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774240      Online Users : 63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24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240


    Title: 台灣單身都會女性主體分析---以《慾望城市》女性閱聽人為主
    Authors: 余意
    Contributors: 方念萱
    余意
    Keywords: 慾望城市
    性別主體
    女性閱聽人
    都會單身女性
    詮釋工具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7 15:51:50 (UTC+8)
    Abstract: 現今的台灣單身女性主體正面臨一場震盪轉變,將她們問題化與歧視化的論述依然存在,不過隨著她們在人數和消費上展現的驚人實力,另一股為她們平反的嶄新論述儼然已經發酵。《慾望城市》在此時登台顯得格外特別,因為它彰顯的正是某種平反之聲,在台灣女性觀眾群中引發極大迴響。事實上,近來許多電視劇或電影都在呈現類似主題,大眾媒體不斷聲稱再現與代理這群女性的主體和感覺,卻看不到本地女性如何在自我經驗上發出聲音。本研究希望藉由她們對《慾望城市》以及對自我詮釋的相互對應下,描繪出這群獨特女性閱聽人的主體輪廓。
    Nowadays the subjectivity of Taiwanese single woman is in the change. Although the discrimination discourse that constrains woman still exists, a new discourse is developing due to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single women and their astonishing consumption ability. The coincidence of Sex and the City being on TV in Taiwan at this time is quite extraordinary because the drama itself reveals the new discourse popular among Taiwanese woman audience. In fact, recently many TV dramas or movies around the world all focus on this subject. Mass media constantly claims that it shows and represents the subjectivity and feeling of this group of women, but the point is what Taiwanese women think based on their own experiences is unknown. Thus, this thesis tries to portray these women’s subjectivity by examining how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Sex and the City correlates with the way they view themselves.
    Reference: 刁筱華譯(2000)。《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原書Miles, R. [1988]. The Women’s History of the World.)
    王宜燕(2005)。〈全球化脈絡下再思考閱聽人研究典範〉。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年會暨論文研討會。
    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原書Foucault, M. [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Tavistock. )
    王志文(2002年9月1日)。〈911到底毀了什麼?〉《數位時代雙週》。
    網址:http://www.bnext.com.tw/mag/2002_09_01/2002_09_01_227.html
    王蓴(2005年9月30日)。〈在英美出版界“雞仔文學”成為女性的流行讀物〉。《國際先驅報》。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9/27/content_3550592.htm
    毛佩琦(2004年2月26日)。〈演慾望電影 凱莉Yes〉,《聯合晚報》,第7版。
    白曉紅譯(1994)。《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原書 Weedon, C. [1987]. Feminist Practive&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 )
    朱恩玲譯(1997)。《單飛不寂寞》,台北:時報。(原書凱羅. M. 安德森等著)
    田禾譯(2000)。《現代性的后果》,譯林出版社。(原書Giddens A.[1990].)
    卡維波 (1997)。〈性解放的政治〉,收錄在何春蕤編 (1997),《呼喚臺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出版,遠流總代理。
    伍維婷和陳瓊芬(2003.4.9)。〈姑/孤娘廟〉,南高屏性討論網。
    http://dlearn.kmu.edu.tw/~gendereq/phorum/read.php?11,2340,2340
    何春蕤 (1994)。《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台北:皇冠。
    何春蕤 (1994)。《不同女人國:性/別、資本與文化》,台北:自立晚報。
    何春蕤編 (1997)。《呼喚臺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出版,遠流總代理。
    何春蕤編 (1997)。〈性革命---一個馬克思主義觀點的美國百年性史〉,收錄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台北:元尊文化出版,遠流發行。
    何春蕤(2001)。〈反思與現代親密關係《親密關係的轉變》〉導讀,收錄於周素鳳譯《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台北:巨流。
    李宜玲(2000)。《女人的身體與性意識--女星寫真集的文本建構與青少女的解讀策略》。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小江主編(2003)。〈梳起走四方:廣東順德自梳女人生追蹤〉,《讓女人自己說話:文化尋蹤》北京:三聯書店。
    李秀芹(2003)。《都會適婚年齡女性之情慾難題與出路》。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怡芸(2001年11月17日)。〈半熟女 熱騰騰〉,《星報》,第20版。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原書Babbie, E. The Pracetice of Social Research.)
