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0/141868 (78%)
Visitors : 47579442      Online Users : 62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商學院 > 金融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97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971


    Title: 中國大陸創業投資市場
    Authors: 李金水
    Contributors: 朱浩民
    魏艾



    李金水
    Keywords: 創業投資
    風險投資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7 18:58:23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主要從法律環境、退出機制和企業競爭力三方面評估目前中國大陸創業投資市場是否完整,並分析國內創投業者進入中國大陸創業投資市場可能會面臨的挑戰。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外國創業資本進入中國大陸較重要的條文包括:《外商投資創業投資企業管理規定》、《中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和辦法》、《公司法》、《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令》、《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等六種法令。由本文分析發現,近年中國大陸陸續推出和修改創業投資相關法律,創業投資的法律環境已有大幅進步。
    退出機制是創業投資市場的核心所在,本文在創業資本的退出機制方面分析了「主板直接上市」、「二板(創業板)上市」、「中小企業板上市」、「買殼上市」、「場外交易市場(未上市市場)」、「產權交易市場」、「香港股票市場」、「海外上市」、「購併」、「回購」及「破產清算」十一種可能的資金退出方式。就目前中國大陸的資金退出機制而言,主板和中小企業板上市門檻太高,其他退出方式大都有流動性不足和交易成本過高的問題,最受創業投資機構青睞的二板市場又尚未設立,整體而言,目前中國大陸的資金退出機制仍不算完善。若中國大陸能開辦二板市場,中國大陸形式上的退出機制就算完整,對創業投資機構也更具吸引力。
    中國大陸企業的主要競爭優勢在人力成本、廣大的內需市場和政府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和產業逐漸多樣化,可以預期符合創業投資機構投資標的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將愈來愈多。
    本文提出國內創投業者前進中國大陸可能面臨的挑戰包括:「創業投資資金退出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法律環境尚待加強」、「缺乏企業家精神」、「其他國家創投業者的競爭」及「中國大陸潛在的巨大政經風險」等五項。企業家精神其實是創投業者決定是否投資一家企業的最重要因素,誠信和創新能力是高新技術企業的經營者最需具備的特質,但中國大陸企業主普遍缺乏此二項特質之一或全部,國內創業投資機構必須更加小心選擇投資標的才能全身而退。
    Reference: 【中文部份】
    1 于英卓、戴桂林,「海洋資源資產化管理與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師,2002年第11期,2002年11月。
    2 中共科學技術部,中國創業投資發展報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6月。
    3 中共國經貿委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十五規劃”」,中國經貿導刊,2002年第4期,2002年4月。
    4 中國大陸信息產業部網站,www.mii.gov.cn。
    5 中國大陸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www.sipo.gov.cn。
    6 中國能源研究會新能源專業委員會,「面向新世紀 研發新能源」,學會月刊,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
    7 中國創業網,www.buildingchina.com。
    8 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2001年度創業投資產業調查專刊,台北: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2002年5月。
    9 今週刊,第393期,2004年7月5日。
    10 王兵,「中國軟件產業發展初探」,經濟學與經濟發展,2002年11月。
    11 王曉東、趙昌文、李昆,「風險投資的退出績效研究-IPO與M&A的比較」,經濟學家,2004年1月。
    12 古旻,「關於建立和發展我國證券二板市場的構想」,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3月。
    13 白凌,「對風險投資的認識與思考」,理論探索,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
    14 石衛平、何繼偉,「西方主要航天國家航天工業運行機制概述(下)」,航天工業管理,2002年6月。
    15 石衛平、何繼偉,「西方主要航天國家航天工業運行機制概述(上)」,航天工業管理,2002年5月。
    16 何衛東,「環保產業化與環境法律制度創新」,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2002年4月。
    17 吳希哲,台灣創業投資公司赴大陸投資之風險與經營管理策略初探,淡江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2002年6月。
    18 呂建,「軟件技術與軟件產業」,科技與經濟,2002年5月。
    19 李仁祥,中國大陸創業投資事業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1997年7月。
    20 李長江,「應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宏觀經濟研究,2002年第8期,2002年8月。
