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91831      Online Users : 81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47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471


    Title: 張載《正蒙》天道論及其闢佛之理論效力
    Authors: 吳明峰
    Contributors: 曾春海
    吳明峰
    Keywords: 張載
    正蒙
    天道論
    太虛
    太虛即氣
    氣本論
    闢佛
    儒佛交涉
    Date: 2004
    Issue Date: 2009-09-17 16:49:22 (UTC+8)
    Abstract: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經過隋唐的黃金發展期,在與中國固有文化的交流中茁壯起來;然而在過程中,也伴隨著知識份子對佛教價值觀的反省。在宋代,儒、佛兩家的判釋不僅是重要的哲學議題,而且「闢佛」也成為多數理學家的共識,由此產生許多闢佛理論。張載的闢佛論,建基於《正蒙》所闡述的天道論,而其中又以「太虛」與「氣」等核心概念為主,進而組成一套解釋世界存在與道德實踐理據的理論,內容含有形上學、宇宙論、倫理學等成分。這是因為張載認為需窮究天地萬物的根本原理,才能有效說明佛教的錯誤。所以,《正蒙》的天道論可以兩部分來觀察研究,一是其建構「天道論」本身的理論特性,一是其做為「闢佛論」功能的理論成效。兩者合而觀之,可以更完整地見出其理論定位。

    本論文首先由《正蒙》天道論的總樞紐——「太虛」與「氣」兩概念的關係起始,說明「太虛」與「氣」各具有兩層意涵,並認為宜稱《正蒙》天道論為「太虛即氣論」,而不宜偏稱為「虛本論」或「氣本論」。其次,探討《正蒙》天道論的理論範圍,包含天道如何成為人所秉受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以及人心的修養境界與天道的類比關係;此外,透過勞思光及牟宗三兩位先生對天道論的相反評價,藉以探索天道論的特性與意義,例如天道的「普遍性」「超越性」等問題,從而劃分出天道論真正的論旨與論域。章節之後並附論意欲界定《正蒙》天道論為「唯物論」者,需通過兩道論述手續,並且維持文本詮釋上的融貫性,方能成為較嚴謹的主張。最後,經過《正蒙》闢佛論述的分析,歸納《正蒙》闢佛有「性與天道」及「生死輪迴」兩路,並且前者具有理論上的優位性;而本論文在分節探究之後,判斷《正蒙》欲收納佛教「空」義於其天道論中的「太虛」義中,進而以「太虛即氣論」闢佛的理論目的並未竟其功,但其闢佛意圖所建構的理學系統則斐然可觀,有其長久之價值。本論文如上所述,分別探索了《正蒙》「天道論」及其做為「闢佛論」功能這兩者的理論限度。
    Reference: (一)典籍
    北宋•張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公司,一九八三年。
    北宋•張載,《張子語錄》,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四年。
    北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南宋•朱熹,《張子全書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年。
    南宋•朱熹,《伊洛淵源錄》,台北:藝文書局,一九六五年。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九年。
    元•脫脫,《宋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七五年。
    明•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台北:世界書局,一九七0年。
    明•呂柟,《宋四子抄釋》,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二年。
    明•馮從吾,《關學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
    清•王植,《正蒙初義》,收於《四庫全書》第六百九十七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清•李光地,《注解正蒙》收於《四庫全書》第六百九十七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台北:世界書局,一九九一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冊般若部,台北:世樺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
    吳•維祇難等譯,《法句經》,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冊本緣部下,台北:世樺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
    民•王恩洋,《八識規矩頌釋論》,台北:台灣印經處,一九五九年。
    民•霍韜晦,《安慧「唯識三十頌」原典譯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八0年。
    民•釋印順,《雜阿含經論會編》,台北: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民•釋印順,《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修訂一版。
    (二)專書
    丁為祥,《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二000年。
    中村元,《原始佛教其思想與生活》,釋見憨、陳信憲譯,嘉義:香光書鄉出版,一九九五年。
    木村泰賢,《原始佛教思想論》,歐陽瀚存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四年。
    水野弘元,《佛教的真髓》,嘉義:香光書鄉編譯組譯並出版,二00二年。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莊崑木譯,台北:商周出版,二00二年。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台北:黎明文化公司,一九九三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七六年。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一九八五年。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0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九六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九七年修訂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七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七年。
    朱建民,《張載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李瑞全,《儒家生命倫理學》,台北:鵝湖出版社,二000年。
    呂 澂,《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山東:齊魯書社,一九九六年。
    沈清松,《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林火旺,《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二00三年。
