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34602      Online Users : 92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24


    Title: 中共「新安全觀」與北約擴展─中亞地緣政治之考量
    Authors: 李怡
    Contributors: 李明
    李怡
    Keywords: 中共「新安全觀」
    北約擴展
    中亞
    Date: 2002
    Issue Date: 2009-09-17 17:58:44 (UTC+8)
    Abstract: 冷戰結束,作為冷戰時期圍堵共產陣營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下簡稱北約),似可在作為敵對的華沙公約組織瓦解後而解散。但是,北約非但未解散,其成員國不僅愈有擴大趨勢,組織功能也從冷戰期間著重被動性防禦、威嚇敵對勢力,改為主動以軍事行動干預冷戰後出現的區域局部衝突。1990年北約在倫敦召開首腦會議,會上通過《倫敦宣言》,明確宣佈北約將不因華沙的解體而解散,且在1991年5月相繼召開國防部長和外長會議,商討北約在冷戰後的地位及作用。與會國一致認為應對北約軍事作出調整,決定向中東歐國家提供某種程度的安全保護,並提出廣泛的合作計劃,以擴大北約的政治作用。為因應冷戰後世界局勢的變化,北約16個成員國在1991年底提出「新戰略概念」(New Strategic Concept),將經濟、社會與環保等因素列為新增的國防政策,執行層面上除了包含原先具有的集體防衛能力,又列入對話、合作方式, 並至1999年北約成立50週年大會上通過「二十一世紀新戰略觀」得以完善。「二十一世紀新戰略觀」與以往北約戰略最大的不同,在於北約職權的範圍擴大到非會員國,由被動的防禦轉為以足夠的武力積極維持和平,顯現其本質已有相當大的改變。北約已將組織功能朝向因應危機處理的方向發展,逐漸成為具備主動、多元化的政治、軍事防衛體系。

      北約擴展在多數學者眼中,其目的除了解決冷戰後中東歐國家民族衝突、走私、販毒與核武安全等日益嚴重問題外,戰略意圖則在於防範俄羅斯的再次興起造成歐洲安全上的恐懼,因此欲藉由廣納與俄羅斯鄰近的中東歐國家與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填補蘇聯瓦解遺留的真空地帶。 1995年北約公布《東擴可行性研究報告》,明確提出加入北約的條件和步驟,規定欲加入北約的國家必須滿足五項條件。 1996年12月北約舉行外長會議,正式宣佈北約擴展時間表,確定在1999年以前納入第一批新成員國家。1997年北約馬德里高峰會宣佈邀請波蘭、匈牙利、捷克參與入會談判,而在1999年北約成立50週年時,三國正式成為首批加入北約的原華沙會員國。由於北約的擴展計劃一直以來就遭受俄羅斯的反對,尤其強烈反對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入會,因此1994年發展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Partnership for Peace,簡稱PFP), 便成為北約與中東歐、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國家增進交流的第二軌道,以緩和俄羅斯境內民族主義者的強烈反對,期望藉由軍事合作增進相互了解,促進這些國家的軍事、民主化發展,作為日後加入北約的準備。

      因此,以往對於「北約擴展」的研究,學者的看法多是著重對俄羅斯的衝擊。以中國大陸為例,1999年以前對北約擴展的探討,多是附加在探討中俄關係的進程上。學者指出,促進1990年代中期「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立的外部因素,其一在於中俄雙方認為美國藉北約擴展遏制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另外則是以1996新簽訂的《美日安保條約》牽制中共,東西包夾方式圍堵中俄。 中共的戰略因此以東南沿海的戰略部署作為第一要務,可見北約擴展對中共的衝擊不敵《美日安保條約》的迫切威脅性。不過,1999年北約出兵南斯拉夫,炸毀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一事,則喚醒中共對北約擴展的重視。經媒體大幅報導後,中國大陸的報章期刊不僅可見情緒性的文章批評北約暴行,學者從國際法、戰略層面探討北約出兵行動、組織演變等, 幾乎如出一轍將北約與美國劃上等號,視北約為美國建構單極世界體系的工具。大使館遭到北約轟炸,引發中共國內對於國際戰略、「和平與發展」、「韜光養晦」、對美「不搞對抗」綱領的強烈質疑,各種反西化、反全球化、反對私有化市場改革的「左傾」勢力,大有與民族主義情緒結合,挑戰冷戰後整體外交方針的趨勢。 因此,認為以美為首的北約在「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下,將中共視為取代俄羅斯的新圍堵對象,而美國更深用意在於建構單極霸權。

      除了喚醒中共對北約在冷戰後組織演變及擴展的認知外,就地緣政治而言,中共認為北約擴展的目標不僅限於歐洲。由於東鄰中國大陸的中亞地區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隨著蘇聯瓦解造成中亞地區的戰略真空,各大國紛紛意圖填補,其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也令各大國勢力尋求有利位置。西方勢力便以北約作為前進中亞的突破口,藉由與中亞各國建立「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積極與中亞國家發展多邊安全合作。中共認為北約的「亞洲化」趨勢目的在於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部局,將擴展觸角伸向中亞,一是為控制中亞、高加索地區的油氣生產和運輸,二則為填補中亞地區的「權力真空」,奪取該地區的主導地位。不僅可以打通連接北約與美日安保同盟的戰略通道,在歐亞大陸建立安全體系,並以中亞地區為地緣政治支點,北約擴展和美日安保同盟為兩翼,抵制俄羅斯的復興、防止伊斯蘭教義派的滲透以及遏制中國大陸的崛起。 尤其911事件後,北約為配合美國的反恐行動,將反恐列為二十一世紀新任務之一,在鄰近阿富汗之中亞地區的軍事部署與軍事合作勢必將更為密切。中共因而擔心,北約在全球輿論的支持下,藉由打擊恐怖主義,鞏固在中亞地區的勢力,進而將北約腹地向東直逼中國大陸西部疆域,更為壓縮中共的戰略空間與衝擊在中亞地區的利益。不僅在戰略上對西部邊界形成軍事威脅,對中共構成戰略進逼之勢,北約是否會以「科索沃」模式干預中共境內的分離運動問題,也令中共倍感威脅。