    沈聿德(2000)。《主體言說?影集慾望城市的傅柯權力分析》。中央大學英美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
    林新輝、郭瓊俐、劉時榮(2002年10月18日)。〈單身立委:哪個蠢蛋的天才點子〉,《聯合報》,第3版。
    周素鳳譯(2001)。《親密關係的轉變》,台北:巨流。(原書Giddens, A. [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周倩漪(1995)。《九零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支配與反抗之聲—性別政治、主體性與庶民文化》。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尚衡譯(1990)。《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台北:桂冠。(原書Foucault, M. Histoire de la Sexuality.)
    邱維珍、薛芸如譯(2001)。《獨身》,台北:商周。(原書Abbott, E. [1999]. A History of Celibacy. Sanford J. Greenburger Associates. )
    吳怡卿(2004)。《我的單身何必議論紛紛?─催婚情境中的未婚單身女性》。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金鍊、曾湘雲(2002)。〈從韓劇的風行看台灣閱聽眾的文化認同:以新竹市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02年年會暨論文研討會。
    吳緯疆(1997)。《電視遊戲節目之文化研究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游淑綺(2004年3月31日)。〈女人30未必想結婚〉,《星報》,第15版。
    邵冰如(2001年12月20日)。〈兩性人權團體 聲援陳文茜、璩美鳳 促通姦無罪〉,《聯合晚報》,第3版。
    柯裕棻(2001年11月7日)。〈慾望城市 憂鬱人生〉,《聯合報》,第37版。
    洪川詠(2001年5月28日)。〈自主意識抬頭 日本女性高唱只要為我活一天〉,《工商時報》,國際大陸版。
    俞智敏等譯(1996)。《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原書Wallace, C.)
    徐亞鈴(2004)。《慾望城市與女性情慾的探索》。台南藝術學院音像藝術管理所碩士論文。
    徐尚禮(2003年2月22日)。〈社會短打:大陸單身貴族越來越普遍〉,《中國時報》。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究》,58:85-112。
    倪炎元(2002)。〈台灣女性政治精英的媒體再現〉,《新聞學研究》,70:17-57。
    倪婉君(2004年1月11日)。〈慾望時尚瘋 鑲晶手機最in〉,《聯合晚報》,第10版。
    倪婉君、毛佩琦(2004年2月21日)。〈拋開枷鎖 征服時尚 征服觀眾大膽談性 專家評論照樣叫好〉,《聯合晚報》,第10版。
    耿慧茹(2004)。《解讀的互文地圖:台灣偶像劇之收視經驗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乃倩(2002年10月1日)。〈慾望城市:解放觀眾的慾望〉,《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66-69。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夏士芬(1994)。〈連續劇內容之社會價值觀分析〉,《民意研究季刊》。
    莊瑞祥(2003年12月20日)。〈30歲都會女性購屋有偏好〉,《民生報》,A11。
    莊瑞祥(2003年7月5日)。〈刷卡新風尚 高額消費一刷搞定〉,《民生報》,A11。
    莊瑞祥(2003年6月12日)。〈刷卡買套房 單身都會女性疼自己〉,《民生報》,A9。
    莊瑞祥(2001年6月20日)。〈都會小套房 套得住粉領新貴〉,《民生報》,D2。
    施美玲譯(1997)。《大眾傳播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原書Singletary, M.)
