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1316/142225 (78%)
Visitors : 48394190      Online Users : 68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10


    Title: 冷戰後印巴關係之研究,1991—2004
    Authors: 葉建青
    Contributors: 周煦
    葉建青
    Keywords: 國際關係
    現實主義
    公民投票
    恐怖主義
    嚇阻戰略
    先制攻擊
    Date: 2004
    Issue Date: 2009-09-17 18:11:52 (UTC+8)
    Abstract: 南亞係指印度半島和其鄰近之島嶼而言,位於印度洋北岸,為亞洲大陸的南方門戶,有次大陸之稱。區域內國家計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及馬爾地夫等七個國家。自古以來,南亞地區就是扼控歐、亞、非三大洲的海上通道,也是連接阿拉伯地區、非洲地區、歐洲地區與亞洲地區各國的一個海上樞紐。
    印度、巴基斯坦兩國的恩怨情仇,可說是歷史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她的癥結始於16世紀歐洲殖民主義開始入侵印度,1813年英國擊敗法國獨自使印度逐步變為英國的殖民地,並採行分而治之政策所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人民民族獨立運動高漲,1947年6月英國公布了「蒙巴頓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實施分治獨立,使得印巴兩國間的仇視和對立的立場,更加尖銳和具體化。
    印巴兩國自1947年脫離英國獨立建國後,於1947年雙方於喀什米爾爆發第一次衝突,經由聯合國安理會居中調停下,雙方同意在喀什米爾地區劃定一條停火線(Cease-fire Line),其後復於1965、1971年於此地發生兩次戰爭,並造成雙方的大量損失。雖然雙方在1972年達成西姆拉協定,將原先的停火線轉化為雙方實際控制的界線,不過彼此間的衝突卻未因此而獲得解決。此後雙方雖不再發生如前次大規模的衝突,但低強度的區域衝突仍然不斷,尤其是雙方在80年代中期於錫亞琴冰川的爭端,90年代的卡吉爾衝突,更造成雙方人員與資源的損傷及兩國關係的低迷。
    1991年蘇聯解體後,印巴兩國間的對抗並沒有因冷戰的結束而獲得平息,反之於1998年5月後更演變為核武競賽的局勢。歸咎其根本的原因,除了喀什米爾爭端的問題外,尚包括有區域外強權的介入因素、印巴政治因素及核武軍備發展等影響,使得南亞地區一夕之間躍升為世界火藥庫之一。
    2001年911事件後,南亞地區雖然不是大國爭霸的重點,但自美國小布希總統對恐怖主義宣戰後,一夕之間南亞地區遂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2004年1月4日,第12屆南亞區域合作聯盟領袖高峰會議後,印巴兩國基於國內宗教極端主義的緩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國際強權的干預等因素,雙方同意在2004年2月開始展開兩國間的全面對話,以進一步的推動兩國間的關係正常化。同時,印度從中國厚植綜合國力、經濟發展支持國防建軍中得到啟示;唯有消弭印巴兩國的爭端,維持南亞地區的和平,才能創造印巴兩國雙贏的局勢,並加速達到印度成為世界大國地位的目標。
    Reference: 壹、專書
    一、中文書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編。《中國外交1999年》。北京:世界知識,1999年。
    王良能。《印巴關係與南亞安全—中共的觀點》。台北:唐山,民國92年。
    王宏緯。《喜馬拉雅山情節:中印關係研究》。北京:中國藏學,1998年。
    王泰平主編。《新中國外交50年》。北京:北京,1999年。
    王鳴野。《美國的歐亞戰略與中南亞五國》。新疆:人民,2003年10月。
    朱松柏。《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92年。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民國83年10月。
    李德昌。《巴基斯坦的政治發展》。四川:四川大學,1989年。
    吳俊才。《喀什米爾與印巴關係》。台北:中華,民國47年。
    吳華、王昉、周定湘主編。《全球衝突與爭端》。北京:世界知識,1998年12月。
    宋國濤主編。《中國國際環境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1月。
    克•拉簡德拉•辛格。《印度洋的政治》,周水玉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北京:中共文獻,1998年。
    林良光。《印度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5年。
    林承節。《印度近現代史》。北京:北京大學,1995年3月。
    周育仁。《政治與經濟之關係—台灣經驗與其理論意涵》台北:五南,民國82年。
    周添城。《區域主義下的台灣經濟》。台北:正中,民國84年。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南亞政策》。台北:生智文化,2003年1月。
    周廣健。《南亞風雲—印巴三次戰爭始末》。北京:世界知識,1997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民國82年。
    俞新天。《911事件與安全觀念的變化》。上海:上海教育,2003年。
    馬加力。《關注印度—崛起中的大國》。天津:人民,2002年5月。
    夏立平。《亞太地區軍備控制與安全》。上海:人民,2002年6月。
    高鯤、張敏秋。《南亞政治經濟發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5年3月。
    孫士海。《南亞的政治、國際關係及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
    孫士海主編。《印度的發展及其對外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
    孫士海、葛維鈞。《列國志—印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年8月。
    孫培鈞、華碧雲主編。《印度國情與綜合國力》。北京:中國城市,2001年。
