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6/141856 (78%)
Visitors : 47703967      Online Users : 110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872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724


    Title: 以法律文化論法學教育模式
    The patterns of legal education on legal culture t heory
    Authors: 蔡柏毅
    Tsai, Po I
    Contributors: 陳惠馨
    Chen, Hwei Syin
    蔡柏毅
    Tsai, Po I
    Keywords: 法律文化
    法學教育
    法律職業
    法律多元主義
    法科大學院
    legal culture
    legal education
    legal profession
    legal pluralism
    law school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0-04-09 15:06:38 (UTC+8)
    Abstract: 我國繼受羅馬-日耳曼法系傳統,法學教育的內涵是博雅教育。英國與美國在普通法學徒制的傳統下,法學教育的目標是訓練合格律師的職業教育。此即Max Weber區分的理性的法學教育與經驗性的法學教育模式。本文將以法律文化研究中法律多元主義的觀點,觀察並描述整體法律運作的實際狀況,包含法律歷來的演進過程,以及支配法律運作的原理原則。並將法律體系與社會的其他部門,同樣置諸文化脈絡之內,探究法學教育模式之間的相互影響。

    法律文化傳統影響法學教育目標,而教育目標的確定又帶動教學方法的演進。近年來美國的學士後法律學位模式,亦即一般為期三年的J.D,被東亞的日本、南韓與中國紛紛借鏡,我國也有全面引進之議。但在確定法學院的教育目標和教學品質之後,即不應以任何形式控制法律從業人員的數量,而應依循資格考的原則,讓接受過充分法學訓練者皆能進入法律的實踐階段。
    Reference: 壹、專書與研究成果報告(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相同作者以發行年代順序排列)
    1.王宏林,國際一流法律人才培養論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2月。
    2.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4月。
    3.王泰升,臺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元照出版社,2001年7月。
    4.王進喜,法律倫理的50堂課:美國律師職業行為規範與實務,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
    5.任拓書(編著),中華民國律師考試制度,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2月臺2版。
    6.司法人員考訓一元化制度研究報告,臺北:司法院人事處,1993年。
    7.李喬,中國的師爺,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8.吳經熊,法學論集,臺北:華岡出版社,1977年。
    9.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10.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釋,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5月第2版。
    11.陳長文,法律人你為什麼不爭氣,臺北:天下文化,2006年11月。
    12.陳惠馨,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3月。
    13.陳惠馨,法律敘事、性別與婚姻,臺北:元照出版社,2008年3月。
    14.陳顧遠,中國文化與中國法系,臺北:三民書局,1969年4月。
    15.黃少游,現代法學底理論與實際,臺北:三民書局,1967年。
    16.程家瑞,臺灣法學教育之改進-如何配合社會人才之需求研討會座談報告,教育部八十六年研究專案,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1997年12月。
    17.葉俊榮,珍惜憲法時刻,臺北:元照出版社,2000年。
    18.蔡墩銘,文化與法律:廿世紀臺灣文化見聞,臺北:自版,翰蘆圖書總經銷,2004年。
    19.劉清波,現代法學思潮,臺北:黎明文化,1986年。
    20.羅昌發、黃銘傑,法學教育改革整體推動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硏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4-2420-H002-043,2006年4月結案。
    21.蘇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
    22.蘇永欽,司法改革的再改革-從人民的角度看問題,用社會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臺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
    貳、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相同作者以發表年代順序排列)
    1.李震洲,專門職業律師高考錄取標準釋疑,載:律師通訊,第176期。
    2.林子儀,法律系成為第一志願的隱憂,載:司法改革雜誌,第29期,2000年10月。
    3.林佳範,論我國法治教育的問題與發展-從法治理念的傳統與近代說起,載:律師雜誌,第281期,2003年2月。
