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0658/141572 (78%)
造访人次 : 47197097      在线人数 : 62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920


    题名: 環境影響評估制度與地方公民投票衝突之研究—以北宜高速公路坪林交流道開放爭議為例
    作者: 凃鳳瑜
    Tu, Feng-Yu
    贡献者: 徐世榮
    凃鳳瑜
    Tu, Feng-Yu
    关键词: 環境影響評估制度
    公民投票
    權力三面向
    規劃理論
    北宜高速公路坪林交流道開放爭議
    日期: 2004
    上传时间: 2009-09-18 16:23:44 (UTC+8)
    摘要: 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是一種決策程序上的改良,它本身具有程序上的優先性,企圖透過儘早評估與整全評估,將環境因素與其他無法量化的環境適性、人文價值能妥善考量、公平對待,同時透過資訊公開、替代方案的調查研析、各方意見的討論與協商等過程,以獲取對環境衝擊最小之最佳決策。
    台灣引進此項制度,除了基於環境保護的目的外,也希望透過此一制度解決長久以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無法兩全的問題。然而,國內《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至今已滿十年,我們仍可見到層出不窮的環境保護衝突,尤其是近幾年來地方民眾甚至以公民投票的方式表達捍衛地方環境、生存權益的自主權,這也突顯出地方民眾的意見往往與環境影響評估結論差距甚遠,以及地方民眾缺乏實質參與權力的狀況。
    本研究透過政治經濟學中關於權力的探討,以及規劃理論思潮中對於權力的詮釋,說明現行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受到政治與經濟勢力不當操控、以及民眾部門被排拒於公共政策決策過程以外的事實。接著,本研究以權力的觀點作出發,提出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得與公民投票進行整合;並主張透過賦權與社區居民,使其擁有創制與複決權,而能以公民投票方式進行決策,而提升其決策地位,以獲取其他決策主體的尊重與重視,並且突破有權力者在決策制訂、議程設定、意識型態掌控上的宰制。
    最後本研究以「北宜高速公路坪林交流道開放爭議」之研究個案,說明公民投票確實可為地方民眾爭取意見表達、贏得更多政策選項、與協商空間的工具。然而,公民投票也決非萬靈藥,在實際運作上,應謹慎面對諸如:議題如何設定、選區如何劃定等問題,以避免多數暴力的問題。另外,健全國內的公民投票制度也是必須的。
    參考文獻: 一、書籍
    (一)中文部分
    1.丁致成,城市多贏策略─都市計畫與公共利益,台北市:創興,1997年。
    2.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市:巨流,1996年。
    3.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市:巨流,2000年。
    4.丘昌泰,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市:巨流,1995年。
    5.丘昌泰,美國環境保護政策:環境年代發展經驗的評估,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出版部,1993年。
    6.北宜高速公路坪林行控中心開放為一般交流道公開意見調查推動委員會,坪林人的心聲:爭取北宜高速公路坪林行控中心開放為一般交流道,2003年(未出版)。
    7.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北宜高速公路工程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下冊,1991年2月。
    8.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北宜高速公路工程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上冊,1991年2月。
    9.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國道北宜高速公路工程簡介,2002年10月。
    10.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北宜高速公路坪林行控中心專用道開放為一般交流道 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2001年3月。
    11.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北宜高速公路坪林行控中心專用道開放為一般交流道 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2003年1月。
    12.曲兆祥,公民投票理論與台灣的實踐,台北市:揚智文化,2004年。
    13.江明修、劉梅君譯,John Forester著,面對權力的規劃,台北市:五南,1995年。
    14.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公民投票(創制複決)制度比較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1997年。
    15.吳宜容譯,David Butler and Austin Ranney編著,公民投票的實踐與理論,台北市:韋伯文化,2001年。
    16.李承嘉,台灣戰後(1949-1997)土地政策分析:「平均地權」下的土地改革與土地稅制變遷,台北市:正揚,1998年。
    17.李明峻,「國際法上的公民投票問題」,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第59-91頁,台北市:前衛,1999年。
    18.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Andrew Heywood著,政治學新論,台北市:韋伯文化,2001年。
    19.周桂田,「科學風險:多元共識之風險建構」,顧忠華主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第47-75頁,台北市:巨流,2001年。
    20.坪林鄉公所編印,坪林鄉志,台北縣:坪林鄉公所,2002年。
