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參考書目 王玥晴,選舉預測模型之修正與比較,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2000。 王業立,「單記非讓渡投票制的政治影響我國民意代表選舉制度的探討」,選舉研究,第2卷,第1期,1995,頁147-168。 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第四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 王業立、楊瑞芬,「民意調查與政黨提名:1998年民進黨立委提名與選舉結果的個案研究」,選舉研究,第8期,第2卷,2001,頁1-30。 王濟川、郭志剛,Logistic迴歸模型:方法及應用,台北:五南,1993。 左龍娣,台灣地區民眾意見之察覺與表達意願研究;沈默螺旋模式在社會變遷社會適應性初探,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任宜誠,選舉行銷策略規劃理論實務與應用:以國內主要政黨及增額立委為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朱雲漢,「選民的政黨選擇」,台大政治所『選舉行為、憲法秩序與政治變遷』研討會。 何金銘,「候選人勝選因素分析模型再探:高雄縣省議員選舉的個案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學報,第8卷,第4期,1994,頁53-105。 何思因、吳釗燮,「台灣政黨體系之下政黨認同的測量方法」,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1996,頁1-16。 吳乃德,「黨同與黨性?-搜尋台灣選民的『政黨認同』」,台灣政治學會第二屆年會學術研討會,1995。 吳乃德,「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台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1999,頁53-85。 吳柏林、楊文山,「模糊統計在社會調查分析的應用」,收錄於楊文山主編,社會科學計量方法發展與應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7,頁289-316。 吳珮菁,模糊統計分析在選情預測之應用,政治大學統計系碩士論文,1999。 吳祥輝,「候選人支持度可預測的戲劇性變化」,收錄於梁世武主編,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2000,頁351-400。 李美華譯,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1998。 李錦河、溫敏杰,「從行銷學『產品屬性』角度建構『選民需求指標』選舉預測模式:以1997年台南市市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5卷,第2期,1999,頁1-33。 周玫芳、王旭,「用區辨分析法預測結果-以民國八十四年嘉義市立委選舉為例」,收錄於梁世武主編,民意調查:一九九六年總統選舉預測,台北:華泰書局,1996,頁103-137。 周隆山,「趨勢線預測法—1996 年總統選舉個案研究」,世新新聞傳播學院民意調查研究中心學術研討會,1996。 林文益譯,Brian Mcnair著,政治傳播學。台北:風雲論壇,2001。 林水波,選舉與公投,台北:智勝文化,1999。 林水波,「第五屆立委選舉配票解析」,立法院院聞,第30卷,第8期,2002,頁15-28。 林秀容,選舉行銷與選民取向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林美君,台北縣縣長選舉之Logit分析與Meta分析,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碩士論文,1992。 林瓊珠,台灣政黨體系重組過程之研究:1991年至1996年,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7。 林瓊珠,「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1992-2000年的變動」,選舉研究,第12卷,第1期,2005,頁147-171。 邱皓政,結構方程模式,台北:雙葉,2005,02。 邱皓政,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台北:雙葉,2005,06。 邱皓政,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台北:雙葉,2005,08。 金溥聰,「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第55期,1997,頁203-223。 洪永泰,「典型鄉鎮、快速估票」,中國時報,1994.03.20,版15。 洪永泰,「選舉預測:一個以整體資料為輔助工具的模型」,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1994,頁93-110。 洪永泰,「選舉預測模型適用性的探討」,收錄於梁世武主編,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2000,頁145-170。 胡佛,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書局,1998。 胡佛、陳德禹、朱雲漢、徐火炎、游盈隆、陳明通,選民的投票行為,台北:中央選委會,1993。 胡佛、游盈隆,「選民的投票動機」,社會科學論叢,第33期,1985,頁1-33。 范凌嘉,台灣縣市長選舉預測模型之研究:一個基礎模型的建立及其應用,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9。 范凌嘉,「選舉預測誤差控制與嘗試:以特質調整模型(JIA Model)為例」,選舉研究,第8卷,第1期,2001,頁25-69。 孫秀蕙,「比較台灣省選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使用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民國83年台灣省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2卷,第1期,1995,頁93-118。 徐火炎,「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台灣地區選民對政黨印象、偏好與黨派投票行為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5卷,第1期,1991,頁213-263。 張世仁,政治版圖之強度與穩定度分析:以台北縣1995年、1998年、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1。 張世英,選舉預測方法的實證研究,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1998。 張紘炬,「72年台北市區域立法委員選舉民意調查」,中國統計學報,第22卷,第12期,1986,頁1-21。 