      由於中共「新安全觀」的制定背景基於對國際環境的認知,蘇聯瓦解令中共調整傳統的安全觀,在大規模軍事戰爭發生的可能性大幅降低的認知下,中共調整其國家安全利益,強調經濟安全的重要性,以因應冷戰後全球化帶來的新挑戰。中共因此在「新安全觀」的指導下,以雙邊外交與多邊外交擴大與各國的交往並積極參與國際組織,以構築發展「四化」的穩定環境。不過,國際環境並未如中共預期,除了冷戰期間潛藏的地區衝突、熱點一一浮現之外,「中國威脅論」的興起令中共深感遭受國際圍堵。因此,在1999年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一事發生後,中共如何因應北約擴展、對國際環境的認知為何?「新安全觀」是否遭到挑戰與調整,都是本文探討的焦點。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中文專書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件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良能著,《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89年。
    王昉編著,《北約新戰略》。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
    王治來編著,《中亞國際關係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7年。
    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緝思主編,《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
    年。
    尹慶耀,《蘇維埃帝國的消亡》。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3年。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6年。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
    李少軍,《國際安全警示錄》。北京:金城出版社,1997年。
    李慎明主編,《2002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年。
    李靜杰主編,《俄羅斯與當代世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宋國誠主編,《21世紀中國(卷一)─西部大開發》。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
      研究中心,民國91年。
    邢廣程,《崛起的中亞》。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2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8年。
    周鳳起主編,《中國中長期能源戰略》。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年。
    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中
      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徐葵主編,《跨世紀的戰略抉擇─90年代中俄關係實錄》。北京:新華出版社,
      1999年。
    馮國震翻譯,《擴張後的北約:新挑戰、新任務、新部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
      譯局,民國88年。
    翁明賢,《歐洲區域組織新論》。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3年。
    陳佩堯,《北約戰略與態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陳峰君主編,《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
    資中筠主編,《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亞中,《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版社,民國
    88年。
    張炳清編著,《大賭局:冷戰後地緣政治格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
    葉自成主編,《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趙常慶主編,《中亞五國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
    蔡政文,《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6年。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閻學通等著,《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閻學通,《中共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
      社,1999年。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薛君度主編,《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周邊形勢》。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年。
    薛君度主編,《新俄羅斯:政治、經濟、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
    薛君度主編,《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二)中文期刊
    丁永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構國際新秩序分析〉,《問題與研究》,民國
      88年6月,頁49-60。
    丁永康,〈中共推動國際新秩序制約因素分析〉,《問題與研究》,民國90年7月,
      頁31-51。
    丁奎松,〈亞太大國關係對地區安全合作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
      1-2期,頁88-90。
    丁勝,〈21世紀初美俄關係走向淺析〉,《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5期,頁15-20。
    丁樹範,〈中共與鄰國簽訂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協定之評議〉,《共黨問題研究》,民
    國85年5月,頁1-3。
    丁樹範,〈中共對美國「戰區飛彈防衛計劃」的態度〉,《問題與研究》,民國88
    年11月,頁1-17。
