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1316/142225 (78%)
Visitors : 48376250      Online Users : 92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19


    Title: 中共對東協經濟安全政策與作為
    Authors: 王台民
    Wang,Tai-Min
    Contributors: 鄧中堅
    王台民
    Wang,Tai-Min
    Keywords: 中共
    東協
    經濟安全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7 18:13:03 (UTC+8)
    Abstract: 冷戰結束後,由於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發展及區域主義的興起,國家間經濟互賴關係增加,利益關係趨於複雜,經濟安全風險增大。東協挾著龐大的幅員與人口、豐富的資源、加上重要的地理位置,已成為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區域性整合組織,為各國極力爭取合作與結盟的對象,也是中共週邊安全的重點地區之一。中共在國家自身利益的考量下,極力從事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綜合國力建設,並尋求一個和平與穩定的合作環境,以追求最大的經濟利益,同時以經濟實力為手段來獲取政治及外交上的國家利益與安全。因之,中共對東協從經濟領域開始合作,隨著雙方經貿交流的增加,政治、安全等領域的合作也逐步展開,形成一種全面的合作關係,相互依賴的程度也逐漸加深,這種發展除了國際環境的促進之外,中共的長遠國家利益考量更是其中的關鍵。本研究主在分析中共對東協的經濟安全政策與作為,了解中共如何經由一個整合的地區經濟作為依托,在全球競爭中成為和平崛起的世界大國。中共國家經濟安全作為也延伸至國家利益-生存、發展與增加國際地位等政治、外交方面。
    Reference: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時事,2000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1-2002)》。北京:時事,2002年。
    王士錄、王國平。《走向21世紀的東盟與亞太—東盟的發展趨勢及其對亞太的影響》。北京:當代世界,1999年。
    王士錄、王國平。《從東盟到大東盟-東盟30年發展研究》。北京:世界知識,1998年。
    王永憲。《國外的國家經濟安全研究與戰略》。北京:經濟科學,2000年。
    王逸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1999年。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2003年。
    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上海人民,1998年。
    王勤。《中國與東盟經濟關係新格局》。廈門:廈門大學,2003年。
    司馬遷。《史記晉世家第九》,第5冊。台北:中華,1959年。
    田中青。《站在新的起跑線上的東南亞》。台北:五南,1993年。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1999年。
    朱維瑜。《1999年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2000年。
    朱聽昌。《中國週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2002年。
    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2002年。
    吳士存。《南海問題文獻彙編》。海口:海南,2001年。
    李少軍。<論安全理論的基本概念>,資中筠編。《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上海:上海人民,1998年。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台北:聯邦,2000年。
    李忠誠。〈中國崛起的國際政治環境〉。收錄於《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閻學通編。天津:天津人民,1997年。
    李靖宇。《中國與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戰略對策》。北京:人民,19999年。
    李寶俊。《當代中國外交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9年。
    周永生。《經濟外交》。北京:中國青年,2004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2版。台北:五南,2004年。
    門洪華。《建構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俞可平、黃衛平編。《全球化的悖論》。北京:中央編譯,1998年。
    俞新天。《國際形勢年鑒2004》。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年。
    夏立平、江西元。《中國和平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
    馬晋強。《當代東南亞國際關係》。北京:世界知識,2000年。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遠景基金會,2002年。
    張亞中。《全球化與兩岸統合》。台北:聯經,2003年。
    張虎。《剖析中共對外戰爭》。臺北:幼獅,1996年。
    陳子明、王軍濤主編。《解除終中國危機》。香港:明鏡,1996年。
    陳立等編。《中國國家戰略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
    陳浩華。《21世紀中國外交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渤海堂,1992年。
