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00108      Online Users : 91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269


    Title: 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的侷限與開展──以吳瀛濤為討論對象
    Authors: 張愛敏
    Chang,Ai-Min
    Contributors: 陳芳明
    Chen,Fang-Ming
    張愛敏
    Chang,Ai-Min
    Keywords: 吳瀛濤
    原子詩
    原子詩論
    哲理詩
    都市詩
    笠詩社
    Date: 2008
    Issue Date: 2009-09-19 12:53:39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以詩人吳瀛濤作為主要的焦點,期能透過對於他的生平及其文學活動的歷程,剖析跨越語言一代詩人可能面臨的時代困境,及其所展現出來的文學成就。吳瀛濤的成就相當多元,本文以「詩」及與其相關的活動為主要的討論範圍,試圖以他在現代詩創作過程中所受到的傷痕與困境,對照文學藝術的高度,兼論詩人投注台灣現代詩與文學史的心力,總述一生之成就與貢獻。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資料與研究方法,並對前行研究做一回顧。第二章「歷史傷痕下的文學契機─吳瀛濤的生平及其文學歷程」,藉由吳瀛濤文學歷程的脈絡,呈現歷史演進過程中對文學造成的困境,及其本身因應時局而拓展出的文學生命。
    第三章「傳統斷裂下的重建軌跡─吳瀛濤詩歌的階段性特色」,透過吳瀛濤詩歌的階段性特色之分析,藉以了解跨語一代詩人如何面對傳統的斷裂,並突顯詩人透過詩藝的改造完成重建的過程。第四章「時代壓抑下詩藝的完成─吳瀛濤的詩歌風格及其成就」,藉由吳瀛濤現代詩風格及其詩藝的分析,考察詩人在閉鎖的時代中,如何發展出個人獨特的詩作特色,並探究其藝術的成就所在。
    第五章「貧瘠土地裡的傳播與深耕─吳瀛濤與台灣文學史」,以「原子詩論」的提出及「笠詩社」的成立,綜觀吳瀛濤作為一位跨語詩人,如何在有限的文學傳統中,進行一番重建的過程,藉以了解吳瀛濤與台灣文學史之關聯,及其貢獻所在。末章總結吳瀛濤一生的文學成就,彰顯他提出原子詩論及寫作原子詩、哲理詩與都市詩的價值所在,並為其在台灣文學的位置作出定義。
    Reference: 一、專書
    1.王德威,《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
    2.文訊雜誌社編,《台灣現代詩史論 : 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台北
    :文訊,1996。
    3.──,《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5。
    4.白萩,《現代詩散論》,台北:三民,1972。
    5.白萩、陳千武編,《亞洲現代詩集》,台北:時報,1982。
    6.中國文藝協會編,《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出版,1960。
    7.司徒衛,《五○年代文學評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
    8.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台北市:行
    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
    9.向明,《詩中天地寬》,台北:台灣商務,2006。
    10.向陽,《台灣新詩風潮簡史》,台北:向陽工坊,2002。
    11.江肖梅,《質軒墨滴》,台北:大華,1959。
    12.宋冬陽,《放膽文學拚命酒》,台北:林白,1988。
    13.羊子喬、陳千武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台北:遠景,1982。
    14.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詩選集》,台北:明潭,1979。
    15.李魁賢,《台灣詩人作品論》,台北:名流,1987。
    16.───,《詩的反抗》,台北:新地,1992。
    17.───,《詩的見證》,台北:台北縣文化中心,1994。
    18.李歐梵,《中西文學的迴響》,香港:三聯,1986。
    19.───,《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
    20.李敏勇,《台灣詩閱讀》,台北:玉山社,2000。
    21.吳濁流,《濁流詩草》,台北:台灣文藝,1973。
    22.───,《台灣文藝與我》,台北:遠行,1977。
    23.岩上,《詩的存在──現代詩評論集》,高雄:派色文化,1996。
    24.呂興昌編,《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彰化:彰化文化中心,1994。
    25.林亨泰,《找尋現代詩的原點》,彰化:彰化文化中心,1994。
    26.───編,《台灣詩史「銀鈴會」論文集》,彰化:台灣磺溪文化學會,1995
    27.───,《林亨泰全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
    28.林巾力,《福爾摩沙詩哲林亨泰》,台北:印刻,2007。
    29.林燿德,《觀念對話─當代詩言談錄》,台北:漢光文化,1989。