    唐維敏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五南。(原書Jesen, K. B. &Jankowski, N. W.. )
    夏綠蒂(2002年10月13日)。〈單身女子 慾望密碼〉,《聯合報》,第22 版。
    夏綠蒂(2002年7月28日)。〈蛋白質女孩vs.慾望城市〉,《聯合報》,第22版。
    孫瑋芒(2003年9月24日)。〈世說新詞---熟女〉,《中國時報》,第23版。
    袁青(2002年7月29日)。〈慾望城市敗家女 獵愛行頭曝光〉,《聯合報》,紐約專題報導。
    陳建志(2005年10月14日)。〈文學是一種春藥《慾望城市》的文學性〉,《聯合報》,E7。
    陳珮庭(2004)。《她為什麼還沒嫁?~台灣當代熟齡女性未婚現象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玫霖(2002)。《性別、政治與媒體 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玲(2003)。《青少女流行音樂團體之研究:形象、身體文化與情慾流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芬(2000)。《她們的美麗與哀愁---女性雜誌的美貌建構與讀者使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香玫(1999)。《女性自傳中的婚姻與自我:女性主義觀點中的語藝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瓊芬(2003)。〈孤娘廟、女人祭祀殘缺的價值〉,《婦女新知通訊》,250:7-8。
    陳明珠(2002)。〈媒體再現與認同政治〉。中華傳播學會2002年年會暨論文研討會。
    陳芸芸譯(2000)。《電視與社會》,台北:韋伯。(原書Abercrombie, N. [1996]. Television and Society. Polity Press.)
    陳正國譯(1989)。《瞭解流行文化》,台北:萬象。(原書Fiske, J. Reading the Popular. Boston: Unwin Hyman.)
    陳素幸譯(2003)。《艾莉世代》,台北:一方。(原書Kullmann, K. [2002]. Generation Ally. Frankfurt: Eichborn AG.)
    陳冠廷譯(2003)。〈現代性的否定:女性、城市和百貨公司〉,《血拼經驗》,台北:弘智,101-164。(原文Nava, M.著)。
    陳冠廷譯(2003)。〈購物、歡愉與兩性之戰〉,《血拼經驗》,台北:弘智,291-309。(原文Campbell, C.著)。
    陳冠廷譯(2003)。《血拼經驗》,台北:弘智。(原書Falk, P. & Campbell, C. ed,.[1997]. The Shopping Experience.)
    陳蘭青(2002年8月8日)。〈隨著慾望 走進家庭〉,《星報》,第8版。
    梁岱琦(2004年5月5日)。〈攜手10年 6人領風騷〉,《聯合晚報》,第7版。
    梁任瑋(2004年3月22日)。〈粉領新貴 上海購屋新勢力〉,《經濟日報》,第9版。
    陶福媛、瞿敬宜、張慧中(2000年12月2日)。〈醇酒VS. 釀酒 專家提看法〉,《民生報》,D5。
    郭吉中(2004年4月9日)。〈瑞泰人壽 為女性儲備退休金〉,《經濟日報》,第14版。
    郭瑋瑋(2004年2月12日)。〈HBO廣伸經營觸角〉,《經濟日報》,第7版。
    ---(2002年9月29日)。〈慾望城市擄獲粉領族芳心〉,《經濟日報》,第6版。
    郭晏銓(1987)。《進步的女性主義文本或精緻的軍國主義意識型態宣傳品?---從《阿信》的戰爭文本看閱聽人的解讀方式》。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郭育吟(2004)。《探討長姑娘單身生涯經驗之認同歷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譯者序:兼談女性主義傳播研究的發展〉,《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原書Zoonen, L.v. [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Sage. )
    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原書van Zoonen, L. [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Sage. )
    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張錦華(1991)。〈電視與大眾文化〉,《新聞學研究》,44:65-6。
    張娟芬譯(1992)。〈通俗虛構故事與女性主義文化政略〉,《內爆麥當奴》,台北:島嶼邊緣。(原書Ang, I.)
