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77644      Online Users : 110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09


    Title: 台灣報業記者勞工意識的建構與轉變(1984~2002年)
    Authors: 朱若蘭
    Contributors: 劉梅君
    朱若蘭
    Keywords: 階級形成
    報業
    勞工意識
    工會
    class formation
    newspaper industry
    labor consciousness
    industrial union
    Date: 2002
    Issue Date: 2009-09-18 10:43:56 (UTC+8)
    Abstract: 論文摘要
    本文目的在以階級形成的觀點,透過文獻收集與深度訪談,詮釋1984至2002年之間,經驗過衝突和集體行動的台灣報業記者勞工意識的建構過程與內涵轉變。

    研究發現,隨著報業自動化、政治解嚴、報禁解除,以及九○年代以後,有線電視、網路科技興盛以及閱報率下降,報業市場萎縮,報社因倒閉、停刊的裁員案例漸增,工作權不保的危機由印務部擴展至編輯部。過去強調新聞自由、專業的記者編輯,因工作內容特殊性,多不認同勞工身份,更遑論有勞工意識,但隨著自早停刊、自晚經營權轉移以及中時無預警裁撤中南編事件的勞資爭議事件,少數記者編輯卻在勞資爭議的抗爭過程,體認到「勞資關係不平等」,感覺到或有意的結合勞方共同利益,以實際行動對抗資方,激發勞工意識,意識的轉變由以往認知印刷廠工人才是勞工,轉變為只要是受僱者便和一般勞工無異,並體認作為勞工團結象徵的工會之重要性。

    然而,至今報社工會且仍在運作者不到10家,除了工會法--廠場工會的限制削弱勞工集體力量的結構性因素外,報業藍、白領勞工工作利益的分歧,形成行動的斷裂,亦為長期報業工會力量弱化的主因。不過,即使在缺乏集體行動的文化傳統下,中國時報產業工會卻能多次以行動挑戰客觀條件的限制,展現強烈的工會性格,與具有工人關懷的知識份子有意識地組織強調集體主義、激發工人意識的工會有關,成為勞工對抗資方的背後支柱。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書籍
    Bourdieu, Pierre著,孫智綺譯
    2002 《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入侵》,台北:麥田出版。
    C. Wright Mills著,張君玫、劉鈐佑譯
    1995 《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della Porta, Donatella & Diani, Mario著,苗延威譯
    2002 《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E.C. Cuff等著,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芬譯
    1999 《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Johnson, Allan G.
    1997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出版社。
    Luk’acs, Georg著,黃丘隆譯
    1989 《歷史與階級意識—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Olson, Mancur著,董安琪譯
    1989 《集體行動的邏輯》,台北:遠流出版社。
    Sauer, L.Robert & Voelker, E.Keith,朱柔若譯
    1999 《勞工關係:結構與過程》,台北:國立編譯館。
    Thompson, E. P.
    1963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Hammersmith: Penguin.
