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1/140887 (78%)
Visitors : 46265915      Online Users : 98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600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004


    Title: 一九五0年代的中國第三勢力運動
    Authors: 萬麗鵑
    Contributors: 林能士
    萬麗鵑
    Date: 2000
    Issue Date: 2009-09-18 16:52:12 (UTC+8)
    Abstract: 近代中國自由民主運動的發展,隨著時遷勢移與人物思想的轉換推演,嘗起落盛衰的各展其面貌,然主軸仍可要言為:從西方思想觀念的輸入,到激烈反傳統思想,乃至後來的以自由民主為宣傳工具,到以實踐凸顯道德尊嚴的一個發展脈絡; 意即一種由學理輸入到反躬自省,乃至落實理論的蛻變過程,反映在政治、社會文化各層面,即為各式“救亡圖存”運動的順勢而興。然而,在此起彼落、前仆後繼的種種救亡運動進程□,檢視一九五○年代的中國第三勢力運動,無論在發展過程、歷史意義,抑或承先啟後的角色定位等方面,於研究認知上,皆顯示了不同程度的混淆、輕忽,甚而有所誤解與詆毀之評價。即以學術研究的質、量水平言,比較同時期中國兩大分裂政治實體運作□的「《自由中國》事件」與「鳴放運動」,其豐富實遠甚海外的第三勢力運動。欲突破此研究上的不足,首要且基礎的工作,仍在還原歷史,明白交待第三勢力運動的發展過程。更何況它與中國大陸或台灣自由民主運動的發展,多少存在著歷史淵源或牽扯連繫的關係。無論自微觀或宏觀的角度言,皆有釐清此段歷史的必要。是以,還原史實並提出問題與解釋觀點,冀望更多研究討論的投入,是筆者關懷重點與研究動機所在。
    復觀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自由民主始終為各類政治社會運動訴求的一個重要標的;如何規範自由、如何體現民主,歷經漫長而動盪的政治社會變遷後,縱使兩個分治政體皆以自由民主為號召,皆陪襯有“民主黨派”或“在野黨派”,然無可諱言的,自由民主究竟所指為何?又從何落實?中國自由民主的方向與成效如何?藉由檢視一九五○年代的中國第三勢力運動,以其為自由民主運動嘗試的一個重要面向,當可為上述議題提供一種註解。
    另一方面,無論自西方政黨政治的角度言,或就中國實際政治情勢分析,第三勢力的政治發展空間或運作成效,皆有其侷限;更何況還需面對影響運動未能開展的諸多複雜因素,包括領導中心的整合、組織成員的吸納與規範、經費籌措與採取路線,以及運動本身的合理化與自我定位等問題。再就整個歷史發展的大環境言,一九五○年代的國內、外政治局勢,詭譎多變,各政府當局均有其內政、外交問題,亟需解決與折衝,如何考量維護各自利益以調整其決策,如中共對海外第三勢力運動人士的統戰時機問題,台灣國府在不同階段對運動陣營的回應、分化及滲透問題,尤其是美國政府對自由民主勢力的立場問題等,透過分析第三勢力的訴求與互動,亦可探其究竟。意即自第三勢力的內部發展與外部對應問題,當可了解當時海外民主運動的一個發展面向與成敗關鍵,而此亦是筆者關切之研究重點。
    又綜合西方經驗並審視中國國情,討論有關中國第三勢力運動的承續問題,四○年代部分以廣義言,在政經主張上應較傾向於英國式和平變革的費邊社會主義,於政治現實上則指國、共兩大政黨以外的各黨派組織,在政治理想與原則方面,則尤其強調代表自由民主勢力的一方。相較於五○年代的中國第三勢力所倡議者,除了政經原則類似與民主原則承續外,在政治立場與作用方面,已有很大變化;既非疏通國、共兩黨而取其中間路線,亦非調和美、蘇兩國或兩種主義,以求世界和平。意即五○年代的第三勢力運動,其主張基調是反共,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反獨裁,即國民黨在台灣的專政;及堅持自由民主的立場與民主中國之標的。其成員則多為對舊政權缺失記憶猶新,對未來新政權又諸多疑慮而流亡海外者;背景則有來自各黨派異議人士或知識份子。
    關於論文章節的安排,除緒論、結論外,正文計分為四章。第一章緒論,除了述及研究動機與研究概況、史料運用等寫作方面的背景外,並介紹一九四○年代第三勢力的活動與訴求,特別是自由民主人士在一九四九年的抉擇,及其日後境遇。以組織論,主要指「民盟」,以人物言,則討論了張東蓀、羅隆基與儲安平等自由民主人士,在中共「人民民主專政」下,仍企圖維護昔日理念或知識分子尊嚴而遭受整肅的事件。
    正文部分則分別以運動的組織發展、理論訴求與外在環境之對應,呈現一九五○年代中國第三勢力運動的起落盛衰及其肇因。第二章論述運動的醞釀經過與組織的初起,及韓戰事起,在美援號召下,各種團體並興且彼此在人事上的分合。並分別敘述第三勢力運動的兩次整合高峰與發展過程,前者為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後者為自由中國民主政團同盟與中國民主反共聯盟;於人事、組織形式與政治策略上,皆有所調整。第三章討論運動理念的闡述與推展問題。首先討論第三勢力人士如何藉由時代政治社會背景、及歷史承續關係,說明第三勢力運動發展的必然性,意即首先合理化其存續的條件,以抗拒外來之成見、非議。次則分別透過第三勢力所論述的運動目標、社會基礎,至其擬採取的手段、步驟與組織策略,說明第三勢力運動的主觀願望和信念根由,並及運動方向之調整、理論和實際的落差等各種困境問題的浮現。
    第四章探討第三勢力對國內外現實政治議題的觀點,即第三勢力不但將解決中國問題、建立民主中國視為目標,更以和平、民主原則重組世界國家秩序,為其終極關懷。故一方面對國際局勢關切,尤其影響中國反共形勢而及於第三勢力發展者,如韓戰、冷戰與台灣託管、兩個中國,乃至中共統戰等問題。另一方面,因運動策略與客觀環境變化,轉而加強訴求台灣執政黨與當局的民主化改革,如以民主原則團結反共力量,落實民主憲政等。倡議「政治反攻大陸,民主改造台灣」,來完成民主中國的使命。
