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827189      Online Users : 74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25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255


    Title: 網路媒體對新聞產製及專業之影響:個案分析(2000-2005年)
    Authors: 陳秋雲
    Chen, Chiou Yun
    Contributors: 吳筱玫
    陳秋雲
    Chen, Chiou Yun
    Keywords: 網路新聞
    新聞專業
    明日報
    部落格
    少林棒球事件
    東海大學劈腿事件
    SARS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7 15:54:12 (UTC+8)
    Abstract: 本研究為2000年至2005年之歷時性分析,採用個案史研究法,藉由「《明日報》的興衰」、「部落格(blog)在台灣的發展」、「周星馳想拍少林棒球?」、「SARS風暴」與「東海大學劈腿事件」五個案例的歷史紀錄,檢視網路時代新聞產製與專業呈現何種面貌。
    此段期間國內媒體大環境的變遷,呈現報業經營困難、主流媒體趨於八卦化及網路個人媒體興起的現象。網路新聞的發展由最初傳統新聞媒體所成立之新聞網站,繼而出現網路原生報《明日報》,而後部落格等網路個人媒體逐漸興起,網路新聞的形式仍在演變中。
    網路傳播的互動性特質提升閱聽人主動性,平民記者的概念開始出現。傳統新聞記者引用網路消息來源加以報導已不在少數,且常以獨家新聞或熱門網路話題作為新聞價值之判準,即使查證未果仍以截稿時間為由而刊登,傳統新聞專業強調真實報導、公正客觀等核心價值已被動搖。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中國時報》(2005年3月4日)。〈劈腿事件 沸沸揚揚—詳實報導,本報確採訪查證〉,A10版,社會脈動。
    方怡文、周慶祥(1999)。《新聞採訪理論與實務》。台北:正中。
    王洪鈞(2000)。《新聞報導學》。台北:正中。
    王洪鈞編著(1955)。《新聞採訪學》。台北:正中。
    王家茗(2002)。《網路書寫動機與意義之探索—以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韻茹(2001年3月)。〈不敵現實 明日報已成昨日〉,《動腦》,299: 20-22。
    王韻茹(2000年10月)。〈明日報的三年計劃?〉,《動腦》,294: 30-32。
    王韻茹(2000年3月)。〈網路報紙掀起報業革命?〉,《動腦》,287: 21-23。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2004)。《看不見的敵人:台北市抗SARS實錄》。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目擊者》(2001年3月)。〈明日報創刊元老給詹宏志的一封信〉,22: 20。
    朱邦賢編譯(2003年5月12日)。〈該報成立 152年來僅見 紐時離職記者 36篇報導騙人〉,《聯合報》,A14版,國際。
    江文瑜(1996)。〈口述史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49-270。台北:巨流。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4)。《抗SARS關鍵紀錄:公衛紮根‧防疫奠基》。台北: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何天立(2003年4月26日)。〈和平醫護人員衝出封鎖線 與警推擠〉,《自由時報》,2版,SARS風暴。
    何穎怡譯(1993)。《探索新聞:美國報業社會史》。台北:遠流。(原書Schudson, M. [1978]. 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余麗姿、陳惠惠(2003年4月26日)。〈和平醫護人員一度衝破封鎖線〉,《聯合報》,A3版,SARS風暴/封院現場。
    余麗姿、許麗珍(2003年4月25日)。〈乍聞封院 四人跳窗奔離現場〉,《聯合報》,A3版,SARS風暴/關閉醫院。
    余麗姿、許麗珍、魏忻忻(2003年4月23日)。〈和平醫院疑似七人染SARS〉,《聯合報》,A1版。
    吳光中(2001年12月5日)。〈媒體 被網路牽著鼻子走〉,《民生報》,C2版,影劇最前線。
    吳思遠(2003年7月)。〈一位實習醫師的追憶日記〉,《康健雜誌》,56: 261-267。
    吳筱玫(2005)。〈網路報之概念流變(1995-2005)〉,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Special Issue in Chinese,15(4): 1-24。
    吳慧玲(2005年3月2日)。〈上網轟女友劈腿 男觸誹謗〉,《蘋果日報》,A8版,社會。