    陳鴻瑜。《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埔里: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1997年。
    陸忠偉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傅昆成。《南海的主權與礦藏-歷史與法律》。台北:幼獅,1981年。
    黃碩風。《綜合國力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
    新加坡聯合早報。《李光耀40年政論選》。新加坡:現代,1994年。
    楊成緒。《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透視》。北京:中國青年,2003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2000年。
    趙英、胥和平、邢國仁。《中國經濟面臨的危險-國家經濟安全論》。雲南:人民,1994年。
    趙理海。《海洋法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6年。
    趙學功。《巨大的轉變:戰後美國對東亞的政策》。天津:人民,2002年。
    劉力、宋少華。《發展中國家經濟一體化新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2002年。
    劉富本。《浴火重生的東南亞國家》。台北:五南,2000年。
    蔡拓。《全球問題與當代國際關係》。天津:天津人民,2002年。
    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1994年。
    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1993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2版。天津:人民,1997年。
    薛君度、陸忠偉。《面向21世紀的中國周邊形勢》。北京:時事,1995年。
    蘇浩。<冷戰後亞太地區的安全結構與中國>。收錄《後冷戰時期的中國外交》,鄭宇碩等著。香港:天地,1999年。
    卡爾.多伊奇(Karl W. Deutsch)。《國際關係分析》(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Analysis),周啟朋等譯。北京:世界知識,1992年。
    艾倫.柯林斯(Alan Collins)。《東南亞的安全困境》(The Security Dilemmas of Southeast Asia),楊紫函譯。台北:史政編譯室,2004年。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理解國際衝突-理論與歷史》(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Conflict - Theory and The History),張小明譯。上海:上海人民,2002年。
    郝斯悌( K. J. Holsti )。《國際政治分析架構》(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for Analysis),譚溯澄、李偉成譯。臺北:幼獅文化,1995年。
    湯瑪斯(Thomas L. Friedman)。《了解全球化》(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蔡繼光、李振昌、霍達文譯。台北:聯經,2000年。
    Joshua S Goldstein。《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 4th ed,歐信宏、胡祖慶合譯。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
    Lucian W. Pye。《東南亞國家政治體系論》(Southeast Asia`s political systems),李偉成譯。台北:五南,1991年。
    Michael R. J. Vatikiotis。《東南亞政治與發展》(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 : trimming the banyan tree),林若雩譯。台北:韋伯文化,1999年。
    (二)期刊
    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經濟合作多方案比較研究」課題組。<一對十的談判,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影響因素及南點分析>。《國際貿易》,2003年第8期。2003年8月,頁63-67。
    尤安山。<中國經濟崛起及東盟的經貿關係>。《世界經濟研究》,2004年第9期。2004年9月,頁37-42。
    王士錄。<2004年東盟關係的新發展>。《東南亞》,2004年第4期。2004年12月,頁1-8。
    王子昌。<東盟自由貿易區與東盟合作機制>。《東南亞研究》,2004年第6期。2004年12月,頁29-33。
    王公龍。<冷戰後東盟的對外戰略>。《政治經濟》,1997年第5期。1997年5月,頁46-49。
    王存剛。<江澤民的新安全觀及其成功的實踐>。《理論與現代化》,2004年第1期。2004年1月,頁19-23。
    王強。<泛亞鐵路再啟中國-東盟「大陸橋」夢想>。《西部論叢》,2005年第2期。2005年2月,頁10-14。
    王勤。<中國參與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及其進展>。《南洋問題研究》,第117期。2004年1月,頁39-47。
    王輝。<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我國面臨的問題與對策選擇>。《江漢論壇》,第231期。1999年10月,頁67-69。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2003年11-12月,頁75-108。
    朱聽昌。<新世紀中國安全戰略構想>。《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年第1期。2000年1月,頁11-15。
    吳福成。<參與湄公河流域開發計劃-「新南向政策」>。《主要國家經貿政策分析月刊》,2000年9月號。2000年9月,頁13-17。
