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59396      Online Users : 112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27


    Title: 冷戰後中共因應美日安保同盟之對策
    Authors: 翁昇耀
    Contributors: 邱坤玄
    翁昇耀
    Keywords: 中共外交
    美日安保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7 17:59:09 (UTC+8)
    Abstract: 冷戰時期中共對美日安保由敵對轉為合作的一項重要因素,即為美日中三方視蘇聯為共同的敵人;再者,抑制日本軍事大國化的「瓶蓋效用」論,也為中共認可美日安保存續提供了另一項認知基礎;歷經一連串政治運動鬥爭後,以經濟建設為優先、營造穩定外部環境的論調,則成為了中共對外關係的中心思想。在上述內外因素的交錯考量下,中共與美日安保同盟體制自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出現了一段罕見的蜜月期。
    美日安保同盟體制在冷戰告終後的1990年前半期出現了「漂流」現象,而「安保與經濟不可分」的論調,則又為重新檢討美日同盟體制的存續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再定義後的美日同盟,除了因應北韓可能在東北亞爆發軍事衝突之外,台海問題亦為其關注焦點,也因此在戰略上與崛起的中共產生摩擦,將其視為假想敵並形成軟性圍堵。中共在美日同盟再定義的過程中,對「週邊事態」是否涵蓋台灣甚為關切。此外,日本透過一連串的國內立法,重新確認在衝突發生後與美軍的實質合作,此舉在中共眼中具有企圖突破其「專守防衛」及「和平憲法」架構之意,「瓶蓋效用」論之基礎因此受到撼動。此外,中共更是對美日共同研發TMD所引發的後續效應,以及此一系統是否納入台灣保持高度關切。美日安保同盟體制與中共之間的戰略衝突不言而諭。
    為突破遭到軟圍堵的不利態勢,中共因而加強與週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除了重視雙邊關係外,中共也開始關注區域多邊安全組織的作用,並公開提出「新安全觀」以積極行動主導並影響其發展方向,除消弭「中國威脅論」的負面效應外,也對美國所主導的安全同盟體制做出因應,以排除在崛起過程中的種種不例因素,背後具有維護其國家利益的高度戰略意涵。九一一事件後,中共對美國在全球的戰略部署表示肯定,對美日安保則採取消極不反對的態度,「合作不搞對抗」將成為中共尋求和平崛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戰略出發點。
    Reference: 一、 中文部份
    (一) 中文專書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彙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華歐亞基金會、世界和平研究所編著,九一一事件後的亞洲情勢與經濟展望:2002台北會議論文集。台北:編者,2002年6月29日。
    卡理札德(Zalmay Khalilzad)等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美國與亞洲(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布里辛司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林添貴譯,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rand strategic imperative)。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4月。
    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編,新中國外交風雲(第三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任曉、胡永浩,中美日三邊關係。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西原正(Nishihara Masashi)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美日聯盟的新挑戰 (The Japan-U.S. Alliance New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6月。
    吉拉爾德˙柯提斯(Gerald L. Curtis)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美日關係的新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
    李文志,後冷戰時期的亞太戰略。台北:憬藝企業公司,1997年。
    李玉、夏應元、湯重男主編,中國的中日關係史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李潔明、唐恩合編,張同瑩等譯,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
    李廣民主編,世界經濟與政治和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1年。
    何思慎,戰後日本對華政策之研究(一九四五—一九九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3月。
    呂乃澄、周衛平主編,大棋局-中日美關係風雲五十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
    吳玉山,抗衡與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
    吳安家,臺海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永業出版社,1996年。
    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
    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等著,隋麗君等譯,即將到來的美中衝突。北京:新華出版社,1997年。
    杜南(Robert L. Downen)著,聯合報編譯中心譯,破碎的中共牌:美國戰略中的現實或幻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佛萊曼(George Friedman)等著,沈彬康譯,未來美日大戰(The Coming War With Japan)。台北:金禾出版社,1992年。
    孟捷慕(James H. Mann)著,林添貴譯,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About Face)。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林振江、梁雲祥主編,全球化與中國、日本。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卓南生,大國夢與盟主論-「總保守化」的日本政治與外交。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5年。
    邰培德(Patrick Tyler)著,聯合報編譯組譯,中美交鋒。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2月。
    金熙德,日美基軸與經濟外交-日本外交的轉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年11月。