    第五章則論述台灣與美國的相對立場及其折衝下,第三勢力運動的消沉。探討自韓戰爆發後,美國由積極扶持到態度轉趨消極的經過,並說明這和韓戰期間美國對中共策略的討論與選擇,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台灣的國府亦努力加強內部社會經濟的穩定,與政治方面的嚴密監控。消極面則阻止第三勢力運動宣傳的滲入本島,積極面則或以拉攏、收買方式分化,或滲透組織,並以破壞、恐嚇等方式打壓。第三勢力運動在內、外問題交逼下,終至消沉。
    第六章結論,綜述運動失敗原因及其歷史評價,並論其予後人的反思。
    第一章 緒論…………………………………………………………… 1
    一、時代背景:四○年代第三勢力的歧路與選擇……………… 1
    二、研究緣起………………………………………………………15
    第二章 運動的興起與分合……………………………………………24
    第一節 運動的倡議與組織…………………………………………24
    一、自由民主大同盟的成立………………………………………24
    二、第三勢力團體的繼起…………………………………………28
    第二節 第一次聯合的形成…………………………………………40
    一、「戰盟」成立的經過與活動…………………………………40
    二、「戰盟」內部的人事紛爭……………………………………46
    第三節 第二次聯合的嘗試…………………………………………50
    一、自由中國民主政團同盟………………………………………50
    二、中國民主反共聯盟……………………………………………55
    第三章 運動理念的闡述………………………………………………60
    第一節 第三勢力及其發展的必然性………………………………61
    一、中國何以仍需要第三勢力……………………………………61
    二、需要何種性質的第三勢力……………………………………66
    第二節 運動目標與社會基礎………………………………………70
    一、運動目標………………………………………………………70
    二、社會基礎………………………………………………………74
    第三節 運動路線與組織策略…………………………………………80
    一、運動路線………………………………………………………80
    二、組織策略………………………………………………………83
    第四章 對國內外現實政治之評議……………………………………89
    第一節 國際形勢演變與中國出路…………………………………89
    一、韓戰、冷戰與反攻大陸軍事問題……………………………90
    二、台灣託管與兩個中國問題……………………………………97
    三、中共統戰問題……………………………………………… 103
    第二節 對台灣政治情勢的針砭………………………………… 110
    一、由批判「一黨專政」到呼應組黨訴求…………………… 111
    二、以民主原則回應「團結反共」要求……………………… 120
    三、以維護民主憲政搶救中華民國…………………………… 128
    第五章 美臺態度轉變與運動的消沉……………………………… 147
    第一節 美國支持態度的轉趨消極……………………………… 147
    第二節 臺灣當局的打壓………………………………………… 156
    第六章 結論………………………………………………………… 169
    徵引書目……………………………………………………………… 177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一)史料
    (1)檔案、史料彙編
    《總裁批簽》,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藏,1951~1960年。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1941—1949》,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紀錄,黨史會藏,1950~1951年。
    中國國民黨七屆中常會會議紀錄,黨史會藏,1953年。
    司法行政部調查統計局第六組編,《中國黨派資料輯要》,中冊,台北:出版項不詳,1962年。
    四川大學馬列教研室編,《國民參政會資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易重光編,《黨天下與國家》,香港:自由出版社,1958年。
    匪偽人事資料調查研究會編,《附匪黨派組織及重要附匪份子人事資料彙編》,台北:該會編印,1966年。
    雷嘯岑,《憂患餘生之自述》,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年
    鄭大華,《張君勱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
    謝泳,《逝去的年代——中國自由知識分子的命運》,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9年。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顧貝克 ( Anthony Kubek ) 著、新中國出版社譯,《遠東是怎樣失去的》,台北:譯者自印,1970年。
    (四)論文
    孔復禮著,李孝悌、沈松僑譯,〈公民社會與體制的發展〉,《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十三期(1992年3月)。