    吳繼兵。<開發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支持我國西部大開發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商業研究》,第263期。2003年3月,頁158-160。
    宋以敏。<關於冷戰後世界力量劃分及組合問題的探討>。《國際問題研究》1996年第3期。1996年6月,頁1-7。
    宋鎮照。<解析後冷戰時期東協對外政經發展策略>。《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4期。1997年10月,頁34-60。
    李平、莫泰堯、朱毅。<抓住機遇加快泛亞鐵路雲南境內建設>。《東南亞南亞信息》,2000年第2期。2000年2月,頁2-4。
    李金明。<南海主權爭端的現狀>。《南洋問題研究》,第109期。2002年1月,頁53-65。
    李洪波。<試析綜合安全觀指導下的中國對外政策選擇>。《太平洋學報》,2004年第7期。2004年7月,頁47-52。
    李淑珍。<正確認識和把握鄧小平關於和平與發展問題的論述>。《北京大學學報》,第39卷第5期。2002年9月,頁93-101。
    李景治、李鑫煒。<全球化進程對國家之影響>。《教學與研究》,1998年第11期。1998年11月,頁33-38。
    李瓊莉。<經濟安全概念在亞太地區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頁39-54。
    李國雄。<東協的區域組織發展與挑戰>。《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4期。1995年4月,頁10-16。
    阮紹銓。<當前中國與東盟經貿關係中的問題與對策>。《東南亞》,2004年第4期。2004年12月,頁16-20。
    孟祥青。<謀跨世紀戰略 樹大安全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1999年第3期。1999年3月,頁13-17。
    林文程。<東協區域論壇與亞太多邊安全體系的建構>。《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3期。1999年7月,頁90-96。
    林若雩。<中共東南亞之經濟整合現狀與發展>。《研究通訊》,第7卷第12期。2004年12月,頁25。
    林欽明。<東南亞區域整合的趨勢>。《東南亞投資雙月刊》,第13期。2000年8月,頁3-4。
    林蘋蘋譯。<東協—湄公河盆地開發合作基本架構>。《東南亞季刊》,第3卷第2期。1998年4月,頁149-151。
    邱丹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和平崛起的地緣經濟學思考>。《當代亞太》,2005年第1期。2005年1月,頁8-13。
    邱丹陽。<東亞合作與中國的戰略選擇>。《國際問題研究》,2003年第3期。2003年6月,頁42-51。
    邱振淼。<大湄公河次區域開發>。《共黨問題研究》,23卷第1期。1997年1月,頁46-49。
    金榮勇。<泰國川立沛政府的經貿外交>。《問題與研究》,33卷第2期。1994年2月,頁16-24。
    俞可平。<全球化研究的中國視角>。《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3期。1999年6月,頁89,
    姚文禮。<21世紀初期日本安全戰略調整芻議>。《日本學刊》,2003年第6期。2003年6月,頁44-55。
    范佐驊。<中共「和平崛起論」及我因應策略之研究>。《國防雜誌》,第20卷第11期。2005年11月,頁67-77。
    柯育芳。<鄧小平經濟戰略目標和戰略重點理論探析>。《理論月刊》,2005年第5期。2005年5月,頁13-15。
    洪財隆。<「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協定」的來龍去脈與政經效應>,收錄《2004年APEC議題論叢》,洪德生,頁38-55。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5年1月。
    洪財隆。<中國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進程內容與效應>。《當代中國研究》,第4期。2005年3月,頁13-17。
    唐永聖、程海南。<關於綜合安全>。《歐洲》,1997年第3期。1997年5月,頁42-46。
    夏博。<和平崛起的中國與東盟未來關係發展探析>。《東南亞縱橫》,2004年第6期。2004年11月,頁12-15。
    孫莎嵐。<和平的崛起與我國的南海政策>。《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第5卷第1期。2005年3月,頁52-55。
    徐斯勤。<中國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對我國非經濟層面之影響>。《APEC通訊》,第51期。2003年12月,頁2-4。
    時永明。<亞太安全中的矛盾與合作>。《國際問題研究》,1997年第3期。1997年7月,頁44-49。
    柴燕玲。<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區域合作》,2004年第9期。2004年9月,頁40-46。
    袁定喜。<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我國經濟安全面臨的挑戰及對策>。《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2004年4月,頁17-19。
    郝莉。<淺議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2004年9月,頁19-21。
    卿文輝、孫輝。<後冷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戰略與管理》,2001年第1期。2001年2月,頁1-9。
    張立勤。<湄公河開發:一個地區合作的模型>。《南風窗》,2002年第5期。2002年9月,頁36-39。
    張良民。<試析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意義>。《國際論壇》,第7卷第2期。2005年3月,頁45-49。