    張玉佩(2003)。《當代閱聽人研究之理論重構:試論閱聽人的思辨能力》。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維倫(2003)。《情境脈絡與台灣日劇迷的收視經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永親(2003年1月19日)。〈人間---單身不單身〉,《中國時報》,人間咖啡館。
    張佑生(2004年2月22日)。〈慾望城市 今晚在美曲終人散〉,《民生報》,C2。
    曾維瑜(2001)。《閱讀日本偶像劇---《東京愛情故事》文本及《蕾娜塔報導》使用者》。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旭正譯(1992)。〈轉變中的閱聽眾研究範例〉,《內爆麥當奴》,台北:島嶼邊緣。(原書Grossberg, L. [1989]. Changing Paradigms in Audience Studies. Remote Control: Television, Audience & Cultural Power, London: Routledge.)
    黃麗玲譯(1992)。〈意識形態的再發現---媒體研究中被壓抑者的重返〉,《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原書Hall, S.)
    黃美惠(2001)。《媒介建構之女性參政框架---以副總統呂秀蓮的新聞報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黃萍瑛(2000)。《台灣民間信仰「孤娘」的奉祀—一個台灣社會史的考察》,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福其(2002年11月10日)。〈擇偶 女立委最愛學者〉,《聯合晚報》,第2版。
    馮建三譯(1995)。《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台北:遠流。(原書Morley, D. [1992]. Television, Audiences &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馮建三譯(1997)。《大眾文化的迷思》,台北:遠流。(原書Swingewood, A. [1977]. The Myth of Mass Culture.)
    游淑綺(2004年3月31日)。〈女人30未必想結婚〉,《星報》,第15版。
    葛大維(2003年6月20日)。〈慾望狂砸8百萬 砌出凱莉的好品味〉,《聯合報》。
    鄒念祖(2002年9月29日)。〈HBO《慾望城市》第二季 新世紀惡女守則再繼續〉,《明日報》。
    趙庭輝譯(1992)。〈解讀閱聽眾〉,《傳播文化》,第九期:107-128。(原書Gray, A. [1987]. Reading the Audience, Screen, 28(3):24-35)
    楊明暐(2006年6月5日)。〈熟女嫁不掉?新聞周刊認錯〉,《中國時報》,A14。
    楊清順(2004年9月1日)。〈日本女人奮鬥有成 不婚啦〉,《聯合報》,A14。
    楊清順(2002年1月7日)。〈單身貴族形塑城市富裕生活〉,《聯合報》,第12版。
    楊子(1990年7月16日)。〈楊子專欄 那個沒有出嫁的查某〉,《聯合報》,第29版。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蔡琰(2002)。〈裸根百合?:台灣電視劇風雲追憶〉。收錄在《台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
    蔡琇娟(2004)。《挑戰婚姻:單身不婚女性主體在台灣》。高雄醫學大學性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芳(2003)。《我是女生,漂亮的女生?!廣告中的美貌迷思與青少女的性別認同》。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宜玲(2004年2月21日)。〈慾望城市懸疑中說拜拜〉,《聯合晚報》,第10版。
    廖依婷(2004年6月)。《慾望城市女性觀眾接收分析---從觀眾與角色之互動看其解讀形態》。「性別、媒體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http://cc.shu.edu.tw/~gndrshu/meeting/paper7.htm
    廖和敏(2000年7月10日)。〈辛西亞 與愛人育有一子〉,《聯合報》,第 26版。
    廖瑞宜(2003年7月28日)。〈未婚30至40歲女性高達兩成〉,《中國時報》社會綜合版。
    褚姵君(2002年10月1日)。〈台版六人行搶熱潮〉,《民生報》,C3。
    鄭育容(2003年6月28日)。〈獨立女性買房新勢力〉,《聯合報》,C8。
    蕭淑仁(2003)。《青年女性的生活經驗---以高學歷的職業婦女為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蘋(2004年1月21日)。〈全球化下的慾望城市〉。《中華資訊網》。
    網址:http://www.ttnn.com/cna/news.cfm/040121/68
    潘郁琪(2002)。《情慾與禮教的躍動---以未婚女性為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平君(1996)。《解讀漫畫〈城市獵人〉中的女性意涵》。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劉黎兒(2002)。〈一人主義當道〉,《純愛大吟釀》,台北:新新聞。
    鄭茜勻(2000年5月20日)。〈慾望城市窺見單身新貴的情與慾〉,《聯合報》,第47版。
    鄭明樁譯(1993)。《解讀電視》,台北:遠流。(原書Fiske, J. & Hartley, J. [1978]. Reading Television.)