    王杏慶發言,在「民主的香火——中國民主運動發展史(二)」座談會,《八十年代》,第四卷第一期(1982年2月15日)。
    李微塵,〈在目前國際局勢演變下對我們現局的再認識〉,氏著,《中國局勢的必然發展》,香港:自由出版社,1950年。
    陳正茂,〈闡述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傳記文學》,第七十一卷第五期(1997年11月10日)。
    李微塵,〈對中國局勢的認識〉,氏著,《中國局勢的必然發展》,香港:自由出版社,1950年。
    李澤厚,〈五四的是是非非——李澤厚先生答問錄〉,湯一介編,《論傳統與反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汪仲弘註釋,〈台北舊書攤上發現的「總統府秘書長箋函稿」〉,《傳記文學》,第七十一卷第四期(1997年10月10日)。
    林毓生,〈中國自由民主運動的回顧與前瞻〉,氏著,《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馬五(雷嘯岑),〈「自由人」之產生與夭折〉,氏著,《政治人物面面觀》,香港:風屋書店,1986年。
    張淑雅,〈台海危機前美國對外的政策(1953—195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期(1994年6月)。
    陳正茂,〈宣揚第三勢力的自由陣線〉,《全民半月刊》,第十二卷第十期(1991年11月25日)。
    楊天石,〈50年代在香港和北美的第三種力量——讀張發奎檔案札記之二〉,楊天石,《海外訪史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劉賓雁,〈難忘的一九五六∼五七——毛澤東發動反右運動的前後〉,金鐘主編,《共產中國五十年》,香港:沖天有限公司開放雜誌社,1999年〉。
    冀建中,〈毛將焉附〉,湯一介編,《論傳統與反傳統——五四70周年紀念文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戴晴,〈儲安平與黨天下〉,林道群、吳讚梅編,《這也是歷史:從思想改造到文化革命(1949—1979)》,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二、西、日文部分
    Barnett, A. Doak to Rogers, Walter S., September 1 , 1952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館館藏檔。
    Giddens, Anthony, The Third Way :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 Malden , Mass. : Polity Press , 1998 .
    Chang, Carsun, The Third Force in China. New York: Bookman Associates Inc. ,1952 .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9 ( Washington :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1978 ) , Vol. Ⅷ , The Far East : China.
    梁敬錞,《馬歇爾使華報告書箋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0 ( Washington :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1976 ) , Vol. Ⅵ ,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1 ( Washington :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1983 ) , Vol. Ⅶ , Korea and China.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2 -1954 ( Washington :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1985 ) , Vol. ⅩⅣ , China and Japan.
    Davis, Michael C., ed., Confidential U. 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China,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1955-1959【microfilm】:Internal Affairs. Frederick , MD: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 1987 .
    Davis, Michael C., ed., Confidential U. 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Formosa, Republic of China , 1950-1954【microfilm】: Internal Affairs. Frederick , MD: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 1986 .