張紘炬,「75年台北市區域立法委員選舉得票率統計預測與比較」,中國統計學報,第24卷,第12期,1986,頁6-26。 張紘炬、林顯毓,「台北市長選舉投票傾向的Logit模式分析」,民意研究季刊,第192期,1995,頁1-11。 梁世武,選舉預測-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中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式之驗證,台北:華泰書局,1996。 梁世武,「選民投票行為的預測與操縱:一項初探的研究」,收錄於梁世武主編,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2000,頁437-455。 盛杏湲,「選民的投票決定與選舉預測」,選舉研究,第5卷,第1期,1998,頁37-75。 盛杏湲,「政黨配票與候選人票源的集散度:一九八三年到一九九五年台灣地區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第5卷,第2期,1999,頁73-102。 盛杏湲,「立法問政與選區服務:第三屆立法委員代表行為的探討」,選舉研究,第6卷,第2期,2000,頁89-120。 盛治仁,台灣2000年總統選舉投票行為研究,台北:韋伯,2000。 盛治仁,「總統選舉預測探討:以情感溫度計預測未表態選民的運用」,選舉研究,第7卷,第2期,2000,頁75-108。 盛治仁,「及時資訊處理模型與投票行為研究的運用:以美國選民投票行為分析為例」,選舉研究,第8卷,第2期,2001,頁31-64。 郭岱君譯,James A. Thurber & Candice J. Nelson原著,選戰必勝方程式:美式選戰揭密,台北:智庫文化,1999。 陳世敏,「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行為」,新聞學研究,第46期,1992,頁149-168。 陳明通,「尋找派系選民」,民主化、政黨政治與選舉學術論文研討會,台大政研所政治體系與變遷研究工作室主辦,1994。 陳明通,「社會網絡動員與投票取向:民國82年臺中市長選舉的分析」,收錄於國科會、政治大學政治系主辦,政治學門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1995,頁501-552。 陳姿君,從賽局理論分析地區性選舉,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1994。 陳陸輝,「1996 年總統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第5卷,第1期,1998,頁139-160。 陳陸輝,「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第7卷,第2期,2000,頁109-142。 陳義彥,「美國選民投票抉擇影響因素之研究-從一九八○年總統大選探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9期,1984,頁33-78。 陳義彥,「我國投票行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第23卷,第6期,1986,頁557-585。 陳義彥,「我國選民的集群分析及其投票傾向的預測—從民國八十一年立委選舉探討」,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1994,頁1-37。 陳義彥,「我國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因素:從民國82年縣市長選舉探析」,收錄於國科會、政治大學政治系主辦,政治學門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1995,頁445-500。 陳義彥、黃麗秋,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92。 陳義彥、鈕則勳,「公元2000年我國總統選舉主要候選人之競選傳播策略理論效果分析」,公元2000年總統選舉:傳播、行銷既策略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2000。 傅恆德,「決定投票選擇的結構、心理和理性因素:民國85年總統選舉研究」,選舉研究,第3卷,第2期,1986,頁157-186。 傅恆德,「政治知識、政治評價與投票選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研究」,選舉研究,第12卷,第1期,2005,頁39-68。 游清鑫,「探索台灣選民心目中理想的候選人:以2000年總統選舉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報,第17期,2003,頁93-120。 游盈隆,「投票行為研究的緣起與發展」,東吳政治社會學報,第8輯,1984,頁195-229。 游盈隆,「台灣選民的議題取向投票:二屆國大選民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3期,1994,頁219-254。 黃芳銘,結構方程式: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2002。 黃秀端,選區服務:立法委員心目中連任之基礎,台北:唐山,1994。 黃秀端,「決定勝負的關鍵:候選人特質與能力在總統選舉中的重要性」,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1996,頁103-135 黃秀端,「公元二千年總統選民投票行為」,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執行報告,2000。 黃秀端,「候選人形象、候選人情感溫度計、與總統選民投票行為」,臺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4期,2005,頁1-30。 黃德福等,台灣省長選舉選民投票行為之科技整合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執行報告,1995.12。 楊意菁,「民意理論與研究取向:一個微觀巨觀多元層級觀點的整合」,民意研究季刊,第209期,1999,頁1-33。 劉文卿,「臺北市長選舉之基因預測模型」,選舉研究,第2卷,第1期,1995,頁1-16。 劉文卿、陳義彥「基因預測模型:首屆民選總統選舉之實例分析」,世新新聞傳播學院民意調查研究中心學術研討會論文,1996。 劉念夏,「1996年總統大選選舉預測:民意調查中未表態選民投票行為規則假設的提出與驗證」,選舉研究,第3卷,第2期,1996,頁131-156。 劉念夏,「1997年縣市長選舉預測方法之比較:最高形象法(VI)、洛基模型預測法(LOGIT)以及政治版圖預測法(ADAM)」,收錄於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台北:世新大學民調中心,2000,頁195-300。 劉得偉,民意調查、選舉預測及選民投票選擇之研究—八十七年高雄市長選舉個案分析,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劉義周,「選民的政黨偏好」,刊登於轉型期社會中的投票行為:台灣地區選民的科際整合研究(二),1987,頁113-154。 