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819889      Online Users : 41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85


    Title: 文革後大陸文學的新主題--以莫言、李銳、王安憶的作品為例
    Authors: 孫國華
    Sun, Kuo Hwa
    Contributors: 關向光
    Guan, Hsiang Guang
    孫國華
    Sun, Kuo Hwa
    Keywords: 莫言
    李銳
    王安憶
    女性
    家族
    民間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7 18:07:50 (UTC+8)
    Abstract: 摘要
    中國在文革結束之後,文學出現完全不同的發展狀態,相較於文革前政治要求決定文學發展的情況,有了極大程度的轉變。本論文透過對三位大陸作家李銳、莫言、王安憶作品中,有關於女性、家族、民間層面的驗證,來說明中國文學在文革結束之後的新發展樣貌。在女性的層面,將針對三位作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轉變,來分析中國新時期文學中,女性角色在作家筆下形象的大幅轉變;家族的層面,則主要探討家族神話的建構與作家本身、甚至是與國家社會間的關係聯繫;民間層面則透過新時期文學中崛起的嶄新主題-民間寫作,來觀察作家與其筆下作品,在文革結束後,所呈現出來的不同之處。希望透過這三位知名作家筆下有關女性、家族、民間層面的分析,來驗證中國文學在文革結束之後的嶄新發展。

    關鍵詞:李銳、莫言、王安憶、女性、家族、民間
    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作家原著
    王安憶,小城之戀,台北:林白出版社,1988。
    ------,雨,沙沙沙,台北:新地文學,1988。
    ------,烏托邦詩篇,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
    ------,父系和母系的神話,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
    ------,重建象牙塔,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
    ------,獨語,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
    ------,處女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憂傷的年代,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隱居的時代,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富萍,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妹頭,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上種紅菱下種藕,台北:一方出版社,2002。
    ------,香港情與愛,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我讀我看,台北:一方出版社,2002。
    ------,小鮑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紀實與虛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流逝,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
    ------,荒山之戀,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逐鹿中街,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米尼,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
    ------,海上繁華夢,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
    ------,王安憶說,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王安憶的上海,香港:三聯書店,2004。
    ------,叔叔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桃之夭夭,台北:印刻出版社,2004。
    ------,長恨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冷土,台北:印刻出版社,2006。
    ------,王安憶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啟蒙時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
    李銳,厚土,台北:洪範出版社,1988。
    ------,舊址,台北:洪範出版社,1993。
    ------,拒絕合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無風之樹,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銀城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寂靜的高緯度,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紅房子,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萬里無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李銳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莫言,紅高粱家族,台北:洪範書店,1988。
    ------,酒國,台北:洪範出版社,1992。
    ------,懷抱鮮花的女人,台北:洪範書店,1993。
    ------,夢境與雜種,台北:洪範書店,1994。
    ------,豐乳肥臀(上),台北:洪範出版社,1996。
    ------,豐乳肥臀(下),台北:洪範出版社,1996。
    ------,傳奇莫言,台北:聯合文學,1998。
    ------,會唱歌的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食草家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初戀,神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蒼蠅,門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老槍,寶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檀香刑,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白棉花,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紅高粱的孩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2。
    ------,四十一炮(上),台北:洪範書店,2003。
    ------,四十一炮(下),台北:洪範書店,2003。
    ------,歲月風景:文學中的人生百態,台北:未來書城,2003。
    ------,天堂蒜薹之歌,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美女,倒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生死疲勞,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莫言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貳、其他小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室編,中國短篇小說百年精華,下(當代卷),香港:三聯書店,2005。