    30.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2001。
    31.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台北:文
    津,2005。
    32.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8。
    33.紀弦,《紀弦回憶錄》,台北:聯合文學,2001。
    34.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1996。
    35.許世旭,《新詩論》,台北:三民,1998。
    36.笠詩刊編輯委員會,《時代的眼、現實之花》(《笠》1-120影印本),台
    北:學生書局,2000。
    37.陳千武,《台灣新詩論集》,高雄:春暉,1997。
    38.───,《詩的呼喚──文學評論集》,南投:南投縣文化局,2005。
    39.陳芳明,《鏡子和影子》,台北:志文,1978。
    40.───,《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
    41.───,《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
    42.───,《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
    43.陳明台,《台灣文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1997。
    44.───,《強韌的精神》,高雄:春暉,2004。
    45.陳鴻森,《笠詩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2000。
    46.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2006。
    47.張默,《台灣現代詩編目》,台北:爾雅,1992。
    48.──,《台灣現代詩概觀》,台北:爾雅,1997。
    49.張漢良、蕭蕭編,《現代詩導讀》,台北:故鄉,1979。
    50.《臺灣年鑑》,台北:台灣新生報,1947。
    51.莫渝,《笠下的一群-笠詩人作品選讀》,台北:河童,1999。
    52.麥穗,《詩空的雲煙──台灣現代詩備忘錄》,台北:詩藝文,1998。
    53.彭小妍,《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9
    54.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
    55.───,《台灣文學50家》,台北:玉山社,2005。
    56.黃武忠,《美人心事》,台北:號角,1987。
    57.《越浪前行的一代 : 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高雄:春暉,2002。
    58.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台北:前衛,1991。
    59.───,《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6。
    60.───,《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1997。
    61.葉笛,《水蔭萍作品集》,台南:文化中心,1995。
    62.葉維廉,《秩序的生成》,台北:志文,1971。
    63.楊牧,《隱喻與實現》,台北:洪範,2001。
    64.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2002。
    65.解昆樺,《台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轉移》,台北:鷹漢,2004。
    66.趙天儀,《詩意的與美感的》,台北:香草山,1976。
    67.───,《裸體的國王》,台北:香草山,1976。
    68.───,《台灣現代詩鑑賞》,台中:中市文化,1998。
    69.───,《台灣文學的周邊──台灣文學與台灣現代詩的對流》,台北:富
    春,2000。
    70.───,《時間的對決 : 台灣現代詩評論集》台北:富春,2002。
    71.鄭炯明編,《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詩論選集》,高雄:文學界,
    1989。
    72.────,《越浪前行的一代 : 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高雄:春暉,2002。
    73.────,《笠詩社四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文學館籌
    備處,2004。
    74.蕭蕭,《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1991。
    75.──,《台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2004。
    76.《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台北:文津,2005。
    77.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2004。