    賈士蘅譯,2001,《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台北:麥田出版社。
    Schutz, Alfred著,盧嵐蘭譯
    1992,《舒茲論文集第一輯 社會現實的問題》,台北:桂冠。
    Touraine, Alain.著,舒詩偉 等譯
    2002 《行動者的歸來》,台北:麥田出版社。
    王甫昌
    1997 〈社會運動〉,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
    王振寰
    1993 《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 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4。
    王惕吾
    1981 《聯合報三十年的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
    王淑芬、李建昌、鍾維達 編輯
    1993 《台灣工運經驗》,台北:前衛出版社。
    朱柔若
    1996 《政經發展與工運變遷之跨國分析》,台北:華泰書局。
    1998 《社會變遷中的勞工問題》,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允傑
    1999 《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麗雲
    1998 〈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張苙雲主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結構分析》。台北:遠流出版社。
    胡幼慧主編
    1996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洪桂己
    1958 《台灣報業史的研究》,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夏林清
    1993 《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有灣台灣勞工生活的調查報告1987~1992》,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亞洲專訊中心 何雪影等,鄭村棋、舒詩偉等譯
    1992 《台灣自主工會運動史1986-1989》,台北:唐山出版社。
    徐正光
    1990 〈從異化到自主:台灣勞工運動的基本性格和趨勢〉,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出版社。
    翁秀琪
    1992 〈工作權與新聞記者自主性〉,《大眾傳播法手冊》,頁297-316。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唐勃
    1993 《馬列主義社會變遷理論與策略》,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張天開
    1987 《現代工會運動》,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張宏源
    1999 《解構媒體環境變遷與報業發展趨勢》,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陳宗賢
    1990 《勞工運動新論》,台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
    陳國祥、祝萍
    1988 《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馮建三
    1999 《大媒體:媒體工業與媒體工人》,台北:元尊出版社。
    彭明輝
    2001 《中文報業王國的興起-王惕吾與聯合報系》,台北:稻鄉出版社。
    黃越欽
    1991 《勞動法論》,台北:政大勞工研究所。
    楊世雄
    1990 〈資本論與馬克思的階級理論〉,李英明編,《資本論導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楊逵
    1979 〈送報伕〉,葉石濤、鍾肇玫主編,《台灣文學叢書》,台北:遠景出版社。
    鄭貞銘
    2001 《百年報人[2] 跨世紀的報人》,台北:遠流出版社。
    劉燕南 編著
    1999 《台灣報業爭戰縱橫》,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
    潘淑滿
    2003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衛民
    1993 《工會組織與勞工運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衛民、許繼峰編著
    1999 《勞資關係與爭議議題》,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謝國雄
    1997 《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中央研究院。
    蕭新煌 主編
    1990 《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出版社。
    瞿海源
    1993 〈解析廣播電視工會的問題〉,《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報告。
    期刊、雜誌、報紙及研究報告
    王振寰
    1990 〈工人階級形成的分析--E.P. Thompson與新馬克思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四期,頁147-173。
    1992 〈社會權與社會運動〉。《當代》,第69期,頁54-63。
    王振寰、趙剛
    1992 〈利益的社會建構與勞工集體行為〉。《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行為研究組小型專題研討會系列之五:社會運動》,台北˙南港:中研院民族所。
    王維菁
    2000 〈拆的拆、合的合、併的併〉。《目擊者》,第19期,頁76。