    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台北:林白出版社,1989。
    曲波,林海雪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
    余華,許三觀賣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活著,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沈從文,邊城,台北:商務印書館,2005。
    杜鵬程,保衛延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吳強,紅日,香港,三聯書店,1961。
    食指(郭路生),食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南哨寫作組,牛田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浩然,艷陽天,香港:三聯書店,1972。
    ------,金光大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
    高曉聲,高曉聲1983年小說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4。
    ------,李順大造屋,台北:新地文學,1989。
    馬原,岡底斯的誘惑,台北:小知堂出版社,2002。
    張揚,第二次握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張愛玲,傾城之戀,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
    梁斌,紅旗譜,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
    魯迅,魯迅小說合集,台北:里仁書局,2000。
    魯彥周,天雲山傳奇,烏魯木齊:新華出版社,1983。
    韓少功,爸爸爸,台北:正中出版社,2005。
    蘇童,妻妾成群,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
    鍾怡雯、陳大為編,天下散文選:1970~2003大陸與海外,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4。
    參、專書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王安憶,小說家的十三堂課,台北:印刻出版社,2002。
    王曉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
    王寧,比較文學與中國文學闡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88。
    ------,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現代中國小說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尹昌龍,1985-延伸與轉折,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孔範今、施戰軍主編,莫言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
    李銳、王堯,李銳王堯對話錄,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台北:秀威出版社,2002。
    金春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949~2004),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
    金漢等編,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
    吳三元,中國當代文學批評概觀,北京:知識出版社,1994。
    吳義勤主編,王安憶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
    孟繁華、洪子誠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孟繁華,1978-激情歲月,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夢幻與宿命:中國當代文學的精神歷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洪子誠,作家的姿態與自我意識,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大陸「新寫實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莫言、王堯,莫言王堯對話錄,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
    莫言,小說在寫我:莫言演講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崔西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概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陳信元,從台灣看大陸當代文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89。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
    ------,筆走龍蛇,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
    ------,陳思和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還原民間,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台北:聯合文學,2001。
    ------,談虎談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不可一世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陳傳才,文學理論新編,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9。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台北:秀威出版社,2002。
    ------,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出版社,2003。
    黃文倩,莫言:豐乳肥臀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
    黃偉宗編,當代中國文學,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1。
    黃淑祺,王安憶的小說及其敘事美學,台北:秀威出版社,2005。
    程代熙,新時期文藝新潮評析,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張文傑編,歷史的話語: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張志忠,莫言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1993-世紀末的喧嘩,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張放,大陸新時期小說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張炯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張鐘,當代中國大陸文學流變,香港:三聯書店,1992。