    林鎮國,《辯證的行旅》,台北:立緒出版公司,二00二年。
    胡元玲,《張載易學與道學》,台北:學生書局,二00四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七三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七八年。
    唐君毅,《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一年。
    孫振青,《宋明道學》,台北:千華出版公司,一九八六年。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台北:作者自行出版,一九八八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台北:作者自行出版,一九九四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一九九三年。
    張立文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0年。
    張永儁,《二程學管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八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發微》,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陳 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公司,一九九四年。
    陳少峰,《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二00一年。
    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0年。
    陳運寧,《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湖南:人民出版社,二00二年。
    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論儒佛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00四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三年增訂台一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一年。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一九八九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五年。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程宜山,《張載哲學的系統分析》,上海:學林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三民書局,一九八一年。
    勞思光,《哲學問題源流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二00一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一九八五年。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哲學與宗教」一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六年。
    黃秀璣,《張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七年。
    黃慧英,《後設倫理學之基本問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八年。
    黃慶明,《實然應然問題探微》,台北:鵝湖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一九九三年。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台北:文津出版社,二00三年。
    曾春海,《陸象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八年。
    曾振宇,《中國氣論哲學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二00三年。
    萬金川,《中觀思想講錄》,嘉義:香光書鄉出版,一九九八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0年。
    楊惠南,《印度哲學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五年。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七七年。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八年。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七年。
    盧雪崑,《儒家的心性學與道德形上學》,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錢 穆,《中國思想史》,台北:中華文化會,一九六三年。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
    韓廷傑,《印度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羅 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台北:學生書局,一九八四年。
    羅 光,《儒家形上學》,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一年。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釋印順,《空之探究》,台北: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釋印順,《中觀今論》,台北:正聞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修訂一版。
    釋印順,《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社,二000年。
    釋聖嚴,《印度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公司,一九九七年。
    G. E. Moore,《倫理學原理》,蔡坤鴻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八四年。
    (三)工具書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二00四年。
    王思迅主編,《劍橋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二00二年。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七四年。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文化公司,一九八九年三版。
    (四)論文
    1. 學位論文:
    方蕙玲,《張載思想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一九九四年。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台北:台灣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一九八0年。