    席來旺,美國的決策及其中國政策透析。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年。
    哈瑞斯(Meirion Harries)等著,沈彬康譯,藏劍入鞘記:日本之非軍事化。臺北市:金禾印行:揚智文化總經銷。1993年。
    宮力,毛澤東與美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徐之先主編,中日關係三十年。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梅包溫尼斯基(Susan C. Maybaumwisniewski)等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譯印,藍色地平線:美日中共三角關係 (Blue Horizon: United States-Japan-PRC Tripartite Rel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98年11月。
    陳有為,天安門事件後中共與美國外交內幕-一位中國大陸外交官的歷史見證。 台北:正中出版社,1999年。
    陳峰等著,中美交鋒大紀實(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陶美心、趙梅主編,中美長期對話:1986-200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國立台灣大學日本綜合研究中心編,中國與東亞—廿一世紀的課題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1997年8月31日。
    國防部軍務局譯印,東亞戰略概觀1996-1997。台北:國防部軍務局,1998年。
    -----,東亞戰略概觀1997-1998。台北:國防部軍務局,1999年。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台北:生智出版社,2000年3月。
    張香山,中日關係管窺與見證。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
    張蘊嶺主編,21世紀:世界格局與大國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合作還是對抗-冷戰後的中國、美國和日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張隆義主編,日本。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6年。
    葉自成,新中國外交思想:從毛澤東到鄧小平—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外交思想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楊正光主編、張暄編著,當代中日關係四十年(1949-1989)。北京:時事出版社,1993年。
    楊潔勉,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分析與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潔勉、趙念渝等著,國際恐怖主義與當代國際關係-“9˙11”事件的衝擊和影響。 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趙全勝,日本-政治背後的政治 兼論日本對華政策制定與中日關係。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
    -----,解讀中國外交政策 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趙倩,中共、日本關係之研究(一九七九∼一九八五)。台北:作者自印,1986年。
    劉建飛,敵人 朋友 還是夥伴-中美日戰略關係演變(1899-199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
    劉鵬、李小兵、劉國力,剪不斷理還亂-美國外交與美中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樊永明、談春蘭,日本的大國夢。台北:五南國際出版公司,1983年6月。
    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1月。
    邁克爾(Michael H. Armacost)著,于鐵軍、孫博紅譯,朋友還是對手-前駐美大使說日本(Friend or Rivals)。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
    蕭偉,戰後日本國家安全戰略。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1月。
    薛君度、陸忠偉主編,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周邊形勢。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年。
    -----,顛簸的日本。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薛君杜、劉山主編,中國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
    關中,美國與中共:充滿變數和矛盾的關係。台北市: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1992年。
    羅平漢,中國對日政策與中日邦交正常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蘇起,中蘇共關係正常化之研究(一九七九—一九八九)。台北:政訓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二) 中文期刊與專論
    丁永康,「冷戰後美國的大戰略:建立單極霸權體系之挑戰」,美歐季刊,第13卷第2期 (1999年夏季號),頁161-180。
    丁宗裕,「美日關係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10卷第2期,頁128-129。
    丁樹範,「中共對美國『戰區飛彈防衛計畫』的態度」,問題與研究,38卷11期,16-17。
    于有慧,「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1998年6月),頁7-17。
    -----,「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62-78。
    王志軍,「軍事結盟與國家安全」,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3期(總第125期),頁22-25。
    王希亮,「論『日美防衛合作新指針』及相關法案的出台」,國際政治,2000年第11期,頁19-23。
    尹全海,「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2000年1月),頁7-12。
    以理,「中共對美發展『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反應之研析」,中共研究,34卷7期,75-76。
    朱少先,「日匪關係的新趨向」,問題與研究,第8卷第5期,頁308。
    朱春林、王芳,「警惕日本右翼勢力的發展」,國際政治,1999年第7期,頁101-103。
    朱峰,「美日防衛合作指針相關法案與日本政策動向」,當代亞太,1999年第9期,頁11。