    楊揚編,莫言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楊鼎川,1967-狂亂的文學年代,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1991。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謝冕、唐曉渡編,在黎明的銅鏡中-「朦朧詩」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劉再復,文學的反思,台北:明鏡文化,1988。
    ------,尋找與呼喚,台北:風雲時代,1989。
    ------,放逐諸神-文論提綱和文學史重評,台北:風雲時代,1995。
    劉錫慶,生命如同那年夏天,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戴錦華,世紀之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鍾怡雯,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謝冕、唐曉渡編,在黎明的銅鏡中-「朦朧詩」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謝靜國,論莫言小說(1983~1999)的幾個母題和敘述意識,台北:秀威出版社,2006。
    E. M. Fo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
    Gabriel G. Marquez著,楊耐冬譯,百年孤寂,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
    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
    M. M. Bakhtin著,白春仁、曉河、周啟超等譯,巴赫金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白春仁、顧亞鈴譯,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台北:久大出版社,1991。
    William Faulkner著,彭小妍、林啟藩譯,出殯現形記,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
    William Kenney著,陳迺臣譯,小說的分析,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
    肆、報章期刊
    王堯,「關於『文革文學』的釋義與研究」,當代作家評論(瀋陽),1999年第6期,頁58~62。
    ------,「思想歷程的轉換與主流話語的生產-關於『文革文學』的一個側面研究」,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1年第4期,頁19~27。
    王安憶、陳思和,「兩個69屆初中生的即興對話」,上海文學(上海),1988年第3期,頁25~32。
    王安憶,「我們以誰的名義?」文學自由談(天津),1995年第3期,頁78~80。
    ------,「最遠和最近」,文學自由談(天津),1997年第3期,頁19~20。
    王金城,「理性處方:莫言小說的文化心理診脈」,北方論叢(福州),2002年第1期,頁114~116。
    王金勝,「民間文化與莫言小說的傳奇性」,文藝爭鳴(長春),2004年第6期,頁105~108。
    王春林,「蒼涼的生命詩篇-評李銳長篇小說無風之樹」,小說評論(西安),1996年第1期,頁30~36。
    王苹,「由欲到義:情愛的昇華-評王安憶九十年代小說中的愛情書寫」,當代文壇(成都),2003年第3期,頁73~74。
    王蓓,「這一隅的驚喜與狹隘-對長恨歌上海民間書寫的再思考」,科技信息(濟南),2007年第26期,頁36~37。
    王愛松,「雜語寫作:莫言小說創作的新趨勢」,收錄於楊揚編,當代文壇(成都),2003年第1期,頁64~65。
    尹季,「二十世紀末中國家族小說的敘事特性」,船山學刊(長沙),2005年第3期,頁160~162。
    甘曉燕,「歷史滄桑中的海上繁華夢-張愛玲與王安憶的上海都市民間書寫比較」,現代語文(曲阜),2007年第7期,頁70~71。
    曲春景,「對文革成因的文化批判-讀李銳的無風之樹與萬里無雲」,中州大學學報(鄭州),1998年第2期,頁27~32。
    巫劍伶、徐肖楠,「李銳筆下的神女形象」,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鄭州),第24卷第2期(2005),頁24~26。
    李泓,「構築城市日常生活的審美形式-論王安憶的城市小說」,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海),2001年第6期,頁65~71。
    李銳,「留下的,留不下的」,讀書(北京),1994年第8期,38~41。
    ------,「重新敘述的故事」,文學評論(北京),1995年第5期,頁42~44。
    李貴仁,「人道主義-文學的靈魂」,文學家雜誌(北京),1985年第2期,頁38~42。
    李茂民,「莫言小說的情愛模式及其文化內涵」,理論與創作(長沙),2003年第4期,頁57~61。
    李靜,「不冒險的旅程-論王安憶的寫作困境」,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3年第1期,頁25~39。
    周新民、王安憶,「好的故事本身就是好的形式-王安憶訪談錄」,小說評論(西安),2003年第3期,頁33~40。
    吳芸茜,「與時間對峙-論王安憶的小說哲學」,文藝理論研究(上海),2003年第4期,頁88~96。
    南帆,「城市的肖像-讀王安憶的長恨歌」,小說評論(西安),1998年第1期,頁67~73。
    侯運華,「論莫言小說的女性崇拜與敘事特徵」,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開封),第15卷第3期(2001),頁24~27。
    唐曉丹,「解讀富萍,解讀王安憶」,當代文壇(成都),2001年第4期,頁24~27。
    高小弘、翟永明,「穿透生命表象的價值追問與詩意傳達-評李銳的無風之樹」,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石家莊),第27卷第6期(2004),頁84~89。
    高秀芹,「都市的遷徙-張愛玲與王安憶小說中的都市時空比較」,北京大學學報(北京),2003年第1期,頁73~82。
    徐德明,「王安憶:歷史與個人之間的『眾生話語』」,文學評論(北京),2001年第6期,頁34~41。
    倪文尖,「上海/香港:女作家眼中的『雙城記』-從王安憶到張愛玲」,文學評論(北京),2002年第1期,頁87~93。
    孫慧欣,「性別角逐中的女性-王安憶小說中女性意識分析」,延邊大學學報(延吉),第38卷第3期(2005),頁98~102。
    孫蘭,「藝術品格與藝術功能的消退-再評十年文革文學的審美價值體系」,文藝評論(哈爾濱),1999年第2期,頁32~39。
    郭偉平,「上海女人長恨歌-王安憶長恨歌中的女性意識」,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商丘),2006年第1期,頁66~75。
    許子東,「體現憂國情懷的歷史反省-論文革小說的敘事研究」,文學評論(北京),2000年第3期,頁35~42。
    梁旭東,「王安憶的性愛小說:構建女性話語的嘗試」,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寧波),2002年第2期,頁17~20。
    梁鴻,「『生命存在』的讚美詩-重讀『三戀』兼談王安憶的創作理念」,青海社會科學(西寧),2002年第5期,頁74~77。
    莫言、王堯,「從紅高粱到檀香刑」,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2年第1期,頁10~22。
    莫言、周罡,「發現故鄉與表現自我-莫言訪談錄」,小說評論(西安),2002年第6期,頁33~40。
    莫言、楊揚,「小說是越來越難寫了」,南方文壇(南寧),2004年第1期,頁44~49。
    莫言,「我的故鄉和我的同年」,星光(北京),第11期(1994),頁100~105。
    ------,「豐乳肥臀解」,當代作家評論(瀋陽),1996年第1期,頁123~124。
    ------,「獨特的腔調」,讀書(北京),1997年第7期,頁34~38。.