    4.林紀東,二十年來之法律教育與文化,載:法令月刊,第21卷第10期,1970年10月。
    5.林端,中西不同法律觀的頡頏-繼受過程中的臺灣法治(上),載:法學叢刊,第150期,1993年4月。
    6.林端,中西不同法律觀的頡頏-繼受過程中的臺灣法治(下),載:法學叢刊,第152期,1993年10月。
    7.林端,臺灣法律文化變遷座談會,發言紀錄,載:思與言,第40卷第3期,2002年9月。
    8.林瑞富,從法治環境談律師錄取人數,載:律師通訊,第176期。
    9.馮震宇,從美國法學教育與考試制度看我國法學教育與考試之改革,載: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2003年5月。
    10.梁熙喆、劉恆妏,韓國2000年司法改革簡介-以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制度改革為中心,載:月旦法學雜誌,第69期,2001年2月。
    11.陳定南,律師考試錄取率與律師素質間之關係,載:考詮季刊,第27期,2001年7月。
    12.陳長文,為邁向健全之法治社會請命-論超低之律師錄取率,載:考詮季刊,第27期,2001年7月。
    13.陳智超,法律教育與律師制度之現在與未來,載:律師雜誌,第281期,2003年2月。
    14.陳惠馨,德國法制史系列講座第四回-中世紀時代的德國法(上),載:月旦法學雜誌,第92期,2003年1月。
    15.陳惠馨,司法改革基礎工程-法學教育之革新國際法學研討會,第三、四場的發言紀錄,載: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2005年4月。
    16.陳惠馨,談「案例教學法」-以玻璃娃娃案為例,載:月旦法學雜誌,第149期,2007年10月。
    17.張偉仁,清代的法學教育(上),載: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18卷第1期,1988年12月。
    18.張偉仁,清代的法學教育(下),載: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18卷第2期,1989年6月。
    19.郭明政,二○○七臺灣法學蒙難記-兼論:在科舉桎梏下專業法學教育的奮鬥與苦難,載: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5期,2008年4月。
    20.郭書琴,是「學術」或是「技術」?-從女性主義法理學之觀點談法學教育與法律專業之改革論述,載:律師雜誌,第35期,2006年10月。
    21.劉宏恩,書本中的法律(Law in Books)與「事實運作中的法律」(Law in Action),載:月旦法學雜誌,第94期,2003年3月。
    22.顏厥安、王照宇,啟動法學教育的結構改革-以法學教育法草案為核心,載: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3期,2008年2月。
    參、收錄於論文集之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相同作者以發表年代順序排列)
    1.丁相順,要件事實與大陸地區法律實務養成制度的完善,收錄於:潘維大、陳子平編,東吳大學法學院建院九十週年慶法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出版,2006年1月。
    2.成永裕,大學法律專業教育之新嘗試-以東吳大學法學院碩乙組為例,收錄於: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法學與法學教育研討會專輯,臺灣法學會學報第二十一輯,臺北:臺灣法學會編印,2000年11月。
    3.何勤華,促進新時期法律教育的幾點思考,收錄於:潘維大、陳子平編,東吳大學法學院建院九十週年慶法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出版,2006年1月。
    4.余啟民,美國法學教育的近況與發展,收錄於:潘維大、陳子平編,東吳大學法學院建院九十週年慶法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出版,2006年1月。
    5.肖金明,關於法學教育改革幾個問題的思考,收錄於:潘維大、陳子平編,東吳大學法學院建院九十週年慶法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出版,2006年1月。
    6.武樹臣,法律文化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論綱,收錄於:中國儒學與法律文化研究會編,儒學與法律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
    7.范姜真媺,日本跨世紀之司法改革-兼論法科研究所之設立,收錄於:義薄雲天、誠貫金石-論權利保護之理論與實踐,曾華松大法官古稀祝壽論文集,臺北:元照出版社,2006年6月。
    8.吳漢東、劉茂林,法律職業教育:法學教育改革的目標,收錄於:潘維大、陳子平編,東吳大學法學院建院九十週年慶法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出版,2006年1月。
    9.周偉,同質與差異:法律教育與法學教育關係的思考,收錄於:潘維大、陳子平編,東吳大學法學院建院九十週年慶法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出版,2006年1月。
    10.孫學亮,我國法學教育面臨的幾個矛盾分析,收錄於:潘維大、陳子平編,東吳大學法學院建院九十週年慶法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出版,2006年1月。
    11.黃源盛,從法繼受觀點論中國法律文化的傳統與轉折,收錄於:法理學論叢—紀念楊日然教授,臺北:月旦出版社,1997年。
