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61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2704/143671 (78%)
造访人次 : 49753219      在线人数 : 108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11


    题名: 國中學生處理導師生衝突方式之研究
    作者: 黃美雯
    Huang, Mei-Wen
    贡献者: 關秉寅
    Kuan, Ping-Yin
    黃美雯
    Huang, Mei-Wen
    关键词: 導師生衝突
    學校規模
    管教方式
    導師生衝突頻率
    導師生關係
    衝突處理方式
    日期: 2002
    上传时间: 2009-09-18 10:44:17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目前國中學生處理導師生衝突方式之現況,並分析不同學校規模、導師管教方式、導師生衝突頻率與導師生關係對國中學生處理導師生衝突方式的影響。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之「國中學生處理導師生衝突方式問卷」為蒐集資料的工具,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台中縣市5所公立國民中學學生717名為調查的樣本,經統計分析後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國中學生處理導師生衝突方式方面
    國中學生處理導師生衝突的方式,依序是「不採取行動」、「協議溝通」、「報復」。
    二、學校規模影響方面
    (一)就讀大型學校的國中學生,明顯比小型學校學生易採用「不採取行動」之衝突處理方式。
    (二)學校規模在「報復」與「協議溝通」之衝突處理方式上沒有顯著差異。
    三、導師管教方式影響方面
    (一)國中導師管教方式以「民主」居多、「專制冷漠」次之、「放任」最少。
    (二)國中學生與專制冷漠管教方式的導師發生衝突時,較易使用不採取行動、報復之衝突處理方式。
    (三)國中學生與民主管教方式的導師發生衝突,較不會使用報復之衝突處理方式,較易使用協議溝通之衝突處理方式。
    (四)國中學生與放任管教方式的導師發生衝突,較易使用協議溝通之衝突處理方式。
    四、導師生衝突頻率影響方面
    (一)國中學生有導生衝突經驗者佔六成,導師生衝突頻率依次為「從來沒有」(37.6%)、「每年數次」(28.4%)、「每月數次」(16.2%)、「每週數次」(13.0%)、「每天數次」(4.9%)。
    (二)導師生衝突頻率愈高的國中學生,明顯比導師生衝突頻率低的國中學生易使用不採取行動、報復之衝突處理方式。
    五、導師生關係影響方面
    (一)導師生關係欠佳的國中學生,明顯比導師生關係良好的國中學生易使用不採取行動之衝突處理方式。
    (二)導師生關係良好的國中學生,明顯比導師生關係欠佳的國中學生易使用協議溝通之衝突處理方式。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給未來研究之建議
    研究對象範圍可再擴大,研究方法可質量並重,亦可納入家庭管教方式、同儕關係,以及與其他教師關係等研究變項的討論。
    二、給實務單位之建議
    (一)給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縮小學校規模,減低學生問題行為。
    (二)給學校行政單位之建議
    慎選導師,以服務年資較長的女性導師為優先人選,並且多舉辦輔導知能相關研習活動。
    (三)給國中導師之建議
    正視衝突,與學生共謀解決之道。鼓勵學生理性溝通,適當的情緒表達。並且運用民主方式管教學生,避免使用專制冷漠方式管教學生。最後即是導師應以身作則,善盡導師之責。
    參考文獻: 中等以上學校導師制實施辦法(1981)。
    方吉正(1998)。小校好嗎?從教育品質效應的角度觀之。教育資料文摘,40(3),135-145。
    王振鴻(1989)。國中校長領導型式、教師同理心與教師衝突反應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叢桂(1998)。師生間的衝突事件與處理。學生輔導雙月刊,57,42-57。
    台中市教育局(2002)。台中市各級學校概況。2002年11月21日,取自http://km.tceb.edu.tw/school/showdata/show_list.php?level=jh
    台中縣教育網路中心(2002)。學校概況。2002年12月2日,取自http://www.tcc.edu.tw/school_query/show_nor.php。
    江文雄(1999)。師生關係重要法則。測驗與輔導,152,3159-3163。
    江嘉杰(1998)。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衝突反應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子我(1969)。中學「導師責任制」。訓育研究,7(4),8-10。
    吳百祿(1996)。衝突管理。載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
    吳其鴻(2001)。民主校園中教師管教的兩難。台灣教育,612,44-51。
    吳忠泰(2002)。國民小學教師對師生衝突來源知覺及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武典(1992)。散播愛的種子—談輔導理念與方法。台北:張老師。
    吳昭明(1994,5月8日)。南市安順國中女生教唆男生校園揮刀殘殺女老師。中國時報,9版。
    吳清山(1984)。台北市國民中學導師專業教育背景與管教態度對學生生活適應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5,123-135。
    林美珠(1988)。國小六年級師生教學方式一致性、師生關係及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靜茹(1993)。國民中小學校長人際衝突管理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洪錦沛(1995)。台灣省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工作情境衝突知覺之研究—以衝突理論為途徑。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胡峻豪(1997)。國民小學校長之衝突管理策略及其成效。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1989)。
    張玉茹(1996)。國民中學導師領導型態與學生學業成就相關研究(上)。教育資料文摘,38(6),158-181。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二版)。台北:東華。
    張振成(1994)。國民中學導師制之探討。台灣教育,527,41-44。
    張照璧(1999)。國小學童師生衝突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慧文(1984)。國小師生領導類型、師生關係及班級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德銳(1994)。教育行政研究。台北市:五南。
    張鐸嚴(1985)。國民小學教師與行政人員間衝突管理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師法(1995)。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2000)。
    莊宗憲(1998)。數字看教育。天下雜誌「海闊天空Ⅱ跨世紀希望工程師」教育特刊,208-222。
    莊玲珠(2000)。國中生親子衝突來源及其處理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奎熹、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陳嘉皇(199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衝突管理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榮裕(1998,4月22日)。遭學生掌摑女教師請辭。中國時報,17版。
    彭懷真等(譯)(1991)。P. J. O’Connell著。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
    曾俊彰(1994,10月13日)。書包內裝木板從背後暗算學生打昏老師。中國時報,6版。
    黃德祥(199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麗莉(1999)。人際和諧與衝突。台北:桂冠。
    賈紅鶯(1996)。師生衝突的成因與輔導—客體關係理論取向。諮商與輔導,123,12-20。
    楊雅惠(1995)。婚姻衝突現象與因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鄔佩麗、洪儷瑜(1996)。校園暴力行為之預防、診斷及處理策略模式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廖榮利(1986)。心理衛生。台北:千華。
    劉念肯(1996)。師生衝突的「人」的因素。諮商與輔導,123,21-24。
    劉福鎔(1996)。小學教師的A型人格特質、師生關係與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歐申談(譯)(1993)。T. Gordon著。教師效能訓練。三重市:新雨。