    -----,「『週邊事態』:矛盾與問題-對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何相關法案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8期,頁23-26。
    任曉、劉星漢,「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美日同盟」,美國研究,2002年第4期,頁67-96。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夏季),頁23-38。
    -----,「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在中共十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民國91年12月18日,政治大學中山所編,台北市:編者,2002。
    李孟勳,「九一一後中共反恐作為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頁55-65。
    何方,「亞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問題」,國際政治,1993年第7期,頁32-34。
    卓南生,「究竟誰需要新思維-寫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25週年」,中國外交,2003年第11期,頁31。
    金熙德,「『中日夥伴關係』的背景、實質及趨勢」,日本學刊,2000年第5期,頁1-15。
    -----,「中日關係的現狀和未來展望-中日邦交正常化30週年的思考」,國際經濟評論,2002年5-6月,頁43-47。
    -----,「日本安全戰略面臨十字路口」,日本學刊,2002年第2期,頁1-15。
    -----,「日美同盟的『再定義』及其未來趨勢」,國際政治,2000年第9期,頁82-88。
    -----,「戰後日本安全戰略的演變軌跡」,日本研究,1998年第3期,頁86-96。
    -----,「關於日美修改《防衛合作指導方針》的 “中間報告”-學術討論會述要」,日本學刊,1997年第5期,148-149。
    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做法」,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頁95。
    -----,「中共參與亞太多邊安全機制之目的與立場」,中國事務,第2期,頁82-97。
    林正義,「東協區域論壇與南海信心建立措施」,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頁21-42。
    -----,「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問題與研究,35卷12期,頁1-18。
    胡光耀、趙金川,「東盟『三會』舉世矚目」,國際政治,1996年第7期,頁27。
    施子中,「911事件對中共推動『上海合作組織』之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頁128-175。
    -----,「911事件後國際情勢發展對中共『新安全觀』之衝擊」,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3期,頁1-41。
    柯玉枝,「從國家利益看冷戰後中共與日本關係中的合作與競爭」,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2期(1999年2月),頁63-77。
    -----,「從國際體系變遷看後冷戰時期中共與日本之外交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1998年6月),頁19-36。
    俞新天,「中日國內政治對外交政策的影響」,日本學刊,2001年第6期,頁19-34。
    倪峰,「美日同盟與地區安全」,太平洋學報,1999年第2期,頁65-76。
    -----,「霸權穩定模式與東亞地區政治安全秩序」,當代亞太,2002年第7期(網路版)。
    秦永椿,「關於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幾個問題」,國際政治,1997年第7期,頁129-133。
    徐之先、楊伯江、范純,「日本形勢的回顧與展望」,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1-2期,頁23-27。
    唐天日,「一個不詳的信號-評美日安保體制的蛻變」,瞭望,1996年第18期,頁44。
    高增杰等,「回顧與展望:2001年的日本」,日本學刊,2001年第1期,頁1-31。
    柴田哲雄,「關於日本參加TMD問題」,當代亞太,1999年第6期,頁23-25。
    孫文,「從防衛白皮書看日本的軍事大國圖謀」,國際政治,2000年第12期,頁125-127。
    孫叔林、馬立誠、時殷弘、魯世巍,「中日交往要有新思維」,中國外交,2003年第9期,頁54。
    孫健、馬為民,「值得警惕的日本軍事大國化傾向」,國際政治,2001年第4期,頁133-138。
    孫建社,「亞太大國關係與中國安全環境」,當代亞太,2002年第7期,頁36-52。
    陸忠偉,「中美、中日首腦互訪及中美日三邊關係」,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12期,頁9-14。
    -----,「未來十年國際安全和週邊形勢」,瞭望新聞週刊,第11期(2000年3月13日),頁48-49。
    -----,「把握變化,重視未來-中日建交三十週年回顧與前瞻」,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8期,頁1-6。
    -----,「中日關係:理解與推進」,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第9期,頁4。
    陸建人,「1998年東盟形勢回顧與展望」,當代亞太,1999年第1期,頁3-15。
    許慶雄,「柯林頓與美日關係」,美國月刊,第8卷第1期 (1993年1月),頁14-15。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4期 (1997年4月),頁45-61。
    郭承天,「單邊主義、區域主義、 多邊主義」,美歐季刊,第12卷第1期(1997年春季號),頁1-25。
    陳一新,「後冷戰時期美、日、中共關係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6期(1995年6月),頁1-25。
    陳景彥,「日本政治右傾化的原因及其影響」,國際政治 ,2001年第4期,頁129-132。
    曾章瑞、廖天威,「美國東亞戰略對兩岸安全互動的影響」,國策專刊,第19期,頁5-7。
    張望,「日本是否正在重走軍國主義老路」,戰略與管理,2003第4期,頁23。
    張隆義,「冷戰後日本防衛政策的轉變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7期(1996年7月),頁1-14。
    -----,「從安保觀點看冷戰後日本對中共的政策」,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15。
    張雅君,「中共與俄羅斯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基礎、阻力與動力」,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3期(2000年3月),頁1-25。
    -----,「世紀之交中共的軍事政策與亞太安全:防禦取向模糊性的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1999年3月),頁25-43。
    張蘊嶺,「中國安全環境觀察」,瞭望新聞週刊,第14期(2000年4月3日),頁24-26。
