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658/141571 (78%)
Visitors : 47228299      Online Users : 27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577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77


    Title: 韓愈之古文變體研究
    Authors: 謝敏玲
    Contributors: 張雙英
    王基倫

    謝敏玲
    Keywords: 古文
    韓愈
    變體
    散文
    唐宋八大家
    古文家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8 15:22:50 (UTC+8)
    Abstract: 本論文是以韓愈古文變體為研究範圍,企圖從學術的角度切入,希望能得到些許研究成果。
    本論文的論述方式將先研探「變體」二字的意義,希望能對古文變體先提出一個明確的概念。其次為找出古文的各體類在唐代之前,尤其是魏晉六朝、以及唐代時原本應該遵循的文體規範,然後用它們來對照韓愈古文作品的改變。此時,將參照唐朝之前,尤其是魏晉六朝的古文作品,以及唐朝之前和之後歷代文人對古文文體規範的解釋,尤其是從其對古文變體篇章的判定,來推論出正體的文體規範。以這些為基礎,把韓愈的古文變體之定義清晰地推斷出來,再進一步判讀出韓愈古文變體在各類的篇章有哪些,並分析這些篇章如何變體,有何方法與特色。接著,論述古文變體的產生原因,並藉以探討韓愈古文變體的產生原因。最後,則具體歸結韓愈古文變體體類的特色、變異文體的方法、所反映的文學觀念與其風格,並探討各類古文變體的影響,以期對韓愈古文變體有更深入的認識與論述成果,並藉以對古文變體能思索出一些基本概念。據此,本論文的架構除第一章為緒論,其餘各章乃是依照韓愈古文的各體類做為章節,並在該章節中討論變體篇章及其特色,然後是探討古文變體及韓愈古文變體產生原因,希冀能於最後章節研探出韓愈古文變體意義與影響等成果,並歸納出古文變體的一些概念。
    Reference: 參考書目舉要
    一、古籍(按作者年代排列,本論文四部叢刊採用書同文公司之四部叢刊電子版,四庫全書採用迪志文化公司的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文選註。梁‧昭明太子蕭統編,唐李善註。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
    文心雕龍。梁‧劉勰。台北:開明書店。1968。
    文章縁起。梁‧任昉。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
    東雅堂昌黎集註。唐‧韓愈。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唐‧韓愈。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增廣註釋音辯唐柳先生集。唐‧柳宗元。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唐文粹。宋‧姚鉉編。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
    黃氏日抄。宋‧黃震。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
    古文關鍵。宋‧呂祖謙。台北:鴻學出版公司。1989。
    修辭鑑衡。元‧王構。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
    文說。元‧陳繹曾。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
    元文類。元‧王理。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
    金石例。元‧潘昻霄。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
    文體序說三種。明‧吳訥等著。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
    唐宋八大家文鈔。明‧茅坤。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
    墓銘舉例。明‧王行。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明‧張溥輯。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
    輟耕錄。明‧陶宗儀。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雜事之屬。
    古文雅正。清‧蔡世遠。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
    義門讀書記。清‧何焯。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雜考之屬。
    唐宋文醇。清‧愛新覺羅弘曆。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
    經史百家雜鈔。清‧曾國藩。四部備要,集部,上海中華書局據原刻本校刊。
    弗堂類稿。清‧姚華。台北:大華印書館。1920年,聚珍倣宋印本。
    古文評注全集。清‧過珙評選,唐壽銘校訂。上海會文堂書局石印本。1924。
    求闕齋筆記讀書錄。清‧曾國藩。台北:廣文書局。1969。
    古文範。清‧吳闇生。台北:中華書局。1970。
    援鶉堂筆記‧韓集。清‧姚範。台北:廣文書局。1971。
    古文觀止。清‧吳楚材、吳調侯。台北:華正書局。1974。
    韓文起。清‧林雲銘。日本東京:古典研究學會出版,汲古書院印行。1977。
    畏廬續集。清‧林紓。台北:文津出版社。1978。
    重校古文辭類纂評註。清‧姚鼐。台灣:中華書局。1993。
    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昌黎先生全集錄。清‧儲欣。台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
    韓柳文研究法。清‧林紓。台北:廣文書局。1998。
    文史通義。清‧章學誠。台北:世界書局。1984。
    二、近人論著(按書名筆畫排列)
    中國文學通論。兒島獻吉郎。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
    中國近代文學論著精選。郭紹虞等選編。台北:華正書局。1982。
    中國歷代文學論選。郭紹虞等選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刷。
    中國散文史。陳柱。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
    中國古代文體學。褚斌杰。台北:學生書局。1995。
    中國文學的美感。柯慶明。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文體論纂要。蔣伯潛。台北:正中書局。1979。
    文學理論發展論。錢中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
    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陶東風。大陸: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文體的自覺與抉擇。何鎮邦。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文體論。薛鳳昌。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台二版。
    文體與文體的創造。童慶炳。大陸: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刷。
    六朝文學觀念論叢。顏崑陽。台灣:正中書局。1993。
    古文通論。馮書耕、金仞千。台灣:雲天出版社。1971。
    古文辭類纂研讀法。馮書耕。台北:雅言出版社。1981。
    古代散文文體概論。陳必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初版三刷。
    石學蠡探。葉國良。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
    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黃啟芳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
    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資料彙編。柯慶明、曾永義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