劉義周,「國民黨責任區輔選活動之參與觀察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4期,1992,頁210-233。 劉義周,「選舉預測:一組簡單理論的檢驗」,選舉研究,第3卷,第2期,1996,頁107-130。 劉遠浩,選舉模式預測之探討與分析---民國86 年縣市長選舉,政治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1997。 蔡佳泓,Why Do Taiwanese Vote? (解析台灣選民的投票參與),選舉研究,第8卷,第2期,2001,頁125-154。 鄭夙芬,陳陸輝,劉嘉薇,「2004年總統選舉中的候選人因素」,臺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2期,2005年,頁31-70。 鄭榮棟,選民投票行為的演變因素研究:以第2屆至第5屆立法委員的選舉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2004。 閻紀宇譯,Malcolm Gladwell著,決斷2秒間,台北:時報文化,2005。 謝邦昌,「多重差補在民意調查中游離選民推估之應用—以1997 桃園縣長補選為例」,收錄於梁世武主編,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2000,頁171-192。 謝邦昌、鄭宇庭、梁德馨、楊雅惠,「貝氏多階段比例推估在民意調查中預測得票率之應用—以1998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民意季刊,第208期,1999,頁1-8。 蘇淑枝,選舉預測模型之研究:以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政治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2000。 二、西文參考書目 Asher, Herbert B.,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nd American Politics, 5th Edition.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Brody, Richard A., Benjamin I. Page, “Indifference, Alienation, and National Decisions: the Effects of Candidate Evaluations on Turuout and Vote.” Public Choice, Vol. 15, No.1, 1973, pp. 1-17. Bartels, Larry M., “Politicans and the Press: Who Leads, Who Follows?”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1996. Buchanan, William,”Election Prediction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50, 1986, pp. 222-227. Campbell, Angus, Gerald Gurrin and Warren E.Miller, The Voter Decides. Evanstion: Row, Peterson and Company, 1954. Campbell, Angus, Phil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Stokes,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60. Cohen, Jacob, Stephen G. West, Leona Aiken, Patricia Cohen, Applied Multiple Regression/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3rd ed.).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3 Crespi, Irving, Pre-election Polling: Sources of Accuracy and Error.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88. Crotty, William, John S. Jackson, Presidential Primaries and Nomination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Press, 1985. Downs, Antony,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57. Fiorina, Morris P.,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1. Fiorina, Morris P., Congress: Keystone of the Washington Establishment. Second ed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Fisman, Raymond J., Sethi-Iyengar, Sheena, Kamenica, Emir and Simonson, Itamar, “Searching for a Mate: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Stanford GSB Research Paper, January, 2005, No. 1882. Funkhouser, G. Ray, “The Issues of the Sixtie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the Dynamics of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37, pp. 62-75. Gelman, Andrew and Gary King, “Why are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mpaign Polls so Variable When Votes are so Predictabl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23, No.1, October, 1993, pp. 409-451. Glass, Gene V., “Meta-Analysis at 25.”