    蔡明若(1994)。國小學童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鑫城(199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師生關係對學校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州融(1983)。國民中學導師角色踐行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高橋(1994)。社會學。台北:巨流。
    關秉寅(1999)。台灣社會民眾處理人際糾紛態度之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2,127-171。
    關秉寅(2001)。青少年處理人際糾紛之方式初探。應用心理研究,11,141-173。
    關秉寅(2002,10月)。青少年以對立方式處理人際糾紛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主辦之「2002犯罪問題研究」研討會,台北。
    蘇福壽(1998)。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親師衝突因素及其處理方式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Black, K. A. (2000).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behavior dur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asks with best friends. Adolescence, 35(139), 499-512.
    Deutsch, M. (1969). Conflicts: productive and destructiv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5(1), 7-41.
    Edington, E. D., & Gardener, C. E. (1984). The relationship of school size to scores in the affective domain from the Montana testing service examination. Education, 105(1), 40-45.
    Hargreaves, D. H. (1972).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education. London ; Boston: Routledge and Kagan Paul.
    Hellriegel, D., Slocum, J. W., & Woodman, R. W.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th ed.). Cincinnati, Ohio: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Lindeman, M., Harakka, T., & Keltikangas-Järvinen, L. (1997).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reactions to conflict situations: aggression, prosociality, and withdrawal.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6(3), 339-351.
    Nakkula, M. J., & Nikitopoulos, C. E. (2001). Negotiation training and interpersonal develop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early adolescents in Argentina. Adolescence, 36(141), 1-20.
    Ohbuchi, K., & Yamamoto, I. (1990). The power strategies of Japanese children in interpersonal conflict: effects of age, gender, and target.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1(3), 349-360.
    Owens, R. G. (1998). Organization behavior in education (6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ondy, L. R. (1967).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concepts and model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2), 296-320.
    Rahim, M. A. (1983). A measure of styles of handl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2), 368-376.
    Reed, R. J., & Avis, J. P. (1978). A modest strategy for reducing school conflict. NASSP Bulletin, 62(415), 28-36.
    Robbins, S. P.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ollinson, D., Edwards, D., & Broadfield, A. (1998). Organisational behaviour and analysi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Steinberg, L. D. (1989). Adolescence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Stevahn, L., Johnson, D. W., Johnson, R.T., & Schultz, R. (2002). Effects of conflict resolution training integrated into a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2(3), 305-331.
    Tezer, E., & Demir, A. (2001). Conflict behaviors toward same-sex and opposite-sex peers among male and female late adolescent. Adolescence, 36(143), 525-533.
    Tezer, E. (2001). Conflict behavio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opularity. Adolescence, 36(144), 697-706.
    Thomas, K. (1976).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In M. D. Dunnette (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pp. 889-935). Chicago, Illinois: Rand McNally College Publishing Co.
    Verderber, R. F., & Verderber, K. S. (1995). Inter-act 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7th ed.). California: Wadsworth.
    Wexley, K. N., & Yukl, G. A. (197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ersonnel psychology.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Inc.
    Yuen, E. (1992). Conflict-handling processes. In R. I. Westwood (Ed.), Organisational behaviour: southeast Asian perspectives (pp. 362-379). Hong Kong: Longman Group (Far East) Ltd.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89254012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5401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5401201.pdf8KbAdobe PDF2845检视/开启
    25401202.pdf12KbAdobe PDF2876检视/开启
    25401203.pdf18KbAdobe PDF21611检视/开启
    25401204.pdf52KbAdobe PDF22006检视/开启
    25401205.pdf124KbAdobe PDF21702检视/开启
    25401206.pdf55KbAdobe PDF21071检视/开启
    25401207.pdf18KbAdobe PDF21004检视/开启
    25401208.pdf24KbAdobe PDF21628检视/开启
    25401209.pdf34KbAdobe PDF21178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