    張青。<中國與東盟外交紀實>。《東南亞縱橫》,2005年第5期。2005年5月,頁1-4。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4期。2001年4月),頁33-56。
    張勝軍。<東亞經濟一體化與中國的國家利益>。《東南亞研究》,2004年第6期。2004年11月,頁4-8。
    張學剛。<南海:共同開發大步走>。《世界知識》,2005年第7期。2005年7月,頁32-33。
    張瀾濤。<關於「和平崛起」與新安全觀的理論思考>。《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2004年9月,頁6-9。
    張蘊嶺。<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機遇和挑戰>。《亞太經濟》,2003年第3期。2003年5月,頁2-4。
    張蘊嶺。<東亞合作與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當代亞太》,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頁6-11。
    曹雲華。<東南亞國際關係2002年回顧與2003年展望>。《東南亞縱橫》,2003年第2期。2003年2月,頁1-4。
    許志嘉。<中共與東協關係>。《研究通訊》,第6卷第11期。2003年11月,頁16-19。
    許博彰。<中共「新安全觀」與「經濟安全」之分析>。《中共研究》,第38卷11期。2004年11月,頁62-79。
    郭健初。<大西南政經戰略地位與緬甸民族武裝及毒品問題探析>。《東南亞研究》,1997年第2期。1997年3月,頁38-42。
    陳高翔。<論冷戰後中國國家經濟安全的維護>。《東南亞研究》,2004年第1期。2004年1月,頁41-44。
    陳添枝。<大起大落的中國經濟>。《經濟前瞻》,第100期。2005年7月,頁32-36。
    陳德昇。<2005年大陸經濟政策與取向>。《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2期。2004年12月,頁1-4。
    陳鴻瑜。<東協召開湄公河開發合作部長會議>。《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4期。1996年10月,頁119-120。
    陳鴻瑜。<東協的區域佈局和策略>。《國際關係學報》,第20期。2005年7月,頁175-187。
    陸建人、王旭輝。<東亞經濟合作的進展及其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當代亞太》,2005年第2期。2005年2月,頁1-3。
    傅瑩。<在外交工作中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努力開創周邊新局面>。《中國外交》,2004年第1期。2004年1月,頁1-2。
    傅蓮、王曉瓏。<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新安全觀的特點>。《理論前沿》,2001年第8期。2001年8月,頁25-26。
    傅驪元。<新世紀的東亞:合作與發展>。《經濟界》,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頁78-80。
    惠耕田。<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和平崛起>。《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2004年9月,頁14-18。
    游豐吉。<影響大陸經濟安全因素之探討>。《中共研究》,34卷6期。2000年6月,頁35-46。
    湯可可。<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方向和路徑>。《江南論壇》,第155期。2003年9月,頁17-18。
    程紹海。<東亞一體化經濟合作及其特徵>。《和平與發展》,2005年第2期。2005年4月,頁41-45。
    賀凱。<開創東亞合作新篇章.9+3,9+1會晤及其影響>。《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2期。1998年2月,頁6-11。
    賀聖達。<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複雜的合作機制和中國的參與>。《南洋問題研究》,第121期。2005年1月,頁6-15。
    賀聖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構與我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東南亞縱橫》,2002年第7期。2002年7月,頁1-8。
    賀聖達。<亞太經濟合作中的跨世紀新課題-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國際合作>。《國際經濟》,1997年第5期。1997年9月,頁33-36。
    黃仁偉。<新安全觀與東亞地區合作機制>。《世界經濟研究》,2002年增刊。2002年12月,頁24-29。
    楚樹龍。<亞太地區安全觀、安全結構和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5期。1997年5月,頁2-8。
    楊仁飛。<馬六甲海峽問題的最新發展及對南海問題的啟示>。《東南亞縱橫》,2004年第9期。2004年9月,頁38-43。
    楊永明。<冷戰時期日本之防衛與安全保障政策:一九四五∼一九九○>。《問題與研究》,41卷5期。2004年9-10月,頁14-22。
    楊永明。<東協區域論壇:亞太安全之政府間多邊對話機制>。《政治科學論叢》,第11期。1999年12月,頁145-179。
    楊光海。<東盟處理內部爭端的原則、渠道和方式>。《東南亞研究》,1999年第3期。1999年5月,頁66-70。
    楊伯江。<東亞峰會與區域整合的深化>。《現代國際關係》,2005年第3期。2005年3月,頁39-48。
    楊健。<簡析鄧小平經濟思想特色>。《前沿》,2005年第5期。2005年5月,頁13-15。
    解芳、楊德峰。<全球化形勢下的中國和平崛起之路>。《理論學習》,2005年第1期。2005年1月,頁62。
