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95166      Online Users : 83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19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196


    Title: 語言與權力:李登輝與民粹主義之研究
    Authors: 殷德惠
    De-Hui Yin
    Contributors: 蘇蘅
    Herng Su
    殷德惠
    De-Hui Yin
    Keywords: 民粹主義
    批判論述分析
    李登輝
    語言
    權力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7 15:46:02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依據Fairclough的觀點,認為論述是一種政治操作的過程,它能幫助政府能對人民進行社會教化、形塑人民的認知和行動,以達成權力者的政治目的。並依此觀點分析前總統李登輝主政期間的重要論述內容,檢視其政權所反應的民粹主義。

    本研究將李登輝的論述分為三個發展脈絡:「中共—台灣:兩岸關係的分離」、「李登輝—人民:領袖正當性的建構」、「憲政民主—共同體:新國族的建立」,經過分析發現,李登輝總統任內的政治論述,的確有政治操作與教化的功能。在李登輝的論述中,「民主」和「民主改革」是他用來啟蒙與轉化人民認知的重要訴求,也是藉此達成個人權力目的的工具。李登輝一方面不斷對人民灌輸「民主」價值,強調「民主改革」的重要性;同時以兩岸「民主」差距解構中共政權、拖延兩岸關係;並且標榜個人「民主使命」和建構道德形象,使自己成為符合人民期待、值得人民託付的領導人,以此解構政敵的批判和中共的威脅;最後,基於「民主改革」的正當性,他得以不斷要求修憲與改革體制,導致憲政體制扭曲、總統權力毫無制衡。

    綜觀李登輝主政期間的論述,大致可歸納出三點民粹政治的特徵:一、利用人民對國民黨威權的不滿,不斷推動民主改革,結果卻造成總統擴權、違反憲政體制;二、李登輝建構個人無暇的道德與神聖使命感,將自己建構為凡事訴諸人民的卡理斯馬領袖,藉以排除來自中共與政敵的挑戰,並吸引人民對其個人的信仰與認同,以順利推動個人改革主張;三、建立以台灣人為主體的「生命共同體」,不斷塑造中共為共同敵人。他以簡化的邏輯解讀兩岸問題,煽動人民對中共的情緒,反過來凝聚台灣內部共識與同質性,分離兩岸關係使台灣主權獨立。李登輝政權並非鎮壓性的統治,但他藉著論述的反覆辯證,卻造成個人集權力與一身的結果,可見其權力行使過程中濃厚的民粹主義色彩。
    Reference: 中文部分:
    中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1993/9 〈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上網日期:2003/7/1。
    網址:http://www.gwytb.gov.cn/bps/bps_zgty.htm
    2000/2 〈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上網日期:
    2003/7/1。網址: http://www.gwytb.gov.cn/bps/bps_yzyz.htm
    王振寰
    1996 《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巨流。
    1998 〈邁向常態化政治—台灣民主化中統理機制的轉變〉,收錄於林佳龍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頁153-188。臺北:月旦。
    王振寰/錢永祥
    1995 〈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0期,頁18-55。
    中華民國總統府
    □□□q中華民國憲法〉。上網日期:2003/6/30。網址:
    □http://www.president.gov.tw/1_roc_intro/law_intro.html
    工商時報
    □□1997/05/30 〈戒急用忍 半數台商不認同〉,第2版社論。
    中國時報
    □1997/03/27 〈限制大企業登陸必須三思而行〉,第2版社論。
    王爾敏、黃光國、賀允宜等
    1996 〈民粹主義的歷史回顧與現代意義〉,《歷史月刊》98期,頁26-46。
    文學批評資料庫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r。上網日期:2003/3/30。網址:
    http://www.eng.fju.edu.tw/Literary Criticism/postmodernism/foucaul
    t_thistory.html
    正中書局 主編
    1998□《傾聽人民的聲音—李登輝總統十年建樹 破舊立新》,
    臺北:正中書局。
    台灣政治網
    〈貝隆-軍事威權領袖的典型〉。上網日期:2002/12/10。網址:
    http://www.twpolitics.com/who/index.asp?whoid=52
    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
    2002/4/24出版〈法國總統大選歐洲憂慮〉。上網日期:2003/3/29。網址:http://www.peace.org.tw/Content.asp?Board=Fireline&ID=220
    台灣社會研究編委會
    1995 〈由新國家到新社會—兼論基進的台灣社會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0期,頁1-15。
    民視新聞資料庫
    □□1999/09/24〈官員勘災忙 災民痛徹心扉〉。上網日期:2003/06/18。
    □□□ 網址:http://search.ftvn.com.tw/index.htm
    江宜樺
    1997□〈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5期,頁83-121。
    1998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