    鞏佩華(2003)。〈冰清玉潔——廣東順德“自梳女”滄桑〉,《鞏佩華人類學民族學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盧嵐蘭(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一個理論層面的探討〉。台北市:文化總會電研會。
    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韓懷宗(2002年9月22日):〈「慾望城市」行頭 亞洲婦女也迷〉,《聯合報》, 第29版。
    魏玓(1999)。〈全球化脈絡下的閱聽人研究—理論的檢視與批判〉,《新聞學研究》,60:93-114。
    蘇衡譯(1993)。《大眾傳播與日常生活》,台北:遠流。(原書Davis, D.K. & Baran, S.J..)
    蘇詠智(2004年2月24日)。〈凱莉 情歸 約翰〉,《星報》,第7版。
    蘇詠智(2003年6月30日)。〈收視率 慾望城市勝出〉,《星報》,第7版。
    蘇詠智(2003年3月10日)。〈非主流魅力大 西洋影集不可小覷〉,《星報》, 第2版。
    蘇詠智(2002年2月7日)。〈「聖女」連莊 「外星人」戀玩完〉,《星報》,第6版。
    羅世宏等譯(2004)。〈主體性與身份/認同〉,《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原書Barker, C.著)
    羅湘綸(1993年5月27日)。〈范振宗假設語氣 縣議會不滿休會〉,《聯合報》,第4版。
    嚴婷婷(2004年2月24日)。〈紐約客周末娛樂 同看電視嚼舌根〉,《星報》, 星球宅急便,第7版。
    顧玉珍(1995)。〈性別知識生產---以國內傳播學院的性別論述之生產為例〉,《新 聞學研究》,51:1-30。
    Natalie(2004年3月22日)。〈城市裡的愛與慾望〉,《聯合報》,E5。
    《中國時報》(2003年7月28日)。〈未婚30至34歲女性高達兩成〉。
    《中國時報》(2001年12月23日)。〈王蘋:台灣社會不尊重女性人權〉,深度話題。
    《聯合報》(2004年8月2日)。〈粉領經濟 引爆消費革命〉,《聯合報》, A3。
    《聯合報》(2004年8月2日)。〈家電變漂亮 美麗產業搶荷包〉,A3。
    Vogue(2006年3月)。〈Softly Mature 魅力輕熟女〉,第114期,233-268。
    《天下雜誌》(2002年2月)。〈更加養不起的未來?〉,第249期。
    《天下雜誌》(1995年4月)。〈老中青失衡 養不起的未來?〉,第167期。
    內政部「台閩地區人口統計」,民國九十年社會指標統計。
    英文部分:
    Akass, K. & McCabe, J.(ed.) (2004). reading sex and the city. New York: B.Tauris & Co Ltd.
    ---Welcome to the age of un-innocence. reading sex and the city. New York: I. B. Tauris & Co Ltd. Introducton: 1-14.
    ---Ms Parker and the Vicious Circle: female narrative and humour in Sex and the City. reading sex and the city. New York: I.B.Tauris & Co Ltd. 177-198.
    Alasuutari, P. (eds.) (1999). The Shape of Audience Research. Rethinking the Media Audience. London: Sage.
    Ang, I. (1985). Watching Dallas: 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London: Methuen.
    --- (1991). Desperately Seeking the Audience. London: Routledge.
    ---(1996). Melodramatic identifications: television fiction and women’s fantasy. Living Room Wars. London:Routledge.
