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0941/141868 (78%)
造访人次 : 47478006      在线人数 : 110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400


    题名: 「在地老化」老人服務模式發展元素初探--以財團法人華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服務經驗為例
    作者: 李秀娟
    贡献者: 黃秉德
    李秀娟
    关键词: 在地老化
    社區網絡
    社區領袖
    日期: 2006
    上传时间: 2009-09-18 14:55:50 (UTC+8)
    摘要: 由於臺灣高齡化社會的人口結構現況、失能老人照顧需求倍數成長、再者社會型態變遷家庭照顧功能減弱、加上正式照顧體系尚未完整且社區網絡連結不強,並且「在地老化」的世界政策潮流值得政府及民間重視等社會背景下,本研究以瞭解華山基金會在地老化服務模式歷程及現況、分析該模式特色及在地老化發展元素並對未來繼續推動在地老化服務提供建議等為研究目的,試圖歸納及分析在地老化服務經驗,提供台灣未來推動在地老化服務參考。

    「在地老化」概念與理論在台灣都尚未發展成熟,故本研究選擇質性「個案研究」,立意抽樣「深度訪談」推動者探索其經驗及發展元素。選擇華山基金會為個案的理由 ,仍該會成立至今八年,一直積極從事「在地老化」之老人社區照顧服務,在台灣堪稱極具創新性及代表性。並輔以「焦點團體訪談」,邀請對本研究主題有深入瞭解之老人實務專家參與,擴充觀察以得充分資訊及確保有效性。

    本研究結果分為六個部份,分別為個案現況及歷程的分析、推動在地老化面臨的情境、那些人格特質能力有助在地老化推動、社區網絡經營歷程及成功或失敗經驗、如何運用社區資源滿足老人需求、推動在地老化期待增加的助力阻力及瓶頸。在結論中分析華山模式特色及「在地老化」、「社區網絡」、「社區領袖」三者關係,瞭解「在地老化」需求造就社區領袖之形成,社區領袖繼續貢獻老人服務,讓在地老化推動更順利,社區領袖強化社區網絡,社區網絡的建全有助於老人順利在地老化,在地老化的需要促使社區網絡的建立等相關性。並對華山基金會提出人才遴選及培訓、組織管理制度及建站策略等三方面建議;對政策提出規劃多元社區服務方案滿足老人在地老化需求、社區領袖人才的培育、社區網絡資源整合及連結的建構等三項建議。
    As the aged population in Taiwan, the need to care for the disabled aging persons is increasing fast. Nowadays,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family care functions and the fragmented formal caring systems, “aging in place” is a word trend worth to be referred to our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e study tried to analyze and induce the service experiences of “aging in pla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service model, historic track, servic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factor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uashan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and to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aging-in-place” service in the futur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clude six points, which are the case situation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status for driving “aging-in-place” service, and which personal traits that may assist “aging-in-place” servic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experiences in managing the community nets, how to satisfy the old people by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he assisted powers, obstructed factors in improving “aging-in-place” service.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Huashan’s model, charact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ing-in-place”, social network, and community leaders, and list three suggestions to be a reference for both Huashan and policy making in the future.

    Key Word
    Aging in place; Social network;Community leader
    參考文獻: 官方資料
    內政部統計處(2000),台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摘要分析。
    內政部統計處(2002),臺閩地區撫養比變動統計分析。
    內政部統計處(2003),臺閩地區身心障礙者人數統計分析。
    內政部(2000),老人福利法:總統華總一義字第8900110150號令修正公佈。
    內政部(2004),台閩地區近二十年來老年人口變動狀況分析。
    內政部(2004),主要國家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
    內政部(2004),臺閩地區近二十年來老年人口變動狀況分析。
    內政部(2004),主要國家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
    內政部(2005),度中央對直轄市、縣(市)政府執行社會福利績效考核報告。
    內政部(2005),台灣地區辦理老人福利服務成果。
    內政部(2005),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統計處編印。
    行政院(1994),社會福利政策綱領:台八十三內字第二九四五三號函修正核定。
    行政院(1998),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
    行政院(2004),社會福利政策綱領:臺內字第0930081882號函修正核定。
    行政院經建會(2002),建構完善之社會經濟安全體系:91年全國社會福利會議,議題四。
    行政院經建會(2004),中華民國台灣民國93年至140年人口推計。
    行政院經建會(2004),居家服務補助計畫之實施成效。
    行政院主計處(1999),八十九年臺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結果摘要。
    行政院主計處(2000),民國89年戶口及住宅普查。
    行政院主計處(2002),台灣地區人口就業狀況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2003),國民生活指標家庭生活概況。
    行政院主計處(2004),近十年家庭組織型態概況。
    衛生署 (1999), 衛生白皮書:長期照護跨世紀衛生建設。
    勞委會就業安定基金委員會(2005),照顧服務產業發展發案。
