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22554      Online Users : 102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45


    Title: 家庭父母政黨態度一致性與大學生政黨傾向之研究
    Authors: 李育任
    Contributors: 陳陸輝
    李育任
    Keywords: 政黨認同
    政治社會化
    同質性父母
    異質性父母
    對立型家庭
    非對立型家庭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9 15:33:12 (UTC+8)
    Abstract: 政黨認同是選民對一個政黨所存在的一種歸屬感及心理認同,形成於社會化的過程中,它是政治態度與選舉投票研究中,學者最重視的焦點之一。家庭中的父母在子女社會化過程中的影響力亦為政治社會化研究領域中所關切的重點,本研究旨在將上述兩個研究焦點結合,以大學生為對象,進而探討父親與母親的政黨態度一致與否對子女政黨傾向之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當父母親政治立場一致時,其代間政黨傾向的一致性也較高。當父母親都支持泛藍或泛綠政黨時,有較高比例的大學生會分別傾向支持泛藍或泛綠政黨;同樣地,當父母親都傾向成為獨立選民時,大學生也有明顯較高的比例會傾向成為獨立選民。另外我們發現,當父親與母親的政黨認同有所衝突時,大學生的政黨傾向會在父母雙方的政黨認同間拉扯,使得多數大學生難以決定其政黨認同,而成為獨立選民。因此,父母之間的政黨理念一旦有所衝突,將難以將其政黨傾向傳遞給下一代。然而當大學生要在父親及母親的政黨認同間做抉擇時,研究顯示大學生多較不傾向認同父親支持的政黨,而較偏向母親一方。在父強母弱的非對立型家庭中,母親對大學生的政黨傾向也同樣發揮了其影響力。關於其它影響大學生政黨傾向的因素,省籍、主觀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間討論政治的情況、政治涉入、政治知識、政治信任感、族群意識以及統獨立場在多元迴歸模型中都是顯著的影響變數。
    本文僅以初探性的研究出發,期透過本文之發現,使得相關研究學者能在往後研究中,更為深入瞭解家庭中父母政黨認同的不同組合模式對子女政黨傾向所帶來的影響,以達成社會科學研究中「預測」現象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政黨認同、政治社會化、同質性父母、異質性父母、對立型家庭、非對立型家庭。
    Reference: Ⅰ.中文部分
    王甫昌
    1998 「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0年台灣的族群政治」,臺灣社會學研究,第二期:1-45。
    田秀萍
    1987 「接觸大眾媒介行為與政治社會化關聯之研究:以政大學生政治容忍度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珮琳
    1997 「家庭溝通型態與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曉玉
    2004 「我國獨立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2000年與2004年總統選舉之分析與比較」,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何思因
    1991 「影響我國選民投票抉擇的因素」,東亞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二期:39-50。
    1994 「台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第一卷第一期:39-52。
    吳乃德
    1993 「省籍意識、政治支持與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載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頁27-51。
    1999 「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臺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臺灣社會學研究,第三期:53-85。
    吳重禮、許文賓
    2003 「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二00一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十八期:101-140。
    吳重禮、湯京平、黃紀
    1999 「我國『政治功效意識』測量之初探」,選舉研究,第六卷第二期:23-44。
    林佳龍
    1998 「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台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析(1983-1986)」,台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嘉誠
    1980 「台灣地區大學生的政治態度及政治參與」,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 「政黨支持的因素分析」,政治學報,第十三期:131-164。
    林瓊珠
    2005 「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1992~2000年的變動」,選舉研究,第十二卷第一期:147-171。
    苗天蕙
    1991 「台灣地區大學女生政治定向與行為模式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易君博
    1970 「政治社會化的分析」,憲政思潮季刊,第十二期:1-15。
    胡 佛
    1998a 政治學的科學探討(一)—方法與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1998b 政治學的科學探討(二)—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活,台北:三民書局。
    段盛華
    1998 「台灣地區五專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天憐
    2001 「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1989~1999)」,選舉研究,第八卷第一期:77-116。
    袁頌西
    1969 「政治社會化:政治學中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思與言,第七卷第四期:216-226。
    1971 「兒童與政治:台北市國小兒童政治態度之研究」,政治學報,第一期:67-113。
    1972 「家庭權威模式、教養方式與兒童之政治功效意識:景美研究」,思與言,第十卷第四期:35-55。
    1974a 「我國家庭政治與少年政治功效意識之研究(上)」,思與言,第十一卷第五期:1-12。
    1974b 「我國家庭政治與少年政治功效意識之研究(下)」,思與言,第十一卷第六期:22-29。
    陳文俊
    1995 「統獨議題與選民投票行為—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第二卷第二期:99-135。