    21.林英彥等編著,都市計畫與行政,台北:國立空中大學,第397-418頁,1998年。
    22.孫志忠、楊雅玲,「環境影響評估在國道規劃設計之應用」,國道工程之回顧與展望:十週年局慶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道工程局,2000,第29-39頁。
    23.孫治本,「風險抉擇與形而上倫理學」,顧忠華主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第77-97頁,台北市:巨流,2001年。
    24.徐世榮,土地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地政學術之補充論述,台北市:正揚,2001。
    25.張金鶚,修訂台北縣綜合發展計畫,台北縣:台北縣政府,2000年。
    26.張景森,台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台北市:業強,1993年。
    27.張麗堂譯,Hall Peter著,都市與區域規劃,臺北市:巨流,1995年。
    28.許宗力,「憲法與公民投票—公投的合憲性分析與公投法的建制」,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第93-124頁,台北市:前衛,1999年。
    29.陳東升,金權城市,台北市:巨流,1995年。
    30.湯宗德,美國環境法論集,台北市:著者發行,1999年。
    31.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化,台北市:巨流,2000年。
    32.葉俊榮,「公民投票在台灣的實踐」,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第125-147頁,台北市:前衛,1999年。
    33.葉俊榮,環境理性與制度抉擇,台北市:著者發行:三民總經銷,1997年。
    34.廖揆祥、陳永芳、鄧若玲譯,Maija Set□l□著,公民投票與民主政府,台北市:韋伯文化,2003年。
    35.蔡秀卿,「從日本國民投票、住民投票之理論與實踐檢討我國住民投票法制化之課題」,地方自治法理論,學林文化,2003年6月。
    36.盧道杰,「參與式自然資源管理與不落地圖」,斐家騏、楊南聰編審,把人找回來:在地人參與自然資源管理,第101-120頁,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員工消費合作社,2001年。
    37.蕭全政,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台北:桂冠,2002年再版。
    38.蕭新煌,「都市居民運動」,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第391-413頁,台北市:巨流,1997年。
    39.顧忠華,「風險、社會與倫理」,顧忠華主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第17-45頁,台北市:巨流,2001年。
    (二)英文部分
    1.Barry Cullingworth(1997) Planning in the USA: Policies, Issues, and Proces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John Friedmann(1987)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 From Knowledge to Action, West Sussex: U.K. Princeton University。
    3.John Gaventa(1980) Power and Powerlessness─Quiescence and Rebellion in an Appalachian Valley,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p.3-32.
    4.Robert A. Dahl(1957) The Concept of Power, reprinted in S. Ulmer, ed., Introductory readings in Political Behavior, Chicago: Rand McNally, pp.342-363.
    5.Robert Fishman(1996) Urban Utopias: Ebenezer Howard and Le Corbusier, In Reading in Planning Theory, eds., Scott Campbell and Susan S. Fainstein, Cambridge,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pp.19-67.
    6.Roger W. Caves(1992) Land Use Planning: The Ballot Box Revolution,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7.Steven Lukes(1974)Power : a Radical View, New York : Macmillan.
    二、期刊論文
    (一)中文部分
    1.石之瑜,「權力概念研究的方法:資源、需要、關係、論述及其整合」,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第32期,2000年冬季號,第149-160頁。
    2.刑幼田,「進步式規劃進步嗎?—國家體至內的進步規劃師」,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卷第1期,1990年春季號,第95-111頁。
    3.吳文彥、謝宏昌,「都市政治研究的典範轉移現象之探討」,公共事務評論,第2卷第1期,2002年4月,第69-91頁。
    4.吳綱立,「規劃思潮與公共利益概念的演變—建構一個新的規劃典範來尋找公共利益」,人與地,第179-180期,1998年,第74-86頁。
    5.周志龍,「規劃理論的論爭與發展」,都市與計畫,第26卷第2期,1999年,第166-187頁。
    6.林仲修,「權力概念之界定及其分析向度」,三民主義學報,第22期,2001年9月,第151-174頁。
    7.林建地,「直接民權與代議政體整合之研究」,師大政治論叢,第四期,2005年2月,第78-111頁。
    8.徐世榮,讓政策制訂回歸公共論述場域,政大社科院政策論壇電子報,第149號,2005年5月20日,http://www.socialsciences.nccu.edu.tw/society/composition/050520/pol_g_050520.htm。