    刀書林,〈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芻議〉,《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期,頁12-16。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民國88年3月,頁45-61。
    于有慧,〈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中國大陸研究》,民國89年
    6月,頁1-18。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民國90
    年2月,頁57-75。
    王定士,〈戰略三角互動對俄中關係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學報》,民國89年
    12月,頁101-132。
    王定士,〈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外政策路線的克里姆林宮政治因素〉,《俄羅斯學
      報》,第一期,民國90年1月,頁61-97。
    王定士,〈俄中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之研究〉,《俄羅斯學報》,第二期,民國91年
    12月,頁115-132。
    王負士,〈北約東擴和俄羅斯在亞洲的選擇〉,《東歐中亞研究》,1999年第5期,
      頁71-78。
    王承宗,〈國際因素對「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之影響:從俄羅斯的觀點分析〉,《問
      題與研究》,民國86年8月,頁29-41。
    王承宗,〈新疆維吾爾獨立運動與中國政策〉,《中國事務》,2002年4月,頁36-47。
    王承宗,〈九一一事件後之俄美關係〉,《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一研究所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1年5月,頁1-5。
    王高成,〈從小布希東亞之行看美國亞太戰略〉,《遠景季刊》,2002年7月,頁
      75-101。
    王章陵,〈新疆地區少數民族分離運動的分析〉,《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6年3
    月,頁5-16。
    王傳劍,〈美國在中亞:政策、手段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2
      期,頁31-39。
    牛軍,〈911後的大國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3期,頁1-5。
    成寧,〈美國在中亞地區的戰略利益及美俄爭奪該地區的新態勢〉,《東歐中亞研
      究》,2002年第3期,頁44-47。
    朱鋒,〈美俄關係新走向〉,《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11期,頁24-31。
    余學會、許濤,〈美國軍事力量進入中亞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
      第3期,頁39-43。
    李小華,〈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新格局與中國的選擇〉,《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
      第4期,頁12-15。
    李大中,〈北約之轉型:德國與大西洋兩岸秩序的重建〉,《問題與研究》,民國85
      年3月,頁65-80。
    李玉珍,〈中共與中亞各國關係發展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民國86年7月,
      頁18-30。
    李海東,〈克林頓政府與北約東擴〉,《美國研究》,2001年第2期,頁54-69。
    李海東,〈北約擴展研究綜論:國際關係理論的解釋與「制度─民主」的分析視
      角〉,《美歐季刊》,民國90年春季號,頁69-115。
    宋國誠,〈全球化與中國:機遇、挑戰與調適〉,《問題與研究》,民國91年3、4
      月,頁1-32。
    何希泉,〈世紀之交的中亞形勢特點及前景〉,《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1-2
      期,頁56-60。
    何希泉,〈大國戰略與中亞地緣變局〉,《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2期,頁42-51。
    杜正艾,〈未來幾年中亞地區形勢的發展走向分析〉,《東歐中亞研究》,1999年
      第4期,頁67-70。
    呂其昌,〈從北約暴行看美國的全球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6期,
      頁7-10。
    呂其昌,〈世紀之交的中美俄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12期,頁4-7。
    季志業,〈俄美能走多近〉,《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12期,頁40-49。
    邱宏輝,〈西部大開發對大陸整體經濟之影響〉,《中共研究》,2000年12月,頁
      57-76。
    邱宏輝,〈對中共西部大開發戰略之研究〉,《中共研究》,2001年10月,頁51-64。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民國88年夏季號,
    頁23-38。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9年11月,
    頁5-7。
    邱淑美,〈波海三國加入北約之戰略研究〉,《問題與研究》,民國87年9月,頁
    45-65。
    林文程,〈中共參與亞太多邊安全機制之目的與立場〉,《中國事務》,2000年10
      月,頁82-97。
    林利民,〈國際地緣戰略形勢與中國的選擇〉,《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3期,
     頁26-31。
    林宗達,〈中俄關係之改善對中共軍事現代化的助力分析〉,《共黨問題研究》,民
    國90年8月,頁58-76。
    林宗達,〈中共信息戰之發展與戰術概論〉,《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1年1月,
    頁63-79。
    林宗達,〈中共信息戰略武力之發展〉,《中國事務》,2002年1月,頁97-137。
    林麗香,〈後冷戰時期「中」俄美軍事合作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9