    -----,「綜合安全觀及對我國安全的思考」,當代亞太,2000年第1期,頁4-16。
    張錫模,「俄中關係:管理俄羅斯的霸權衰退」,中國事務,第7期,頁22-34。
    黃仁偉,「中國面向二十一世紀保持國際環境穩定的戰略選擇」,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8年第1期,頁41-50。
    -----,「和平與發展:中國崛起的時代特徵」,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2年第3期,頁53-60。
    -----,「試論中國在世紀之交國際環境中的深層次矛盾」,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7年第1期,頁5-13。
    黃剛,「冷戰後美日同盟:建構主義的解釋」,國際觀察,2002年第1期,頁15-18。
    楊永明,「東協區域論壇:亞太安全之政府間多邊對話機制」,政治科學論叢,第11期,頁145-180。
    楊伯江,「立足時代潮流 準確把握中日關係的未來」,日本學刊,2002年第4期,63-75。
    -----,「日美修改《防衛合作指針》中期報告初析」,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7期,頁12。
    -----,「以理性思維謀求中日關係的跨世紀發展」,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9期,頁1-6。
    -----,「強化日美同盟:日本面向21世紀的戰略起跳板?」,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6期,頁24-28。
    -----,「從總體趨勢中把握中美日三邊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3期,頁19-20。
    楊伯江、席來旺、尚前宏,「亞太地區形勢變化及走向」,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期,頁17-21。
    楊志恆,「美日新政權同盟合作的轉變」,國策專刊,第19期,頁8-10。
    -----,「美日安保條約延伸涵蓋範圍戰略意義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夏季號第86卷,1997年6月,頁184-196。
    楊運忠,「對21世紀初中國安全面臨的主要威脅的戰略思考」,當代亞太,2002年第10期(網路版)。
    趙階琦,「評當前日本憲改運動」,國際政治,2001年第3期,頁128-1131。
    楚樹龍,「亞太地區安全觀、安全結構和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5期,頁2-7。
    劉江永,「新 “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何以令人憂慮」,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11期,頁7-12。
    劉長敏,「戰後日本國家發展戰略軌跡初探」,外交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頁35-42。
    蔣宇侃,「美國的TMD戰略與東北亞安全問題」,世界經濟與政治,1999年第11期,頁71-75。
    閻瑾,「淺析中國新安全觀形成的國際背景及其內涵」,當代世界與經濟,2002年第1期(總第37期),頁33-35。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11期,頁28-32。
    薄瑞光(Raymond Burghardt),「美國在亞太區域安全的角色」,國策專刊,第13期,頁3-5。
    蘇格,「亞太安全中的四大國關系」,世界經濟與政治 ,1996年第10期,頁61-64。
    蘇浩,「美日同盟的加強對亞太安全形勢的影響」,外交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頁75-79。
    (三) 中文報紙
    人民日報
    新華月報
    聯合早報
    解放軍報
    (四) 中文網站資料
    『200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2000年10月16日。<http://jczs.sina.com.cn/2000-10-16/6458.html>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宣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211.99.196.217:89/gate/big5/www.fmprc.gov.cn/chn/wjb/zzjg/gjs/gjzzyhy/1128/1130/t4509.htm >
    王家英,「『一九七二年架構』的鬆動解體與北京的對策」,未來中國網站。<http://www.future-china.org.tw/csipf/activity/19991106/mt9911_10.htm#1972架構>。
    「日稱TMD有助美日防衛交流」,中時電子報,1999年2月24日。<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Tmd/news/88022402.htm>
    中哈俄吉塔五國國防部長會晤「聯合公報」,新華通訊社,2000年3月30日。<http://www.cass.net.cn/zhuanti/taiwan_1/government/03303.htm >
    「中華人民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國阿拉木圖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1998年7月3日。<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2354/2355/2368/2370/t11142.htm >
    「四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國革命歷史文獻資料。<http://www.china-tide.org.tw/rev/rev.htm >
    「外交部長唐家璇在第56屆聯大上的講話(2001年11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2297/2299/t10584.htm>
    石洪濤,「北京部份學者質疑對日『新思維』」。<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425 >
    「目前的形勢和任務」(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文選第二卷。<http://www.easysea.com/jingji/dxp2/039.htm>
    多邊合作:週邊環境呈現新改善。<http://unpan1.un.org/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APCITY/UNPAN011065.pdf>
    在慶祝建黨八十週年大會上江澤民總書記的講話(四),2001年7月2日。<http://njdj.longhoo.net/dj80/ca21538.htm>
    「兩國關係的穩定 (1981年2月~1982年3月)」,中蘇關係內幕紀實。<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history/wtgmwwbtgbyi/zsgx/zsgx12.html>
    「東盟地區論壇的三個文件」,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zgdm/446313.htm>。