    王雪美
    2000 〈公營媒體何去何從?〉。《目擊者》,第17期,頁37-38。
    王幼玲等
    1998 〈工會租界〉。《目擊者》,第8期,頁56-61。
    方艾瑋
    2001 〈一場騙局 自晚斷了氣〉。《目擊者》,第25期,頁32-33。
    方原
    1999 〈勞工意識尚未凝聚,媒體朋友仍須努力〉。《目擊者》,第13期,頁26-27。
    2001 〈中時財經記者三合一作業〉。《目擊者》,第15期,頁69-71。
    2000 〈媒體失業潮〉。《目擊者》,第23期,頁30-41。
    方原、陳志成、廖德明等
    2001 〈媒體冰風暴〉。《目擊者》,第24期,頁22-31。
    文崇一
    1993 〈官民階級與階級意識:中國的階級模式〉。《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72期,頁63-103。
    辛左毅
    1994 〈工會與新聞專業〉。《當代》,第102期,頁35-36。
    吳乃德
    1994 〈階級認知和階級認同:比較瑞典、美國、台灣和兩個階級架構〉,許嘉猶主編,《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頁109-145。台北:中研院歐美所。
    吳天宇 1999 〈大成報裁員動作多,士氣一瀉千里〉。《目擊者》,第10期,頁26-27。
    吳圳義
    1996 〈吳三連與1970年代中期以後的自立晚報—報業的社會責任與時代使命〉。《政大歷史學報》,第13期,頁135-155。
    吳永毅口述、翁慧雯整理
    1998 〈吳永毅談中時工會成立過程〉。《目擊者》,第7期,頁56-61。
    何榮幸
    1995 〈自主性新聞專業團體的組織過程與實踐經驗—以「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為例〉。《新聞學研究》,第52期。
    1998 〈勞工意識是新聞自由的基石〉。《目擊者》,第7期,頁52-55。
    2003 〈有人問我關於記者啟蒙系列之六—徐瑞希勞工意識篇〉。《南方電子報》,2003年5月19日。
    何明修
    2002 〈奧森、涂爾幹與集體行動的邏輯〉。《社會學報》,第32期,頁115-14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呂傑華
    1998 〈報業發展與經濟變遷—論報禁解除十週年台灣報業生態及展趨勢〉。《民意研究季刊》,第204期,頁77-99。台北:民意月刊社。
    李金銓
    1992 〈從威權體制下解放出來—台灣報業的政經觀察〉。朱立、陳韜文主編。《傳播與社會發展》,頁81-94。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成立廿五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凈瑜等
    2001 〈明日報收攤 壹傳媒搶灘〉。《目擊者》,第22期,頁17-35。
    邱文心
    2000 〈自由全面組版 美編面臨裁員〉。《目擊者》,第15期,頁72-73。
    邱奕嵩
    1998 〈報禁開放十年 十大風雲現象〉。《目擊者》,第3期,頁12-27。
    2000 〈九○年代報業回顧〉。《目擊者》,第15期,頁29-31。
    邱淑芬
    1995 〈解析勞基法制定與修訂之政治過程〉。中研院民族所主辦小型專題研討會系列之十四:普羅化、勞動法、與勞動體制—台灣的勞動研究之二》。
    林富美
    2002 〈台灣媒體工會意識與集體行動之初探〉。《新聞學研究》,第73期,頁63-94。
    林拓實
    1999 〈創社七十年 中央大裁員〉。《目擊者》,第11期,頁9-13。
    林忠正
    1990 〈台灣工會運動與勞資爭議之分析〉。《勞工研究》98,頁25-46,台北:文化大學勞工所。
    林富美
    2000 〈平面媒體工會組織如何因應產業變動下之媒體勞動者權益—以聯合、中時、自立工會為例〉。世新大學傳管系主辦,《迎接21世紀之傳播媒體研討會論文》,頁1-26。
    林富美、鄭彬、吳幸樺等
    1999 〈自早停刊、台時整頓、大成縮編〉。《目擊者》,第10期,頁7-19。
    涂建豐
    1994 〈新聞專業與工會運動〉。《當代》,第104期,頁144-147。
    1995 〈編輯室公約運動〉、〈新聞自主的挑戰與回應訪談〉。《新聞學研究》,第52期。
    徐國淦
    1997 〈記者工會的「藍白說」--媒體工會現況〉。《目擊者》,創刊號,頁96-97。
    1998 〈媒體工會的發展與困境〉。《目擊者》,第3期,頁29。
    高一鳴
    2001 〈余紀忠大撤軍 業外投資失利〉。《今週刊》,06/25-07/01。
    夏林清
    1990 〈一個自主工會抗爭歷程的案例調查報告—結構性衝突與個人學習〉。《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二期。
    張上耕
    1999 〈資方高姿態 記者好悲哀〉。《目擊者》,第11期,頁16-17。
    張忠棟
    1988 〈新聞自由與報業自主工會〉。《當代》,第28期,頁87-102。
    張晉芬
    1992 〈冷漠的員工、乏力的工會:由勞動市場的觀點分析工會的運作〉。《中國社會學刊》,第16期,頁76-79。
    張曉春
    1988 〈工會邁向自主化是擋不住的潮流〉。《財訊》,1988:3,頁109-112。
    許嘉猶
    1994 〈階級結構的分類,定位與評估〉,許嘉猶主編,《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頁21-68。台北:中研院歐美所。
    許主峰
    1987 〈勞工意識猛然抬頭〉。《財訊》,1987:9,頁106-109。
    習賢德
    1996 〈台灣新聞傳播事業的勞資問題:以聯合報及自立晚報為例〉《輔仁學誌》,第25集,頁115-146。台北:輔大文學院。
    夏林清
    1989 〈一個自主工會抗爭歷程的實例調查報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二期,頁127-155。
    彭明輝
    1997 〈政經環境與報業經營:以聯合報系為中心的討論〉。《政大歷史學報》,第14集,頁303-325。台北:政大歷史系。
    馮建三
    1994 〈從報業自動化與勞資關係反省傳播教育〉。《新聞學研究》,第49集,頁1-29。台北:政大新聞系。