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2000. http://glass.ed.asu.edu/gene/papers/meta25.html Gregory B. Markus; Philip E. Converse, A Dynamic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of Electoral Choic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3, No. 4, 1979, pp. 1055-1070. Iyengar, Shanto and Donald R. Kinder, News That Matter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Kelly, Stanley, Jr., Thad W. Mirer, “The Simple Act of Vot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8, No. 2, 1974, pp. 572-591. Key, V. O., “The Politically Relevant in Survey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24, 1960, pp. 54-61. Kinder, Donald R., Mark D. Peters, Robert P. Abelson, Susan T. Fiske, “Presidential Prototypes.” Political Behavior, Vol. 2, No. 4, 1980, pp. 315-337. Kinder, Donald R., “Presidential character revisited”. In R. R. Lau, D. O. Sears (Eds.), Political Cogni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Press, 1986. Kinnear, Paul R., and Colin D. Gray, Spss for Windows Made Simple, NY: Psychology Press Ltd., 2000. Lewis-Beck, Michael S., Tom W. Rice, Forecasting Election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92. Lodge, Milton, Kathleen M. McGraw edited, Political Judgment: Structure and Process.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5. McNair, Brian, An Introduce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5. Merrill, Samuel, Making Multicandidate Elections More Democratic.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Niemi, Richard G., Herbert F. Weisberg, Controversies in Voting Behavior.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Press, 1993 Noele-Numann, Elisabeth, “Turbulences in the Climate of Opinion: Mathod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41, No. 7, 1977, pp. 143-158. NoruŠis, Marija J. /SPSS Inc., Spss/PC+ Advanced Statistics Version 5.0, Chicago: SPSS Inc. Press, 1992. Rabinowitz, George, Stuart Elaine Macdonald, “A Directional Theory of Issue Voting,”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3, No. 1, 1989, pp. 93-121. Robinson, W. S., “Ecological Correlation and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15, 1950, pp. 351-157. Rosenberg, Shawn W., Rosenberg, Lisa Bohan, Patrick McCafferty, Kevin Harris, “The Image and the Vote: The Effect of Candidate Presentation on Voter Prefer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30, No. 1, 1986, pp. 108-127. Rosenstone, Steven J., Forecasting Presidential Electio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1983. Sears, David O., Richard R. Lau, Tom R. Tyler, Harris M. Allen, Jr., “Self-Interest v.s. Symbolic Politics in Policy Attitudes and Presidential Voting,”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4, No. 3, 1980, pp. 670-684. Stokes, Donald, “Spatial Models of Party Competi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 57, 1963, pp. 368-377. Tsai, Chia-hung, “Bayesian Inference in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 Case Study of the 2002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7卷,第1期,2005,頁103-123。 Wattenberg, Martion P., The Rise of Candidate-cencered Politic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Winter, James P., Chaim H. Eyal, “Agenda-Setting for the Civial Rights Issu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45, pp. 376-383. 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 https://www.uta.edu/psychology/faculty/levine/jdmminneapolis2004.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