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739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0944/141864 (78%)
造訪人次 : 48066723      線上人數 : 77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393


    題名: 在台泰緬雲南籍穆斯林的族群認同
    作者: 于嘉明
    貢獻者: 張中復
    于嘉明
    關鍵詞: 族群認同
    穆斯林
    泰緬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09-09-19 13:23:53 (UTC+8)
    摘要: 筆者針對當今生活於台灣,自泰國或緬甸遷移來台的雲南籍穆斯林所進行的研究,從該族群在原鄉雲南的發展歷史,前進至移居泰國與緬甸,再遷徙來台的歷程及其中的各種面向;並鎖定其宗教生活、實踐與傳承的種種樣貌,牽引出該族群認同心理的構成與漸漸形成的我群意識與族群邊界。而最終論及該族群與台灣其他穆斯林以及台灣當地環境接觸與交往中,所出現的適應過程和認同心理的游移與在地化轉變。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丁宏主編,《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民族關係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
    學出版社,2006。
    丁明仁,《伊斯蘭文化在中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成都:四川辭書出
    版社,1994。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編著,《周邊地區民族宗教問題透
    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
    王立志,《中國伊斯蘭的傳統以及將來》,台北: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1996。
    王玉青,《「同時,不過分開」-當代「西方普遍主義」敘述下的儒家與伊斯蘭》,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2008。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1997。
    王明達、張錫祿,《馬幫文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3。
    王樹理,《散雜居民族工作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
    方雄普,《朱波散記-緬甸華人社會略影》,香港:南島出版社,2000。
    成秋華,《探討東南亞僑生的政治文化:以印尼、馬來西亞、緬甸僑生為例》,台北:蘭臺出版社,2007。
    宋全成,《歐洲移民研究:20世紀的歐洲移民進程與歐洲移民問題》,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
    何鳳嬌編,《東南亞華僑資料彙編(一)》,台北:國史館,1999。
    祁進玉,《群體身份與多元認同:基於三個土族社區的人類學對比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虎有澤,《張家川回族的社會變遷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周大鳴編著,《人類學導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7。
    周瑞海等,《中國回族抗日救亡史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胡雲生,《傳承與認同─河南回族歷史變遷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
    姚繼德、李榮昆、張佐,《雲南伊斯蘭教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5。
    高格孚,《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台北:允晨文化,2004。
    納麒,《傳承與現代的整合:雲南回族歷史•文化•發展論綱》,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
    馬堅譯,《中文譯解古蘭經》,沙烏地阿拉伯王國法赫德國王古蘭經印製廠,伊斯蘭曆1422年。
    馬子商等講述;李旭撰寫、攝影,《茶馬古道上的傳奇家族》,北京:中華書局,2009。
    馬戎編著,《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馬克林,《回族傳統法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馬通,《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第3版第4次印刷。
    馬開能、李榮昆,《雲南伊斯蘭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馬強,《流動的精神社區-人類學視野下的廣州穆斯林哲瑪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馬維良,《雲南回族歷史與文化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三次印刷。
    莊孔韶主編,《人類學通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梁茂春,《跨越族群邊界:社會學視野下的大瑤山族群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8。
    許利平等,《當代東南亞伊斯蘭發展與挑戰》,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
    從恩霖,《伊斯蘭教與穆斯林生活》,香港:藍月出版社,2007。
    張中復,《清代西北回民事變-社會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的省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張茂桂等,《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
    菅志翔,《族群歸屬的自我認同與社會定義:關於保安族的一項專題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黃光學、施聯朱主編,《中國的民族識別:56個民族的來歷》,北京:民族出版
    社,2005。