    78.羅青,《詩人之燈》,台北:光復,1988
    79.──,《詩的風向球: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1994。
    80.──,《詩的照明彈 : 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1994。
    二、期刊文章
    1.王詩琅,〈詩人的讖語〉,《笠》46期,1971年12月。
    2.白萩,〈復活天空〉,《笠》46期,1971年12月。
    3.〈致力開拓處女地─站在編輯者的立場〉,《興南新聞》,1943年。
    4.向明,〈五十年代的新詩〉,《文星》115期,1988年1月。
    5.李子惠,〈屬于岩石的時代〉,《笠》14期,1966年8月,頁22-23。
    6.李劍,〈詩的見證者--吳瀛濤〉,《笠》46期,1971年12月。
    7.李魁賢,〈孤獨的暝想者〉,《笠》46期,1971年12月。
    8.───,〈論吳瀛濤的詩〉,《笠》105期,1981年10月
    9.───,〈《笠》詩刊與《台灣文藝》並壽〉,《台灣文藝》第70期,1980年
    12月。
    10.巫永福,〈悼念吳瀛濤先生〉,《笠》46期,1971年12月。
    11.杜國清,〈追思吳瀛濤先生〉,《笠》46期,1971年12月。
    12.杜潘芳格,〈獻給吳瀛濤先生〉,《笠》46期,1971年12月。
    13.吳濁流,〈臺灣文藝雜誌的產生〉,《台灣文藝》創刊號,1964年4月。
    14.───,〈給有心人一封信〉,《台灣文藝》第2期,1964年5月。
    15.林亨泰,〈笠下影:吳瀛濤〉,《笠》2期,1964年8月。
    16.───,〈善良的語言--讀吳瀛濤的詩〉,《龍族13號》,1974年12月
    17.───,〈海的客人〉,《笠》46期,1971年12月。
    18.林姿伶,〈詩人的愛〉,《台灣新聞報》,2003年11月12日。
    19.林政華,〈愛沉思冥想與風土民俗的田調新詩人〉,《台灣新聞報》,
    2002年11月3日。
    20.岡崎郁子著,涂翠花譯,〈二二八事件與文學〉,《台灣文藝》創新15
    號,1993。
    21.周伯乃,〈沈默的詩人吳瀛濤〉,《笠》46期,1971年12月。
    22.柳文哲,〈瞑想詩集〉,《笠》12期,1966.10。
    23.紀弦,〈無常之歌〉,《笠》46期,1971年12月。
    24.高橋喜久晴,〈談詩人的態度〉,《笠》46期,1971年12月。
    25.康原,〈跨越語言的台灣詩人──林亨泰與陳千武〉,《臺灣月刊》,第
    238期,2002,10,頁19-21。
    26.笠詩刊社,〈吳瀛濤等作品合評〉,《笠》14期,1967.2。
    27.────,〈故吳瀛濤先生傳略〉,《笠》46期,1971.12。
    28.莊永明,〈采風擷俗的詩人〉,《自立晚報》,1984年10月7日。
    29.張素貞,〈五○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中外文學》,14:1,
    1985.6。
    30.張默,〈經華陰街憶吳瀛濤〉,《聯合報》副刊,1999.5.21。
    31.郭楓,〈屹立在詩史的高崖上──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的風範〉,《文學台
    灣》,第47期,2003,07,頁268-300。
    32.陳千武,〈笠與吳瀛濤先生〉,《笠》46期,1971年12月。
    33.陳秀喜,〈悼念吳瀛濤先生〉,《笠》46期,1971年12月。
    34.陳芳明,〈改寫輓歌的高手──吳瀛濤的現代主義精神〉,《聯合文學》
    (「詩未凋零--懷念逝去的詩人」專輯),第16卷第8期,2000年6月。
    35.───,〈台灣新文學史──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202
    期,2001年8月。
    36.───,〈台灣新文學史──鄉土文學運動的覺醒與再出發〉,《聯合文學》
    第19卷第5期,2003年3月。
    37.───,〈台灣現代主義的再評價〉,《文訊》230期,2004年12月。頁7-
    9。
    38.陳逸松,〈哀悼吳瀛濤先生〉,《笠》46期,1971年12月。
    39.麥穗,〈「新詩週刊」目錄初編〉,《創世紀》64期,1984年2月。
    40.郭啟賢,〈江肖梅與《臺灣藝術》:憶念故人與歷史性雜誌〉,《台灣日
    報副刊》,1988年2月24日。
    41.許博凱,〈跨越殖民之臺灣在地知識分子的文化能動與策略──以吳瀛濤為
    觀察對象〉,《台灣文學評論》,第7卷第1期,2007年1月。頁71-107。
    42.黃武忠,〈詩人兼民俗研究者(上)〉,《自立晚報》1980年6月12日。
    43.───,〈詩人兼民俗研究者(下)〉,《自立晚報》1980年6月13
    日。
    44.黃得時,〈日據時期台灣的報紙副刊:一個主編者的回憶錄〉,《文訊》
    21期,1985年12月。
    45.黃荷生,《慚愧和歉疚》,《龍族4號》,1971年12月。
    46.彭歌,〈三三草台灣諺語〉,《聯合報》副刊,1975年5月17日。
    47.傅敏,〈看吳瀛濤先生的幾首詩〉,《笠》46期,1971年12月。
    48.葉石濤,〈一九四一年以後的台灣文學〉,《台灣新生報》1948年4月16
    日。
    49.詹冰,〈詩,思想的〉,《笠》39期,1970年10月。
    50.──,〈詩國的農夫〉,《笠》46期,1971年12月。
    51.趙天儀,〈鄉愁是黃昏的一盞燈〉,《笠》46期,1971年12月。
    52.───,〈忘年之交〉,《笠》46期,1971年12月。
    53.───,〈吳濁流先生與《台灣文藝》〉,《夏潮》第9期,1976年12月。