    21 李風,「環保產業九大投資熱點」,能源工程,2002年2月。
    22 李健,「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中國信息導報,2002年7月。
    23 沈智慧,「我國軟件發展策略研討」,中國包裝工業,2002年5月。
    24 肖濱、吳偉宏、楊靜,「我國軟件產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信息技術,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
    25 林亞偉,「跳脫純晶片的公司才能成功」,今週刊,第390期,2004年6月14日。
    26 林桂芸,「現代生物技術對二十一世紀醫藥工業的影響」,成都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2001年1月。
    27 信息統計部和國家統計局,「我國軟件前20家企業」,廣播與電視技術,第9期,2002年7月。
    28 南方網,www.southcn.com。
    29 姚秀韻,中國大陸風險投資業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2002年6月。
    30 胡風慶、李輝、周瑾,「加入WTO後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戰略」,生物技術通報,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
    31 范永俊,「美國風險投資的制度特點」,環球金融,2001年2月。
    32 凌丹、袁開洪、鄒江東,「論吸引民間資本發展環保產業的重要行及途徑」,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2年6月。
    33 孫吉亭,「關於我國海洋第一產業發展的幾個問題」,東岳論叢,第23卷第3期,2002年5月。
    34 孫建中、楊偉文、焦劍,「生物醫藥科技與風險投資的實踐討論」,中國醫學科研管理雜誌,第14卷第1期,2001年3月。
    35 袁明鵬,「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的障礙分析」,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第21卷第1期,2002年2月。
    36 袁曉玲、袁曉群,「我國建立多層次風險投資退出機制分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第2卷第1期,2002年1月。
    37 高雲龍、許妍、李元,「生物醫藥行業現狀及發展前景」,化工技術經濟,2001年1月。
    38 張文范,「加大力度發展我國生物技術產業」,中國科技產業,第154期,2002年4月。
    39 梁玲菁,「台灣創業投資事業及其投資過程」,產業金融,1997年7月。
    40 許炳煒,影響我國創投業者投資與管理,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2001年1月。
    41 郭中華,「我國風險投資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與建議」,新疆農墾經濟,2001年1月。
    42 郭俊、王燕,「生物技術產業-21世紀新的經濟增長點」,生物工程進展,2001年11月。
    43 郭恩明,「我國航太製造技術的現狀及發展趨勢」,論壇,2002年1月。
    44 郭雲濤,「我國國家能源安全及能源管理體制面臨的挑戰與對策」,中國煤炭,第28卷第9期,2002年9月。
    45 陳文暉,「我國軟件產業鏈:國際借鑒、存在問題與培育政策」,中國工業經濟,第11期,2002年11月。
    46 陳文暉,「政府採購與中國軟件產業發展」,學術論壇,2002年第6期,2002年12月。
    47 陳沖,「中國軟件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科技與經濟,第15卷,2002年5月。
    48 章家敦,中國即將崩潰,台北: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
    49 彭國樑,影響台灣創業投資事業發展因素評估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1993年6月。
    50 童磊、劉自強,「我國能源結構與西部能源開發戰略」,中國煤炭,第28卷第11期,2002年11月。
    51 粟娟,「淺析風險投資在我國的發展」,經濟師,2002年第2期,2002年2月。
    52 黃振邦,「LED將在東方發亮」,拓墣產業研究所週報,2002年第15期,2002年10月17日。
    53 黃振邦,「中國IC設計技術起飛?龍芯出臺的象徵性意義」,拓墣產業研究所週報,2002年第13期,2002年9月19日。
    54 黃祖輝,「現代生物技術及其在農業中的應用:機遇、挑戰與政策框架」,農業技術經濟,2001年第2期,2001年2月。
    55 楊蔭凱,「21世紀初我國海洋第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宏觀經濟研究,第39期,2002年2月。
    56 萬朝領,「美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可資借鑒」,特區理論與實踐,2001年1月。
    57 葉思賢,「2002年中國積體電路市場分析」,拓墣產業研究所週報,2002年第11期,2002年8月22日。
    58 賈福清,「我國航工業企業併購模式分析」,航空科學技術,2002年1月。
    59 熊筱紅,「我國能源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經濟經緯,2002年第4期,2002年4月。
    60 趙彥雲、葉禮奇,「我國軟件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2002年6月。
    61 劉大響,「抓住機遇 迎接挑戰實現航空動力跨越發展」,燃氣渦輪試驗與研究,第15卷第1期,2002年1月。
    62 劉子杰,「環保行政執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遼寧城鄉環境科技,第22卷第3期,2002年6月。
    63 劉素玫,大陸創業板對台灣創投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2001年6月。