    年4月,頁73-84。
    林麗香,〈中亞地區:中共、美國的新勢力範圍〉,《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1年
    1月,頁17-26。
    孟亮,〈美俄對中亞五國的軍事爭奪及前景〉,《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9期,
     頁32-34。
    吳玉山,〈蘇聯與南斯拉夫的解體及其對北約的影響〉,《美國月刊》,民國81年
    9月,頁4-17。
    吳東野,〈北約向東擴大問題〉,《美歐月刊》,民國84年11月,頁51-66。
    吳東野,〈美國與西歐盟邦對北約前途的認知〉,《美國月刊》,民國81年7月,
    頁46-53。
    吳東野,〈北約全球化戰略走向對台海情勢發展之意義及影響〉,《遠景季刊》,第
      一卷第四期,頁25-57。
    吳福寶,〈中共「夥伴關係」之理論研究〉,《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0年2月,
    頁40-49。
    吳萬寶,〈東歐變革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角色〉,《問題與研究》,民國79年11
    月,頁71-81。
    施子中,〈911事件對中共推動「上海合作組織」之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
      2002年1月,頁128-175。
    施子中,〈911事件後情勢發展對中共「新安全觀」之衝擊〉,《戰略與國際研究》,
     2002年7月,頁1-40。
    洪正,〈中共軍事改革現代化─資訊戰的開發與運用〉,《共黨問題研究》,民國
    91年2月,頁71-85。
    胡楊,〈新疆維吾爾民族主義的興起與中共的對策〉,《中共研究》,1994年8月,
     頁34-41。
    袁鵬,〈911事件與中美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11期,頁19-23。
    徐學銀、朱憲,〈評新干涉主義〉,《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8期,頁19-22。
    時殷弘,〈911事件與美國對外態勢〉,《美國研究》,2001年第4期,頁21-28。
    郝雨凡、張燕冬,〈限制性接觸─美國新政府對華政策透視〉,《戰略與管理》,2001
     年第4期,頁38-43。
    姚勤華、潘光、余建華、丁佩華,〈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的發展和深化〉,《東
     歐中亞研究》,1998年第6期,頁74-81。
    秦邦九,〈中共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與「夥伴外交」之研究〉,《共黨問題研
      究》,民國88年9月,頁40-47。
    秦俊,〈中亞在中共石油戰略中之地位〉,《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9年5月,頁
    35-41。
    孫壯志,〈中亞的「大國之爭」與地區安全問題〉,《東歐中亞研究》,1998年第6
     期,頁68-73。
    孫壯志,〈國際新格局中的中亞五國〉,《東歐中亞研究》,1999年第4期,頁59-66。
    孫壯志,〈中亞五國的地緣戰略地位〉,《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4期,頁61-67。
    孫壯志,〈淺析21世紀中亞地區的安全格局〉,《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3期,
     頁33-38。
    孫長棟、楊相紅,〈普京執政後對俄羅斯外交政策的調整〉,《東歐中亞研究》,2000
     年第5期,頁55-60。
    孫建蓉、楊芳,〈北約空襲南聯盟透視〉,《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5期,頁
      6-10。
    翁明賢,〈後冷戰時期北約與歐洲安全關係〉,《美歐月刊》,民國83年8月,頁
    4-15。
    唐仁俊,〈後冷戰時期中共對俄羅斯外交政策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民國
    88年12月,頁73-88。
    耿麗華,〈普京時代的俄羅斯對外政策〉,《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5期,頁
      61-66。
    常慶,〈中亞國家:國際戰略、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東歐中亞研究》,2001
      年第3期,頁48-54。
    倪世雄、王義桅,〈霸權均勢:冷戰後美國的戰略選擇〉,《美國研究》,2000年
      第1期,頁7-23。
    陳一新,〈布希政府亞太戰略的構想與部署〉,《遠景季刊》,2001年10月,頁1-25。
    陳伯賢,〈美國捅到了螞蜂窩─評北約導彈擊中中共駐南聯盟大使館事件〉,《中
      共研究》,1999年5月,頁13-15。
    陳明山、何希泉,〈謀求地區安全,維護戰略穩定─評「上海五國」合作機制〉,
     《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8期,頁1-5。
    陳武駿,〈剖析中國大陸西部大開發戰略〉,《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1年2月,
    頁44-58。
    陳英,〈當前中共的少數民族工作〉,《中共研究》,1999年11月,頁49-56。
    陳佩堯,〈亞太安全與中國〉,《東北亞論壇》,2000年11月,頁21-24。
    陳朝政,〈強權在中亞與外高加索地區的競逐〉,《美歐季刊》,民國90年春季號,
    頁117-152。
    陳聯壁,〈三個「極端主義」與中亞安全〉,《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5期,
      頁56-62。
    陳聯壁,〈中亞五國民族關係問題〉,《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3期,頁42-47。許濤,〈中亞國家安全戰略取向與中國西部安全環境〉,《戰略與管理》,1999年
      第4期,頁32-38。
    許濤,〈論新形勢下的上海合作組織〉,《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6期,頁6-13。
    陸忠偉,〈把握世界局勢的脈搏〉,《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期,頁1-5。
    郭樹永,〈北約在南暴行對國際關係發展的四大挑戰〉,《現代國際關係》,1999