    陸忠偉主編。《2003年世界大事備忘錄》。北京:時事,2004年4月。
    陳一新主編。《國際新形勢與美中台關係》。台北:遠景,民國93年2月。
    陳延琪。《印巴分立—喀什米爾衝突的濫觴》。新疆:人民,2003年10月。
    陳顯泗主編。《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湖南:湖南,1992年。
    培倫主編。《印度通史》。黑龍江:人民,1990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卡里札德(Zalmay Khalizad)。《美國與亞洲》(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史蒂芬•柯恩(Stephen Philip Cohen)。《印度—成型中的強權》(India: Emerging Power)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2年12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安德魯•溫勒(Andrew C. Winner)、古原俊井(Toshi Yoshihara)。《南亞核子穩定》(Nuclear Stability in South Asi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2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克里斯多夫•麥納利(Christopher A. Mcnally)、查理斯•摩利森(Charles E. Morrison)。《2001亞太安全觀》(Asia Pacific Security Outlook 200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屈福登(Gregory F. Treverton)。《建構強迫性戰略》(Framing Compellent Strategie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威廉•陶(William T. Tow)。《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2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理查•艾林斯(Richard J. Ellings)、阿隆•佛瑞柏格(Aaron Friedberg)。《戰略亞洲:權力與目的》(Strategic Asia 2001-02: Power and Purpos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詹姆士•史密斯(James M. Smith)、威廉•湯姆斯(William C. Thomas)。《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The Terrorism Threat and U. S. Government Response: Oper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5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邁可•克瑞朋(Michael Krepon)、克里斯•甘涅(Chris Gagne)。《穩定與不穩定的矛盾—南亞的核武與邊緣策略》(The Stability-Instability Paradox: Nuclear Weapons and Brinksmanship in South Asi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7月。
    張文木。《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山東:人民,2000年10月。
    張忠祥。《尼赫魯外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7月。
    張昌泰主編。《印度國防與安全》。北京:軍事誼文,2003年3月。
    張蘊岭主編。《2000年亞太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2001年9月。
    張蘊岭主編。《2002年亞太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2003年5月。
    張蘊岭主編。《2003年亞太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2004年5月。
    曹興。《僧泰衝突與南亞地緣政治》。北京:民族,2003年11月。
    倪健民、陳子舜。《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2003年10月。
    華碧雲。《印度國情與綜合國力》。北京:中國城市,2001年5月。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主要問題及戰略選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11月。
    楊洁勉。《國際合作反恐—超越地緣政治的思考》。北京:時事,2003年12月。
    楊翠柏、李德昌。《當代巴基斯坦》。四川:人民,1999年。
    斐堅章主編。《研究周恩來—外交思想與實踐》。北京:世界知識,1989年。
    趙伯樂。《當代南亞國際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4月。
    趙德喜、王佑生。《印巴對抗何時休》。北京:中原農民,2000年。
    劉宏烜主編。《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世界知識,2001年5月。
    劉國楠、王樹英。《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2年。
    鄭端耀。《國際不擴散建制運作與發展》。台北:志一,民國89年。
    維杰•庫瑪。《英美侵略喀什米爾的陰謀》,謝思通譯。北京:世界知識,1955年。
    謝國榆。《太平洋地區戰略評估》。龍潭:國防大學,民國85年。
    錢乘旦主編。《印度—在第三條道路上執著》。四川:人民,2002年5月。
    二、英文書籍
    Abraham, Itty. The Making of Indian Atomic Bomb: Science, Secrecy and the Postcolonial State. New York: Zed Books, 1998.