    ------,「文學創作的民間資源-在蘇州大學『小說家講壇』上的演講」,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1年第1期,頁4~9。
    ------,「自述」,小說評論(西安),2002年第6期,頁28~32。
    ------,「作家和他的文學創作」,文史哲(濟南),2003年第2期,頁149~152。
    ------,「訴說就是一切」,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3年第5期,頁83~84。
    ------,「文學個性化芻議」,文藝研究(北京),2004年第4期,頁34~38。
    馮晶,「王安憶筆下女性生命律動-以小城之戀、長恨歌、桃之夭夭為例」,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濟寧),第25卷第2期(2004),頁77~79。
    張浩,「從私人空間到公共空間-論王安憶創作中的女性空間建構」,中國文化研究(北京),2001年第4期,頁159~163。
    張寧,「尋根一族與原鄉主題的變形-莫言、韓少功、劉恆的小說」,中外文學,第18卷第8期(1990),頁152~157。
    張檸,「文學與民間性-莫言小說裡的中國經驗」,南方文壇(南寧),2001年第6期,頁39~46。
    張清華,「敘述的極限-論莫言」,當代作家評論(瀋陽),2003年第2期,頁59~74。
    ------,「莫言與新歷史主義文學思潮-以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檀香刑為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海口),2005年第2期,頁35~42。
    葉立文,「他的敘述維護了誰-李銳小說的價值立場」,小說評論(西安)2003年第2期,頁37~42。
    趙歌東,「『種的退化』與莫言早期小說的生命意識」,齊魯學刊(長春),2005年第4期,頁97~100。
    廖咸浩,「『詩樂園』的假與真-紅樓夢的後設敘述」,聯合文學,第12卷第6期,頁118~126。
    潘凱雄,「『自覺』為他帶來了什麼?-讀李銳近作」,文學評論(北京),1994年第1期,頁118~121。
    劉志明,「男性神話的消解和女性神話的膜拜-論莫言『家族小說』的文化轉型」,台州師專學報(杭州),第22卷第4期(2000),頁12~16。
    劉再復,「新時期文學的主潮」,文匯報(香港),1986年9月8日,版2。
    劉熹、林穎穎,「歷史:反諷與對話-讀李銳銀城故事」,中文自學指導(上海),2005年第2期,頁77~78。
    謝廷秋,「異曲同工卻歸於殊途的文學-兼論文革文學的歷史特徵」,貴州師範大學學報(貴陽),2004年第4期,頁50~52。
    謝冕,「在新的崛起面前」,詩探索(北京),1980年第1期,頁13~20。
    顏琳,「沉入常態敘述與呈現詩性情懷-論九十年代中後期王安憶小說敘事策略」,中國文學研究(長沙),2003年第4期,頁77~81。
    羅慧敏,「再造烏托邦-談無風之樹的敘述人稱特色」,寧波大學學報(寧波),第14卷第4期(2001),頁47~51。
    譚玉敏,「民間立場與非凡英雄-論王安憶小說中的世俗性」,長江學術(武漢),2006年第2期,頁166~169。
    鍾本康,「王安憶的小說意識-評父系與母系的神話」,當代作家評論(瀋陽),1995年第3期,頁16~21。
    顧明霞,「現代性的歷史失敗與啟蒙者的話語悖論-論李銳的長篇小說銀城故事」,當代文壇(成都),2002年第5期,頁32~34。
    肆、學位論文
    王麗美,「海上繁華夢-王安憶小說中女性的現代化嚮往」,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
    江靜芬,「王安憶小說之女性情誼研究」,彰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林佳芬,「王安憶長恨歌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
    洪士惠,「上海流戀與憂傷書寫-王安憶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台、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
    曾秀梅,「莫言小說中的生命焦慮」,彰師大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潘雅玲,「王安憶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彰師大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劉文淑,「李銳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
    顏瑋瑩,「王安憶長篇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
    伍、網頁資料
    「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2008年6月20日取自:
    http://www.etext.org/Politics/MIM/chinese/classics/jiangqing1966to1976/001-030/001.htm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3260007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260007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East Asia Studie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60007201.pdf42KbAdobe PDF2880View/Open
    60007202.pdf81KbAdobe PDF2793View/Open
    60007203.pdf75KbAdobe PDF2904View/Open
    60007204.pdf78KbAdobe PDF2827View/Open
    60007205.pdf327KbAdobe PDF21369View/Open
    60007206.pdf384KbAdobe PDF24979View/Open
    60007207.pdf350KbAdobe PDF21496View/Open
    60007208.pdf387KbAdobe PDF21542View/Open
    60007209.pdf429KbAdobe PDF21053View/Open
    60007210.pdf206KbAdobe PDF2718View/Open
    60007211.pdf233KbAdobe PDF2184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