      年第8期,頁15-18。
    張文木,〈科索沃戰爭與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3期,
     頁1-10。
    張文木,〈阿富汗戰爭與不對稱世界格局〉,《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2期,頁
      42-58。
    張亞中,〈中共的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季刊》,2002年4
     月,頁1-40。
    張亞亮,〈克林頓政府對俄政策與世紀之交的美俄關係〉,《美國研究》,2000年
      第4期,頁40-66。
    張志新,〈從地緣政治因素看北約新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10期,
      頁20-23。
    張良能,〈裡海地區正在成為新的世界熱點〉,《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12期,
     頁36-40。
    張敏謙,〈美國全球戰略剖析─從「世界新秩序」到「克林頓主義」〉,《美國研
      究》,2000年第4期,頁7-39。
    張雅君,〈中共對美國的戰略思維與行動:圍堵與反圍堵〉,《中國大陸研究》,民
    國86年5月,頁19-35。
    張雅君,〈中共與俄羅斯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基礎、阻力與動力〉,《中國大
      陸研究》,民國89年3月,頁1-25。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問題與研究》,民國90年4月,
    頁33-54。
    張雅君,〈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性質、意涵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民國
      91年3、4月,頁35-58。
    張錫模,〈俄中關係:管理俄羅斯的霸權衰退〉,《中國事務》,2002年1月,頁
      22-34。
    湯紹成,〈後冷戰時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角色與功能的轉變〉,《問題與研究》,民
    國89年1月,頁67-77。
    馮玉軍,〈大國及地區勢力對中亞高加索的爭奪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1997
     年第6期,頁78-84。
    馮邵雷,〈911事件以來中、美、俄三國關係演進的背景及趨勢〉,《俄羅斯學報》,
     第二期,民國91年12月,頁1-13。
    黃虹堯,〈中共亞太多邊外交的探討─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共黨問題研
      究》,民國91年12月,頁34-45。
    黃虹堯,〈911事件對中共與中亞政經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民國92年4
      月,頁40-55。
    黃恩浩,〈中共俄國「信心建立措施」的動因與侷限〉,《東亞季刊》,民國89年
    7月,頁133-154。
    黃嘉諒、郭秋慶,〈波羅的海三國申請加入北約與俄羅斯的安全爭議〉,《問題與
      研究》,民國87年1月,頁41-55。
    畢英賢,〈新疆的政情與改革開放〉,《中國大陸研究》,民國82年10月,頁38-47。
    畢英賢,〈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問題與研究》,民國85年12月,頁19-28。
    畢英賢,〈「上海合作組織」評議〉,《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0年7月,頁1-3。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民國
    88年3月,頁82-93。
    董立文,〈論中共的「大國」意義及其問題〉,《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民國
    87年12月,頁65-76。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民國88年10月,頁29-43。
    楊伯江、席來旺、尚前宏,〈亞太地區形勢變化及走向〉,《現代國際關係》,2001
      年第11期,頁17-21。
    楊洁勉,〈中美關係面臨考驗─布什政府對華政策〉,《美國研究》,2001年第2
      期,頁21-35。
    楊雷,〈冷戰後俄羅斯的中亞地緣政治戰略〉,《新疆大學學報》,2002年3月,
      頁70-75。
    葛承雍,〈絲綢之路與古今中亞〉,《歷史月刊》,1998年3月,頁26-33。
    楚樹龍,〈冷戰後國際安全理論的發展〉,《現代國際關係》,1996年第4期,頁
      28-33。
    楚樹龍,〈亞太地區安全觀、安全結構和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
      第5期,頁2-7。
    楚樹龍,〈冷戰後中美雙邊和地區戰略與安全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
      第5期,頁7-14。
    趙春山,〈俄羅斯的亞太政策〉,《東亞季刊》,民國85年秋季號,頁1-29。
    趙春山,〈中俄戰略互動:美國的認知與對策〉,《俄羅斯學報》,民國90年1月,
      頁206-231。
    趙崇明,〈中共當前國際戰略指導原則之探討─「新安全觀」決策的環境因素〉,
      《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8年9月,頁4-17。
    趙華勝,〈中亞形勢變化與「上海合作組織」〉,《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6
      期,頁54-59。
    趙鳴文,〈911事件後俄美關係的發展趨勢〉,《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2期,
     頁66-70。
    趙寶麟,〈中國大陸西部地區開發政策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1年4
    月,頁52-77。
    廖文義,〈析論新世紀中共安全戰略之建構〉,《展望與探索》,民國92年2月,
    頁52-69。
    劉桂玲,〈中俄在安全領域合作的前景及問題〉,《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12
      期,頁18-21。
