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860510      Online Users : 103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915


    Title: 以企業特區觀點探討都市再發展策略
    Authors: 吳淑滿
    WU,SHU-MAN
    Contributors: 賴宗裕
    吳淑滿
    WU,SHU-MAN
    Keywords: 企業特區
    都市再發展
    政府角色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8 16:23:01 (UTC+8)
    Abstract: 在1980年代,英、美二國為解決二次世界大戰後所面臨的都市衰敗問題,遂選定符合條件之衰敗地區劃為「企業特區」(Enterprise Zone)。由政府於該區域內,在特定時間內降低政府管制標準及採用非直接性援助方式(如:稅賦減免、簡化規劃管制…等)來鼓勵投資開發,消除對經濟成長的障礙,藉此塑造良好投資環境,以減少廠商運作成本,吸引廠商與人口進駐,再以此帶動都市發展。
    以我國都市發展而言,政府採用許多都市政策來增加都市的吸引力以促進都市成長,然而卻無企業特區的實施。就台南市發展現況來看,早期的商業空間-中西區-受到歷史變遷與全球化所造成的後工業化都市空間再結構影響,開始面臨沒落的危機,人口、產業呈現負成長的趨勢,連帶造成都市發展緩慢停滯。爰此,本研究試圖引進國外企業特區制度,以作為我國擬定中西區再發展政策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首先由政府角色與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探討政府政策、區域經濟與都市發展之關連並回顧相關文獻,作為政府劃設企業特區之理論基礎。其次,進行英、美二國實施企業特區之分析,包含實施背景、方式、效益等,再檢視台南市都市發展之歷程,探討中西區發展現況,並藉由層級分析法(AHP)來建構出以企業特區推動台南市中西區再發展之目標體系,包含3個主目標、11個次目標、33個策略。
    本研究結果發現,企業特區以尊重市場機制及政府最小管制為核心概念,英、美二國對於企業特區有不同的發展定位與實施目標,就實施成效而言,英國認為該項計畫是有用的,但屬於不確定性之經濟發展計畫,美國則認為企業特區可為地區帶來正向的發展。經由層級分析法來分析專家問卷,本研究認為以企業特區推動台南市中西區再發展之策略可從以下方式著手:1.應以建構經濟環境為優先考量,並強調此一層面策略之重要性,其次再配合提升環境品質、解決社會發展問題。2.經濟發展以強化實質條件作為地區發展之基礎,再藉此擬訂鼓勵優勢產業進駐特區之相關策略。3.解決社會問題應優先增加在地居民就業機會。4.提升環境品質,以改善居住環境為優先項目。5.須從組織、法令、執行、監督層面,擬訂相關配套措施,使特區達到預期目標。
    Reference: 中文參考文獻
    1.于宗先、孫克難主編,1999,『財政平衡與財政改革:台灣經驗的評價』,台北:中經院。
    2.王金凱,2001,「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租稅政策之探討」,『財稅研究』,第33期,第5卷,第150-162頁。
    3.金蘋(書局)企業有限公司 編,2006,「台南市街道圖」,高雄:金蘋(書局)企業有限公司。
    4.朱雲鵬、譚瑾瑜,2002,「從世界經濟論壇競爭力報告談政府角色」,『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4期,第170-180頁。
    5.李佩芬、楊賀雯,2002,「應用英國零售規劃的新概念於商圈管理評估」,論文發展於〈兩岸商學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民國91年3月。
    6.江豐富,2001,7月,「中高齡與基層勞工之失業情勢及因應策略」,『自由中國之工業』,第41-81頁。
    7.李家儂、賴宗裕,2003,「全球化下重塑中心商業區空間機能之探討」,『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40卷,第3期(No.157 ),第59-75頁。
    8.卓心蘋,2001,「台灣舊市區復甦組織機制之研究-以台南市中正商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9.周士雄,1995,「區域產業(製造業)成長中心發展策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10.派屈克.馬龍編撰,胡琮淨譯(1999),「港灣城市再生,City ,capital and water」,台北: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
    11.周志龍,1998,『英國政治經濟發展與都市規劃制度』,新竹: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2.——–,2003,『全球化、台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台北:詹氏書局。
    13.林士和,2000,「政府對製造業獎勵輔導措施之研究:個案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林熙弼,1995,「舊市中心區再開發推展觀光策略之研究-以北港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15.施鴻志,1997,『都市規劃』,新竹: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6.美國都市與土地協會(The Urban Land Institute),1992,劉麗卿 原譯,開創都市與土地研究室 編譯,『市中心開發-都市發展與復甦(Downtown Development Handbook)』,台北: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
