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1/141868 (78%)
Visitors : 47523511      Online Users : 100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62


    Title: 族群接觸與族群認同--以賽夏族tanohila:氏族日阿拐派下為例
    Authors: 日婉琦
    Contributors: 潘英海
    日婉琦
    Keywords: 族群認同
    賽夏族
    日阿拐
    族群
    氏族
    Date: 2002
    Issue Date: 2009-09-18 10:36:10 (UTC+8)
    Abstract: 本研究論文主要目的是從賽夏族tanohila:氏族日阿拐派下與其他族群(主要是客家人)接觸的過程中,探討原住民與漢人密切互動之後一般認同情形或族群意識的特質;在雙重或多重文化的認同中,是否會對自己的文化產生質疑?對自己的族群產生認同危機?是否全盤否定自己的傳統文化?否定文化是否就會否定自己的族群認同、有意掩飾或放棄原有的族群認同?並希望藉由本研究的討論,了解族群認同的心理歷程是否對文化的傳承有所影響,進而幫助族人正向的認同態度與行為,建立我族的認同觀念,並延續傳統文化。
    其中以非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方式,瞭解社會文化對於認同的影響,包括通婚、社會化歷程、母語能力以及祖靈祭與祭祖,在田野的訪談過程中發現能影響認同變異的部分,但是在母語能力的強弱並不會改變對賽夏族的認同。然而不能忽略的是,仍有許多受訪者是很難釐清自己到底屬於那個族群,也許在身份上不得不承認自己是賽夏族人,然而「血統」卻成為質疑自己認同的主要因素,早期即離開部落,接觸異族、接受漢人的教育更加速自我與社會認同的混淆。
    另外則以結構式五點量表,探討認同的心理歷程,發現認同不能單從其中一個語言或非語言的行為,或是外顯行為來判定一個人的認同,個人的通婚結果會造成心理歷程的變化,也就是說通不通婚,都不會改變tanohila:氏族人對賽夏族整體的認知,在族群態度與族群行為上,卻呈現負面影響(t值為負值),即與異族通婚的結果也造成個人在行為的準備狀態與表現於外的行為改變。族群接觸的密切程度與族群認同的強度是息息相關的,尤其是對在台灣原住民中佔有特殊地位的賽夏族來說,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族群獨特性乃從與其他族群的連結形成的。
    相對於HAKKA的弱勢,在本研究中找不到被「同化」的跡象,若強要說「同化」,在這裡僅能從語言上得到充分證明,除此之外,在其他的面向,似乎也沒有得到HAKKA的真傳,因此不能為「同化」提供更有力的佐證。另外族群認同的心理歷程要遠比展現出的外顯行為對文化的傳承有更重要的影響,唯有內心達到真正的認同,才能有效建立族人的認同觀念,並延續傳統文化。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台研究室編
    1986 賽夏族·矮靈祭。苗栗:三台雜誌社。
    尹建中編
    1994 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考古人類學
    專刊第二十種。台北:台大人類系,內政部專題委託研究計
    劃。
    方俊明
    1993 認知心理學與人格教育。台北:水牛出版社
    王雅萍
    1994a 姓名與認同。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b 他們的歷史寫在名字裡-透過姓名制度的變遷對台灣原住民的
    觀察。台灣風物44(1):63-80。
    2000 賽夏族日阿拐和絲卯乃兩個家族史初探-以南庄事件為中心。
    收於民族問題論文集。台北:稻香。
    王明珂
    1996 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記憶本質。台北:思與
    言雜誌社。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王永馨
    1997 從生命儀禮中探討賽夏人的兩性觀。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王甫昌
    1997 族群、族群研究、族群爭議的再思考。台北:中研院社會所籌
    備處。
    王銘銘
    2000 社會人類學。台北:五南。
    王嵩山
    2001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7 賽夏族矮人祭與歌舞。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8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卷。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古野清人原著
    2000 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葉婉奇譯。台北:原民文化。
    朱仁貴
    1995 射日英雄傳。苗栗青年。15:50-51。
    李美枝
    1986 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出版社。
    呂麗蓉
    1988 台灣地區語言態度、語言使用及族類認同之調查研究。私立輔
    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振鶴、游汝杰
    1990 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書局。
    林修澈
    1997 賽夏族的名制。台北:唐山出版社。
    1999 原住民身分認定的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
    2000 台灣原住民史—賽夏族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林欣宜
    1998 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大
    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奕君
    1997 社區與學校中民族文化教育的人類學觀察與省思:以南賽夏
    Saiwalo部落為例,刊於第三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台灣原住民文化與教育。
    邱皓政
    2000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吳東南
    1980 從口傳資料與文獻記載來看平埔族道卡斯與賽夏族之關係。民
    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135-141。
    施正鋒
    1998 族群與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胡台麗
    1995 賽夏族矮人祭歌舞的「疊影」現象。民族學研究集刊79:1-
    61。