    1997 政治社會化與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大(專)學生的政治態度與價值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治所叢書(3)。
    1998 「台灣地區學生的政治文化:中、大學生的政治態度與台灣民主化之前景」。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二期第三卷:23-60。
    2000 「政治的孟德爾定律?家庭與台灣國小學童的政治學習」,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四期第二卷:97-132。
    陳陸輝
    2000 「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第七卷第二期:109-141。
    2002 「政治信任感與台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選舉研究,第九卷第二期:65-84。
    2003 「政治信任、施政表現與民眾對台灣民主的展望」,台灣政治學刊,第七卷第二期:149-188。
    2006 「政治信任的政治後果—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台灣民主季刊,第三卷第二期:39-62。
    陳陸輝、周應龍
    2004 「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二期:143-186。
    陳陸輝、耿曙
    2003 「分立政府下的政治賦權:以2002北高市長選舉為例」,「2002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系,11月1-2日。
    陳陸輝、陳義彥
    2002 「政治功效意識、政治信任感以及台灣選民的民主價值」,「2001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系,10月20日。
    陳陸輝、黃信豪
    2003 「社會化媒介、在學經驗與台灣大學生的政治功效意識和政治參與」,「2003年台灣政治學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台灣政治學會,12月13-14日。
    陳義彥
    1979 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作者自印。
    1991 「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遷」,NSC 80-0301-H-004-18。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94 「我國選民的集群分析及其投票傾向的預測--以八十一年立委選舉探討」,
    選舉研究,第一卷第一期:1-38。
    2001 「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二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遷」,NSC 89-2414-H-004-048。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義彥、陳陸輝
    2003 「模擬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台灣民眾統獨觀的解析」,中國 大陸研究,第四十六卷第五期:1-20。
    2004a 「台灣大學生政治定向的持續與變遷」,東吳政治學報,第十八期:1-39。
    2004b 「我國大學生政治價值與態度的持續與變遷—大學四年政治社會化過程之研究(Ⅰ)」,NSC 93-2414-H-004-032-SSS。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盛杏湲
    2002 「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0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第九卷第一期:41-80。
    盛杏湲、陳義彥
    2003 「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二00一年立法委員選舉的政治分析」,選舉研究,第十卷第一期:7-40。
    郭 貞
    1996 「社會學習、家庭溝通和政治認同達成對台灣地區大專學生的政治態度形成之影響:一個整合的結構模式」,政治學報,第27期。
    張卿卿
    2002 「大學生的媒介認知、媒介行為與其政治效能感與政治參與之間的關係」,選舉研究,第九卷第二期:37-59。
    彭 芸
    2002 「2001年台灣選民的媒介行為與政治信任感」,選舉研究,第九卷第二期:1-36。
    黃 紀、吳重禮
    2000 「台灣地區縣市層級分立政府影響之初探」,台灣政治學刊,第四期:105-147。
    黃秀端
    1998 「我國大學生對政治權利態度之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九期:171-202。
    黃信豪
    2005 「台灣民眾政治功效意識的持續與變遷:政黨輪替前後的分析」,選舉研究,第十二卷第二期:111-148。
    2006 「政治功效意識的行動效果(1998-2003)」,台灣民主季刊,第三卷第二期:119-158。
    隋杜卿
    1986 「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文化類型之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銘元
    1994 「我國獨立選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庭慧
    2002 「政治專家與生手在投票取向上的差異:以一九九六年及二千年總統大選為例」,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夙芬、陳陸輝、劉嘉薇
    2005 「2004年總統選舉的效果:程序公平與政治信任」,「2005年台灣政治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台灣政治學會,12月10-11日。
    劉玉婷
    2005 「兩性在大學時期政治定向與政治行為差異之探討」,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義周
    2005 「2002年至2004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研究計畫(Ⅳ):民國93年立法委員選舉大型面訪案」,NSC 93-2420-H-004-005-SSS。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劉嘉薇
    2003 「大眾傳播媒介影響大學生政治功效意識、政治參與之研究」,「2003年台灣政治學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台灣政治學會,12月13-14日。
    蔡孟熹
    1997 「台灣民眾族群認同、統獨立場與政黨偏好變遷之研究:1991-1996之分析」,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壁煌
    1994 學校與學生政治社會化—高中職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教育社會學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Ⅱ.英文部分