    9.徐世榮、許紹峰,「以民眾觀點探討環境影響評估制度」,臺灣土地研究,第2期,2001年5月,第101-130頁。
    10.徐永明,「公投民主與代議民主的關係—以台灣經驗為例」,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2004年6月,第1-25頁。
    11.徐進鈺,「領域取向規劃論述之檢討」—傅里曼(John Friedman)的新民粹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卷第1期,1990年春季號,第151-175頁。
    12.郭秋永,「對峙的權力觀:行為與結構」,政治科學論叢,第20期,2004年6月,第29-78頁。
    13.郭秋永,『評「權力的概念」』,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1卷第3期,1996年6月,第18-24頁。
    14.郭秋永譯,Robert A. Dahl著,「權力的概念」,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1卷第3期,1996年6月,第1-18頁。
    15.陳文俊譯,Peter Bachrach與Morton S. Baratz著,「權力的兩面:決策與非決策之分析架構」,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1卷第3期,1996年6月,第95-105頁。
    16.陳俊宏,「永續發展與民主政治:審議式民主理論初探」,東吳大學學報,第9期,1998年9月,第85-122頁。
    17.陸國先、方偉達、沈立,「我國環境影響評估體制推進方向之芻議」,國政研究報告,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1/SD-R-091-006.htm,2002年6月。
    18.曾旭正,「規劃理論與社會變遷—七0年代程序性規劃理論論戰的回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卷第1期,1990年春季號,第177-193頁。
    19.黃三榮,「論環境影響評估法中之民眾參與」,律師雜誌,第260期,2001年,第29-39頁。
    20.葉俊榮,「環境影響評估的公共參與—法規範的要求與現實的考慮」,經社法制論叢,第11期,1993年1月。
    (二)英文部分
    1.Brian W. Blaesser and Janet R. Stearns(2000)The Importance of ‘Process’ in Smart Growth Initiative: Ballot Box Versus Streamlining, Land Use Law & Zoning Digest, Vol.52, pp.3-10.
    2.Gordon Smith(1975) The Referendum and Political Change,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Vol. 11, pp. 294-305.
    3.Horst W. J. Rittel and Melvin M. Webber(1973) Dilemmas in a General Theory of Planning, Policy Science, Vol. 4, pp. 155-169.
    4.John Forester(1982) Planning in the Face of Pow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 49, pp. 67-80.
    5.Lynton K. Caldwell(1988)Environmental Impact Analysis(EIA):Origins, Evolu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 Policy Studies Review, Vol. 8, pp. 75-83.
    6.Paul Davidoff(1965) 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 31, pp. 331-338.
    7.Peter Bachrach與Morton S. Baratz (1962) Two Faces of Powe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56, pp. 947-952.
    8.Peter Bachrach與Morton S. Baratz (1963) Decisions and Nondecision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57, pp. 932-942.
    9.Samuel R. Staley(2001) Ballot-Box Zoning, Transaction Costs, and Urban Growt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 67, No. 1, pp. 25-37.
    10.Sherry R. Arnstein(1969) A Ladder of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 35, pp. 216-224.
    11.Timothy Beatley(1989) The Role of Expectations and Promises in Land Use Decision-making, Policy Science, Vol. 22, pp. 27-50.
    三、碩、博士論文
    1.王芳筠,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公民參與機制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4月。
    2.王健瑞,論環境影響評估與公民投票制度之整合—從拜耳案談起,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3.江家慧,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5月。
    4.陳怡伶,地方發展策略與規劃思潮之研究—從二元論到非二元論,國立台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1月。