    54.───,〈形象思維的抒情與知性思考的哲理──對吳瀛濤詩作的回顧與賞
    析〉,《台灣文學評論》第8卷4號,2008年10月。
    55.蔡明諺,〈「現代」的用法及其相對意義〉,《現代詩學》4期,2004年
    11月。
    56.鄭炯明,〈無限的哀悼〉,《笠》46期,1971年12月。
    57.龍瑛宗,〈最初與最後〉,《笠》46期,1971年12月。
    58.龍族詩社,〈紀念吳瀛濤先生〉,《龍族4號》,1971.12
    59.劉正忠,〈主知‧超現實‧現代派運動:台灣,1956-1969〉,《台灣詩
    學》2號,2003.11,頁127-152。
    60.劉維瑛,〈於薄暮、與曉暗之中的抒情原子能:記詩人吳瀛濤〉,《台灣
    文學館通訊》,第7期,2005年4月,頁70-71。
    61.鍾鼎文,〈觀音山的新塚〉,《笠》46期,1971年12月。
    62.鍾肇政,〈片段二三〉,《笠》46期,1971年12月。
    63.蕭蕭,〈林亨泰:建構台灣的新詩理論─細論林亨泰所開展的八方詩路〉,
    彰化:彰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
    64.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的發展〉,《海鷗》31期,2004年9月。
    三、學術論文
    1.李友煌,〈異質的存在──錦連詩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
    文,2004。
    2.李麗玲,《五○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新
    竹:清華大學文學所,1995。
    3.阮美慧,《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
    論文,1997。
    4.───,《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詩風的轉折》:台南: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2。
    5.柯菱玲,《林亨泰新詩研究》,台南:成功大學論文,1999。
    6.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的台灣文學活動》,台北:台灣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7.陳明柔,《日據時代台灣知識份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台北:淡江
    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3。
    8.陳韻如,《郭秋生文學歷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2002。
    9.陳靜玉,《陳千武及其現代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
    班,2001。
    10.廖榮華,《張彥勳文學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2002。
    11.蔡明諺,《一九五○年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
    系博士論文,2008。
    12.蔡哲仁,《白萩詩與詩論》,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4。
    13.戴寶珠,《笠詩社詩作集團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
    文,1996。
    14.謝嘉薇,《原鄉的呼喚──杜潘芳格詩作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
    所碩士論文,2001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4159009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900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00901.pdf109KbAdobe PDF21034View/Open
    900902.pdf142KbAdobe PDF21473View/Open
    900903.pdf131KbAdobe PDF21103View/Open
    900904.pdf413KbAdobe PDF21396View/Open
    900905.pdf479KbAdobe PDF21952View/Open
    900906.pdf475KbAdobe PDF21620View/Open
    900907.pdf576KbAdobe PDF21525View/Open
    900908.pdf320KbAdobe PDF21638View/Open
    900909.pdf162KbAdobe PDF21415View/Open
    900910.pdf257KbAdobe PDF21792View/Open
    900911.pdf197KbAdobe PDF21505View/Open
    900912.pdf235KbAdobe PDF2174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