    Bellafante, G.. (1998, June 29). Feminism: It’s all about me! Time, Vol. 151, Issue 25, 54.
    Bignell, J. (2004). Sex, Confession and witness. reading sex and the city. New York: I.B.Tauris & Co Ltd. 161-176.
    Burr, V. (1995). What does it mean to have powe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hap. 5, 62-78.
    --- (1995).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 person? An Introduction so Social Construction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hap. 7-9, 113-158.
    Byrne, A. (2000). Singular Identities: Manging Stigma, Resisting Voices. Women’s Studies Review, vol. 7, 13-24.
    Calgary H.(2003, September 14). Sex and the Culture: How A Cable TV Show Changed The Way We Shop, Talk and, Well, You Know. CanWest Interactive:Arts & Style, Pg.D1/ Front.
    Chang, Y. (ed.)(1999, February 8). Sex and the Single Girl. Newsweek. Vol.134 Issue5, 60.
    Dempsey, J. (2000, October 30). HBO seeks basic sex. Daily Variety, Vol.269 Issue 41, 7.
    Edley, N. & Wetherell, M. (1995). Men in Perspective: practice, Power and Identity. Hemel Hempstead, 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sheaf.
    --- (1997). Jockeying for posi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sculine identities. Discourse and Society, vol.8, 203-17.
    Edley, N. (2001). Analysing Masculinity: Interpretative Repertoires, Ideological Dilemmas and Subject Positions in Wetherell, M., Taylor, S. and Yates, S. J. (eds.)(2001) Discourse as Data---A Guide of Analysis. London: Sage.
    Fairclough, N. (1995). Intertextuality and the news. Media Discourse. London: Edward Arnold. Chap.5 , 75-102.
    --- (1995). Representation in documentary and news. Media Discourse. London: Edward Arnold. Chap. 6, 103-124.
    --- (1995). Identity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media texts. Media Discourse. London: Edward Arnold. Chap. 7, 125-149.
    Flett, K. (2003, July 27). I’m Still Wild About Carrie. The Observer, Observer Review Pages, 5.
    Foucault, M. (1994). The Subject and Power. In John Scott(ed.), Power: Critical Concept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18-233.
    Fowler, R. (1996). Languag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experience. Linguistic Criticism. Seco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p.2, 21-39.
    Gail Pennington Post-Dispatch Television Critic (2003, June 22). Sex On TV Sells But Grown-Up Sex Satisfies. St. Louis Post-Dispatch(Missouri): A&E, Pg. F1.
    Gilley, J. (2005). Writings of Third Wave: Young Feminists in Conversation. Reference & User Services Quarerly Chicago. Vol.44, Iss. 3, 187-198.
    Greven, D. (2004). The museum of unnatural history: male freaks and Sex and the City. reading sex and the city. New York: I.B.Tauris & Co Ltd. 33-47.
    Harris, D. (1996). Personal identities in modernity. A Society of Signs? London: Routledge, 177-218.
    Henruy, A. (2004). Orgasms and empowerment: Sex and the City and the third wave feminism. reading sex and the city. New York: I.B.Tauris & Co Ltd. 65-82.
    Hobson, D. (1980). Housewives and the mass media, in S. Hall, D. Hobson, A. Lowe and P. Willis (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 London: Hutchinson, 105-14.
    --- (1982). Crossroad: The Drama of a Soap Opera. London: Methuen.
    --- (1989). Soap Operas at work, in E. Seiter, H. Borchers, G. Kreutzner and E. Warth (eds), Remote Control: Television, Audiences and Cultural Power. London: Routledge, 150-67.
    --- (1990). Women, audiences and the workplace, in M. E. Brown (ed.), Television and Women’s Culture: The Politics of the Popular, London: Sage, 61-74.
    Hollway, W. (1984). Gender differen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subjectivity in Henriques, J., Hollway, W., Unwin, C., Venn, C. and Walkerdine, V. (eds) Changing the subject: Psychology, Social Regulation and Subjectivity, London: Methuen.
