    4.Frisch, Faszinierendes, Berechtigtes und Problematisches der Lehre von der objektiven Zurechnung des Erfolgs, Festschrift für Roxin, 2001, S. 213-237.
    5.Jakobs, Studie zum fahrlässigen Erfolgsdelikt , 1972.
    6.Krümpelmann, Die normative Korrespondenz zwischen Verhalten und Erfolg, Festschrift für Jescheck, 1985, S. 313-335.
    7.Krüpelmann, Die Verwirkung des Vertrauensgrundsatzes bei pflichtwidrigem Verhalten in der kritischen Verkehrssituation, Festschrift für Lackner, 1987, S. 289-306.
    8.Küpper, Grenzen der normativierenden Strafrechtsdogmatik, 1990.
    9.Lenckner, Technische Normen und Fahrlässigkeit, Festschrift für Engisch, 1969, S. 490-508.
    10.Puppe, Die adäquate Kausalität und der Schutzzweck der Sorgfaltsnorm, Festschrift für Günter Bemmann, Baden Baden 1997, S. 227-245.
    11.Puppe, Brauchen wir eine Risikoerhöhungstheorie ? Festschrift für Roxin, 2001, S. 287-306.
    12.Roxin, Gedanken zur Problematik der Zurechnung im Strafrecht, Festschrift für Honig, 1970, S. 133-150.
    13.Roxin, Zum Schutzzweck der Norm bei fahrlässigen Delikten, Festschrift für Gallas, 1973, S. 241-225.
    14.Schmidhäuser, Fahrlässige Straftat ohne Sorgfaltspflichtverletzung, Festschrift für Schaffstein, 1975, S. 124-134.
    15.Ulsenheimer, Das Verhältnis zwischen Pflichtwidrigkeit und Erfolg bei den Fahrlässigkeitsdelikten, 1965.
    【期刊論文】
    1.Kindhäuser, Erlaubtes Risiko und Srogfaltswidrigkeit zur Struktur strafrechtlicher Fahrlässigkeitshaftung, GA 1994, S.197-223.
    2.Mezger, OLG Hamm, mit Anmerkung, JZ 1958, S. 281 f.
    3.Puppe, Die Lehre von der objektiven Zurechnung, Jura 1998, S. 21-31.
    4.Ranft, Berüksichtigung hypothetischer Bedingungen beim fahrlässigen Erfolgsdelikt? NJW 1984, S. 1425-1433.
    5.Roxin, Pflichtwidrigkeit und Erfolg bei fahrlässigen Delikten, ZStW 74 (1962), S. 411-444.
    6.Roxin, Die Lehre von der objektive Zurechnung, Sonderausgabe zum Taiwanesisch-Deutsch- Spanischen Strafrechtlichen Symposium, Chengchi Law Review, Volume 50, May 1994, S. 219-257.
    7.Rudolphi, Vorhersehbarkeit und Schutzzweck der Norm in der strafrechtlichen Fahrlässigkeitslehre, JuS 1969, S. 543-557.
    8.Schünemann, Moderne Tendenzen in der Dogmatik der Fahrlässigkeits und Gefährdungsdelikte, JA 1975, S. 435-444, 511-516, 575-584, 715-724, 787-802.
    9.Schünemann, Über die objektive Zurechnung, GA 1999, S. 207-229.
    10.Spendel, Conditio sine qua non Gedanke und Fahrlässigkeitsdelikt, JuS 1964, S. 14-20.
    11.Yü-hsiu Hsü, Die objektive Zurechnungslehre in Taiwan, Festschrift für Roxin, 2001, S. 239-259.
    【判決】
    1.BGHSt 4, 182-187.
    2.BGHSt 11, 1-10.
    3.BGHSt 12, 75-81.
    4.BGHSt 21, 59-61.
    5.BGHSt 24, 31-37.
    6.NJW 1959, S. 2320-2321.=OLG Stuttgart, Urt. v. 18. 9. 1959 – 2 Ss 455/59.
    7.JZ 1980, S. 618-621=OLG Stuttgart, Urteil v. 30. 6. 1980 – 3 Ss 886/79.
    8.JR 1989, S. 382-383. =Urteil des BGH v. 12. 11. 1968 - 3 StR 260/86.
    9.JR 1997, S. 517-521.= Beschluß des OLG Stuttgart v. 21. 11. 1996
    -Ws 166/96.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0651029
    9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651029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1029201.pdf41KbAdobe PDF21078View/Open
    51029202.pdf92KbAdobe PDF2998View/Open
    51029203.pdf124KbAdobe PDF22216View/Open
    51029204.pdf355KbAdobe PDF21413View/Open
    51029205.pdf399KbAdobe PDF219600View/Open
    51029206.pdf329KbAdobe PDF24980View/Open
    51029207.pdf424KbAdobe PDF22962View/Open
    51029208.pdf256KbAdobe PDF24470View/Open
    51029209.pdf245KbAdobe PDF21896View/Open
    51029210.pdf153KbAdobe PDF2177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