    金春植,《張載氣化論之結構——從張載反佛論談起》,台北:政治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二000年。
    施文蓓,《張載的人文教育哲學》,台北:政治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二00二年。
    彭文林,《程明道與張橫渠入道異徑說》,台北:台灣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六年。
    劉啟崑,《張橫渠太虛即氣之思想史詮釋》,台北:台灣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五年。
    劉錦賢,《張橫渠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四年。
    賴惠芬,《佛所教空——龍樹中論第十八品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七年。
    簡淑雯,《無我與解脫——清辨、月稱關於《中論•十八品》「人法二無我」詮釋之比較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二000年。
    2. 期刊論文:
    丁為祥,〈明代氣學析辨——兼論張載與氣學的關係〉,《中國文化月刊》第二四五期,一九九0年,頁18—37。
    王開府,〈張橫渠的心學〉,《國文學報》第十一期,一九八二年,頁45—59。
    王開府,〈張橫渠的性說〉,《(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十四期,一九八五年,頁147—164。
    方蕙玲,〈西銘釋義〉,《東吳哲學學報》,一九八二年,頁27—38。
    朱建民,〈論張橫渠之弘儒以反佛〉,《鵝湖》第五卷第七∼九期,一九八0年,頁9—14。
    朱建民,〈張載天道論中對佛家的批評〉,《中國佛教》第廿六卷第八期,一九八二年,頁17—23。
    江燦騰,〈呂澂與熊十力論學函稿評議〉,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系《東方宗教研究》新一期,一九九0年,頁219—261。
    吳光明,〈中國哲學中的共相問題〉,《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十四期,一九九一年,頁1—23。
    何佑森,〈論「變化氣質」〉,《文史論文集》,頁417—437。
    呂光華,〈張載之禮學〉,《孔孟月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一九八三年,頁27—37。
    杜保瑞,〈張載哲學體系的基本哲學問題詮釋進路〉,《輔大哲學論集》第三十七期,頁267—321。
    林家民,〈論張橫渠之「太虛即氣」〉,《鵝湖學誌》第八期,一九九二年,頁161—168。
    林素英,〈張載之變化氣質論〉,《花蓮師院學報》第七期,一九九七年,頁449—478。
    林義正,〈儒佛會通方法研議〉,《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七期,二00二年,頁187—211。
    林月惠,〈《易傳.繫辭》之道德的形上學〉,《嘉義師院學報》第八期,一九九四年,頁231—250。
    胡健財,〈張載論性〉,《孔孟月刊》第二十七卷第三期,一九八八年,頁31—35。
    孫振青,〈張載道學之解析與整理〉,《國立編譯館館刊》第八卷第二期,一九七九年,頁65—95。
    張 亨,〈張載「太虛即氣」疏釋〉,《台大中文學報》第三期,一九八九年,頁55—97。
    陳立驤,〈張載天道論性格之衡定〉,《鵝湖月刊》第廿六卷第十一期,頁44—53。
    陳榮灼,〈氣與力:「唯氣論」新詮〉,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儒學的氣論與功夫論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二00四年十一月廿七、廿八日。
    彭文林,〈張橫渠闢佛的氣化論〉,《文史哲學報》第四十五期,一九九六年,頁153—157。
    傅佩榮,〈存在與價值之關係問題〉,《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十五期,一九九二年,頁127—142。
    曾志偉,〈張載氣化論下鬼神存在的證立——論「二氣之良能」的辯證歷程〉,《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二期,二00三年,頁155—176。
    曾春海,〈朱熹理學與佛學之交涉〉,《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九期,一九九九年,頁794—804。
    黃敏浩,〈張載太和篇「太虛」與「氣」之關係的兩種詮釋述評〉,《孔孟月刊》
    第二十二卷第三期,一九八三年,頁41—46。
    黃漢忠,〈評陳來《宋明理學》對張橫渠思想的詮釋〉,《鵝湖學誌》第十六期,一九九六年,頁183—194。
    馮耀明,〈從分析哲學觀點看天人之際學說的根本問題〉,「哲學的傳承與創新:慶祝林正弘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二00三年十二月十三、十四日。
    趙中偉,〈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張載氣化宇宙論探析〉,《輔仁國文學報》第十三期,一九九八年,頁27—65。
    蔣秋華,〈論張載的氣〉,《孔孟月刊》第二十一卷第三期,一九八二年,頁29—33。
    劉又銘,〈宋明清氣本論研究的若干問題〉,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儒學的氣論與功夫論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二00四年十一月廿七、廿八日。
    鄭宗義,〈論儒學中「氣性」一路的建立——以董仲舒、王廷相及戴震為例〉,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儒學的氣論與功夫論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二00四年十一月廿七、廿八日。
    羅聯絡,〈張載「正蒙」「神化篇」試釋〉,《書目季刊》第十二卷第四期,一九七九年,頁13—2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88154012
    9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8154012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4012101.pdf65KbAdobe PDF21058View/Open
    54012102.pdf114KbAdobe PDF21109View/Open
    54012103.pdf124KbAdobe PDF21021View/Open
    54012104.pdf110KbAdobe PDF21696View/Open
    54012105.pdf220KbAdobe PDF21777View/Open
    54012106.pdf443KbAdobe PDF26608View/Open
    54012107.pdf479KbAdobe PDF23207View/Open
    54012108.pdf490KbAdobe PDF21984View/Open
    54012109.pdf147KbAdobe PDF21360View/Open
    54012110.pdf178KbAdobe PDF2170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