    Yang, Tianshi, “ The Third Force in Hong Kong and North America During the 1950s “, in Jeans, Roger B.,ed., Roads Not Taken : The Struggle of Opposition Partie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 Oxford : Westview Press , 1992 .
    菊池貴晴,《中国第三勢力史論——中国革命におけゐ第三勢力の総合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
    彭明主編,《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六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蔡尚思主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2)傳記、年譜、回憶錄
    千家駒,《七十年的經歷》,香港: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
    千家駒,《從追求到幻滅:一個中國經濟學家的自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台北:曉園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
    李淵庭、閻秉華編,《梁漱溟先生年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
    汪東林,《梁漱溟問答錄》,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8年。
    胡頌平編,《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八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胡適著,《胡適的日記》,第十七分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雷震著,《雷震日記》,傅正編,《雷震全集》,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九冊,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1990年。
    徐鑄成,《徐鑄成回憶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許漢三編,《黃炎培年譜》,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
    程思遠,《政海秘辛》,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黃宇人,《我的小故事》,下冊,香港:吳興記書報社,1982年。
    雷嘯岑,《憂患餘生之自述》,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年。
    裴斐、韋慕庭訪問整理,吳修垣譯,《從上海市長到台灣省主席〈1946—1953年〉——吳國楨口述回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顧維鈞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七∼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1993年。
    (二)報刊、雜誌
    《大道》,1950∼1951年。
    《中央日報》,1950∼1954年。
    《中國之聲》,1951∼1952年。
    《公論報》,1954年。
    《主流》,1947∼1948年。
    《再生》香港版,1949∼1960年。
    《自由人》三日刊,1951∼1959年。
    《自由中國》,1950∼1958年。
    《自由陣線》,1949∼1959年。
    《自由報》,1961年。
    《香港時報》,1950∼1960年。
    《時與文》,1947年。
    《祖國》,1953∼1964年。
    《臺灣新生報》,1961年。
    《獨立論壇》,1951∼1952年。
    《聯合評論》,1958∼1964年。
    《觀察》,1946∼1949年。
    檀香山《新中國日報》,1949∼1965年。
    舊金山《世界日報》,1949∼1965年。
    (三)專書
    于平凡,《中國民主自由運動史話》,九龍:自由出版社,1950年。
    友聯出版社編,《反共鬥爭與人類前進:國內外局勢的檢討與展望》,九龍:友聯出版社,1952年。
    安東尼.紀登斯 ( Anthony Giddens ) ,鄭武國譯,《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余英時,《民主革命論》,台北:九思出版社,1979年。
    吳昆財,《政權之爭——戰後國共談判,1945年8月∼1946年5月》,台北:唐山出版社,1994年。
    吳雁南等主編,《中國近代社會思潮,1840—1949》,第四冊,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宋春等主編,《民主黨派與中共合作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
    李松林主編,《中國國民黨史大辭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微塵,《中國局勢的必然發展》,香港:自由出版社,1950年。
    周鯨文,《風暴十年——中國紅色政權的真面貌》,香港:時代批評社,1959年。
    林毓生著,《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邵玉銘,《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台北:傳記文學社,1987年。
    邵延淼主編,《辛亥以來人物年里錄》,江蘇淮陰: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
    金耀基,《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1年。
    金鐘主編,《共產中國五十年》,香港:沖天有限公司開放雜誌社,1999年。
    胡偉希、高瑞泉、張利民著,《十字街頭與塔——中國近代自由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孫家麒,《我為什麼脫離臺灣國民黨》,香港:自力出版社,1961年。
    孫家麒,《蔣經國竊國內幕》,香港:自力出版社,1961年。
    秦孝儀主編,《中國現代史辭典——史事部分(二)》,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7年。
    馬五(雷嘯岑),《政治人物面面觀》,香港:風屋書店,1986年。
    馬維政等編,《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關係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
    張元傑總編,《台灣全記錄,1500 B. C.∼1989 A. D.》,台北:錦繡出版社,1990年。
    張玉法,《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莫理斯.迪韋爾熱 ( Maurice Duverger ) 著、雷競璇譯,《政黨概論》,香港:青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郭廷以編著,《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四冊,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8年。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1980年。
    陳崇龍、謝俊主編,《海峽兩岸關係大事記》,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
    湯一介編,《論傳統與反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楊天石,《海外訪史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葉永烈,《歷史悲歌——「反右派」內幕》,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8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24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100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