    1998a〈報紙勞工新聞質量分析1953-1998,特別兼及秋鬥新聞1988-1998〉。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1998b〈媒體工作者工作權問題的初步探討:特別以英美兩國的歷史經驗對照台灣的當代情境〉。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2001a〈四家報紙勞工新聞量的歷史分析:1953-1998〉。《傳播研究集刊》,第7集。台北:政大傳播學院。
    2001b〈台灣媒體工作者階級意識之初探—以三家工會刊物為例〉。《邁向21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
    黃光國
    1997 〈由「侍從主義」到「黨派主義」:分析台灣政治賽場上權力遊戲的概念架構〉。《思維方式及其現代意義:第四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毅志
    1996 〈社會流動、社會網絡與工人意識〉。《台灣社會學刊》,第20期,頁85-123。
    程灝
    1985 〈勞基法與大眾傳播業〉。《報學》,7(4:2-5)。
    陳日新
    1999a 〈記者黑白調台時員工心慌慌〉。《目擊者》,第10期,頁20-21。
    1999b 〈王玉發惡整 員工有一套〉。《目擊者》,第11期,頁19-21。
    陳金福
    1985 〈我國工會運動之回顧〉。《勞工研究》81,頁55-67。
    楊國樞
    1988 〈以自主的新聞工會提振新聞自由〉。《當代》,第31期,頁82-98。
    樊劍萍
    1998 〈不公平的考績,不合理的資遣〉。《目擊者》,第4期,頁86。
    劉昌德
    2002 〈工作權不保,媒體人陷愁城〉。《目擊者》,第30期,頁46。
    鄭為元
    2003 〈傳統連帶、市場與東亞企業勞資關係的特殊性和普同性〉。《政大勞動學報》,第13期,頁1-35。台北:政大勞工所。
    蕭志高
    1999 〈民眾日報屯田 記者權益擺盪〉。《目擊者》,第13期,頁36-38。
    瞿海源
    1990 〈解析廣播電視工會的問題〉,收於《解構廣電媒體》,鄭瑞城等人,頁279-316。台北:澄社。
    簡慧卿
    1988 〈我國新聞產業工會探討〉。《報學》,8(1:36-43)。
    蘇正平
    1995 〈新聞自主的理論與實踐〉。《新聞學研究》,第52期。
    蘇秀琴
    1999 〈資方假調動 真開除〉。《目擊者》,第12期,頁59-60。
    2000a 〈台時資方假調動真解雇,勞委會終還記者公道〉。《目擊者》,第17期,頁90。
    2000b〈台時遣散記者 條件空前優惠?〉。《目擊者》,第19期,頁73-75。
    2001 〈台時再度遣散記者波連波〉。《目擊者》,第21期,頁71-74。
    論文
    王琴心
    1995 《階級經驗與階級意識:以台灣第一代自主工會積極行動者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政憲
    1997 《台灣勞工集體行動1950-1996》。私立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彪
    1999 《媒體產業結構與報業策略管理與—以中國時報集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雅倫
    1995 《報業電腦化的影響:一個報紙的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靚慧
    1996 《環境變遷下報社組織變革之研究—探討組織決策過程與人力資源規劃》。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覲鼎
    1999 《我國報社從業人員參與工會之研究—以某報系產業工會為例》。私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蓉
    1998 《報業能否基業長青?報禁開放十年,看中時與聯合報系的變與不變》。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花妹
    1996 《「自主」工會運作的性別政治──台南紡織廠工會的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偉成
    1998 《白領勞工的階級認同和工會參與-台北市銀行員工會運動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碧華
    1992 《結構/個人:影響我國新聞從業人員專業化程度及其對新聞產業工會態度之相關因素研究—以「中國時報」、「自立報系」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山
    1996 《受雇者對公司與工會之雙重承諾》。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慧
    1993 《台灣報社的生產政治—一個腦力勞動控制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
    陳萬達
    2000 《中文報紙編務自動化之研究-以中時報系為例》。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育德
    2000 《工人如何形成政治行動?—台南縣自主工會運動的個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郁毓
    2002 《台灣報業的生產科技、勞動過程與性別分工:以聯合報家父長的生產體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綠君
    1990 《中文報業電腦化之研究:電腦化對組織結構變遷之影響》。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慧卿
    1991 《我國新聞從業人員組織工會之研究:以報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Braverman, H. 1974. Labor and Monopoly Capital. NY, Monthly Review Press.