    劉桂玲,〈俄羅斯應對北約東擴舉措及俄美關係前景〉,《現代國際關係》,1999
      年第6期,頁31-33。
    劉桂玲,〈普京當政後的俄羅斯外交走勢〉,《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6期,
      頁17-20。
    劉海如,〈新北約的四大特徵及對歐洲安全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
      第5期,頁2-6。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
     民國88年2月,頁21-36。
    劉靖華、牛軍、姜毅,〈論北約東擴─地緣政治與文明特性的雙重分析〉,《美國
      研究》,1997年第3期,頁39-81。
    潘志平,〈中亞:地緣政治、經濟、文化的思考〉,《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3
     期,頁36-41。
    鄭羽,〈蘇聯的解體與中國安全環境的變化〉,《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4
     期,頁47-54。
    鄭羽,〈俄羅斯與北約:從「和平夥伴計劃」到馬德里峰會〉,《東歐中亞研究》,
      1997年第6期,頁64-70。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其外交政策的關係〉,《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8
    年12月,頁59-71。
    曉光,〈中俄關係的建立、發展與走向〉,《東亞季刊》,民國87年1月,頁79-104。
    歐陽承新,〈百年動盪話中亞─蘇聯解體後的民族問題探源〉,《歷史月刊》,1998
     年3月,頁34-43。
    龍舒甲,〈獨立國協國家與中共之經貿與軍事科技關係─兼論邊界問題談判〉,《東
     亞季刊》,民國82年10月,頁14-25。
    龍舒甲,〈北約擴大與俄羅斯的反應〉,《問題與研究》,民國87年1月,頁25-39。
    龍舒甲,〈「歐安組織」召開伊斯坦堡高峰會之意義〉,《美歐季刊》,民國89年春
    季號,頁113-135。
    龍舒甲,〈「九一一事件」之後的中亞地區及其周邊形勢〉,《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
     心第一研究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1年5月,頁1-7。
    龍舒甲,〈從石油利益論「九一一事件」後的中亞地區與其周邊情勢〉,《問題與
      研究》,民國91年11、12月,頁109-121。
    謝昌生,〈後冷戰時期中共亞太多邊安全協作關係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民
    國87年12月,頁27-39。
    閻巨祿,〈美國的中亞戰略及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1999
    年第12期,頁22-24。
    閻學通,〈冷戰後中國的對外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5年第8期,頁
     23-28。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11期,
     頁28-32。
    閻學通,〈亞太地區的安全合作〉,《東亞季刊》,民國88年4月,頁97-110。
    閻學通,〈歷史的繼續:冷戰後的主要國際政治矛盾〉,《現代國際關係》,2000
      年第6期,頁1-12。
    韓默,〈「中」、俄強化軍事合作及影響〉,《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9年3月,頁3-5。
    羅天人,〈新世紀中共國防現代化的持續與發展〉,《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0年9
      月,頁20-31。
    羅德明,〈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及其對台海紛爭的意涵〉,《俄羅斯學報》,第二期,
      民國91年12月,頁15-48。
    蘇武,〈二十一世紀能源爭奪戰中的中亞地位〉,《歷史月刊》,1998年3月,頁
      44-49。
    (三)中文論文
    丁永康,《中共的國際新秩序:理論發展與實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
      所博士論文,民國90年5月。
    邱昭憲,《冷戰後中共的安全觀與東亞安全合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
      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7月。
    孫承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問題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
      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7月。
    張登及,《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之研究─理論與實踐的分析》。台北:國立政
      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1年7月。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闕旭淇,《中亞五國與俄羅斯之安全合作關係(1992-2001)》。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5月。
    (四)中文報紙
    《人民日報》
    《大公報》
    《文匯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解放軍報》
    《聯合報》
    二、英文部分
    (一)英文專書
    Brzezinski, Zbigniew. 1993. Out of Control: Global Turmoil on the Eve of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New York: Maxwell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Brzezinski, Zbigniew. 1997.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New York: Basic Books.