    17.胡方瓊,1996,「運用公私合夥方式推動市中心再發展之研究—以台南市西門市場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18.胡貝蒂,2004,「台灣租稅獎勵與產業發展」,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19.孫克難,1998,「政府角色與科技專案經費分配的理論基礎」,『經濟情勢暨評論』,第106-126頁。
    20.——–,1998,「產業發展、政府介入與產升條例之歸宿」,『財稅研究』,第30卷,第6期,第18-41頁。
    21.——–、劉涵秦,2002,「加入WTO後提升產業競爭力之研發強化與及政府角色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第7卷,第4期,第1-24頁。
    22.秦正宇,2004,「我國促進TFT-LCD產業研發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23.張立立,2000,「都市再發展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24.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1998,『經濟學』,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5.曹俊漢,1995,「聯邦主義與美國都市政策發展的策略及難題」。頁267-321,收錄於曹俊漢、柯瓊芳編,『中西都會區之發展與面臨的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26.許育誠,2002,「棕地再發展之研究-都市計畫內工業區更新之新方向」,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27.陳威成,1997,「民眾參與都市更新開發評估之研究-以台北市信義區犁和段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28.陳景堯,1996,「產業活動中的政府角色-以台灣的電子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29.章英華,1995,『台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30.曾文成,1991,「台灣地區工業再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31.游育祺,1994,「公私部門協力參與都市開發事務之探討-以高雄市鹽埕區再發展方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2.馮國豪,1990,「政府角色與經濟發展關係之研究-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33.黃大生,1995,「第三部門推動地區再發展之研究-以艋舺地區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4.黃浩德,1982,「藉由歷史性建築之再生促進地區再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市西門市場紅樓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5.楊素鳳,1998,「都市核心空間之形化與建構-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36.楊璦禎,1999,「台北市都市產業用地再發展之研究-以工業用地變更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37.溫博煌,2003,「台中舊市中心區再發展目標與策略之研究-分析階層程序法之應用」,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38.葉秀珍,2001,「當前弱勢勞工與中高齡勞工就業問題之探討」,論文發表於〈當前失業問題研討會〉,中央研究院:台北,民國90年3月16日。
    39.詹火生、林昭禛,2003,救急也要救窮-兩百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總體檢,「國政研究報告」,社會(研)092-003號。
    40.蔡長山,2003,「台南科技工業區再發展與轉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41.鄭優,1997,11月,「自由化與政府角色調整」,『競爭政策通訊』,第20-23頁。
    42.鄧振源、曾國雄,1989,6、7月,「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下)」,『中國統計學報』,第5-22、1-20頁。
    43.藍逸之,2002,「台北市全球都市發展定位之研究-企業型都市經營取向下的願景構思」,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44.魏可銘,1999,「數位經濟時代下之政府角色與政策發展」,「經濟情勢暨評論」,第5卷,第2期,第1-8頁。
    英文參考文獻
    1.Beck, Frank D., 2001, “Do State-Designated Enterprise Zones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 Sociological Inquiry , 71:508-32.
    2.Butler, Stuart M., 1980, Enterprise Zones, Pioneering in the Inner City ,Washington, D .C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3.——–,1991, “The Conceptual Evolution of Enterprise Zones”,pp.27-40,in Enterprise Zones:New Direction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dited by Green ,Roy E., CA:SAGE.