    12.郭書琴,法律學科整合研究之法理初探:以「法律人」養成之法律文化分析為例(原文為英文,題為:Theoriz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Legal Research: A Case Study on Cultural Analysis of Growing “Law Persons”),發表於第一屆全國法學實證研究研討會,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主辦,2006年5月24-25日。
    13.陳文敏,香港法學教育的近況與發展,收錄於:潘維大、陳子平編,東吳大學法學院建院九十週年慶法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出版,2006年1月。
    14.陳妙芬,人權與價值衝突-法律文化研究的基本問題與方法,收錄於:法律的分析與解釋:楊日然教授紀念論文集,臺北:元照出版社,2006年7月。
    15.陳惠馨,東亞法律文化與法律教育-傳統中國與現代臺灣的比較,收錄於:高明士編,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7月。
    16.陳惠馨,德國法學教育的近況與發展,收錄於:潘維大、陳子平編,東吳大學法學院建院九十週年慶法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出版,2006年1月。
    17.陳惠馨,臺灣法曹養成與法學教育,「法曹養成與法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法務研究科主辦,2007年3月19日。
    18.張文顯,法文化:法學的一個新墾區,收錄於:中國儒學與法律文化研究會編,儒學與法律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
    19.楊日然,法學教育:現代角色的反省與展望,收錄於氏著:法理學論文集,臺北:月旦出版社,1997年。
    20.楊日然,我國基礎法學之現況與展望,收錄於氏著:法理學論文集,臺北:月旦出版社,1997年。
    21.蔡秀卿,日本法學教育之過去、現在與未來,收錄於:潘維大、陳子平編,東吳大學法學院建院九十週年慶法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出版,2006年1月。
    22.顏厥安,法學教育之目的與課程內容,收錄於:法學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法律學院,2002年3月。
    23.劉宏恩,描繪臺灣身分法基礎教育的實然面貌-一個法社會學研究的初步嘗試。收錄於:法律哲理與制度-基礎法學,馬漢寶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元照出版社,2006年1月。
    24.劉尚志、林三元、宋皇志,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與臺灣法學的實證與整合研究:變局下的法律教育與法學研究創新,收錄於:潘維大、陳子平編,東吳大學法學院建院九十週年慶法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出版,2006年1月。
    25.劉紀蕙、劉佳玲,臺灣近年來文化研究議題範疇分布,收錄於:陳光興編,文化研究在臺灣,臺北:巨流出版社,2000年。
    26.蘇友辰、陳惠馨,臺灣法律人養成制度改革方案,收錄於:潘維大、陳子平編,東吳大學法學院建院九十週年慶法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出版,2006年1月。
    肆、外文著作暨翻譯著作(依作者姓氏字母序再以漢字筆畫順序)
    1.Barker, Chris著,羅世宏等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Culture Studies-Theory and Practice),臺北:五南出版社,2004年。
    2.Ehrmann, Henry W.著,賀衛方、高鴻鈞譯,比較法律文化(Comparative Legal Cultures),北京:三聯書店,1990年3月。
    3.Friedman, Lawrence M.著,吳錫堂、楊滿郁合譯,法律與社會(Law and Society:An Introduction),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年。
    4.Huber, Peter M.著,林佳和譯,穩定腳步與不斷改革之間-德國法學教育之戲劇性發展(Zwischen Konsolidierung und Dauerreform - Das Drama der deutschen Juristenausbildung),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全球化趨勢下法學創新研究與教學計畫-多元法律人才培植」總計畫,2008年6月。
    5.Kahlenberg, Richard D.著,林婷、李玉琴合譯,毀約:哈佛法學院回憶錄(Broken contract : a memoir of Harvard Law School),臺北:商業周刊出版、城邦文化發行,1999年。
    6.Lewis, Anthony著,李伯恬譯,基甸的號角(Gideon’s Trumpet),臺北:臉譜出版社,2006年。
    7.Scholler, Heinrich著,李震山譯,法圈學說之意涵與法文化,載:《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期,2000年。
    8.Turow, Scott著,傅士哲譯,哈佛新鮮人:我在法學院的故事(One L : the turbulent true story of a first year at HarvardLaw School),臺北:先覺出版社,2000年。
    9.Weber, Max著,康樂、簡惠美譯,法律社會學(Rechtssoziologie),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10.田中耕太郎著,阮愷東譯,法學教育論,臺北:協志工業振興會,1958年7月。日文原文載:法律時報,第4卷第2號,昭和7(1932)年1月17日。