    林正義,「中共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交流:解放軍外交」,國策期刊,No.155,1997年1月。<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50-9/no155.htm>
    吳獻斌,「TMD與台灣問題」,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網站。
    <http://www.cass.net.cn/Chinese/s28_yts/wordch-en/ch-ddyt2002/ch-qkddyt0204wxb.htm>
    「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上的報告」。< http://njdj.longhoo.net/dj80/ca16687.htm>
    「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1981年9月19日)」,鄧小平文選。<www.easysea.com/jingji/dxp2/053.htm>
    「美國國防部提報國會之評估報告-台灣海峽的安全情勢」,未來中國網站,1999年2月27日。<http://www.future-china.org/fcn-tw/199902/rpt19990227.htm>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15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97年9月12日)」,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MATERIAL/131781.htm>
    「國際觀察:日本加速向軍事大國邁進」,中國網,2003年12月25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junshi/467807.htm>
    楊志恆,「中共與南海週邊主要國家的軍事交流」,國策期刊 No.169,1997年7月。<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60-9/m169_3.htm>
    楊建(中共外交部亞洲司官員),「美日聯盟與中國」。<http://www.crf.org.cn/newsletter/200210/009.htm>
    「關於加強非傳統領域合作的中方立場文件(2002/05/29)」,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gjs/gjzzyhy/1136/1138/t4547.htm >
    二、 外文部份
    (一) 日文檔案
    霞山會編,日中關係基本資料集1949-1997。東京:財團法人霞山會,1998年。
    日本外務省,外交青書 1991年版。
    日本外務省,外交青書1990年版。
    (二) 日文專書
    Allen S. Whiting著,岡部達味譯,中国人の日本観。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
    山本武彦編,国際安全保障の新展開-冷戦とその後-。東京:早稲田大学出版部,1999年。
    大嶽秀夫,日本の防衛と国内政治。東京:三一書房,1983年。
    天児慧編,中国は脅威か。東京:勁草書房,1997年6月。
    田中明彥,日中關係 1945-90。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1年。
    -----,安全保障―戦後50年の模索―。東京:読売新聞社,1997年。
    田村重信,日米安保と極東有事。東京:南窓社,1997年。
    平松茂雄,中国の国防とソ連˙米国。東京:勁草書房,1985年。
    西原正、土山實男編,日米同盟Q&A100。東京:亞紀書房,1998年。
    吳明上,日米防衛協力体制と台湾の安全保障-日本国内の政策決定過程。日本国立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博士論文,2002年1月。
    佐藤英夫,對外政策。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9年。
    岡部達味、高木誠一郎、國分良成編,日米中安全保障協力を目指して。東京:勁草書房,1999年。
    岡部達味譯,Allen S. Whiting著,中国人の日本観。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
    浅井基文,新ガイドラインQ&A。東京:青木書店,1997年。
    茅原郁生,安全保障から見た中国-日中共存共栄に向けた視角。東京:勁草書房,1998年。
    高木誠一郎編,脱冷戦期の中国外交とアジア・太平洋。東京: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2000年8月。
    國分良成編,日本・アメリカ・中国―協調へのシナリオ。東京:TBS-BRITANNICA出版社,1997年。
    添谷芳秀,日本外交と中国 1945-1972。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1998年。
    添谷芳秀・赤木完爾編,冷戦後の国際政治―実証・政策・理論。東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1998年。
    船橋洋一,同盟漂流。東京:岩波書店,1998年。
    渡辺昭夫編,戦後日本の対外政策-国際関係の変容と日本の役割。東京:有斐閣,1985年。
    (三) 日文期刊專論
    土山実男,「日米同盟の国際政治理論」,国際政治,第115号(1997年5月),頁161-179。
    田中明彦,「二十一世紀に向けての安全保障」,国際問題,第436号(1996年7月),頁2-15。
    平松茂雄,「台湾の安全保障と米中日関係」,杏林社会科学研究,第14巻第2号(1998年9月),頁1-15。
    西脇文昭,「アメリカの冷戦後戦略とその問題点―国防政策報告書の分析から―」,国際政治第110号 (1995年10月),頁156-158。
    村井友秀,「東アジアの大量破壊兵器と平和の構築」,海外事情,2002年2月,頁2-13。
    松井一彦,「北東アジアの安全保障とARF」,海外事情,2002年2月,頁14-31。
    阿部純一,「冷戦後の中国の安全保障観と東アジア―『独立自主の平和外交』と『中国脅威論』―」,国際政治,第112号(1996年5月),頁63-83。
    -----,「中国と日米同盟の戦略的関係-新ガイドラインにいたるプロセスと批判-」,問題と研究 第27巻4号(1998年1月),頁18-22。
    岡部達味,「国際政治と中国外交」,国際政治,第114号(1997年3月),頁42-56。
    浅野亮,「中国の安全保障に内在する論理と変化」,国際問題,2003年1月,頁17-35。
    神谷万丈,「日米同盟の展望-米国の眼」,国際問題 No. 491(2001年2月),頁35。
    高木誠一郎,「中国の経済大国化と対外関係」,国際問題No.406(1994年1月),頁60-76。-
    ----,「中国外交とアジア・太平洋の多国間安全保障協力」,国際問題No.442(1997年1月),頁53-67。
    -----,「冷戦の国際権力構造と中国の対外戦略―日米安保再確認をめぐって―」,国際問題,1998年1月,頁2-14。
    船橋洋一,「911後アジアと日本」。Economic Review,2003年1月,頁138-142。
    鈴木祐二,「ポスト『冷戦後』の日米防衛協力」,海外事情,1998年1月,頁124-132。
    -----,「北東アジアの安全保障と日米同盟」,海外事情,1999年2月,頁110-121。