    Carpenter, Ted Galen, ed. 2001. NATO Enters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Frank Cass.
    Carpenter, Ted Galen and Barbara Conry. 1998. NATO Enlargement: Illusion and
    Reality. Washington, D.C.: Cato Institute.
    Forsythe, Rosemarie. 1996. The Politics of Oil in th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
    Prospects for Oil Exploitation and Export in the Caspian Basi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Gardner, Hall. 1997. Dangerous Crossroads: Europe, Russia and the Future of NATO. 
      Westport, Conn.: Praeger.
    Gleason, Gregory. 1997. The Central Asian States: Discovering Independence.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Gordon, Philip H., ed. 1997. NATO’s Transformation: The Changing Shape of the
    Atlantic Alliance. Londo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Hunter, Shireen T. 1996. Central Asia Since Independence. Westport, Conn.: Praeger.
    Lubin, Nancy. 1999. Calming the Ferghana Valley: Development and Dialogue in the
    Heart of Central Asia. New York: Century Foundation Press.
    Malik, Hafeez, ed. 1994. Central Asia: Its Strategic Importance and Future Prospect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Mandelbaum, Michael, ed. 1994. Central Asia and the World: Kazakhstan, Uzbekistan,
      Tajikistan, Kyrgyzstan, and Turkmenistan.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Mesbahi, Mohiaddin, ed. 1994.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After the Soviet Union :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ynamics.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Olcott, Martha Brill. 1996. Central Asia`s New States: Independence, Foreign Policy,
    and Regional Security.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Sokolsky, Richard and Tanya Charlick-Paley. 1999. NATO and Caspian Security: A
    Mission Too Far? Santa Monica, Calif.: RAND.
    Solomon, Gerald B. 1998. The NATO Enlargement Debate, 1990-1997: Blessings of
    Liberty. 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Yost, David S. 1998. NATO Transformed: The Alliance`s New Roles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Zhang, Yongjin, ed. 1998. Ethnic Challenges Beyond Borders: Chinese and Russian
      Perspectives of the Central Asian Conundru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二)英文期刊
    Andrews-Speed, Philip and Sergei Vinogradov. 2000.“China’s Involvement in Central
      Asian Petroleum.”Asian Survey, vol. 11, no. 2, pp. 377-397.
    Art, Robert J. 1998.“Creating a Disaster: NATO’s Open Door Policy.”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13, no. 3, pp. 383-403.
    Arunova, Maryam. 2001.“Russia and Central Asian States: Cooperation in the
    Security Sphere.”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vol. 8, no. 2, pp. 39-47.
    Becquelin, Nicolas. 2000.“Xinjiang in the Nineties.”The China Journal, Issue 44,
    pp. 65-90.
    Bhatty, Robin and Rachel Bronson. 2000.“NATO’s Mixed Signals in th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Survival, vol. 42, no. 3, pp. 129-141.
    Chung, Chien-peng. 2002.“China’s‘War on Terror’September 11 and Uighur
      Separatism.”Foreign Affairs, vol. 81, no. 4, pp. 8-12.
    Dannreuther, Roland. 2001.“Can Russia Sustain Its Dominance in Central Asia.”
    Security Dialogue, vol. 32, no. 2, pp. 245-258.
    Deng, Yong. 2001.“Hegemon on the Offensive: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U.S. Global
      Strateg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16, no. 3, pp. 343-365.
    Dorian, James P. 1997.“Central Asia and Xinjiang, China: Emerging Energy, Economic
    and Ethnic Relations.”Central Asian Survey, vol. 16, no. 4, pp. 461-486.
    Friedberg, Aaron L. 2002.“11 September and the Futur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Survival, vol. 44, no. 1, pp. 33-50.
    Gleason, Gregory. 2001.“Policy Dimensions of West Asian Borders After the Shanghai
    Accord.”Asian Perspective, vol. 25, no. 1, pp. 107-131.