    11.金容世著,高上茹譯,韓國之法曹養成與法學教育-今後的展望,載:月旦法學雜誌,第151期,2007年12月。
    12.鈴木賢,日本法科大學院制度的特徵與關鍵點,收錄於:潘維大、陳子平編,東吳大學法學院建院九十週年慶法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出版,2006年1月。
    13.後藤昭,林裕順譯,朝陽.烏雲-日本新式法曹養成制度的發展動向,載: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3期,2008年2月。
    伍、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
    1. 杜傳榮,我國傳統法律教育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源盛博士指導,1995年。
    2. 翁國彥,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臺灣的法治教育,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育典博士指導,2004年。
    3. 劉恆妏,從知識繼受與學科定位論百年來臺灣法學教育之變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王泰升博士指導,2005年。
    4. 羅常芬,從文化變遷觀點論法律之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馬漢寶博士指導,1994年。
    陸、網頁資料(依首字筆畫順序)
    1.ABA(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Legal Education and Bar Admission Statics 1963-2001, http://www.abanet.org。
    2.Friedman, Lawrence M.教授個人網頁,http://www.law.stanford.edu/directory/profile/23/。
    3.Max Planck Gesellschaft網站,http://www.mpg.de/
    4.王彩鸝,指考成績明年採計五科,聯合晚報,2009年7月3日,頭版標題。網路版:http://udn.com/NEWS/main.html。
    5.司法官及律師考試制度改進專案,考試院新聞稿:http://www.exam.gov.tw/newshow.asp?2577。
    6.朱敬一,律師、醫師、會計師,何以師師不同?,可自作者網頁下載全文:http://idv.sinica.edu.tw/cyrusweb/articles/36.pdf。
    7.「法律人法意識之建構」四年整合型專案計劃,http://www.lawplan.nccu.edu.tw。
    8.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關於出版法律文化相關研究的宗旨,http://publishing.cambridge.org/series/csls。
    9.考選部網站之「FAQ諮詢」:http://www.moex.gov.tw/ct.asp?xItem=5996&ctNode=1424。
    10.科技法律領航,第7期,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2009年6月,http://www.itl.nctu.edu.tw/N_publish.htm。
    11.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與臺北地方法院合作開設的「研究生法官助理課程」介紹:http://www.itl.nctu.edu.tw/act_88.htm。
    12.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網站,http://www.srcs.nctu.edu.tw/srcs/。
    13.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下設之研究中心連結網頁:http://www.law.nccu.edu.tw/Research/research.asp。
    14.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電子報第一期:http://lawnccu.blogspot.co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3651045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65104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45112.pdf331KbAdobe PDF21677View/Open
    045111.pdf205KbAdobe PDF27492View/Open
    045110.pdf359KbAdobe PDF21237View/Open
    045109.pdf628KbAdobe PDF22335View/Open
    045108.pdf455KbAdobe PDF21608View/Open
    045107.pdf544KbAdobe PDF21881View/Open
    045106.pdf420KbAdobe PDF21342View/Open
    045105.pdf445KbAdobe PDF21583View/Open
    045104.pdf185KbAdobe PDF21059View/Open
    045103.pdf174KbAdobe PDF21088View/Open
    045102.pdf334KbAdobe PDF21205View/Open
    045101.pdf90KbAdobe PDF2112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