    Ahmed, Akbar S. Jinnah, Pakistan and Islamic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1997.
    Alastair Lamb, Kashmir, A Disputed Legacy, 1846-1990, Karachi, 1992.
    Arnett, Eric. Nuclear Weapons and Arms Control in South Asia after the Test Ban: SIPRI Research Report No.14. New York: Oxford Uni. Press, 1998.
    Babus, Sylvia and Judith S. Yaphe. U.S.-Central Asian Security: Balanc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1998.
    Choudhari Rahmat Ali, Pakistan-The Fatherland of the Pak Nation, Cambridge, 1947.
    Craig Baxter.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South Asia, 2nd ed. Boulder, San Francisco, Oxford: Westview Press, 1991.
    Ganguly, Sumit. The Origins of War in South Asia: Indo-Pakistani Conflicts since 1947.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6.
    Ganguly, Sumit. The Crisis in Kashmir: Portents of War, Hopes of Peace. Washington, D. C.: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1997.
    Haass, Richard and Rose Gideon. A New U.S. Policy Toward India and Pakistan: Report of an Independent task force.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97.
    Harrison, Selig S., Paul H. Kreisberg and Dennis Kux, eds. India and Pakistan: The First Fifty Years. U.K.: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9.
    Hingorani, R. C., Nehru’s Foreign Policy, New Delhi, 1989.
    Jaffrelot, Christophe. The Hindu Nationalist Movement in Indi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Karaka, D. F., Betrayal in India, London, 1950.
    Lamb, Alastair., Kashmir, A Disputed Legacy, 1846-1990, Karachi, 1992.
    Lord Birdwood, Two Nations and Kashmir, London, 1956.
    Madhok, Bal Raj., Kashmir: The Storm Center of the World. Houston, Texas: A. Ghosh, 2001.
    Mahajan, V. D., Fifty-five Years of Modern India (1919-1974), New Delhi, 1975.
    Malik, B. N., The Chinese Betrayal: My Year with Nehru, New Delhi, 1971.
    Mankekar, D. R., The Guilty Men of 1962, Bombay, 1968.
    Martin, Laurence W., Neutralism and Non-alignment, London 1962.
    Maxwell, Nevill., India’s China War, New York, 1970.
    Mukherjee, Amitava., India’s Policy Towards Pakistan, New Delhi, 1983.
    Norton Ginsburg. The Pattern of Asia,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85.
    Rahman, Mushtaqur., Divided Kashmir: Old Problems, New Opportunities for India, Pakistan, and the Kashmir People.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6.
    Scheinman, Lawrence and David A. eds.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al Crisis: an Analytic Casebook. Boston: Little, Brown, 1968.
    Sukomal, Sen., Working class of India, a history of emergence and movement, 1930-1970, Calcutta, 1977.
    Shah, A. B., India’s Defence and Foreign Policy, Bombay, 1966.
    Stanley Wolpert, A New History of India, Oxford, 1982.
    Tellis, Ashley J., C. Christine Fair, and Jamison Jo Medby. Limited Conflict Under the Nuclear Umbrella: Indian and Pakistani Lessons from the Kargil Crisis. Santa Monica, Cali.: RAND, 2001.
    Thomas, Raju G. C., ed. Perspectives on Kashmir: the Roots of conflict in South Asia.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2.
    Vijay Kumar, Anglo- American Plot Against Kashmir, Bombay, 1954.
    Wirsing, Robert G. India, Pakistan, and the Kashmir Dispute: On Regional Conflict and its resolu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4.