    黃劍波,《文化人類學散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雲南省編輯組編,《雲南回族社會歷史調查(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6。
    萬明鋼主編,《多元文化視野:價值觀與民族認同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賈福康編著,《台灣回教史》,台北:伊斯蘭文化服務社,2004年再版。
    詹火生等編著,《社會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
    詹德隆等,《宗教教育:理論、現況與前瞻》,台北:五南圖書,2001。
    楊文炯,《互動 調適與重構:西北城市回族社區及其文化變遷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楊兆鈞主編,《雲南回族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9。
    楊桂萍、馬曉英,《清真長明-中國伊斯蘭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楊啟辰、楊華主編,《中國伊斯蘭教的歷史發展和現狀》,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
    廖正宏,《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1985。
    翟振孝,《經驗與認同:中和緬華移民的族群構成》,台北: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2001。
    鄭杭生主編,《民族社會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編委會編,《泰國華僑志》,台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1959。
    編委會編,《緬甸華僑志》,台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1967。
    編寫組∕修訂本編寫組編寫,《回族簡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盧偉林,《緬甸華僑概況》,台北:正中書局,1988。
    關凱,《族群政治》,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羅惠翾,《伊斯蘭教社會功能研究-以幾個穆斯林社區的對比調查為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龔學貞等口述,張世瑛主訪,《不再流浪的孤軍:忠貞新村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2。
    Leonard Broom, Charles M. Bonjean, Dorothy H. Broom合著,張承漢譯,《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Martin N. Marger,祖力亞提•司馬義譯,《族群社會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美)史蒂文•瓦格(Steven Vago)著,王曉黎等譯,《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日)池田大作、(英)B‧威爾遜,梁鴻飛、王健譯,《社會變遷下的宗教角色-池田大作與B‧威爾遜對談錄》,香港:三聯書店,1995。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夏鑄九、黃麗玲等譯,《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出版有限公司,2002。
    (英)愛德華‧莫迪默、羅伯特‧法恩主編,劉泓、黃海慧譯,《人民‧民族‧國家-族性與民族主義的含義》,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二、中文期刊與論文
    丁宏,〈從回族的文化認同看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相適應問題〉,收入於《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總第45期),蘭州:《西北民族研究》編輯部,2005,頁69-77。
    于嘉明,〈求知〉,收入於《中國回教》雙月刊第286期,台北:中國回教協會,2004,頁14-15。
    古永繼,〈明代滇西地區內地移民對中緬關係的影響〉,收入於《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3期(總第69期),北京:《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編輯部,2008,頁10-18。
    白友濤、陳贇暢,〈流動穆斯林與大城市回族社區〉,收入於《回族研究》2007年第4期(總第68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2007,頁77-84。
    伊斯哈克 馬,〈開設台北清真寺北縣穆斯林文教活動中心計畫記事〉,收入於《中國回教》雙月刊第278期,台北:中國回教協會,2002,頁29。
    李自然,〈淺談清真食品的界定〉,收入於《回族研究》2004年第4期(總第56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2004,頁77-79。
    谷禾、譚慶莉,〈雲南跨境民族多元歷史文化與身份認同〉,收入於《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總第122期),昆明:雲南民族大學,2009,頁60-64。
    林開世,〈人類學與歷史學的對話?一點反省與建議〉,收入於《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9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2003,頁11-25。
    明躍玲,〈論族群認同的情境性-瓦鄉人族群認同變遷的田野調查〉,收入於《雲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昆明:雲南省社會科學院,2007,頁89-92。
    保健臣,〈龍岡清真寺簡介〉,收入於《中國回教》雙月刊第271期,台北:中國回教協會,2001,頁15-16。
    哈正利,〈回族飲食禁忌論〉,收入於《回族研究》2000年第4期(總第40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2000,頁73-77。
    南文渊,〈青海高原上的穆斯林城鎮社區〉,收入於《回族研究》1994年第4期(總第16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1994,頁68-73。