    趙文衡。<全球化與經濟危機>。《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4卷第6期。2001年6月,頁35-38。
    劉文婧。<再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構建動因:東盟因素>。《經濟師》,2005年第5期。2005年,頁97-98。
    劉正良、劉厚俊。<東盟次區域合作模式中的問題與展望>。《東南亞縱橫》,2004年第12期。2004年12月,頁1-5。
    劉早榮。<和平發展何時成為時代的主題>。《理論月刊》,2002年第12期。2002年12月,頁31-33。
    劉稚。<泛亞鐵路建設的由來與發展>。《當代亞太》,2002年第11期。2002年11月,頁45-48。
    劉潔鴻。<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制約因素及其解決途徑>。《中山大學學報論叢》,第25期第2卷。2005年2月,頁259-264。
    蔣本良。<當前大國關係新格局>。《國際問題研究》,1998年第2期。1998年4月,頁14-19。
    蔣立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對我國國家安全的意義>。《廣西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第21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44-47。
    蔡佩蓉。<區域主義的實踐-中共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2期。2002年12月,頁46-55。
    蔡增家。<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日本、東協與中國大陸互動關係的轉變>。《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4期。2002年7-8月,頁75-99。
    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9期。1998年9月,頁71-82。
    鄭慶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前景探討>。《商業經濟》,第262期。2005年1月,頁112-115。
    鄧磊。<鄧小平對外開放經濟經濟發展動力思想研究>。《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5年2月,頁114-117。
    盧新德。<簡論新經濟安全觀>。《當代亞太》,2004年第3期。2004年3月,頁3-10。
    閻瑾。<淺析中國新安全觀形成的國際背景及其內涵>。《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第37期。2002年1月,頁33-35。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11期。1997年11月,頁28-32。
    閻學通。<和平崛起的分歧、意義及策略>。《中國外交》,2004年第12期。2004年12月,頁16-20。
    戴德錚。<和平崛起的內涵與和平崛起的實現>。《學習月刊》,第219期。2004年6月,頁10-11。
    謝福進。<後冷戰時期東協與中共之安全戰略目標衝突─臺灣議題>。《遠景季刊》,第3卷第1期。2002年1月,頁67-74。
    薩本望。<我國安全觀的變化及新的普遍安全觀的主要特徵>。《和平與發展》,2000年第1期。2000年1月,頁5-10。
    龐中英。<地區化、地區性與地區主義-論東亞地區主義>。《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11期。2003年11月,頁8-14。
    Wilfried A. Herrmann。<東南亞的戰略架構>。《國防譯粹》,第27卷第3期。2001年3月,頁38-42。
    (三)報紙
    人民日報
    中國時報
    中華工商時報
    新加坡聯合早報
    經濟日報
    經濟觀察報
    環球時報
    聯合報
    二、英文部份
    (一)專書
    Broinowski, Alison, eds. Understanding ASEAN. London and Basingstoke: The Macmillan Press, 1982.
    Brown Harold. Thinking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3.
    Buzan, Barry. People, State,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2nd ed.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 1991.
    Catley, Bob., and Makmur Keliat. Spratlys: The Disput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Great Britain: Biddles Limited, 1997.
    Cossa, Ralph A.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Conflic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Exploring Potential Triggers of Conflict. Washington: the Center for Strateg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8.
    Ichman, W. F., and N. T. Uphof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of Development. California: California University. 1974.
    Mangold, Peter.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Neu,C. R., Charles Wolf, Jr. The Economic Dimensions of National Security. RAND, 1994.