    李玉梅(2005)。《記者面對新興傳染病的報導經驗—以SARS新聞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利國、黃淑敏譯(1995)。《當代新聞採訪與寫作》。台北:周知文化。(原書Brooks, B. S., Kennedy, G., Moen, D. R., & Ranly, D. [1992]. 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李金銓(2000)。《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原書Babbie, E.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
    李茂政(2005)。《新聞學新論》。台北:風雲論壇。
    李淨瑜(2001年3月)。〈折翼的雲雀 意外的轉彎—專訪明日報發行人詹宏志與總編輯陳裕鑫〉,《目擊者》,22: 17-19。
    周立軒(2005)。《網誌的使用者與使用行為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富美(2003年4月28日)。〈前進第一線 醫界號召志願軍〉,《自由時報》,3版,SARS風暴。
    周慶祥(2005)。《網路新聞理論與實務》。台北:風雲論壇。
    林思宇(2006年4月6日)。〈維基 首套網路互動百科全書〉,《聯合晚報》,16版,生活話題。
    邱俊吉、吳慧芬、李南燕(2003年4月24日)。〈和平進入三級隔離防護〉,《中時晚報》,2版,焦點話題。
    徐美苓(2003年5月8日)。〈SARS報導 少點恐慌 多點知識〉,《聯合報》,15版,民意論壇。
    翁秀琪(2001)。《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張景為(2005年3月3日)。特稿〈網路劈腿事件的反思〉,《中國時報》,A6版,社會脈動。
    曹銘宗(2000年2月16日)。〈網路原創報紙明日報昨上線〉,《聯合報》,14版,文化。
    郭怡君(2001年12月5日a)。〈世棒賽 喚起台灣人自信〉,《自由時報》,41版,資訊時代。
    郭怡君(2001年12月5日b)。〈網友胡謅 媒體搞烏龍〉,《自由時報》,41版,資訊時代。
    陳子鈺(2001年3月11日)。〈明日報個人台復活〉,《聯合晚報》,11版,超猛網友。
    陳子鈺(2001年2月21日)。〈聯合新聞網:網路原生報時候還沒到〉,《聯合晚報》,3版,話題新聞。
    陳佳蓓(2006)。《自反性與共享資訊的動力—以Independent Media Center自主媒體網站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宛茜(2004年6月28日)。〈Wiki百科「網」書 你也可寫一筆〉,《聯合報》,A9版,社會話題。
    陳建勳譯(2005)。《草根媒體—部落格傳奇》。台北:歐萊禮。(原書Gillmor, D. [2004].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Beijing; Sebastopol, Calif.: O`Reilly.)
    陳洛薇(2005年3月3日)。〈自負言責 Ptt:網友切勿處法〉,《中國時報》,A6版,社會脈動。
    陳洛薇(2005年3月2日a)。〈東海大學劈腿事件 喧騰網路〉,《中國時報》,A1版,要聞。
    陳洛薇(2005年3月2日b)。〈網路公開私人資料 可判二年刑〉,《中國時報》,A8版,社會綜合。
    陳洛薇(2003年5月2日)。〈傳和平交叉感染 人心惶惶〉,《中國時報》,A5版,SARS風暴。
    陳雪慧(2001年3月)。〈明日報忽然一週—記一場媒體實驗最後謝幕〉,《目擊者》,22: 22-25。
    陳萬達(2007)。《網路新聞學》。台北:威仕曼文化。
    陳鴻偉、許麗珍(2003年5月5日)。〈藏身和平11天 壹週刊兩記者被揪出〉,《聯合報》,A4版,SARS風暴/跨棟感染。
    陳瓊如(2000)。《從專業意理檢視大報與小報緋聞報導—以大成報、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對黃義交緋聞事件的報導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喻文玟(2005年3月3日a)。〈劈腿事件上報 網友批不當報導〉,《聯合報》,A9版,話題。
    喻文玟(2005年3月3日b)。〈苦主認錯 Ptt擠爆!鎖版!〉,《聯合晚報》,9版,大社會。
    《壹週刊》(2003年5月8日)。〈SARS九命冤死 和平院長謊言殺人〉,102: 27-40。
    《壹週刊》(2003年5月1日)。〈深入和平醫院100小時 獨家直擊〉,101: 26-34。
    媒體改造學社、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05年5月)。〈一則烏龍新聞 為何變成頭版頭—「網路劈腿新聞事件」座談會紀實〉,《目擊者》,46: 85-92。
    彭家發、蘇蘅、張寶芳、金溥聰編著(2005)。《新聞學(一)—新聞學新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彭家發、馮建三、蘇蘅、金溥聰編著(1997)。《新聞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彭家發(1994)。《新聞客觀性原理》。台北:三民。
    彭漣漪(2007年8月4日a)。〈WIKIPEDIA:成立7年 網站前10大〉,《中國時報》,B1版,財經焦點。
    彭漣漪(2007年8月4日b)。〈維基:將提供搜尋、即時訊息〉,《中國時報》,B1版,財經焦點。
    曾薏蘋(2005年3月12日)。新聞分析〈未婚劈腿 有行情無刑責〉,《中國時報》,A7版,社會綜合。