    貳、期刊
    一、中文期刊
    方天賜。(印度實施經濟改革以來的外交走向)。《問題與研究》,第49卷第4期。2001年,頁81-96。
    江亦麗。(巴美關係為何日漸疏遠)。《當代亞太》,第10期。2001年,頁49。
    李明。(冷戰結束後中共與巴基斯坦軍事合作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3期。民國87年12月,頁65-95。
    李登科。(印巴核試與南亞危機)。《歷史月刊》,第127期。民國87年8月,頁62-67。
    杜幼康。(印巴核子試驗後的南亞次大陸安全形勢),第四屆「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國立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主辦,民國89年10月18日。
    肖歡。(淺析冷戰後恐怖主義對國際安全的影響)。《太平洋學報》,第4期。2002年,頁58-63。
    吳玲君。(美國與南亞區域安全:國家利益與策略)。《每歐月刊》,第11卷第1期。民國85年1月,頁4-19。
    沈鈞傳。(印巴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問題與研究》,第25卷第9期。民國75年6月,頁59-66。
    宋鎮照。(從亞太經合會之發展與挑戰看台灣的因應策略:政治與經濟的分析)。《遠景季刊》,第2卷第3期。2001年7月,頁51-84。
    宋學文。(從層次分析探討霸權穩定論),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主辦,民國92年7月5日。
    克雷•史耐德(Craig A. Snyder)。(建構亞太地區的區域安全)。《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4期。2001年,頁57-89。
    邱永輝。(911事件後印度的考量)。《南亞研究季刊》,第4期。2001年,頁37-43。
    邱永輝。(印度教民族主義與印巴關係)。《國際政治》。2003年8月,頁69-73。
    拉吉•萊(Cmde. Retd. Ranjit Rai)。(印巴衝突獨家搜密喀什米爾之戰)。《尖端科技》。1999年,頁100-105。
    周瑾。(911事件與國際反恐怖主義途徑分析)。《教學與研究》,第11期。2001年,頁55-7。
    胡仕勝。(印巴友誼之手中的核效應)。《環球政情》。2003年11月,頁28-9。
    胡曉明。(南盟會議拉近印巴關係)。《半月談》,第2期。2004年,頁87-9。
    原狄。(美國、巴基斯坦、印度)。《南亞研究季刊》,第4期。2001年,頁32-6。
    原狄。(中國對南亞安全的影響及其制約因素:以印巴卡吉爾衝突為例)。《南亞研究季刊》,第105期。2001年3月,頁8-14。
    馬加力。(美國南亞政策的調整)。《現代國際關係》,第7期。1995年,頁10。
    馬加力。(印巴核試驗及其對南亞安全態勢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第7期。1998年,頁21。
    馬加力。(淺析美、印、巴三角關係的變化)。《現代國際關係》,第145期。2001年11月,頁32-5。
    馬悲鳴。(中國應代巴基斯坦暫存核武器)。《多維週刊》,第75期。2001年11月2日。
    夏立夫•蘇哈(Sharif Shuja)。(美國與印度及巴基斯坦的安全關係)。《國防政策評論》,第3卷第4期。2003年,頁118-135。
    張力。(印度核試以來的中印關係)。《南亞研究季刊》,第103期。2001年1月,頁39-48。
    張金足譯。(印度核子政策)。《國防譯粹》,第24卷第8期。民國86年8月,頁48-54。
    張恕仁。(論巴基斯坦核試爆戰略涵義及對世局之影響)。《國防雜誌》第14卷第3期。民國87年9月,頁3-14。
    張雅君。(印度核子試爆與中共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5期。民國87年5月,頁1-2。
    張雅君。(印巴核試爆後中共的南亞安全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2期。民國89年2月,頁17-8。
    張敏謙。(美對印政策調整趨向、意圖與美印關係走勢)。《現代國際關係》,第126期。2000年4月,頁31-4。
    黃介正。〈跨世紀美國亞太安全戰略-華府觀點〉,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討會。民國88年12月8日。
    陳文賢。(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核武競爭)。《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12期。民國88年12月。
    陳偉。(種族歧視的背後)。《編譯參考》,第6期。2002年,頁63-4。
    華碧雲。(核制裁下的印度對外經濟)。《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1999年,頁26-29。
    須藤 真志。(2025年的亞洲),中日「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民國90年3月25日。
    楊勉。(當代世界的民族分離主義)。《現代國際關係》,第130期。2000年8月,頁19-23。
    楊磊。(聚焦印度的大國夢)。《國際展望》,第8期。2002年,頁45-7。
    葉正佳。(從印度議會民主體制的發展歷程看第十二屆人民院大選結果)。《南亞季刊》,第1期,1998年。
    廖文中。(日趨緊密的俄印兩國戰略伙伴關係)。《尖端科技》,第200期。2001年4月,頁44-47。
    劉津坤。(印巴關係緩和初析)。《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2004年,頁59-62。
    劉蘇。(印巴關係緩和:原因與趨勢)。《當代亞太》,第3期。2004年,頁29-33。
    羅祖棟。(冷戰結束以來美國的南亞政策目標)。《南亞研究季刊》,第4期。2001年,頁21-31。
    廬山。(瓦杰帕伊:再賭一把印巴關係)。《環球政情》。2003年11月,頁26-8。
    二、英文期刊
    Ahmar, Moonis.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Between India and Pakistan.” World Affairs, 4:4(Oct/Dec 2000): 34-37.