    4.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1995, Final evaluation of Enterprise Zones .HMSO.
    5.Erickson, Rodney A. and Friedman, Susan W., 1991, “Comparative Dimensions of State Enterprise Zone Policies”,pp.155-178,in Enterprise Zones:New Direction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dited by Green ,Roy E., CA:SAGE
    6.Franklin, J. James, 1991, “The Evaluation of Enterprise Zone Programs”, pp.225-240, in Enterprise Zones:New Direction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dited by Green, Roy E., CA: SAGE.
    7.Glickman, Norman J., 1984, “Economic Policy and the Cities: In Search of Reagan’s Real Urban Policy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 50:471-478.
    8.Gunther, William D. and Leathers, Charles G., 1987, “British Enterprise Zones: Implication for U.S. Urban Policy ”,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ΧΧΙ:885-893.
    9.Hall, Peter, 1991, “The British Enterprise Zone”,pp.179-191,in Enterprise Zones:New Direction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dited by Green, Roy E., CA:SAGE.
    10.Hansen, Susan B., 1991, “Comparing Enterprise Zones to Ot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Techniques”,pp7-26.,in Enterprise Zones:New Direction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dited by Green, Roy E., CA:SAGE.
    11.Kleinberg, Benjamin, 1995, Urban American in transformation: perspectives on urban policy and development, CA: SAGE.
    12.Lambert , Thomas E.,1997,A Program Evaluation OF The Louisville Enterprise Zone-A Study of Local Plann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 .H .D .,University of Kentucky.
    13.Potter , Jonathan and More , Barry,2000, “UK Enterprise Zones and the Attraction of Inward Investment”, Urban Studies, 37:1279-1312.
    14.Wong, Sidney, 2004,. “Do Enterprise-Zone Program Variations Affect Zone Performance? ” (unpublished).
    15.Ikehara, Yoshitada, 1990,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nterprise Zone in The Isle of Dogs.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University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網頁參考文獻
    1.台南市政府,1993,「台南市綜合發展計畫」,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tainan_city/index.htm,取用日期:2006年2月。
    2.台南市政府,2005,「變更台南市中西區都市計畫(主要計畫)通盤檢討案說明書」,http://www.tncg.gov.tw/default.asp,取用日期:2006年2月。
    3.台南市政府,2002,「修訂台南市綜合發展計畫」,http://www.tncg.gov.tw/01ur/9403cp/index.htm,取用日期:2006年2月。
    4.郝娟,2002,「英國之新鎮開發與內城發展」,上海城市發展,http://www.shucm.sh.cn:82/gate/big5/www.shucm.sh.cn/jsbk/csfz020305.htm,取用日期:2004年7月。
    5.UK Trade & Investment, 2006, “Enterprise Zones ”,In UK Trade & Investment ,http://www.uktradeinvest.gov.uk(Date visited :June,2006).
    6.The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ODPM), 2004, “Transferable Lessons from Enterprise Zones: Full Report”, in Department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index.asp?id=1128526, (Date visited :June,2006).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
    90257020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25702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Land Economic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7020101.pdf46KbAdobe PDF22067View/Open
    57020102.pdf86KbAdobe PDF21467View/Open
    57020103.pdf81KbAdobe PDF21324View/Open
    57020104.pdf109KbAdobe PDF21818View/Open
    57020105.pdf1289KbAdobe PDF22081View/Open
    57020106.pdf309KbAdobe PDF24776View/Open
    57020107.pdf476KbAdobe PDF22171View/Open
    57020108.pdf2137KbAdobe PDF234036View/Open
    57020109.pdf404KbAdobe PDF231968View/Open
    57020110.pdf243KbAdobe PDF21975View/Open
    57020111.pdf194KbAdobe PDF21818View/Open
    57020112.pdf205KbAdobe PDF22302View/Open
    57020113.pdf1669KbAdobe PDF223763View/Open
    57020114.pdf278KbAdobe PDF2564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