    Gleason, Gregory. 2001.“Inter-State Cooperation in Central Asia from the CIS to the
      Shanghai Forum.”Europe-Asia Studies, vol. 53, no. 7, pp. 1077-1095.
    Goldstein, Avery. 2001.“The Diplomatic Face of China’s Grand Strategy: A Rising
      Power’s Emerging Choice.”The China Quarterly, no. 167, pp. 835-864.
    Gordon, Philip H. 2001-2002.“NATO After 11 September.”Survival, vol. 43, no. 4,
    pp. 89-103.
    Hendrickson, Ryan C. 1999.“The Enlargement of NATO: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Alliance Expansion.”European Security, vol. 8, no. 4, pp. 84-99.
    Kalicki, John H. 2001.“Caspian Energy at the Crossroads.”Foreign Affairs, vol. 80,
    no. 5, pp. 120-134.
    Larin, Alexander. 2001.“Russia’s Chinese Policy under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Far Eastern Affairs, no. 3, pp. 3-18.
    Lukin, Alexander. 1999.“Russia’s Image of China and Russian-Chinese Relations.”
    East Asia, vol. 17, no. 1, pp. 5-39.
    Luong, Pauline Jones and Erika Weinthal. 2002.“New Friends, New Fears in Central
      Asia.”Foreign Affairs, vol. 81, no. 2, pp. 61-70.
    MacFarlane, S. Neil. 2001.“NATO in Russi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Security
    Dialogue, vol. 32, no. 3, pp. 281-296.
    Mackerras, Colin. 2000.“Xinjiang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 Causes of
    Separatism.”Central Asian Survey, vol. 20, no. 3, pp. 289-303.
    Menon, Rajan. 1997.“The Strategic Convergence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Survival, vol. 39, no. 2, pp. 101-125.
    Misra, Amalendu. 2001.“Shanghai 5 and the Emerging Alliance in Central Asia: The
    Closed Society and Its Enemies.”Central Asian Survey, vol. 20, no. 3, pp. 305-321.
    Moltz, James Clay. 1998.“Russia in Asia in 1997 Moving Beyond the‘Strategic
      Partnership’”Asian Survey, vol. 38, no. 1, pp. 91-98.
    Pierre, Andrew J. and Dmitri Trenin. 1997.“Developing NATO-Russian Relations.”
      Survival, vol. 39, no. 1, pp. 5-18.
    Rumer, Boris. 2002.“The Powers in Central Asia.” Survival, vol. 44, no. 3, pp. 57-68.
    Russett, Bruce and Allan C. Stam. 1998.“Courting Disaster: An Expanded NATO vs.
    Russia and China.”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13, no. 3, pp. 361-382.
    Rywkin, Michael. 2002.“Central Asia in the Forefront of Attention.”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1, pp. 35-41.
    Saunders, Philip C. 2000.“China’s America Watchers: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s the
    United States.”The China Quarterly, no. 161, pp. 41-65.
    Tang, Shiping. 2000.“Economic Integration in Central Asia.” Asian Survey, vol. 11,
    no. 2, pp. 360-376.
    Wang, Jianwei. 1998.“Chinese Perspectives on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Asian Perspective, vol. 22, no. 3, pp. 103-132.
    Wishnick, Elizabeth. 2001.“Russia and China Brothers Again?” Asian Survey,
    vol. 41, no. 5, pp. 797-821.
    Yi, Bao. 2001.“China’s Strategic Interests in Central Asia-Cooperation with Central
    Asian Countries.”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vol. 11, no. 5, pp. 97-103.
    Yuan, Jing-dong. 1998.“Sino-Russian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Asian Perspective, vol. 22, no. 1, pp. 71-108.
    (三)英文報紙
    Newsweek
    New York Times
    Times
    Washington Post
    三、網路資料
    北約官方網站 http://www.nato.int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fmprc.gov.cn/chn/index.html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
    華夏經緯網 http://www.huaxia.com http://www.viewcn.co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89260008
    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6000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6000801.pdf16KbAdobe PDF21074View/Open
    26000802.pdf14KbAdobe PDF21017View/Open
    26000803.pdf188KbAdobe PDF21631View/Open
    26000804.pdf240KbAdobe PDF22195View/Open
    26000805.pdf331KbAdobe PDF22376View/Open
    26000806.pdf380KbAdobe PDF22050View/Open
    26000807.pdf451KbAdobe PDF21546View/Open
    26000808.pdf35KbAdobe PDF21251View/Open
    26000809.pdf77KbAdobe PDF2149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