    2000 《新國家運動下的台灣認同》,收錄於林佳龍等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頁181-216,臺北:新自然主義。
    2001□《自由主義的理路》,臺北:聯經。
    1995/11/03 〈民粹主義與民主政治彼此互動:兩者可以互補也可以互斥,也顯示出民代政治失敗的警訊〉,《中國時報》第2版。
    江俊霆
    1999 《菲律賓柯拉蓉政權:民粹主義觀點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元鴻
    1991 〈非人民—人民民主的想像〉,《當代》第66期,頁72-81。
    朱建陵
    □□ 2002/11/09 〈政治報告正式列入「三個代表」為江澤民奠定歷□□□□□□□ 史地位〉,《中國時報》。
    李明勳
    1997 《政治民粹主義之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威宜
    1997 《新加坡華人遊移變異的我群觀:語群,國家社群與族群》,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登輝
    □□1995 《經營大台灣》,臺北:遠流。
    1995b 《經營大台灣新刊本》,臺北:遠流。
    □□1999 《台灣的主張》,臺北:遠流。
    李廣均
    □□2000 〈有關戰後台灣民族主義社會性格的幾點思考〉,收錄於林佳龍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頁111-146。臺北:月旦。
    李鎨澂
    1992 〈2002法國總統大選對其憲政發展之意義〉,《國家政策論壇》第二卷第6期,頁204-209。
    呂亞力
    1995 《政治發展》,臺北:黎明文化。沈宗瑞
    呂建和
    1996 《國族.神話:台灣國族認同之霸權論述》,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吳其諺
    1993 〈假台灣人專輯〉,《島嶼邊緣》第8期,頁32-34。
    邱貴芬
    1997 《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
    若林正丈
    1989 《轉型期的台灣—「脫內戰化」的政治》,臺北:故鄉。
    周玉蔻
    □ 1993 《李登輝的一千天(1988-1992)》,臺北:麥田。
    周怡倫
    □□1995/08/23 〈場外示威抗議不斷□s眾喊話要警政署長內政部長□□□□□□U臺〉,《聯合報》第2版。
    周陽山
    1992 《學術與政治的對話》,臺北:正中書局。
    1993 《自由憲政與民主轉型》,臺北:東大。
    1998/05/20 〈李登輝—民粹威權的領航人〉,《中國時報》第11版。
    周德禎
    2001 〈邁向批判研究方案— Carlos A. Torres〉,《教育社會學通訊》第28期,頁10-14。
    林火旺
    〈多元主義和政治自由主義〉,《生命教育網網路大學》。上網日期:2003/3/13。網址: http://210.60.194.100/life2000/professer/linhowang/9PPoliticalL.htm#TWO
    林佳龍
    □ 1998 〈解釋台灣的民主化—政體類型與菁英的策略選擇〉,收 錄於林佳龍等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頁87-
    152。臺北:月旦。
    2000 〈台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收錄於林佳龍等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頁217-266,臺北:新自然主義。
    林新輝
    □□1993/11/14 〈輔選談新黨 譬喻起爭議〉,《聯合報》第2版。
    范□□ □□ 2003 〈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
    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第5期,頁133-194。
    卓亞雄/何振忠
    1990/03/23 〈結束六天集會□繨衈策^應紀念堂R坐學生撤離,
    □□□□□□發表聲明將成立「全國學生聯合會」,持續關切國
    □□□□□□ 事〉,《聯合報》第1版。
    紀慧君
    □□ 1994 《我國元首論述中價值觀之呈現與轉變—民國39年到83年元旦文告之語藝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施懿珊
    2002 《李登輝總統言論之戲劇觀/從柏克戲劇五因語藝觀點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漢君
    2002/07/22 〈民粹主義與責任政治〉,《中央日報》。
    倪炎元
    1999 〈批判論述分析與媒介研究之初探—兼論其在華文媒介上的□□□□□ 應用〉,《傳播管理學刊》第一期第一卷,頁205-233。
    2003 《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臺北:韋伯文化。
    徐火炎
    1999 〈李登輝情結的政治心理與選民的投票行為〉,《選舉研究》,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出版,第五卷二期,頁35-71。
    徐宗懋
    □□ 2002 〈中國大陸三十年的重大變化—從「十大」到「十五大」的歷史影像〉,《歷史月刊》,第176期,頁26-52。
    孫紹誼
    □1995□〈通俗文化、意識形態與話語霸權—伯明罕文化研究學派評
    述〉,《當代》第114期,頁68-89。
    容邵武
    1993 《他者,認識暴力與後殖民想像》,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元宏
    1996 〈民粹主義的歷史演變〉,《歷史月刊》98期,頁47-50。
    高泉錫、鍾蓮芳
    □□ 1995/08/23□〈國民黨十四全二次會昨揭幕 擁李反李陣營展開角力 總統候選人提名辦法 黨中央有意以舉手表決方式處理 反李陣營只李需為黨內分裂負責〉,《民生報》第20版。