    Ahmed, Samina. “Pakistan’s Nuclear Weapons Program: Turning Points and Nuclear Choic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3:4 (Spring 1999): 178-86.
    Appadorai, A. ed., Select Documents on India’s Foreign Policy and Relations, (1947-1972), Vol. 1, New Delhi, 1982: 506.
    Ayoob, Mohammed. “South Asia Dangers and U.S. Foreign Policy.” Orbis, 45:1 (Winter 2001): 123-34.
    Bedi, Rahul. “Kargil Report: More Questions Raised Than Answere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New Dehli), 35:17 (April 22, 2000): 1429-31.
    Bracken, Paul. “Asia’s Militaries and the New Nuclear Age,” Current History, 98:632 (December 1999): 417-9.
    Diamond, Howard. “India Conducts Nuclear Tests; Pakistan Follows Suit,” Arms Control Today, 28:4 (May 1998):27.
    Engineer, Ashgar Ali. “Can Autonomy Be a Solutio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New Dehli), 35:27 (July 22, 2000): 2599-602.
    Evans, Alexander. “Reducing Tension Is Not Enough.” Washington Quarterly, 24:2 (Spring 2001): 181-91.
    Ganguly, Sumit. “An Opportunity for Peace in Kashmir?” Current History, 96:3 (Dec. 1997): 414-8.
    Ganguly, Sumit. “India’s Pathway to Pokhran II,”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3:4 (Spring 1999): 148-77.
    Ganguly, Sumit. “Wars Without End: The Indo-Pakistan Conflict.”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 Social Science, 541(Sep. 1995): 175-6.
    Joseph, Teresa. “Kashmir, Human Rights, and the Indian Press.” Contemporary South Asia, 9:1 (Mar. 2000): 41-55.
    Kampani, Gaurav. “In Praise of Indifference toward India’s Bomb.” Orbis, 45:2(Spring 2001):241-57.
    Karim, Ahmad Tariq. “Pakistan: Stalking Armageddon?” Contemporary South Asia, 10:1 (Mar. 2001): 131-49.
    Khosa, Raspal S. “The Siachen Glacier Dispute: Imbroglio on the World,” Contemporary South Asia, 8:2 (July 1999), p. 187-209.
    Krepon, Michale. “A Ray of Hop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24:2 (Spring 2001): 175-79.
    Narasima Rao, P. V. “Nuclear Nervousness,” N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 12:3 (Summer 1995): 30.
    Nehru, J., Jawaharlal Nehru’s Speeches, Vol. 2 (1949-1953): 179.
    Nehru, J., Jawaharlal Nehru’s Speeches, Vol. 4 (1957-1963): 277.
    Oberoi, Surinder. “Fear and Loathing in Kashmir.”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24:2 (Spring 2001): 195-9.
    Prakash, Siddharth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Kashmir since 1947.” Contemporary South Asia, 9:3 (Nov. 2000): 315-37.
    Quinlan, Michael. “How Robust is India-Pakistan Deterrence?” Survival, 42:4(Winter 2000/2001): 141-54.