    黃芝瑩(2001)。《線上新聞人員專業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采薇(2002)。《電視新聞娛樂化與電視觀眾:以傳統三家無線電視台晚間新聞為例》。輔仁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庭郁(2003年4月27日)。〈美防疫專家:北市防疫失序〉,《中國時報》,A2版,SARS風暴。
    黃庭郁、夏念慈(2003年4月23日)。〈SARS 北市和平醫院集體感染〉,《中國時報》,1版,要聞。
    黃福其(2006年8月18日)。〈趙建銘賣13克拉巨鑽 台開案前 透過楊姓退役中將1600萬買進 弊案爆發後 委蘇德建680萬出脫〉,《聯合報》,A1版,要聞。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2003年7月)。〈SARS新聞處理主要缺失〉,《目擊者》,35: 14-18。
    葉志雲(2005年3月3日)。〈有人要堵劈腿男?東大虛驚〉,《中國時報》,A6版,社會脈動。
    董孟郎、林諭林、李宗祐(2003年4月26日)。〈封院隔離 和平醫護人員 闖封鎖線〉,《中國時報》,A4版,SARS風暴。
    廖瑞宜(2003年4月28日)。〈和平「集中營」 醫師求援斷訊〉,《中國時報》,A4版,SARS風暴。
    廖德修(2001年12月8日)。〈豬頭記者的告白—網路一上身 盲點待克服〉,《中國時報》,15版,時論廣場。
    廖德修(2001年12月3日a)。〈世棒賽延燒香江 周星馳想拍少林棒球?〉,《中時晚報》,18版,影視鮮聞。
    廖德修(2001年12月3日b)。〈巨星扮球員 夢幻組合〉,《中時晚報》,18版,影視鮮聞。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的理論觀點〉,《傳播研究集刊》,第三集。
    趙雅麗(2002)。〈從台灣明日報的停刊看中文電子報之前景〉,《傳播與管理研究》,1(2): 173-187。
    劉靜宜(2004)。《從隱微到顯見—SARS新聞文本中他/她者的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如(2000)。《新聞網站互動性功能設計與使用者感知行為之初探—以聯合新聞網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祥蔚(2001年3月)。〈明日報沒有明日—對網路媒體的啟示〉,《廣電人》,75: 40-42。
    錢玉芬(1998)。《新聞專業性概念結構與觀察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錢震原著,鄭貞銘、張世民、呂傑華增修(2003)。《新聞新論》。台北:五南。
    聯合報編輯部編(1998)。《聯合報編採手冊》。台北:聯合報編輯部。
    羅文輝(1994)。《無冕王的神話世界》。台北:天下文化。
    羅文輝(1993)。《新聞理論與實証》。台北:黎明文化。
    羅文輝(1991)。《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
    羅碧、何天立、羅素卿(2003年4月23日)。〈北市和平醫院7人疑似感染SARS〉,《自由時報》,1版,焦點新聞。
    《蘋果日報》(2005年3月3日)。〈劈腿成頭版 原作者承認說謊〉,A9版,社會。
    《蘋果日報》(2003年5月5日)。〈兩媒體搶新聞 市府未處理〉,A1版。
    《蘋果日報》(2003年5月2日)。〈首位抗疫英雄捐軀 北市府考慮入祀忠烈祠〉,A1版。
    蘇永耀(2003年5月7日)。〈和平院內感染 疑涉延誤通報〉,《自由時報》,2版,SARS風暴。
    蘇惠君(2006)。《新聞記者與網路消息來源互動之初探—以BBS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rooks, B. S., Kennedy, G., Moen, D. R., & Ranly, D. (1992). 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4th e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Dessauer, C. (2004). New media, Internet news, and the news habit. In P. N. Howard & S. Jones (Eds.), Society online: The Internet in context (pp. 121-136).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Deuze, M. (2003). The web and its journalisms: Considering the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newsmedia online. New Media & Society, 5(2), 203-230.
    Deuze, M., & Yeshua, D. (2001). Online Journalists face new ethical dilemmas: Lessons from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16(4), 273-292.