    -----,「冷戦後の日米同盟と中国の反応」,海外事情,1998年3月,頁52-59。
    渡邊昭夫,「日米安全保障関係の新展開」,国際問題 第456号(1998年3月),頁24-25。
    福島啓之,「同盟構造と国際システムの安定」,国際問題,第117号(1998年3月),頁159-174。
    (四) 日文報紙
    朝日新聞
    讀賣新聞
    每日新聞
    (五) 日文網站資料
    「クリントン米大統領訪日関係,日米安全保障共同宣言(21世紀に向けての同盟)」(1996年4月17日),東京大學田中明彥研究室網站,<http://www.ioc.u-tokyo.ac.jp/~worldjpn/>。
    「日米防衛協力のための指針(旧)」(1978年11月27日),東京大學田中明彥研究室網站,<http://www.ioc.u-tokyo.ac.jp/~worldjpn/>。
    「日米防衛協力のための指針(新)」(1997年9月23日),東京大學田中明彥研究室網站,<http://www.ioc.u-tokyo.ac.jp/~worldjpn/>。
    外交青書(1997年版),日本外務省網站,<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97/1st/mokuji.html>。
    「平成8年度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1995年11月28日),日本防衛廳網站,<http://www.jda.go.jp/>。
    平松茂雄,「台湾の安全保障をめぐる米中日関係」,<http://www.wufi.org.tw/jpn/hiramatu.htm>。
    「防衛計画の大綱」(1976年10月29日),東京大學田中明彥研究室網站,<http://www.ioc.u-tokyo.ac.jp/~worldjpn/>。
    防衛問題懇談会,「日本の安全保障と防衛力のあり方」(1994年8月12日),<http://www.ioc.u-tokyo.ac.jp/~worldjpn/documents/texts/JPSC/19940812.O1J.html>。
    佐藤嘉泰,「元駐中国大使連続インタビュー:日中閣僚の相互訪問で深みのある政治対話を」, 東亜8月号(2002年8月),<http://kazankai.searchina.ne.jp/db/disp.cgi?y=2002&d=0809&f=tatj_0809_001.shtml>。
    「武力攻撃事態等における我が国の平和と独立並びに国及び国民の安全の確保に関する法律」(2003年6月13日),東京大學田中明彥研究室網站,<http://www.ioc.u-tokyo.ac.jp/~worldjpn/>。
    「周恩來總理同日本記者談中日關係」(1957年7月25日),東京大學田中明彥研究室網站,< http://www.ioc.u-tokyo.ac.jp/~worldjpn/>。
    長尾雄一郎、立川京一、塚本勝也,「冷戦終結後の軍事交流に関する研究」,防衛研究所紀要第4卷第3号(2002年2月),<http://ww.nids.go.jp/dissemination/kiyo/pdf/bulletin_j4-3_1.pdf>。
    国廣道彦,「元駐中国大使連続インタビュー:評価高めた改革・開放政策への支援」,東亜8月号(2002年8月),< http://kazankai.searchina.ne.jp/db/disp.cgi?y=2002&d=0809&f=tatj_0809_002.shtml >。
    神保謙,「『対テロ戦争と日米安保』―米安全保障の再構築と同盟関係の再定義?―」,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http://www.jiia.or.jp/pdf/us_terror/2-6jimbo.pdf>。
    浅野亮,「日中関係の進展を求めて直接交流の拡大」,在日本の外交安全保障政策オプション,西原正監修 (東京:日本國際交流中心:1998年4月),<http://www.jcie.or.jp/japan/gt_ins/gti9709/ah1.htm>。
    野山智章,「21世紀の日米関係を考える(1)」 (1999年3月20日),<http://www.seikyo.org/21c1.html>。
    増田雅之,「東アジア協力からみた中国の対日政策」,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網站,<http://www.nids.go.jp/dissemination/briefing/2003/pdf/200307.pdf >。
    (六) 英文檔案
    A Strategy Framework for the Asia Pacific Rim: Report to Congress.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April 1992.
    A Strategy Framework for the Asia Pacific Rim: Looking Toward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April 1990.
    Chairman’s Statement the Fourth Meeting of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27 July 1997, ANNEX C. <http://www.aseansec.org/3602.htm>
    Les Aspin. Report on the Bottom-up Review.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Oct. 1993.
    Michael Green and Patrick Cronin. Redefining the U.S.-Japan Alliance: Tokyo’s National Defense Program Outline.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McNair Paper 31, November 1994. <http://www.ndu.edu/inss/macnair/mcnair31/mcnair31.pdf>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dvancing Toward a Mature Partnership, INSS Special Report.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October 11, 2000. <http://www.ndu.edu/inss/press/spe/reports/SFJAPAN.PDF. >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East Asian Strategy Report: 1995.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February 1995.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Report to Congress on Theater Missile Defense Architecture Options for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pril 1999. <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tmd050499.pdf. >
    (七) 英文專書
    Cossa, Ralph A. ed. Restructuring the U.S.-Japan Alliance. Washington, D.C.: The CSIS Press, 1997.