    姚繼德,〈雲南回族向東南亞的遷徙〉,收入於《回族研究》2003年第2期(總第50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2003,頁36-46。
    姚繼德,〈泰國北部雲南籍穆斯林的社會與文化〉,收入於馬宗保主編,《中國回族研究論集(第一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頁389-436。
    納麒,〈從回族角度談伊斯蘭教的中國化〉,收入於《回族研究》1999年第4期(總第36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1999,頁25-31。
    徐紅霞,〈略論宗教的族群認同和族群排斥功能〉,收入於《前沿》2005年第9期,呼和浩特:內蒙古社會科學聯合會,2005,頁242-244。
    馬平,〈回族民族內婚姻制度探析〉,收入於《回族研究》1995年第3期(總第19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1995,頁39-47。
    馬平,〈西北地區回族穆斯林的社會網絡系統〉,收入於馬宗保主編,《中國回族研究論集 第一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頁308-315。
    馬宗保,〈城市化進程中的回族社會文化變遷-以寧夏銀川市為例〉,收入於寧夏大學回族研究中心編,《中國回族學(第3卷)》,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頁122-134。
    馬浩龍,〈穆斯林站起來了〉,收入於《中國回教》雙月刊第293期,台北:中國回教協會,2005,頁38。
    馬欣,〈龍岡清真寺穆斯林社群田野報告〉,收入於《中國回教》雙月刊第316期,台北:中國回教協會,2009,頁31-36。
    馬宗保,〈求同存異 和而不同-論回族歷史上的文化適應〉,收入於《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總第43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2001,頁15-18。
    馬婷,〈回族歷史上的五次移民朝及其對回族族群的影響〉,收入於《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總第54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2004,頁89-91。
    馬金寶,〈回族人口分佈的地域特徵簡析-與其他幾個少數民族的比較〉,收入於《回族研究》2000年第4期(總第40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2000,頁9-14。
    馬超群,〈雲南回族的他稱-「潘塞」、「潘西」和「帕西」辨析〉,收入於《回族研究》2003年第3期(總第51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2003,頁30-35。
    馬強,〈走進信仰者的世界-田野調查和中國伊斯蘭文化研究〉,收入於《文化流》期刊,出版年與地點不詳,頁58-63。
    馬建春,〈淺析族群關係中的文化認同-以河湟地區族群為例〉,收入於《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05,頁120-128。
    馬穎生,〈咸同年間大理回商巨賈馬名魁〉,收入於《回族研究》2008年第2期(總第70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2008,頁26-28。
    馬壽榮,〈都市回族社區的文化變遷-以昆明市順城街回族社區為例〉,收入於《回族研究》2003年第4期(總第52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2003,頁33-38。
    張中復,〈「華夷兼蓄」下的邊緣游移:論當代中國回族民族屬性中的「少數民族化」問題〉,收入於《政大民族學報》第24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2005,頁115-147。
    張中復,〈從「蕃客」到「回族」:泉州地區穆斯林族群意識變遷的歷史省察〉,台北: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5,頁1-33。
    張佐,〈雲南回族穆斯林跨境東南亞探究〉,收入於《回族研究》1998年第3期(總第31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1998,頁11-18。
    張成、米壽江,〈南京回族社區的消失與回族文化傳承的思考〉,收入於《回族研究》2006年第4期(總第64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2006,頁54-59。
    張瑩、馬京,〈遷移者的文化適應與社會調適:一個昆明回族移民「城中村」的研究〉,收入於周大鳴、馬建釗主編,《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問題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頁174-201。
    張建芳、王麗宏,〈城市化進程中回族伊斯蘭文化的調適與發展-以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為例〉,收入於《回族研究》2007年第1期(總第65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2007,頁60-68。
    張雯勤,〈從難民到移民的跨越-再論泰北前國民黨雲南人遷移模式的轉變〉,收入於《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二卷第一期,台北:海華與東南亞研究雜誌社,2002,頁47-73。
    黃懷秋,〈台灣天主教的-宗教教育回顧與展望〉,收入於《宗教論述專輯第四輯-宗教教育與宗教資源分配運用》,台北:內政部,2002,頁159-198。
    楊志娟,〈寧夏城市回族通婚現狀調查研究-以銀川、吳忠、靈武為例〉,收入於《回族研究》2002年第1期(總第45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2001,頁39-47。
    劉成有,〈淺析宗教信仰中的民族性問題-以甘寧青地區的回族為例〉,收入於牟鍾鑒、劉寶明主編,《宗教與民族 第四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頁80-88。
    謝世忠,〈根本賦與認同與族群政治-中國「漢語穆斯林」的例子〉,收入於氏著《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頁317-336。
    謝世忠,〈「隔世」中的生活-在台滇緬軍眷移民社區形貌〉,收入於氏著《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頁381-398。
