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1/141868 (78%)
Visitors : 47511913      Online Users : 96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161


    Title: 公民新聞的在地實踐-公視PeoPo新聞平台公眾參與及多元報導研究
    The Citizen journalism in Taiwan-The research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diversity reports in PeoPo , PTS
    Authors: 王晴玲
    Wang, Ching Ling
    Contributors: 曾國峰
    王晴玲
    Wang, Ching Ling
    Keywords: 公民新聞
    公民記者
    草根媒體
    公共參與
    多元報導
    公共電視
    新媒體
    新聞改革
    citizen journalism
    citizen reporters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ublic participation
    diversity reports
    public TV station
    new media
    news reform
    web 2.0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7 15:39:27 (UTC+8)
    Abstract: 媒體網路科技的發展以及數位技術的解放,讓個人媒體開始出現。這些草根媒體不論在型態或是內容產製上都與過去的大眾媒體有很大的差異。2000年韓國出現了強調人人都是記者的公民新聞媒體《Ohmynews》,短短幾年成為韓國前10大影響力的新聞媒體,也讓公民新聞開始受重視。在察覺公民新聞的發展趨勢以及擴大台灣公共電視影響力的需求下,2007年4月30日PeoPo公民新聞平台正式成立運作,它是第一個強調以影音為主的公民新聞媒體,也是強調人人皆可參與的開放新聞平台。

    一年的運作下來,PeoPo公民新聞平台不論在公民記者人數的成長或是新聞數量的增加都有了相當的成績,並且舉辦過多場活動展現了草根媒體的影響力。透過PeoPo公民新聞平台,更多人有了公共參與以及關心社區事物的機會,也看到了不同地區、年齡、背景的民眾參與公民報導的實踐。

    本研究將透過實際參與PeoPo新聞平台發展一年觀察的田野筆記,呈現PeoPo公民新聞平台發展的軌跡;並且透過量化的問卷以及質性的深度訪談,了解PeoPo公民新聞平台在公眾參與以及多元報導上的表現。
    Reference: 中文部份
    方念萱(2002)。《與誰相共?台灣公共媒體公共性的紮根研究-以公共電視公眾近用節目為主》。2002年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台灣傳播社群與社會整合的關係」研討會論文。
    王佳煌、潘中道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台北:學富文化。
    朱仲謀譯(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台北:五南。(原書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eactice,Jean McNiff,Jack Whitehead.)
    何國華(2007)。〈公民記者傳統媒體之挑戰〉。2007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江靜之(2006)。〈公共熙文學之公眾理論與實踐—從Dewaey探廣電新聞訪問者如何實踐公眾理念〉。2006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胡元輝(2007)。《媒體與改造-重建台灣的關鍵工程》。台北:商周。
    胡元輝(2006)。〈樹立公民新聞的典範-現階段寫作的趨向與反思〉,王毓莉(編)《廣電暨新興媒體寫作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林照真(2005)。〈調查新聞學V.S.公共新聞學:兩個「公共領域」新聞理想型的對話與交融〉。2005年中華傳播學會論文。
    湯允一、董素蘭等合譯(2001)。《媒體/社會 –產業,形象與閱聽大眾》。台北:學富文化。
    馮建三(2003)。〈公共新聞學與自由社會主義〉,《新聞學研究》,76:187-190。
    管中祥(2006)。〈媒體公共性的想像-廣電媒體結構改造的下一步〉,「2006年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社區大學與公民新聞學的對話」,台北市內湖。
    管中祥(2008)。〈台灣公民新聞之發展與挑戰〉。2008 PeoPo公民新聞論壇。
    陳建勳譯(2005)。《草根媒體-部落格傳奇》。台北:歐萊禮。(原書Gillmor,D 2004.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i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O’Relly.)
    陳君儀(2003)。《公共電視收視行為調查》。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順孝(2007)。《打造公民媒體-輔大《生命力》新聞團隊的行動研究》。台北:輔仁大學
    莊豐嘉(2008)。〈總統大選公民提問的檢討與展望〉。2008PeoPo公民新聞論壇。
    黃浩榮(2004)。《公共新聞學:審議式民主的觀點》。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華(1997)。《公共領域、多元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台北:正中。
    張錦華(2001)。《批判傳播理論》。台北:黎明文化。
    廖錦桂(2006)。〈審議民主與台灣民主〉,《台灣智庫通訊》,18:11-18。
    楊証凱(2006)。《公民新聞的「翻譯」:以「青年公民新聞平台」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翟本瑞(2002)。《網際網路能否成為公共領域?》。2002年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論文。
    葉相宜(2006)。〈消失的閱聽人-檢視多頻道電視中收視率與媒介生態〉。2006年中華傳播學會論文。
    謝宗學(2003)。〈網際民主與審議民主之實踐:資訊化社會的桃花源村?〉,《資訊社會研究》,4:88-139。
    蔡鴻濱(2005)。〈部落格與公共領域的實踐-以南方社區文化網絡為例〉。2005年中華傳播學會論文。
    羅文輝(1993)。《新聞理論與實證》。台北:黎明文化。
    羅世宏(2008)。〈公民新聞與社區/社群發展〉。2008 PeoPo公民新聞論壇。
    網路資料
    BBC Action network.
    http://www.bbc.co.uk/blogs/actionnetwork/
    Current TV.
    http://current.com/
    OhmyNews e - 뉴스게릴라들의 뉴스연대 - 오마이뉴스韓國網站資料
    http://www.ohmynews.com/
    NowPublic公民新聞網站
    http://www.nowpublic.com/
    香港獨立媒體
    http://www.inmediahk.net/
    台灣心 韓國情 朱立熙個人網站 〈Ohmynews的成功經驗〉
    http://www.rickchu.net/survey.php
    林靄雲(2004)。〈公民運動與媒體革命〉。
    http://www.inmediahk.net/article
    曹琬凌(2006)。〈PBS與BBC組織改造 迎向數位第二波 〉 公共電視策發部
    http://www.pts.org.tw/~rnd/
    陳順孝(2006)。〈公民奮起辦媒體-公民新聞的國際經驗與在地實踐〉
    http://www.ashaw.org/2006/10/post.html
    陳順孝(2005)。〈台灣公民新聞的發展策略〉
    http://ashaw.typepad.com/editor/2005/12/post 1html
    陳順孝(2005)〈公民新聞文體的想像〉
    http://www.ashaw.org/2005/07/post.html
    陳豐偉(2004)〈公民新聞平台,亂了之後〉。
    http://eroach.typepad.com/tamshuilife/2005/07/post_14.html
    「創用CC」Creative Commons taiwans網站
    http://www.creativecommons.org.tw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94453019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45301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廣播電視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301901.pdf99KbAdobe PDF21282View/Open
    301902.pdf144KbAdobe PDF21268View/Open
    301903.pdf123KbAdobe PDF21390View/Open
    301904.pdf177KbAdobe PDF22037View/Open
    301905.pdf863KbAdobe PDF21435View/Open
    301906.pdf1275KbAdobe PDF21547View/Open
    301907.pdf511KbAdobe PDF21286View/Open
    301908.pdf1891KbAdobe PDF21637View/Open
    301909.pdf1299KbAdobe PDF21359View/Open
    301910.pdf635KbAdobe PDF21298View/Open
    301911.pdf265KbAdobe PDF21378View/Open
    301912.pdf297KbAdobe PDF2122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