    Abramson, Paul R.
    1983 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 : Formation and Change. San Francisco : W.H.Freeman and Company Press.
    Abramson, Paul R., and Charles W. Ostrom
    1991 “Macropartisanship : An Empirical Reassess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5 : 180-192.
    1994 “Question Wording and Partisanship.”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8 : 21-48.
    Allsop, Dee, and Herbert F. Weisberg
    1988 “Measuring Change in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Election Campaig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2(4) : 996-1017.
    Almond, Gabrial A., and Sidney Verba
    1963 The Civic Culture :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Princeton,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alch, George I.
    1974 “Multiple Indicators in Survey Research : The Concept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Political Methodology 1(2) : 1-43.
    Beck, Paul Allen, and M. Kent Jennings
    1975 “Parents as Middlepersons 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Journal of Politics 37(1) : 83-107.
    1991 “Family Traditions, Political Perio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san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Politics 53(3) : 742-763.
    Belknap, George, and Angus Campbell
    1951 “Political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 Policy.”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5(4) : 601-623.
    Campbell, Angus, Gerald Gurin, and Warren E.Miller
    1954 The Voter Decides. Westport, Conn : Greenwood Press.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6 Elections and the Political Order. New York :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Chaffee, Steven H., Jack M. McLeod, and Daniel B. Wackman
    1973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Adolescen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Jack Dennis, ed. Socialization to Politics : A Reader. New York : Wiley. pp.349-364.
    Converse, Philip E.
    1972 “Change in the American Electorate.” In Angus Campbell and Philip E. Converse (eds.), The Human Meaning of Social Change. New York : Russell Sage. pp.338-347.
    1976 The Dynamics of Party Support : Cohort-Analyzing Party Identification. Beverly Hills : Sage.
    Converse, Philip E., and George Dupeux
    1966 “Politicization of the Electorate 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Angus
    Campbell,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 Elections and the Political Order. New York :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pp.269-291.
    Dawson, Richard E., and Kenneth Prewitt
    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ston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Easton, David, and Jack Dennis
    1969 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New York : McGraw-Hill.
    Fiorina, Morris P.
     1981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Franklin, Charles H.
    1992 “Measurement and The Dynamics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Political Behavior 14(3) : 297-309.
    Franklin, Charles H., and John E. Jackson
    1983 “The Dynamics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7(4) : 957-973.
    Greenstein, Fred I.
    1965 Children and Politics.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ss, Robert D., and Judith, V. Torney
    1967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ttitudes in Children. Chicago : Aldine Publishing.
    Hyman, Hebert H.