    1997 文化真實與展演 : 賽夏、排灣經驗。民族學研究集刊84:61-
    86。
    胡幼慧主編
    1996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
    公司。
    胡家瑜
    1995 賽夏族的物質文化:傳統與變遷,內政部專題委託研究計劃報
    告。台北:中國民族學會。
    2000 器物、視覺溝通與社會記憶--賽夏族儀式器物的初步分析。台
    大考古人類學刊55:113-141。
    涂爾幹原著
    1992(1965)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趙學元譯。台北:桂冠
    出版社。
    班納迪克安德森原著
    1999(1991)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
    台北:時報出版。
    陳春欽
    1967 東河村賽夏族之人口與家族。中研院民族所集刊23:141-
    162。
    1968a 賽夏族的宗教及其社會功能。中研院民族所集刊21:83-114。
    1968b 向天湖賽夏族的故事。中研院民族所集刊21:158-159。
    陳其南
    1977a 文化結構與神話。台北:允晨。
    1977b 婚姻家族與社會。台北:允晨。
    1987 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
    1999 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台北:允晨。
    陳瑞芸
    1980 族群關係、族群認同與台灣原住民基本政策。國立政治大學三
    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運棟、張瑞恭
    1994 賽夏族族史話—矮靈祭。桃園:華夏書坊。
    陳淑萍
    1998 南賽夏族的領域歸屬意識。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
    論文。
    陳麗華、劉美慧
    1999 花蓮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
    177-226。
    陳麗華
    2000 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台北:五南。
    陳佳誼
    2000 「大隘」的前世今生 : 比較賽夏與客家的歷史記憶與遺忘。國
    立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論文。
    許烺光原著
    1976(1969) 文化人類學新論,張瑞德譯。台北:聯經。
    許木柱
    1990 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
    收於徐文光、送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頁127-156。台
    北:巨流。
    張春興
    1991 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瑞恭
    1988 賽夏族社會文化變遷之研究。文化大學民族華僑所碩士論文。
    馬格麗特米德編
    1992(1974) 露絲•潘乃德—文化模式的詩神,張珣譯。台北:稻
    禾出版社。
    張茂桂等
    1993 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智庫。
    黃應貴
    1986 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公
    司。
    1997a 導論: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刊於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
    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黃應貴、葉春榮主編。台
    北:中央研究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頁5-33。
    1997b 王嵩興先生的學術研究,刊於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
    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黃應貴、葉春榮主編。台北:中央研究
    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頁235-258。
    黃宣衛
    1992 書評: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12:141-150。
    黃宣範
    1993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
    鶴。
    黃勝雄
    1996 族群因素與地域空間發展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
    所碩士論文。
    黃鼎松
    1997 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台北:常民文化。
    溫吉編著譯
    1957 台灣番政志。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楊希枚
    1956 台灣賽夏族的個人命名制。中研院院刊3:311-337。
    趙福民
    1986 賽夏族矮靈祭之研究。文化大學民族華僑所碩士論文。
    1988 賽夏族十年祭。台北:中國民俗學會。
    潘乃德原著
    1976(1934) 文化模式,黃道琳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1(1946) 菊花與劍,黃道琳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潘英海
    1993 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 : 頭社村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刊於
    閩台社會文化比較研究工作研討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4a 地方化與地方文化:艾伯哈特假設的提出。刊於閩台社會文化
    比較研究工作研討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4b 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研院
    民族所集刊77:89-123。
    1997 文化糾結與文化識盲:本土田野工作者的文化問題。刊於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 第二次
    科際研討會質化研究、次級分析與綜合方法。台北:中研院民