    吳淑瓊、王正、戴玉慈、呂寶靜、張媚、曹愛蘭、莊坤洋(2001),「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劃之評估」報告。
    中文書籍
    王玠、李開敏、陳雪真(1998),個案管理,台北:心理。
    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台北:五南。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
    甘炳光、莫慶聯(1994),社區工作的定義與目標,台北:五南。
    古永嘉譯(1996),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
    江明修(2001),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
    呂寶靜(1997),老人社區照顧-日間照顧服務之現在與展望,台北:五南。
    呂寶靜(2001),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台北:五南。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台北:亞太。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彼得‧杜拉非(2004),使命與領導-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台北:遠流。
    李開敏、王玠、王增勇、萬育維等譯 (1996),老人福利服務。台北:心理。
    余朝權譯(1986),領導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研究與評鑑,台北:桂冠。
    周月清(2000),社區照顧:源起與爭議。台北:五南。
    胡幼慧、姚美華(1996),胡幼慧主編。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台北:巨流。
    孫碧霞、廖秋芬、董國光(2001),非營利組織策略管理,台北:洪葉。
    徐 震(1998),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張月霞譯(1997),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台北:五南。
    張月霞譯(1997),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台北:五南。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
    陶蕃瀛(1992),社區發展之研究。台北:力行。
    陶蕃瀛譯(1996),組織結社:基層組織領導手冊。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
    康淑華、方凱弘(2003),帶領公益部門邁向成功之路:公共與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規劃指南,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詹姆士‧傑雷德博士(2001),世紀曙光-非營利事業管理,台北:五觀。
    雷尼‧漢生、約翰‧麥納馬拉(1998),夥伴:鄰里-公司合作模式的社區復甦實例,台北:創興。
    蔡宏進(1996),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區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蘇景輝(1996),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蕭新煌(2004),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期刊論文
    王增勇 (2000)。加拿大長期照護的發展經驗。社區發展,92,270-288。
    甘炳光 (1995)。社區照顧概念與推行原則。社區發展季刊,69,132-141。
    江亮演(2000)。日本高齡者照護社區化之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00,頁251-269。呂寶靜(1997)。《老人社區照顧模式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
    李孟芬(1993)。臺灣老人的非正式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李孟芬主編:台灣地區老人健康與生活研究論文集,5.1-5.21,臺中: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余清祥、黃意萍(2002),臺灣地區生育率推估方法的研究,人口學刊,25 民91.12 頁145-171。
    呂寶靜(1997)。老人家庭照顧者在社會服務體系角色之初探。主計月報,84卷6期,35-38。
    呂寶靜,詹火生編著(1997)。老人社區照顧─日照服之在展。迎接高齡社會的挑戰-1997年亞太國際老人照護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厚生基金會。
    呂寶靜(1998)。老人非正式和正式照顧體系關係之初探:從家人和日託中心工作員協助項目的比較分析出發。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卷1期,3-38。
    呂寶靜(2000)。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2),43-90。
    呂寶靜(2001)。老人使用日間照護決定過程—誰的需求?誰的決定,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181-229。
    林和蕙(2002)。嘉義地區失智患者照顧網路與服務體系之互動:由網路觀點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
    周月清(2000)。香港社區照顧緣起與發展現況及對台灣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92,頁215-232。
    周京安(1998)。美國長期找護的新趨勢—協助式養護。社區發展季刊,83,頁201-211。吳淑瓊、張明正(1997)。台灣老人健康照護之現況分析。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台灣老人研究叢刊系列(六):1-9。
    吳淑瓊、林惠生(1999)。台灣功能障礙老人家庭照護者的全國概況剖析。中華衛誌18, 44-53。
    吳淑瓊、陳正芬(2000)。長期照顧資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2000;92;19-31。
    吳淑瓊、莊坤洋(2001)。在地老化:台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顧的政策方向。台灣公期衛生雜誌,第20卷第3期,192-201。
    吳淑瓊、陳正芬(2000)。長期照護資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92,頁19-31。
    胡幼慧(1995)。家人照護失能老人的困境:一項質化與量化整合的研究。公共衛生,2:2,頁99-112。
    吳淑瓊(1994) ,從「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之執行看我國社區式長期照護體系之建構 , 社區發展季刊,106,頁88-96。
    吳淑瓊、王正、戴玉慈、呂寶靜、張媚、曹愛蘭、莊坤洋(2004),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理念與實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3:3 頁249-258。
    吳淑瓊(1999),我國老人長期照護政策措施的檢討與建議,長期照顧雜誌,3:2 民88.12 頁9-13。