    Roche, David. “What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November 30, 2001.
    Shrivastava, B. K., “Indo-American Relations: Search for a New Equ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30:2(April/June 1993): 221-2.
    Singh, Jaswant. “Against Nuclear Apartheid.” Foreign Affairs, 77:5 (Sep/Oct 1998):41-52.
    Starr, Joel E. “Can the U.S. and India Be Steadfast Friends?” Orbis, 45:1 (Winter 2001): 111-21.
    Talbott, Strobe. “Dealing with the Bomb in South Asia”, Foreign Affairs, Vol. 78, No. 2, March/April, 1999, p.116.
    參、報章雜誌
    人民日報,2001年12月21日,「江澤民主席與穆沙拉夫總統會談」。
    中央日報,85年6月25日,丁樹範,「透視中共權力結構與武器出口」,10版。
    中國時報,87年5月19日,「中巴就印度核試商討」。
    中國時報,90年10月2日,「美若動武牽制南亞權力平衡」,2版。
    中國時報,90年10月11日,「巴基斯坦面臨的困境」,13版。
    中國時報,90年10月13日,「防美勢力深入中亞,中共借聯合國牽制」,4版。
    中國時報,90年11月8日,「中國以南北縱向對抗東西包夾」,15版。
    中國時報,93年7月1日,「核武準則,中印達共識嗎?」,A15版。
    印度教徒報,2001年9月22日,R•莫漢,「美國援助巴基斯坦」。
    印度教徒報,2001年9月22日,A•安勒賈,「巴基斯坦因素會不會影響美印關係」。
    印度教徒報,2001年10月3日,R•莫漢,「美國能否制約巴基斯坦」。
    印度教徒報,2001年10月3日,A•安勒賈,「印度將考慮向美國提供後勤支援」。
    亞洲時報,2001年3月28日,張曉東,「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形成」。
    聯合報,89年9月19日,「研製洲際飛彈印度有實力」,14版。
    聯合報,90年10月2日,「美阿戰爭危機」系列報導,3-4版。
    聯合報,93年6月21日,「禁核—印巴建立熱線」,A14版。
    聯合早報,2001年10月25日,黃漪淑,「以南亞為中心的美國反恐新戰略」。
    聯合早報,2001年11月6日,黃漪淑,「穆沙拉夫和美國都在孤注一擲」。
    號角報,2002年10月22日,「如何在沒有石油的經濟中生活」。
    澳門日報,2003年12月18日,「迫上梁山塔兵重披戰衣」。
    肆、網路資源
    巴基斯坦政府。http://www.pak.gov.pk/
    史汀生中心(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http://www.stimson.org
    布魯金斯外交政策學院(Brookings Foreign Policy Studies)。
    http://www.brook.edu/dybdocroot/default.htm
    印巴核試與禁核條約專輯。http://www.clw.org/pub/clw/coalition/ctindia.htm
    印度內政部。http://www.mha.nic.in
    印度快報(Indian Expree),(印度、中共與俄羅斯扮演三角關係)。
    http://www.Indian-expree.com/ie20010810/int2.html
    美國中情局(CIA)。http://www.odci.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index.html
    美國亞洲社會組織(Asia Society)。http://www.asiasocity.org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
    http://www.csis.org/
    蘭德公司(The Rand Corporation) 。http://www.rand.org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2922011
    9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2922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2201101.pdf50KbAdobe PDF2927View/Open
    92201102.pdf96KbAdobe PDF2968View/Open
    92201103.pdf118KbAdobe PDF21106View/Open
    92201104.pdf86KbAdobe PDF21049View/Open
    92201105.pdf228KbAdobe PDF21481View/Open
    92201106.pdf539KbAdobe PDF22547View/Open
    92201107.pdf628KbAdobe PDF24933View/Open
    92201108.pdf532KbAdobe PDF22359View/Open
    92201109.pdf503KbAdobe PDF23614View/Open
    92201110.pdf181KbAdobe PDF21600View/Open
    92201111.pdf203KbAdobe PDF21224View/Open
    92201112.pdf93KbAdobe PDF2251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