    Doak, Barnett A. The Making of Foreign Policy in China: Structure and Process. Boulder:Westview Press, 1985.
    Goodman, David S.G. and Gerald Segal. China Rinsing: Nationalism and Interdependence. London: Routledge, 1997.
    Green, Michael J. and Patrick M. Cronin ed. The U.S.-Japan Allianc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Y.: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9.
    Harding, Harry.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2.
    Johnson, Alasair I. and Robert S. Ross. Engaging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 N.Y.: Routledge, 1999.
    Kim, Samuel S. ed.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8.
    Lampton, David M. ed. Major Power Relations in Northeast Asia. Tokyo: JCIE, 2001.
    Lampton, David and Richard Daniel Ewing. U.S.-China Relations in a Post-September 11th World. Washington, D.C.: The Nixon Center, 2002.
    Lieberthal, Kenneth G. and David M. Lampton eds.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Making in Post-Mao China.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Ogata, Sadako. Normalization with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S. and Japanese Process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1988.
    Oksenberg, Michel and Robert Oxnam ed. Dragon and Eagle,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 Past and Fu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Rosenau, James N.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Y.: Free Press, 1972.
    Self, Benjamin L. and Jeffrey W. Thompson. An Alliance for Engagement-building cooperation in security relations with China. Washington, D.C.: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2002.
    Vogel, Ezra F., Yuan Ming and Tanaka Akihiko eds. The Golden Age of the U.S.-China-Japan Triangle 1972-1989.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Waltz, Kenneth. Man, the State, and War.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八) 英文期刊專論
    Baker, James A. “America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a Pacific Community,” Foreign Affairs, vol. 70, no. 5, Winter 1991/92, pp. 1-17.
    Baker, Secretary. “The US and Japan: Global Partners in a Pacific Community,” Dispatch, vol. 2, no. 13, Nov. 18, 1991, pp. 841-846.
    Bosorth, Stephen W.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Foreign Affairs, vol. 71, no. 1, Winter 1991/92, pp.116-117.
    Breslin, Shaun. “The China Challeng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Security dialogue, vol. 28, no. 4, 1997, pp. 497-508.
    Buzan, Barry and Gerald Segal. “Rethinking East Asian Security,” Survival, vol. 36, no. 2, Summer 1994, pp. 3-21.
    Cambone, Stephen 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ater Missile Defense in Northeast Asia.” Survival, vol. 39, no. 3, Summer 1997, pp.66-84.
    Christensen, Thomas J. “Theater missile defense and Taiwan’s security.” Orbis, vol. 44, no. 1, Winter 2000, pp. 79-90.
    -----. “China, the U.S.-Japan Alliance,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no. 2, Spring 1999, pp. 65-67.
    -----. “China, the U.S.-Japan Alliance,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no. 4, Spring 1999, pp. 49-80.
    Crowe, William J. Jr. and Alan D. Romberg. “Rethinking Security in the Pacific,” Foreign Affairs, vol. 70, no.2, Spring 1991, pp. 110-124.
    Deng, Yong. “Chinese Relations with Japan: Implications for Asia-Pacific Regionalism.” Pacific Affairs, vol. 70, no. 3, Fall 1997, pp.373-392.
    Duke, Simon. “Northeast Asia and Regional Security.”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vol. 9, no. 2, Summer/Fall 1995, pp. 323-384.
    Eto, Shinkchi. “China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Coming Decades.” Jap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10, no. 1, Winter 1996, pp. 16-34.
    Foot, Rosemary. “China in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 and Domestics Modes of Thought,” Asian Survey, vol. 38, no. 5, May 1998, pp. 425-440.
    Friedberg, Aaron L. “11 September and the Futur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Survival, vol. 44, no. 1, Spring 2002, pp. 33-50.
    Garrett, Banning and Bonnie Glaser.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Nuclear Arms Control,” International Security, no. XXX, Winter 1995/96, pp. 43-78.
    Gong, Gerrit W. and Leng, Chi J. “U.S.-Chinese-Japanese Relations in a Period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vol. 9, no. 1, Winter/Spring 1995, pp. 132-156.
    Green, Michael J. and Benjamin L. Self. “Japan’s Changing China Policy: From Commercial Liberalism to Reluctant Realism.” Survival, vol. 38, no. 2, Summer 1996, pp.35-58.
    Hickey, Dennis Van Vranken. “The Reversed US-Japan Security Guidelines: Implications for Beijing and Taipei.” Issues & studies, vol. 34, no. 4, 1998, pp. 72-100.