    吳淑瓊、林惠生(1999),臺灣功能障礙老人家庭照護者的全國概況剖析,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8:1 民88.02 頁44-53。
    吳淑瓊,老人長期照護政策評估,社會福利,138 民87.10 頁2-9。
    吳淑瓊、陳正芬,長期照護資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92 民89.12 頁19-31。
    吳淑瓊 (1998)。老人健康及長期照護調查研究(第三年)。衛生署科技計畫成果報告。
    邱瑜瑾(1998)。台中市非營利組織資源網路連結分析-社會網絡取向,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9:頁117-165。
    施教裕(1993)。老人照顧需求評估及對策探討,載於王國羽主編,社會安全問題之探討,291-316,嘉義:中正大學社福系。
    施教裕(1994)。老人與家庭政策-家庭關係的內涵及意涵之探討,家庭與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施教裕(1999)。社會福利社區化的理念省思。社會福利,141:16-39。
    施教裕(2000)。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實務工作手冊─社區組織參與篇。台北:內政部
    胡幼慧(1995)。家人照護失能老人的困境:一項質化與量化整合的研究。公共衛生, 2:2, 頁99-112。
    胡幼慧、王孝仙、郭淑珍(1995/07)。家人照護失能老人的困境:一項質化與量化整合的研究。公共衛生, 22:2, 頁99-113。
    胡幼慧、王孝仙、郭淑珍(1995/07)。家人照護失能老人的困境:一項質化與量化整合的研究。公共衛生,22:2,頁99-113。
    胡幼慧、姚美華(1996),胡幼慧主編。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台北:巨流。
    洪得惠(2002)。探討社區文化形塑與推動社區文化活動之策略。社區發展季刊。第100期,頁206-1214。
    徐慧娟、吳淑瓊(1998)。提供社區式家庭支持方案能否減少機構式長期照護服務之使用意願?中華衛誌17, 326-335。
    陳世堅(1998)。個案管理導向之老人長期照顧系統模式之探討,臺灣地區老人服務輸送體系及網路的建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7-28,臺中:東海大學社工系。
    陳敏靜、李碧霞、張淑卿、莊瑞菱(2001)。社區健康意識量表之發展與測試,新台北護理期刊,3:2 民90.08 頁77-87。
    陳燕禎(2004)。台灣地區社區式老人長期照顧模式發展之探討,發表於香港大學主辦,全球華人孝親學術研討會,香港。
    陳明珍(2005)。從資源網絡連結看社區照顧網之建構-以台南縣村里關懷中心實施運作為例,內政部社區發展季刊,110,476-491。
    黃源協(2004)。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107,78-87。
    張宏哲(2002)。社區老人使用福利服務的情形及相關因素之探討-以臺北縣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8,193-232。
    黃源協(2004)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頁78-87。
    曾華源。(2000),社區資源網絡建構之基本概念,內政部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實務工作手冊,p9-10。
    曾竹寧(2000)。(失能老人社區照顧服務綱絡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工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曾竹寧(1998)。老人長期照顧服務非正式支持系統之探討,「臺灣地區老人服務輸送體系及網路的建立」論文集,東海大學社工系,36-50。
    曾竹寧(2000),老人長期照護服務非正式支持系統之探討,東海社會科學學報,19 民89.04 頁169-180
    詹秀員(2001)。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蘇麗瓊 黃雅鈴(2005)。老人福利政策再出發-推動在地老化政策,內政部社區發展季刊,110,5-13。
    蘇景輝(1999)。社區照顧實務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7,225-236
    羅凱南(2001)。社會支持、人格特質、個人屬性對老年人心理幸福滿足感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雅芬、吳淑瓊(1999)。影響子女照顧失能老人父母意願之因子。中華衛誌,18:3,頁189-198。
    譚開元,新世紀健康照護計畫之初步構想,國防醫學,31:5 民89.11 頁361-367。
    蕭玉煌(1999),組織再造-社區組織工作省思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87,16-34。
    饒瑞昌(1998)鄉村社區的權利結構與領導體系變遷-以新卑鄉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
    英文
    Sauer, W.J. & Coward, R.T. (1985) , Sov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the Care of the Elderly, N.Y: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Hernandez, E. (1998), “Asset and Obstacles in community leadership”,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Vol.26, No.3, pp.269-280.
    Kirk, P. & Shutte, A. M. (2004), “Community leadership develop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 Vol.39 ,No.3, pp.234-251.
    Wu, S.C. & Chu, C.M. (1996),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long-term care arrangements for the elderly in Taiwan, pp.62-6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92932016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2932016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93201601.pdf267KbAdobe PDF21023检视/开启
    93201602.pdf101KbAdobe PDF21019检视/开启
    93201603.pdf77KbAdobe PDF21171检视/开启
    93201604.pdf12KbAdobe PDF2821检视/开启
    93201605.pdf301KbAdobe PDF21439检视/开启
    93201606.pdf389KbAdobe PDF21581检视/开启
    93201607.pdf419KbAdobe PDF212980检视/开启
    93201608.pdf426KbAdobe PDF25194检视/开启
    93201609.pdf2383KbAdobe PDF24119检视/开启
    93201610.pdf651KbAdobe PDF22049检视/开启
    93201611.pdf374KbAdobe PDF22926检视/开启
    93201612.pdf330KbAdobe PDF23279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