    許哲銘
    □ 2000 〈Althusser意識型態國家機器與教育〉,教育社會學通訊第26期,頁26-31。
    許蓉華編
    □□1996□《細讀李登輝》,臺北:中央日報。
    陶允正
    1995/08/23□〈黨內亂象 李登輝指改革遭頑抗□肭□磪~交是爭取統 □□□□□ 一前應有的國際空間〉,《聯合報》第1版。
    陳光興
    1992 《媒體/文化批判的人民民主逃逸路線》,臺北:唐山。
    陳其南
    1992 《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臺北:允晨。
    陳弘修□□ 2001 〈李登輝得不到諾貝爾獎台僑頒給他民主之父特別獎〉,《新新聞週刊》第765期,頁8。
    陳素玲
    □□1992/03/23□〈第一位台灣人總統□不管他怎麼做仍有四成民眾堅定
    □□□□□□ 支持 「李登輝情結」難謂不在〉,《聯合報》第2版。
    陳雪雲
    1990 〈論媒介現實之論述分析〉,《社會教育學刊》第19期,頁135-167。
    陳毓鈞
    1997/06/17 〈告別民粹步向民主—越來越多人敢向當權者說不!〉
    □□□□□□A《聯合報》第41版。
    張正修
    □ 1995/07/17 〈解剖李登輝情節〉,《民眾日報》第4版。
    張茂桂
    1993□〈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P國家認同》,頁233-278。臺北:業強。
    張紫財
    □□ 1994□〈生命共同體研析—李登輝總統治國理念初探(上)〉,《憲
    政評論》第25卷11期,頁7-10。
    1995□〈生命共同體研析—李登輝總統治國理念初探(下)〉,《憲
    政評論》第26卷1期,頁4-10。
    張景明
    2002 《李登輝主政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以國家認同為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榮哲
    1995 〈遭逢「異己」—拉克勞與慕芙的「霸權與社會主義戰略」,
    《當代》第105期,頁124-139。
    張慧英
    1999 《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臺北:天下遠見。
    張錦華
    1997 《傳播批判理論》,臺北:黎明文化。
    馬傑偉
    1998 《電視文化理論》,臺北:揚智文化。
    郭正亮
    1998 〈李登輝現象:民主轉型與政治領導〉,收錄於《民主•轉型?台灣現象》,臺北:桂冠。
    郭洪紀
    □ 2002 《台灣意識與中國情結》,臺北:慧明文化。
    郭瓊俐
    □□2003/07/15 〈陳總統:沒有法也可以公投〉,《聯合報》第4版。
    黃玉振、謝公秉
    □□1995/09/01 〈國民黨總統初選李登輝得票率91.2□{時中常會今核□□□□□□ 備投票結果 李將提名連戰為副總統競選搭檔〉,《聯
    合報》第1版。
    黃光國
    1995 《民粹亡台論》,臺北:商周文化。
    黃庭康
    2001 〈葛蘭西,國家權力與文化霸權〉,《教育社會學通訊》第28期,頁7-9。
    黃秀端
    □ □996 〈決定勝負的關鍵:候選人特質與能力在總統選舉過程云滬垠n性〉,《選舉研究》第三卷1期,頁103-136。
    黃俊傑
    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臺北:正中書局。游美惠
    2000 〈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
    《調查研究》第8期,頁5-39。
    馮建三
    1992 《資訊•錢•權:媒體文化的政經研究》,臺北:時報。
    彭渰雯
    1997 《基層社區女性的參政與賦權:臺北市現任女里長的參政經驗研究》,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
    鄒□□ □□1992/03/29 〈民主轉型中的民粹危機 朝野若無法通過民粹主義的
    考驗,可能難以避免民主的逆轉〉,《聯合報》第4版。
    鄒景雯
    2001 《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臺北:印刻。
    楊 照
    2000 〈走過威權與民意鋼索,李登輝時代主宰精神〉,《新新聞週刊》第585期,頁76。
    2003 〈意義感迷惑的一年〉,《新新聞週刊》第826期,頁3。
    楊金嚴
    □□ 2003/07/16 〈馬英九:國家元首不能扭曲憲法 只諮詢性公投希
    特勒時代辦最多 表達自己支持公投概念 但沒法源 也要辦公投 簡直大開民主倒車〉,《聯合報》第4版。
    經濟部國貿局貿易資訊網
    □□□q中華民國進出口貿易國名次表〉,《貿易統計資料查詢》。上網日 期:2003/5/19。網址:
    □□□http://cus.moeaboft.gov.tw/cgi-bin/pbisa60.dll/customs/uo_base
    蔡宏明
    □□ 1997□〈戒急用忍 台商既愛又怕〉,《投資中國月刊》第41期。
    蔡英文
    1997□〈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政治科學論叢》□□□□□□期,頁51-83。
    廖益興
    1996□〈影響選民投票支持李登輝與否的因素〉,《選舉研究》□臚T卷2期,頁:187-210。
    劉星雨
    2002 〈法國大選啟示錄〉,《貿易雜誌》第102期,頁38-39。
    劉添財
    □□1997/12/26 〈學者:六年修憲四次 憲法權威淪喪〉,《中國時報》。
    鄧志松
    〈民主社會中的民粹運動—一個理論面的探討〉,《台大網路非同步教學課程》。上網日期:2002/5/15。網址:
    □□□http://ceiba.cc.ntu.edu.tw/demo_theo_prac/lessons/democracy_&
    □□□_populism.html
    鄭穀雨
    □□□q初論新政權和社會運動〉,《連結雜誌第三期政治評論》。上網
    □□□暾薄G2003/1/15。網址:
    □□□http://linkage.ngo.org.tw/politicalreview/politicalreview0301.htm
    盧建榮
    1999 《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臺北:麥田。
    錢永祥
    □ 1999/11/20 〈自由主義vs.國族主義—兩種價值觀的反思〉,《中國時報》第11版。
    蕭全政
    1996 〈政治民主化與台灣的對外政策—一個中國原則的鬆解〉,《政治科學論叢》第7期,頁287-304。
    蕭高彥
    1996 〈共同體的理念:一個思想史之考察〉,《台灣政治學刊》
    創刊號,頁257-294。
    1997 〈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6期,頁1-27。
    聯合報
    1989/11/30 〈統獨問題:本報電話調查多數受訪者說目前不宜討論但民眾不論黨派、年齡、教育程度、省籍,多數又希望台灣最後能和大陸統一〉,《聯合報》第6版。
    1994/04/22 〈接見法國憲法會議主席巴登特李總統:修憲堅持主權在民〉,《聯合報》第2版。
    2000/05/16 〈李總統政績 七成四滿意 本土化與民主化最受肯定 領導風格五成七欣賞 處理兩岸關係滿意度五成多〉,《聯合報》第8版。
    鍾振昇
    1976 《花生農夫競選總統》,臺北:正中書局。
    權淑薏
    1996 〈十九世紀俄國的民粹主義運動〉,《歷史月刊》第98期,頁51-54。
    英文部分:
    Althusser, Louis
    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New Left Books.
    Alvarez, Rosio
    2002 Confessions of an information worker: a critical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requirement discourse.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 12:85-107.
    Appleby, Joyce
    1996 《歷史的真相》,薛 絢譯,臺北:正中。
    Bass, Bernard M. & Stogstill, Ralph M.
    1990 Bass & Stogdill`s Handbook of Leadership. New York: Free Press; London: Collier Macmillan.
    Berlin, Isaiah et al.
    1968 To define populism,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Vol. 3:137-
    179.
    Best, Steven & Kellner, Douglas
    1994 《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朱元鴻等譯,臺北:巨流。
    Bourdieu, Pierre
    1990 In Other Words: 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Canovan, Margaret
    1984 Populis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99 Trust the people! Populism and the two faces of democracy. Political Studies, Vol.47: 2-15.
    De Cillia, R., Reisigl M., Wodak, R.
    1999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ies. Discourse & Society, Vol.10 (2): 149-173.
    Di Tella, T.S.
    1997 Populism in twenty-first century,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Vol.32: 187-200.
    Fairclough, Norma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Longma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MA: Polity Press.
    1995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1995b Media Discourse. New York: Arnold.
    2000 New Labour, New Languag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Fairclough, Norman & Wodak, Ruth
    1997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van Dijk (E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Pp.258-284.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Flowerdew, John
    1997 The discourse of colonial withdrawal: a case study in the creation of mythic discourse”. Discourse & Society, Vol.8 (4): 453-477.
    Foss, Sonja K.etc.
    1996 《當代語藝觀點》,林靜伶譯,臺北:五南。
    Foucault, Michel
    1972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Translated by Smith A. M. Sherida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c1972.