    Calhoun, Craig.1982. The Question of class struggl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andavarkar, Rajnarayan. 1997. ”The Making of the Working Class”: E. P. Thompson and Indian History. History Workshop Journal, 43, spring, 177-196.
    Cooper, Frederick. 1995.Work, Class and Empire: An African Historian`s
    Retrospective on E.P.Thompson. Social History, 20, 2, May, 235-241.
    Crompton, R & Gubbary, J. 1977. Economy and class structure. London: Macmillan.
    Fantasia, Rick. 1988. Cultures of Solidar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iddens, Anthony. 1987. Social Theory and Modern Sociolog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urney, Joan Neff, and Kathleen J. Tierney.1982.”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A Critical Look at Twenty Years of Theory and Research,”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23(Winter):33-47.
    Holton, Bob.1981. History and Sociology in the Work of E.P.Thompson.
    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Sociology,17,1,Mar,46-55.
    Hurst, Charles E.1979. The anatomy of Social Inequality. The C. V. Mosby Company.
    Marshall, Gordon. 1997. Repositioning Class. SAGE Publications.
    Mcadam, Doug.1983.”Tactical Innovation and the Pace of Insurge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6): 735-754.
    Mcadam, Doug. , McCarthy, John D., and Mayer N. Zald. 1996.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 political opportunities, mobilizing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framing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Carthy, John D., and Mayer N. Zald. 1977.”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A Partial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6):1212-1241.
    Miliband, R.1969. The State in Capital Society. New York: Basic Books.
    Porpora, Douglas V. 1985. The Role of Agency in History: The
    Althusser-Thompson-Anderson Debate.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Social Theory, 6, 219-241.
    Przeworski, Adam. 1985. Capitalism and Social Democracy. Cambridge;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Paris : Editions de la 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 1985.
    Savage, Mike. 2000. Class Analysis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So, Alvin Y & Hikam, Muhammad. 1989. ”Class” in the Writings of Wallerstein and Thompson: Toward a Class Struggle Analysis.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32, 4, winter, 453-467.
    Spohn, Willfried. 1990. Toward a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Working-Class Formation. Critical Sociology, 17, 3, fall, 75-90.
    Steinberg, Marc W. 1997. “A Way of Struggle”: Reformations and Affirmations
    of E. P. Thompson`s Class Analysis in the Light of Postmodern Theories of Language.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48, 3,Sept, 471-492.
    Thompson, J.B. 1984. “Ch.3 Theories of ideology and methods of discourses analysis - toward 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ideology”. In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 Polity Press, Cambridge, in association with Basil Black Well, Oxford.
    Thompson, E.P. 1978. The Poverty of Theor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89254008
    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5400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5400801.pdf18KbAdobe PDF21072View/Open
    25400802.pdf22KbAdobe PDF21053View/Open
    25400803.pdf19KbAdobe PDF21018View/Open
    25400804.pdf36KbAdobe PDF21003View/Open
    25400805.pdf130KbAdobe PDF21762View/Open
    25400806.pdf84KbAdobe PDF225080View/Open
    25400807.pdf284KbAdobe PDF22725View/Open
    25400808.pdf106KbAdobe PDF21664View/Open
    25400809.pdf38KbAdobe PDF21580View/Open
    25400810.pdf113KbAdobe PDF21555View/Open
    25400811.pdf229KbAdobe PDF2251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