    64 劉熠,「關於我國風險投資業的再思考」,經濟師,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
    65 蔡敦浩、李怡宗,「多國籍企業的政治風險評估」,台北市銀月刊,第22卷第5期,1991年5月。
    66 蔡麗美、林君亮、朱桂龍,「我國創業投資事業之發展」,產業金融,第69期,1980年12月。
    67 諸大建、侯魯斌,「推進上海新世紀海洋產業發展的研究」,同濟大學學報,第13卷第4期,2002年8月。
    68 鄭貴斌,「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趨勢、制約因素與對策選擇」,東岳論叢,第23卷第3期,2002年5月。
    69 魯銘,「21世紀可再生能源可持續利用問題及對策研討」,曲阜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7月。
    70 盧莉玲,中國大陸風險投資的環境與問題,國立台灣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2002年6月。
    71 鮑雲樵,「論我國後續能源發展戰略」,科技導報,2002年11月。
    72 戴志敏,「中國風險投資:制度性缺陷及糾正」,管理工程學報,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
    73 薛雲飛,「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問題對策」,東北財經大學學報,第19期,2002年1月。
    74 謝非,「風險投資與政府角色定位」,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2001年1月。
    75 鞠德峰,「海洋資源管理的現狀與問題」,經濟師,2002年第10期,2002年10月。
    76 羅美合,「從中國IC設計業的四大亮點談中國IC設計業發展的機會與挑戰」,拓墣產業研究所週報,2002年第17期,2002年11月28日。
    77 羅開元,石衛平,何繼偉,「國外航天公司兼併重組及其效果分析(下)」,航天工業管理,2002年6月。
    78 譚志宣,「”十五”期間全國環保總投資7000億元」,能源工程,2002年3月。
    79 嚴安,「我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障礙與對策」,攀登,2001年第1期,2001年1月。
    80 嚴華惠,「析激勵風險投資的稅收優惠」,重慶商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
    81 龔劍玲,「我國風險投資的發展模式取向」,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1年第1期,2001年1月。
    82 龔劍玲,「我國風險投資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經濟問題,2001年第1期,2001年1月。
    【英文部份】
    1 Bartlett, J. W., Fundamentals of Venture Capital, New York: Madison Books,1999。
    2 Birley, S.and D. F., Muzyka, Mastering Entreprenership, 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0。
    3 Bovaird, C., Introduction to Venture Capital, London:Pitman Publishing, 1990。
    4 Dante, F., The Insider’s Guide to Venture Capital, Roseville: Prima Publishing, 2002。
    5 Dixit, A. K. and Pindyck, R. S., 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6 J.P.Morgan , RiskMetrics Technical Document , New York:J.P Morgan ,1996。
    7 Saaty T. L. and Vargas L. G., Prediction, Projection and Forecasting,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1。
    8 Smith, J.K. and R.L., Smith, Entrepreneurial Finance,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200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金融研究所
    89352014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35201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金融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35201401.pdf8KbAdobe PDF2975View/Open
    35201402.pdf9KbAdobe PDF21054View/Open
    35201403.pdf11KbAdobe PDF21049View/Open
    35201404.pdf16KbAdobe PDF21375View/Open
    35201405.pdf28KbAdobe PDF21236View/Open
    35201406.pdf212KbAdobe PDF23414View/Open
    35201407.pdf51KbAdobe PDF22827View/Open
    35201408.pdf218KbAdobe PDF23567View/Open
    35201409.pdf105KbAdobe PDF24447View/Open
    35201410.pdf169KbAdobe PDF22247View/Open
    35201411.pdf17KbAdobe PDF21051View/Open
    35201412.pdf23KbAdobe PDF21274View/Open
    35201413.pdf159KbAdobe PDF2202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