    Fowler, R., Hodge, R., Kress G., and Trew T.
    1979 Language and Control.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Fowler, Roger
    1991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British pres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Geertz, Clifford
    □□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Hall, Stuart
    1988 The Hard Road to Renewal: Thatcherism and the Crisis of the Left. London; New York: Verso.
    1991 Postscript: Gramsci and Us, in Roger Simon, Gramsci’s Political Thought: An Introduction.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1997 The spectacle of the ‘Other’. In S. Hall (Eds),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Hammersley, Martyn
    1997 On the Foundation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Vol.17 (3): 237-248.
    Hayward, Jack
    1996 Elitism, Populism, and European Politic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ine, Heinrich
    1988 《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海安譯,新店:穀風。
    Hobsbawm, Eric
    1990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dge, Robert & Kress, Gunther
    1993 Language as Ideology. New York: Routledge.
    Hoffer, Eric
    1981 《群眾運動》,且文譯,香港:今日出版社。
    Jary, David & Jary, Julia
    1998 《社會學辭典》,周業謙、周光淦譯,臺北:貓頭鷹。
    Kazin, Michael
    1995 The Populist Persuasion: An American History. New York:
    Basicbooks, A Division of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Kitching, Gavin
    1989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opulism, nationalism, and industrializa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Laclau, Ernesto
    1977 Political and Ideology in Marxist Theory. London: NLB.
    Laclau, Ernesto & Mouffe, Chantal
    1985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towards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 London: Verso.
    1990 Post-Marxism without apologies. New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of our time. London: Verso.
    Lasswell, Harold D.
    1992 《政治:論權勢人物的成長、時機和方法》,鯨鯤•和敏譯,臺北:時報文化。
    Levi-Strauss, Claude
    1987 Anthropology and Myth: lectures, 1951-1982. Oxford: New York, NY: Blackwell.
    Magalhăes, M. I. S.
    1995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gender relations in Brazil. Journal of Pragmatics, Vol.23: 183-197. Miller, David (Eds.)
    1989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Thought. Oxford;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Ltd.
    Mumby, Dennis K. & Clair, Robin P.
    1997 Organizational Discourse. in van Dijk (e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Pp.181-205.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hils, Edward A.
    1956 The Torment of Secrecy: The Background and Consequences of
    American Security Policies. Glencoe, IL: Free Press.
    Smith, Anthony
    1987 State-Making and Nation-Building. in Hall, John A. States in History.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P.228-263.
    Taggart, Paul A.
    2000 Populism.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Teo, Peter
    2000 Racism in the news: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reporting in two Australian newspapers. Discourse & Society, Vol.11 (1): 7-49.
    Thompson, John B.
    1984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Tocqueville, Alex de
    1994 《舊制度與大革命》,馮棠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Tuchman, Gaye
    1978 Professionalism as an Agent of Legitim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28 (8): 106-113.
    van Dijk T. A.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3(2): 20-43.
    1993 Principles of CDA, Discourse & Society, Vol.4 (2): 249-283.
    1997 Discourse as Interaction in Society. in van Dijk (e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Pp.1-37. London: Sage.
    2001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Wetherell,M.(eds.) 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 Pp.300-317.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 Sage.
    Weber, Max
    1968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1978.
    Wiles, Peter
    1969 A Syndrome, Not a Doctrine: some elementary theses on populism, in G. Ionescu and E. Gellner (Eds.) Populism: Its
    □□ Meanings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Willner, Ann R.
    1984 The Spellbinders: Charismatic Political Leadership.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Wodak, Ruth
    1999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t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Vol.32 (1-2): 185-193.
    Worsley, Peter
    1970 The Concept of Populism. in G. Ionescu and E. Gellner (Eds.) Populism: Its Meanings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Wood, Linda A. & Kroger, Rolf O.
    2000 Doing 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s for Studying Action in Talk
    And Text. London: Sage.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88451001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451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45100101.pdf8KbAdobe PDF21006View/Open
    45100102.pdf9KbAdobe PDF2819View/Open
    45100103.pdf10KbAdobe PDF2918View/Open
    45100104.pdf14KbAdobe PDF2947View/Open
    45100105.pdf80KbAdobe PDF21545View/Open
    45100106.pdf123KbAdobe PDF24386View/Open
    45100107.pdf90KbAdobe PDF24350View/Open
    45100108.pdf208KbAdobe PDF25537View/Open
    45100109.pdf56KbAdobe PDF21135View/Open
    45100110.pdf106KbAdobe PDF21374View/Open
    45100111.pdf28KbAdobe PDF2237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