    195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Behavior.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Jennings, M. Kent
    1987 “Residuals of A Movement : The Analysis of the American Protest Gener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1(2) : 367-82.
    2004 “America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Viewed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roject.” In Hermann, Margaret G. ed. Advances in Political Psychology. pp.1-18.
    Jennings, M. Kent, and Gregory B. Markus
    1984 “Partisan Orientations over the Long Haul : Results from the Three Wav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anel Stud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4) : 1000-1018.
    Jennings, M. Kent and Richard G. Niemi
    1968 “The Transmission of Political Values from Parents to Chil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2(1) : 169-184.
    1974 The Political Character of Adolescence : The Influence of Families and Schools. Princeton ,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Political Orientation :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wo Genera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9(4) : 1316-1335.
    1981 Generations and Politics : A Panel Study of Young Adults and Their Parents.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noke, David, and Michael Hout
    1974 “Social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In American Political Party Affiliations, 1952-1972.”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9 : 700-713.
    Lane, Robert E.
    1959a Political Life : Why People Get Involved In Politics.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1959b “Fathers and Sons : Foundations of Political Belief.”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4 : 502-511.
    1965 “The Need to Be Liked and the Anxious College Liberal.”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361 : 71-80.
    Langton, Kenneth P.
    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 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ckbie, Brad
    1989 “Change in Party Identification : The Role of Prospective Economic Evaluation.” American Politics Quarterly 17(3) : 291-311.
    MacKuen, Michael B., Robert S. Erikson, and James A. Stimson
     1989 “Macro-partisanship.”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3(4) :1125-1142.
    Markus, Gregory B., and Phillip E. Converse
    1979 “A Dynamic Simultaneous Equation of Electoral Choi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3(4) : 1055-1070.
    Miller, Warren E., and J. Merrill Shanks
    1996 The New American Vot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iemi, Richard G., and Herbert F. Weisberg, eds
    1993 Classics in Voting Behavior. Washington D.C. :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Niemi, Richard G., and M. Kent Jennings
    1991 “Issues and Inheritance in the Formation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5(4) : 970-988.
    Niemi, Richard G., Stephen C. Craig, and Franco Mattei
    1991 “Measuring Internal Political Efficacy in the 1988 National Election Stud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5(4) : 1407-1413.
    Rosenthal, Sindy Simon, Jocelyn Jones, and James A. Rosenthal
    2003 “Gendered Discourse in the Political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Political Quarterly Research 56(1) : 97-104.
    Sniderman, Paul M.
    1975 Personality and Democratic Politic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toker, Laura, and M. Kent Jennings
    1995 “Life-Cycle Transition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The Case of Marriag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9(2) : 421-433.
    Verba, Sidney, Kay L. Schlozman, and Henry E. Brady
    1995  Voice and Equality : Civic Voluntarism In American Politics.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erba, Sidney, and Norman H. Nie
    1972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Social Equality. New York : Harper and Row.
    Westholm, Anders.
    1999 “The Perceptual Pathway : Tracing the Mechanisms of Political Value Transfer across Generations.” Political Psychology 20(3) : 525-552.
    Wolfinger, Raymond E., and Steven J. Rosenstone
    1980 Who Votes?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2252019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2019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2019201.pdf42KbAdobe PDF2974View/Open
    52019202.pdf108KbAdobe PDF2893View/Open
    52019203.pdf87KbAdobe PDF2911View/Open
    52019204.pdf79KbAdobe PDF2865View/Open
    52019205.pdf260KbAdobe PDF22045View/Open
    52019206.pdf247KbAdobe PDF21287View/Open
    52019207.pdf244KbAdobe PDF2983View/Open
    52019208.pdf269KbAdobe PDF21440View/Open
    52019209.pdf160KbAdobe PDF21050View/Open
    52019210.pdf149KbAdobe PDF21038View/Open
    52019211.pdf95KbAdobe PDF21026View/Open
    52019212.pdf269KbAdobe PDF282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