    Jermyn, D. (2004). In love with Sarah Jessica Parker: celebrating female fandom and friendship in Sex and the City. reading sex and the city. New York: I.B.Tauris & Co Ltd. 201-218.
    Kellner, D. (1995). Television, advertis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modern
    identities. Media Cultur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31-262.
    Mann, S. A. & Huffman, D. J. (2005). The Decentering of Second Wave Feminism and the Rise of the Third Wave. Science & Society. New York: Jan 2005. Vol. 69, Iss.1, 56-91.
    Mattia, J. di. (2004). ‘What’s the harm in believeing?’: Mr Big, Mr Perfect, and the romantic quest for Sex and the City’s Mr Right. reading sex and the city. New York: I.B.Tauris & Co Ltd. 17-32.
    Nelson, A. (2004). Sister Carrie meets Carrie Bradshaw: exploring progress, Politics and the single woman in Sex and the City and beyond. reading sex and the city. New York: I.B.Tauris & Co Ltd. 83-95.
    Ostrow, J. (2003, July 22). The final act Lewd, crude and a lot of fun, ‘Sex and the City ends six-year run. Denver Post, Radio Critic.
    Potter, J. & Wetherell, M. (1987). Discourse and Social Psychology Beyond Attitudes and Behaviou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 (1995). Discourse analysis in Smith, J., Harre, R. and van Langenhove, L. (eds) Rethinking Methods in Psychology. London: Sage.
    Radway, J. (1984). Reading the Romance: Women, 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Chapel Hill, 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Shugart, H.A. &Waggoner, C. E. (2001, June). Mediating Third-Wave Feminism: Appropriation as Postmodern Media Practice.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Vol. 18, No.2, 194-210.
    Sohn, A. (2002). sex and the city---KISS AND TELL. London: Pocket Books.
    Stone, T. (2001, December 20). The Bridget Jones economy. The Economist.
    Time (1999, December 20). The Best Television of 1999. Vol.154, issue25, 100.
    Veries, H. de. (2001, Feb 25). In Comedies, Signs of a New Women’s Movement. New York Times(Late Edition(east Coast)).
    Wetherell, M. (1998). Positioning and interpretative repertoires: conversation analysis and post-structuralism in dialogue. Discourse and Society, vol.9, 387-412.
    Wolf, N. (2003, July 20). Sex and the Sisters. Sunday Times (London), Features News Review 1.
    Simpson, R. (2003) Contemporary Spinsters in the New Millennium: Changing Notions of Family and Kinship. New Working Paper Series, LSE Gender Institute, Issue 10, July. http://www.lse.ac.uk/collections/genderInstitute/pdf/contemporarySpinsters.pdf
    Trimberger, E. K.(2002) Friendship Networks and Care. Working Paper #31, Center for Working Families, U.C. Berkeley, Fall.
    http://www.bc.edu/bc_org/avp/wfnetwork/berkeley/papers/31.pdf
    ABCNEWS.com (2004, February 19). Time to Carried On Fans Bid Farewell to Sex and the City. [Online]. Available: http://abcnews.go.com/sections/Primetime/Entertainment.
    Kaye, Randi. (2005. December 8). Sex Education /Sex & the City. CNN.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89451011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45101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1011101.pdf42KbAdobe PDF21117View/Open
    51011102.pdf63KbAdobe PDF21006View/Open
    51011103.pdf63KbAdobe PDF21124View/Open
    51011104.pdf63KbAdobe PDF21079View/Open
    51011105.pdf424KbAdobe PDF22557View/Open
    51011106.pdf649KbAdobe PDF24702View/Open
    51011107.pdf132KbAdobe PDF23031View/Open
    51011108.pdf530KbAdobe PDF21893View/Open
    51011109.pdf215KbAdobe PDF21008View/Open
    51011110.pdf275KbAdobe PDF22048View/Open
    51011111.pdf95KbAdobe PDF2118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