    5.黃信勳,臺灣空間規劃典範遞移之考察—以台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7月。
    6.錢鴻明,地方性公民投票之研究—以日本之住民投票為中心,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四、報章雜誌
    1.坪林人季刊,「污泥入溪谷 魚蝦不見了」,第9期,2002年春季號,第14-15頁。
    2.坪林人季刊,「爭取北宜高速公路坪林交流道開放為一般交流道」,第15期,2003年秋季號,第4-5頁。
    3.坪林人季刊,「探求民意 舉辦『公開意見調查』」,第15期,2003年秋季號,第6-7頁。
    4.坪林人季刊,「許坪林人一座『交流道』」,第15期,2003年秋季號,第8-9頁。
    5.區宗明,「台灣築路者的挑戰—穿鑿雪山山脈難上加難」,大地地理雜誌,第158期,2001年5月,第38-66頁。
    6.彭杏珠,「郝柏村應該為『坪林隧道事件』負責?」,商業週刊,第419期,1995年13月4日,第56-59頁。
    7.賀照縈,「大台北水鄉探訪—這是我們喝的水嗎?」,大地地理雜誌,第184期,2003年7月,第54-63頁。
    8.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強烈反對北宜高坪林行控專用道改為一般交流道」,http://e-info.org.tw/against/2001/against-01052901.htm。
    9.徐世榮,「民間環保 出路在哪?」,中國時報,民國94年6月4日,第15頁。
    10.蘇拾忠,「宜蘭居民生活在威脅利誘之中」,商業週刊,第173期,1991年3月17日,第42頁。
    11.陳雅玲,「地底十三年」,商業週刊,第879期,2004年9月27日,第116-120頁。
    12.陳雅玲,「政客的錯誤政策」,商業週刊,第879期,2004年9月27日,第102-110頁。
    13.陳雅玲,「萬年水脈斷流!」,商業週刊,第879期,2004年9月27日,第112-115頁。
    14.中國時報,「坪林設交流道 多方反對」,民國87年1月7日。
    15.自由時報,「坪林公投 98%贊成開放北宜高交流道」,民國92年9月14日,第6頁。
    16.自由時報,「環署:公投不能推翻環評」,民國92年9月14日,第6頁。
    17.自由時報,「水源區茶鄉 發展處處受限」,民國92年9月14日,第6頁。
    18.自由時報,「北宜高不交流 坪林人擔心衝擊產業」,民國92年9月14日,第6頁。
    19.自由時報,「民意與環保 有待專業平衡」,民國92年9月14日,第6頁。
    20.中國時報,「堅持環評決議 目前不會重審」,民國90民國92年9月14日。
    21.聯合報,「坪林公投 98%贊成開放北宜高交流道」,民國92年9月14日。
    22.自由時報,「政院:坪林公投 超出自治權限」,民國92年9月15日,第4頁
    23.自由時報,「馬英九籲:停止諮詢性公投」,民國92年9月15日,第4頁。
    24.自由時報,「公投凸顯民意 不會天下大亂」,民國92年9月15日,第4頁。
    25.自由時報,「坪林公投 縣長:探詢民意 並非凌駕專業」,民國92年9月15日,第14頁。
    26.聯合報,「公投理念不同 郝龍斌辭環保署長」,民國92年10月2日。
    27.自由時報,「坪林公投與環評專業之衝突」,民國92年10月3日。
    28.聯合報,「中央帶頭鼓吹 地方公投如火如荼搞公投」,民國92年10月4日。
    29.聯合報,「集集公投一面倒 反對興建焚化廠」,民國92年10月5日。
    30.聯合報,「爭設交流道 西湖公投98%贊成」,民國92年11月10日。
    31.聯合報,「坪林交流道環評 三度闖關難過」,民國93年2月5日。
    32.民生報,「北宜高 坪林設交流道 闖關又失敗」」,民國93年2月27日。
    33.聯合報,「坪林交流道 哪些人可通行?」,民國93年7月28日。
    34. 自由時報,「北宜高年底全通 可能跳票」,民國94年1月9日,第3頁。
    35.自由時報,「不來電!雙方戶槓」,民國94年1月9日,第3頁。
    36.自由時報,「電塔…最後抗爭籌碼」,民國94年1月9日,第3頁。
    37.自由時報,「環評…一拖就是一年」,民國94年1月9日,第3頁。
    38.自由時報,「北宜高通行權 維持原議」,民國94年2月17日,第13頁。
    39.自由時報,「北宜高石碇坪林段 通了」,民國94年3月15日,第12頁。
    40.中國時報,「北宜高坪林段通車 放寬門檻」,民國94年3月15日,第3頁。
    41.自由時報,「北宜高坪林段 限量開放宜蘭人」,民國94年4月7日,第13頁。
    五、網站
    1.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網站,http://www.taneeb.gov。
    2.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網站,http://www.epa.gov.tw。
    3.坪林鄉公所全球資訊網,http://www.pinglin.tpc.gov.tw。
    六、其他
    1.坪林鄉梁金生鄉長訪談,民國94年4月19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
    91257019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57019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地政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57019101.pdf60KbAdobe PDF21034检视/开启
    57019102.pdf83KbAdobe PDF2895检视/开启
    57019103.pdf98KbAdobe PDF21051检视/开启
    57019104.pdf141KbAdobe PDF21197检视/开启
    57019105.pdf349KbAdobe PDF214426检视/开启
    57019106.pdf397KbAdobe PDF213301检视/开启
    57019107.pdf434KbAdobe PDF22406检视/开启
    57019108.pdf121KbAdobe PDF23507检视/开启
    57019109.pdf530KbAdobe PDF25464检视/开启
    57019110.pdf166KbAdobe PDF21171检视/开启
    57019111.pdf194KbAdobe PDF21525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