    Howard, Russ. “Discussion of ‘The Chinese Security Concept and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0, no. 27, 2001, pp. 285-292.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3, Summer 1993, pp. 22-49.
    Johnston, Alistair Iain. “Prospects for Chinese Nuclear Force Modernization: Limited Deterrence vs. Multilateral Arms Control,” China Quarterly, no. 146, Spring 1996, pp. 548-576.
    Kim, Sammuel S. “China as a Great Power.” Current History, September1997, pp.246-251.
    Lee, Lai To. “East Asian assessments of China’s security policy. ”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3, no. 2, 1997, pp. 251-262.
    Munro, Ross H.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No.62, Fall 1992, pp.10-16.
    Nye, Joseph S. “The Case for Deep Engagement,” Foreign Affairs, vol. 74, no. 4, July/Aug 1995, pp. 90-102.
    O’Hanlon, Michael. “Why China cannot conquer Taiw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5, no.2, Fall 2000, pp.51-86.
    Ong, Russell. C M. “Japan and China: Security Interest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East Asian Studies, vol. 16, no. 1, Spring/Summer 1997, pp.44-64.
    Oxnam, Robert B. “Asia-Pacific Challenges.”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1( Annual special issue), pp. 58-73.
    Pastor, Robert A.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ho Threatens Who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3, no. 1, Spring 2001.
    Saito, Yoshikazu. “East Asian Views of the Japan-U.S Defense Guidelines: Asia-Pacific Journalists Meeting 1997.” Japan Echo, vol. 25, no. 1, February 1998, pp. 59-62.
    Sauders, Phillip C. “The Security Environment in the Asia-Pacific.” China Quarterly, no.166, 2001, pp. 490-492.
    Shambaugh, David. “Containment or Engagement of Chin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1, no.2, Fall 1996, pp. 180-209.
    Sheng, Lijun. “China’s view of the war threat and its foreign policy.”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vol.11, no.3, Fall 1992, pp.47-69.
    Simon, Sheldon W. “US Strategy and Southeast Asian Security: Issues of Compatibil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14, no. 4, March 1993, pp.301-313.
    Soeya, Yoshihide. “The Japan-U.S. Alliance in a Changing Asi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10, no.4, Fall 1996, pp. 265-275.
    Takagi, Seiichiro, “In Search of A Sustainable Equal Partnership: Japan- China Rel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Jap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13, No. 1, Spring 1999, pp. 17-38.
    Urayama, Kori J.,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Theater Missile Defense-Policy Implications for Japan,” Asian Survey, vol. XL, no. 4, July/August 2000, pp.599-621.
    Wang, Jianwei and Xinbo Wu, “Against Us or with Us?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of America’s Alliance with Japan and Korea, ” in America’s Alliance with Japan and Korea in a Changing Northeast Asia Project Discussion Paper, C.A.: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 Stanford University, May 1998.
    Whiting, Allen S. “Assertive Nationalism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sian Survey, vol. 23, no. 8, August 1983, pp. 913-933.
    -----. “China’s Use of Force, 1956-96, and Taiw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6, no.2, Fall 2001, pp.103-131.
    Wortzel, Larry M. “China Pursues Traditional Great-Power Status,” Orbis, vol. 38, no. 2, Spring 1994, pp. 157.
    Wu, Xinbo, “Changing Roles: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in East Asian Security,”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Spring 1996, pp.35-56.
    Zhao, Suisheng, “China’s Periphery Policy and Changing Security Environmen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Prospect Quarterly, Vol. 2, No. 4, October 2001, pp. 57-100.
    (九) 英文報紙雜誌
    Beijing Review
    (十) 英文網站資料
    Yoshihede Soeya. U.S.-Japan-China Relations and the Opening to China: The 1970s. Working Paper no.5, Faculty of Law, Keio University. <http://www.gwu.edu/~nsarchiv/japan/soeya.htm>
    Yoshihide Soeya. Japan’s Dual Identity and the U.S.-Japan Alliance. Stanford, Calif.: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 Stanford University, May 1998. <http://iis-db.stanford.edu/pubs/10059/Soeya.pdf>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89260015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6001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6001501.pdf74KbAdobe PDF2945View/Open
    26001502.pdf114KbAdobe PDF21008View/Open
    26001503.pdf68KbAdobe PDF2863View/Open
    26001504.pdf268KbAdobe PDF21378View/Open
    26001505.pdf481KbAdobe PDF22369View/Open
    26001506.pdf392KbAdobe PDF22266View/Open
    26001507.pdf543KbAdobe PDF21928View/Open
    26001508.pdf534KbAdobe PDF21660View/Open
    26001509.pdf196KbAdobe PDF2952View/Open
    26001510.pdf283KbAdobe PDF2449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