    Nue, Carl R., and Charles Wolf. Jr. The Economic Dimensions of National Security. Santa Monica. C. A. :RAND.1994.
    Soros George. 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 London: Little and Brown Company, 1998.
    Wong, Jon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ps Changing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4.
    (二)期刊
    “Need for a Balance on East Asia`s way to World Eminenc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 (November 23, 2000).
    Ba, Alice D. “China and ASEAN: renavigating relations for a 21st-century Asia,” Asian Survey Vol. 43, No. 4(2003): 646.
    Baldwin, David A., and Helen V. Milner. “Economics and National Security.”in Henry Bienen (ed.). Power,Economics and Security. (1992): 29.
    Bandow, Doug. “Keeping the Troops and the Money at Home.” Current History vol. 93 no. 579 (January 1994): 8-13.
    Cable, Vincent. “What i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1, No. 2 (Feb. 1995): 305-324.
    Daniel, Y. Coulter. “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Countdown to Calam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March 1996): 375-378.
    Durkee, Eif. “Oily Claims,”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95): 4.
    Ganesan, N. “ASEAN`s Relations with Major External Power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 Strategy Affairs, Vol. 22, Issue 2, (Aug. 2000): 268.
    Hoang, Anh Tuan. “Vietnam’s Membership in ASEAN: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ecurity Implication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16, (March 1994): 259-273.
    Klintworth, Gary. “China: Status Quo Power or Regional Threat,”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Vol. XII. No. 2, (Summer/ Fall 1998): 369.
    Ministry of Indonesian Foreign Affairs, 2002. Press Release No. 48/PR/VIII/02, “Indonesia Reaffirms its “One China Policy””, August 14, 2002.
    Philippine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2003, Press Release No. 668-03, “Philippine Reiterates Commitment to One-China Policy”, 24 November 2003.
    Ravenal, Earl. “The Case for Adjustment.” Foreign Affairs vol. 81, no. 6 (Winter 1990): 3-19.
    Roy, Denny. “Hegemon on the Horizon? China`s Threat to East Asian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1, (Summer 1994): 140-150.
    Roy, Denny. “The Foreign Policy of Great-power Chin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 Iss. 2, (Sep 1997): 6.
    Singapore Ministry for Foreign Affairs, 2004. “Remarks by Singapore Minister for Foreign Affairs Prof. S. Jayakumar in Parliament on The Strategic Overview of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Asia Pacific and The US”, 11 March 2004.
    Singh, Bhubhindar. “ASEAN`s Perceptions on Japan: Change and Continuity,” Asian
    Survey, Vol. XIII, No. 2, (March/April 2002): 291.
    三、網站
    http://beijingspring.com/
    http://big5.xinhuanet.com/
    http://cgpss.nchu.edu.tw/
    http://gcs.mofcom.gov.cn/
    http://home.kimo.com.tw/
    http://info.gio.gov.tw/
    http://jczs.sina.com.cn/
    http://news.sina.com.en/
    http://news.xinhuanet.com/
    http://www.adb.org/
    http://www.asean.or.id/
    http://www.aseansec.org/
    http://www.cas.ac.cn/
    http://www.china.org.cn/
    http://www.china-customs.com/
    http://www.e-economic.com/
    http://www.fmprc.gov.cn/
    http://www.lmsec.org/
    http://www.mrcmekong.org/
    http://www.tier.org.tw/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3922006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2200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2200601.pdf42KbAdobe PDF21379View/Open
    92200602.pdf74KbAdobe PDF21450View/Open
    92200603.pdf63KbAdobe PDF21628View/Open
    92200604.pdf51KbAdobe PDF21313View/Open
    92200605.pdf212KbAdobe PDF22254View/Open
    92200606.pdf287KbAdobe PDF23016View/Open
    92200607.pdf307KbAdobe PDF25833View/Open
    92200608.pdf253KbAdobe PDF22516View/Open
    92200609.pdf203KbAdobe PDF22677View/Open
    92200610.pdf143KbAdobe PDF22926View/Open
    92200611.pdf220KbAdobe PDF2218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