    金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林明德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
    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葉慶炳、邵紅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
    清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葉慶炳、吳宏一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
    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何寄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唐宋古文新探。何寄澎。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2刷。
    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李建盛。大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涵芬樓文談。吳曾祺。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台二版。
    隋唐五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羅聯添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
    當代西方美學新範疇辭典。司有侖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漢唐文學的嬗變。葛曉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二刷
    論文雜記。劉師培。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文學批評文體論。蔣原倫、潘凱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刷。
    歐陽修資料彙編。洪本健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
    韓柳歐蘇古文論。陳幼石。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韓昌黎文彙評。葉百豐。台北:正中書局。1990。
    韓昌黎文集校注。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台北:世界書局,1992。
    韓柳古文新論。王基倫。台北:里仁書局。1996。
    韓愈古文校註彙輯。羅聯添編。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
    韓愈資料彙編。吳文治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刷。
    讀者反應理論。龍協濤。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0。
    三、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按出版年代排列)
    韓愈的「古文」理論和實踐。季鎮淮。《北京大學學報》 。1958年第二期。
    論我國古今散文體類分合之價值原則及方法。王更生。《孔孟學報》第54期。1987年9月。
    澹宕多奇,不類舊常—試論韓昌黎碑誌創作的成就。龔德才。《中國文學研究》。1987年第一期。
    韓愈文分體研究。柯萬成。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唐代古文家開拓散文體裁的貢獻。朱迎平。《文學遺產》1990年第一期。
    韓歐古文研究。王基倫。台灣大學博士論文。1991。
    中國古典文論中文類批評的方法。游志誠。《中外文學》,第12卷第7期。1991。
    〈破體與宋詩特色之形成—以「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以賦為詩」為例。張高評。《成大中文學報》第二期 。1994年2月。
    文體丕變與宋代文學新貌。王水照。《中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4期。
    魏晉南北朝序體結構演變及其創造性轉化。王基倫。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承辦,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文津出版社,頁31-54。1997年9月
    從「論文敘筆」看劉勰評論文類的方法與觀點。黃景進。《中華學苑》第51期。1998年2月。
    關於破體為文。劉路、朱玲。《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2期。1998年6月。
    文體學中的語言:文章或文學。陳萬珍。《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3期。1999年5月。
    談韓愈以文為戲的問題。方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六期。2000年3月。
    論《唐文粹》「古文」類的文體性質與其代表意義。兵界勇。《中國文學研究》第十四期。台灣大學文學研究所。2000年5月。
    唐代古文家的文體革新研究。李珠海。台灣大學博士論文。2001。
    「文體史:文體型態發展史」專題討論。吳承學。《學術研究》 。2001年第4期。
    復古思潮與文體意識—唐代古文運動與明代七子派文學復古運動的文體學省察。史小軍。《人文雜誌》 。2002年第3期。
    唐宋哀祭文的發展。葉國良。《台大中文學報》第十八期 。2003年6月。
    「論」、「說」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柯慶明。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2003年12月。
    「變」「正」之間—試論韓愈到歐陽修亭台樓閣記之體式規律與美感歸趨。許銘全。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九期。2004年12月。
    唐代散文演變關鍵之研究。兵界勇。台北:台灣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韓愈散文分期意義之探討。王基倫。第七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唐代學會。2005年10月28日
    「序」「跋」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柯慶明。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未著出版年月。
    簡論韓愈的「破體為文」。何春華。《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未著出版年月。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9151506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1506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1506101.pdf39KbAdobe PDF21111View/Open
    51506102.pdf103KbAdobe PDF21271View/Open
    51506103.pdf148KbAdobe PDF21409View/Open
    51506104.pdf1521KbAdobe PDF22379View/Open
    51506105.pdf1312KbAdobe PDF24680View/Open
    51506106.pdf1289KbAdobe PDF24043View/Open
    51506107.pdf1064KbAdobe PDF23104View/Open
    51506108.pdf1434KbAdobe PDF25368View/Open
    51506109.pdf2262KbAdobe PDF24893View/Open
    51506110.pdf1188KbAdobe PDF25538View/Open
    51506111.pdf1045KbAdobe PDF23920View/Open
    51506112.pdf1375KbAdobe PDF21482View/Open
    51506113.pdf2175KbAdobe PDF23446View/Open
    51506114.pdf1522KbAdobe PDF23795View/Open
    51506115.pdf294KbAdobe PDF2185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