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8 (78%)
Visitors : 47695382      Online Users : 134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254


    Title: 台灣文化觀光中的認同建構--以客家桐花祭為例
    Authors: 朱婉寧
    Chu wan-ning
    Contributors: 柯裕棻
    朱婉寧
    Chu wan-ning
    Keywords: 文化觀光
    認同
    認同建構
    社區總體營造
    台灣文化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7 15:54:05 (UTC+8)
    Abstract: 台灣在近十年本土化呼聲之下,意欲脫離所謂的「中國文化」,找尋屬於「台灣」本土的文化認同,已是不爭的事實,針對這樣的呼聲,政府也透過多種方式來實踐,而推行台灣本地文化觀光正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包括1994年文建會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以及1995年再度提出的「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甚至提出2008年為台灣觀光年,其主要訴求均為「建構台灣本土文化特色以發展文化觀光」。本文爬梳關於文化觀光、認同、國族之間的脈絡關係,釐清這些觀念目前在台灣社會的意義、及其在國家政策中的整套論述。研究發現,隱身於這一套運作模式下的邏輯,是將「認同」建構藏在發展觀光產業的訴求之中;其建構方式,乃是以觀光為實際操演方式,藉由「土地」概念為中心,將族群、文化認同串連在一起,使土地成為認同的主角,召喚特定的族群與角色進入到新國家認同的文化建構當中。建構的過程中,愛鄉愛土的意識型態、觀光的資本主義邏輯這兩者乃是限制條件;觀光客、政府、實踐觀光的參與者三者在此條件下進行協商,雖然政策及觀光資本主義邏輯的限制,將使地方發展文化觀光業可能扭曲變調,但也可能透過協商的民主機制,活化成為地方異質的溫床,真實解決地方可能有的困境。
    Reference: 書籍與論文
    丁錫鏞 編(民93):《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台北:嵐德。
    文建會(1985):《我國當前文化政策以及其文化活動型態之實例研究》。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2004):《文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振寰╱錢永祥(1995):<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17-55。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本壯╱林淑霞(1998):《城鄉新象在苗栗-苗栗縣社區總體營造規劃研究》。
    國立聯合工商專校。
    王秋絨(1986):<我國社區發展的評估與改進>。《社區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台北:中國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中央月刊(1994)<「社區文化」是社會重建的關鍵>。《中央月刊》民83年7月號:14-15。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委會(1995):<由新國家到新社會-兼論基進的台灣社會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1-15。
    江宜樺(1997):<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5:83-121。
    林信華(2002):《文化政策新論》。台北,揚智。
    林福岳(2002):《族群認同下的社區傳播-以美濃反水庫運動論述為研究脈絡》。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周慧玲(2002):<田野書寫、觀光行為與傳統再造>。《臺灣社會學刊》
    28:77-151。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夏鑄九(1995):<休閒空間的初步理論思考>。《空間,歷史與社會 論文選
    1987-1992》。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夏鑄九(1999):<市民參與和地方自主性:台灣的社區營造>。《城市與設計學
    報》第九╱十期:175-185。
    陳光興(1994):<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7:149-221。
    陳志梧(民80):<觀光凝視的政治性-以蘭嶼為例>。《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休閒與大眾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張茂桂(2002):<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的形成與難題>。《台灣的未
    來》。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223-343。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
    分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地震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學報》第九╱十期:
    147-173。
    黃琇玫(2003):《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公(2003):<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典藏今藝術
    雜誌》5月號。
    劉昭吟(1994):《從祭典到觀光:頭城搶孤中的社區菁英、民俗信仰與觀光規劃》。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忠華(1999):《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
    Castells.M. 著 夏鑄九、黃麗玲等 譯(2002):《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
    Castells.M 著 夏鑄九、黃麗玲等 譯(2002):《千禧年之終結》。台北:唐山。
    Pred.A 著 許坤榮 譯(1993):<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
    程>。《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
    明文。
    Storey, John(2001):《文化與消費》,張君玫譯,台北:巨流。
    Shotter, John(1993): ”Psychology And Citizenship: Identity And Belonging”。
    Citizenship And Social Theory: 115-138. Ed by Bryan S. Turner.
    London:Sage
    Tilly, Charles.(1996):”Citizenship, Identity and Social History”。 Citizenship,
    Identity and Social History:1-17,Ed. by Charles Tilly. Cambridge: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rry, John.(2002) :The Tourist Gaze, second edition. London: Sage.
    Williams, Raymond.(1981):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網站及電子書:
    David Harvey 著,王志弘 譯:<地租的藝術︰全球化、壟斷與文化的商品化>
    http://www.bp.ntu.edu.tw/bpresults/walking/main/ic_cuteshow/The%20art%20of%20rent.htm
    文建會(1998):《文化白皮書》。(未出版)網路版:http://www.cca.gov.tw/intro/yellow_book/
    文建會(2004):<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畫-文化創意產業產值調查與推估>。未出版:http://cic.cca.gov.tw/5p/doc/20040514110311_16661.zip
    2004台灣觀光年台灣節慶網站:http://202.39.225.133/2004fes/festivals_index.htm
    2005年客家桐花祭網站:http://www.ettoday.com/events/2005flower/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站:http://www.hakka.gov.tw/achievement.asp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未出版:http://www.hakka.gov.tw/
    呂欣怡(2001):<「地方性」的建構與轉化>。《文化研究月報》第六期。文化
    研究學會 http://www.ncu.edu.tw/~eng/csa/
    東森新聞報:http://ettoday.yam.com/2003/12/10/743-1555320.ht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1451011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45101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1011101.pdf42KbAdobe PDF21386View/Open
    51011102.pdf74KbAdobe PDF21319View/Open
    51011103.pdf67KbAdobe PDF21366View/Open
    51011104.pdf58KbAdobe PDF21353View/Open
    51011105.pdf81KbAdobe PDF21460View/Open
    51011106.pdf131KbAdobe PDF21596View/Open
    51011107.pdf425KbAdobe PDF22189View/Open
    51011108.pdf2016KbAdobe PDF24046View/Open
    51011109.pdf352KbAdobe PDF21785View/Open
    51011110.pdf123KbAdobe PDF21364View/Open
    51011111.pdf104KbAdobe PDF2208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