    族所。
    潘秋榮
    2000 小米、貝珠、雷女。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鄭金德
    1967 賽夏族的矮靈祭。邊政學報6:41-45。
    衛惠林
    1956 賽夏族氏族組織與地域社會。台灣文獻7:1-6。
    鄭依憶
    1987 賽夏族歲時祭儀與社會群體的關係初探。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 血緣、地緣與儀式 : 向天湖賽夏族三儀式之探討。中央研究
    院民族所集刊67:109-142。
    劉益昌
    1995 雪霸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研究(二):大安溪、後龍溪上游
    部分。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
    劉寧顏等
    1995 重修台灣省通志同冑志賽夏族篇。南投:省文獻會。
    霍布斯邦原著
    1997 民族與民族主義,李金梅譯。台北:麥田。
    謝世忠
    1987 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藤井志津枝
    1998 理蕃。台北:文英堂。
    譚光鼎
    1998 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Duane Schultz, Sydney Ellen Schultz
    1999(1994) 人格理論,陳正文等譯。台北:揚智。
    Fetterman, David
    2000(1989) 民族誌學,賴文福譯。台北:弘智文化出版社。
    R. Keesing
    1989 人類學與當代世界(Cultural Anthropology: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陳其南校訂,張啟恭、于嘉雲
    合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Barth, Fredrik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
    Brown, Melissa
    1996 Negotiating ethnicities in China and Taiwan.
    Berkeley,Ca.: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Cohen, Abner.
    1969 Custom and politics in Urban Africa:Hausa Migrants in
    Yoruba Town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espres,Leo A
    1975 Ethnicity and Resource Competition in Guyanese
    Society.In Ethnicity and Resource Competition in
    Plural Society. Ed. By Leo A. Despres.Paris:Mouton
    Publisher.
    Gluckman, M.
    1993 Order and Rebellion in Tribal Africa.London: Chen and
    West.
    Greetz, C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York:Basic Books.
    Guibernau, Montserrat & John Rex eds.
    1997 The Ethnicity Reader: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Migration.Cambridge,UK:Polity Press.
    Haaland, Gunner.
    1969 Economic Determinants in Ethnic Prpcesses.In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Ed. by Fredrik Barth.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Hutchinson, John & Anthony D. Smith eds.
    1996 Ethnicity. Oxford.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linowski Bronislaw
    1945 The Dynamics of Culture Changes: A Inquiry into Race
    Relations in Africa.Phyllis M. Kaberry e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Ong Aihwa
    1996 Anthropology, China and modernities: The geopolitics
    of cultural knowledge.in The Future of
    Anthropological Knowledge.H. L. Moore ed.,pp.60-92。
    Stuart Hall
    1996 Culture Identity and Diaspora Identity and London:Open
    university.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g88259002
    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2590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5900201.pdf9KbAdobe PDF2822View/Open
    25900202.pdf12KbAdobe PDF2838View/Open
    25900203.pdf11KbAdobe PDF2901View/Open
    25900204.pdf11KbAdobe PDF2854View/Open
    25900205.pdf44KbAdobe PDF21414View/Open
    25900206.pdf95KbAdobe PDF25032View/Open
    25900207.pdf64KbAdobe PDF23142View/Open
    25900208.pdf46KbAdobe PDF21313View/Open
    25900209.pdf53KbAdobe PDF21020View/Open
    25900210.pdf25KbAdobe PDF2926View/Open
    25900211.pdf17KbAdobe PDF2844View/Open
    25900212.pdf26KbAdobe PDF21728View/Open
    25900213.pdf28KbAdobe PDF2138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