    Gillmor, D. (2004).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Beijing; Sebastopol, Calif.: O`Reilly.
    Haas, T. (2005). From “Public Journalism” to the “Public’s Journalism”? Rhetoric and reality in the discourse on weblogs. Journalism Studies, 6(3), 387-396.
    Hall, J. (2001). Online journalism: A critical primer. London: Pluto Press.
    Johnson, T. J., & Kaye, B. K. (2004). Wag the blog: How reliance on traditional media and the Internet influence credibility perceptions of weblogs among blog user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1(3), 622-642.
    Lanson, G., & Stephens, M. (1994). Writing and reporting the news (2n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Matheson, D. (2004). Weblogs and the epistemology of the news: Some trends in online journalism. New Media & Society, 6(4), 443-468.
    Mencher, M. (1986). Basic news writing (2nd ed.).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Publishers.
    Pavlik, J. V. (2001). Journalism and new medi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avlik, J. V. (1999). New media and news: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New Media & Society, 1(1), 54-66.
    Schudson, M. (1978). 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Scott, B. (2005). A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digital journalism. Television & New Media, 6(1), 89-126.
    Singer, J. B. (2003). Who are the guys? The online challenge to the notion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Journalism, 4(2), 139-163.
    Wall, M. (2005). Blogs of war. Journalism, 6(2), 153-172.
    Ward, M. (2002). Journalism online. Oxford; Boston: Focal Press.
    三、網路資料
    2006台灣網誌青年運動會(2006)。〈台灣BSP成立年表〉。上網日期:2006年4月20日,取自http://blog.bof.tw/node/16
    TVBS新聞(2005年3月3日)。〈劈腿事件大逆轉 東海男學生自稱說謊〉。上網日期:2006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alisa20050303180909
    王大中(2001年12月4日a)。〈烏龍「少林棒球」/網友開開玩笑,媒體「以假當真」〉,《東森新聞報—網路追追追》。上網日期:2006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1/12/04/515-1231697.htm
    王大中(2001年12月4日b)。〈烏龍「少林棒球」/「原作者」驚嚇:希望不會害到中華隊〉,《東森新聞報—網路追追追》。上網日期:2006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1/12/04/752-1231714.htm
    台視新聞(2005年3月3日)。〈東海劈腿事件男主角坦承杜撰公開他人隱私 民刑事責任難逃〉。上網日期:2006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ttv.com.tw/news/html/094/03/0940303/09403034496202I.htm
    東森新聞(2005年3月3日)。〈劈腿事件/瞎掰的!apions聲明道歉 批踢踢再度擠爆〉。上網日期:2006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5/03/03/327-1759820.htm
    林克寰(2004a)。〈妳不能不知道的部落格—部落格是甚麼碗糕啊?〉,《Jedi’s BLOG》。上網日期:2006年4月20日,取自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3856.html
    林克寰(2004b)。〈部落格與全民媒體化〉,《Jedi’s BLOG》。上網日期:2006年4月20日,取自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4279.html
    林秉鴻(2003年4月23日至5月3日)。〈和平醫院SARS隔離日記〉。上網日期:2006年4月6日,取自http://web.archive.org/web/20040616173054/wiki.newzilla.org/SARSQuarantineDiary
    陳玫芬(2003年4月28日)。〈和平醫院員工致全國媒體的一封信〉。上網日期:2006年4月6日,取自http://www.algerco.net/N920428-%A9M%A5%AD.htm
    陳洛薇(2005年3月3日)。〈中國時報記者陳洛薇聲明〉。上網日期:2006年3月20日,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ouwei/3/1245262870/20050303181604/
    陳順孝(2005)。〈劈腿事件與劈腿媒體〉,《阿孝札記》。上網日期:2006年6月5日,取自http://ashaw.org/2005/03/post.htm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1451012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451012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1012101.pdf93KbAdobe PDF2992View/Open
    51012102.pdf130KbAdobe PDF2930View/Open
    51012103.pdf135KbAdobe PDF2942View/Open
    51012104.pdf134KbAdobe PDF2915View/Open
    51012105.pdf195KbAdobe PDF21778View/Open
    51012106.pdf379KbAdobe PDF22702View/Open
    51012107.pdf217KbAdobe PDF21247View/Open
    51012108.pdf546KbAdobe PDF23042View/Open
    51012109.pdf197KbAdobe PDF21594View/Open
    51012110.pdf240KbAdobe PDF2190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