    謝世忠,〈國族-國家的建構、範疇、與質變-中華民國陸軍第九十三師的雲南緬泰台灣半世紀〉,收入於氏著《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頁55-78。
    薩仁娜,〈西部民族成是族際通婚調查研究-以德令哈市蒙、藏、回、漢四族為例〉,收入於周大鳴主編,《中國田野大調查(第一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頁82-108。
    (日)吉松久美子,涂華忠譯,姚繼德審校,〈雲南回族入緬商路與移居點考-以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為中心〉,收入於《回族研究》2008年第2期(總第70期),寧夏:《回族研究》編輯部,2008,頁10-17。
    安德魯‧D‧W‧福布斯(Andrew D. W. Forbes),姚繼德摘譯,〈泰國北部的滇籍穆斯林-秦霍人〉,收入於《雲南民族學報》1991年第2期(總第31期),昆明:雲南民族學院學報編輯部,1991,頁85-91。
    三、學位論文
    高念慈,《中壢龍岡清真寺的建立與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教學碩士論文,2008。
    曹瑜倢,《從國際勞工遷移觀點分析菲律賓海外移工的移出入》,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翟振孝,《遷徙、文化與認同:緬華移民的社群建構與跨國網絡》,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四、英文專書
    Atwill, David G, The Chinese Sultanate: Islam, Ethnicity, and the Panthay Rebellion in southwest China, 1856-1873,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Barth, Fredrik,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Prospect Heights: Waveland Press, 1998.
    Clammer, John, Diaspora and Identity: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Pelanduk Publications (M) Sdn Bhd, 2002.
    Gladney, Dru C., Muslim Chinese: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g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Gladney, Dru C., Ethnic Identity in China: The Making of a Muslim Minority Nationality,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8.
    Gladney, Dru C., Dislocating China: Reflections on Muslims, Minorities and other Subaltern Subjects, London: C. Hurst, c2004.
    Lipman, Jonathan N.,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7.
    Pillsbury, Barbara Linné Kroll, Cohesion and Cleavage in a Chinese Muslim Minority, dissertation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73.
    五、英文期刊與論文
    Gladney, Dru C., “The Hui, Islam and state: A Sufi Community in China`s Northwest Corner.” In Gross, Jo-Ann eds., Muslims in Central Asia: Expressions of Identity and Change,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89-111.
    Jacoby, Wade and Yavuz, Hakan “Modernization, Identity and Integr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Islam in Europe.”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28(1), 2008, pp.1-6.
    Wang, Jianping, “Islam In Yunnan.”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13(2), 1992, pp.364-373.
    六、數位資源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I-XII, CD-ROM Edition(electronic resource), Leiden, The Netherlands: Brill, c2004.
    七、網頁資料
    台灣電子地圖服務網,http://www.map.com.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4259001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5900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00101.pdf93KbAdobe PDF21272檢視/開啟
    900102.pdf145KbAdobe PDF21302檢視/開啟
    900103.pdf126KbAdobe PDF21337檢視/開啟
    900104.pdf218KbAdobe PDF21564檢視/開啟
    900105.pdf604KbAdobe PDF24626檢視/開啟
    900106.pdf568KbAdobe PDF22973檢視/開啟
    900107.pdf429KbAdobe PDF24898檢視/開啟
    900108.pdf611KbAdobe PDF22567檢視/開啟
    900109.pdf649KbAdobe PDF23722檢視/開啟
    900110.pdf152KbAdobe PDF21163檢視/開啟
    900111.pdf205KbAdobe PDF2157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