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0934/141854 (78%)
造访人次 : 47777337      在线人数 : 59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8927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927


    题名: 商業化新聞操作下的自主空間:記者的反抗策略
    作者: 吳佩玲
    贡献者: 陳百齡
    吳佩玲
    关键词: 記者工作自主權
    權力
    市場導向新聞
    反抗
    資源
    日期: 2005
    上传时间: 2010-04-23 19:24:10 (UTC+8)
    摘要: 台灣報紙正面臨廣告主、讀者市場失利,報社調整組織目標,加強業務合作案已成為報業新趨勢,報社記者長久以來秉持的新聞意理,與報社商業化新聞操作方式多所衡突。本研究援用傅科權力的觀點,深入地方記者的工作情境,以瞭解報紙企圖透過與消息來源交換業務合作案,增加報社的盈收,是如何妨礙記者的工作自主權?而記者面對報社內外諸多權力的夾擊,又是如何絕處逢生?在組織中存活,並展現反抗的策略。
    本研究發現,面對報社目標的改變、組織權力的施展,新聞工作者雖然夾處在報社、消息來源、廣告主等三方權力的操弄下,壓力沈重,但記者仍可以藉著制度的漏洞與權力的縫隙,累積資源,施展反抗策略。
    本研究進一步主張,記者應該善用人際網絡中的社會資源,適時與組織內外的權力進行「合縱」或「連橫」,必要時還要對權力進行分化、阻斷策略,才能在權力的夾縫中求生。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文建會(2004)。《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 》。上網日期:2004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cca.gov.tw/creative/page/main_01.htm.
    王天濱(2003)。《台灣報業史》。台北:亞太圖書。
    江統堉(2003)。《報紙贊助藝文展覽之傳播效果研究─以議題設定理論來看聯合報報導馬諦斯特展及其他展覽》。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銓(1981)。《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李猛(1999)。〈福柯與權力分析的新嘗試〉,《社會理論學報》,2(2):375- 413。
    李筱雯(2004)。《好新聞?好生意?─台灣報業生產政治轉變》。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和建(2003)。〈人際關係與制度的建構:以《金翼》為例證〉,《社會理論學報》,6(1):137-168。
    胡先縉(1988)。〈中國人的面子觀〉,黃光國(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頁57-84。台北:巨流。
    林添貴譯(2000)。《MBA當家:企業化經營下報業的改變》。台北:正中。(原書Underwood, D.(1993) . When MBAs Rule the Newsroom.)
    林淳華(1996)。《新聞記者自主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韋任 ( 2003 )。《收視率控制與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抗爭─以TVBS報導《老少配》與《薛楷莉》案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1996)。(地方新聞與社區參與),蘇蘅(編),《台灣地方新聞》。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林南、林祐聖、葉欣怡(2005)。《社會資本》。台北:弘智。
    紀慧君(2002)。〈編織新聞事實─紀律權力的觀點〉 。《新聞學研究》,73:167-204。
    徐蘊康(2001)。〈中時、聯合兩大報系的吸金大法─兵馬俑展為《聯合報》創造二億元收入?〉,《商業周刊》,698:108-109。
    翁秀琪(1993)。〈工作權與新聞記者之自主性〉,翁秀琪、蔡明誠(編),《大眾傳播法手冊》。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涂建豐(1996)。〈編輯室公約運動〉,《新聞學研究》,52:35-48。
    陳順孝(1998)。(媒介組織的內部新聞建構:外力衝擊下,記者與主管的互動策略),《1998 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大大傳所。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台北:五南。
    陳雪慧〈1993〉。《台灣報社的生產政治:一個腦力勞動控制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McQuail, D.(2001).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 an introducation)
    許慧真(2002)。《博物館超級特展之文化工業初探─以「兵馬俑.秦文化」特展為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學政(2004)。〈從教師專業自主權談「輔導與管教」〉。《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上網日期:2004年08月27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張文強(1998)。〈報紙產業組織結構分析與再形塑:組織理論的觀點〉。《新聞學研究》,57:191-211。
    張文強(2002)。〈媒體組織內部權力運作與新聞工作自主:封建采邑的權力控制與反抗〉。《新聞學研究》,73:29-61。
    張文強(2005)。〈新聞工作的常規樣貌〉。《新聞學研究》,84:1-40。
    張宏源(1996)。《媒體經營與規畫管理實務》。 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張逸東(1996)。〈地方新聞與社區參與:回應文〉,蘇蘅(編),《台灣地方新聞》。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陸燕玲 ( 2002 )。《從「名門正派」到明教教徒?─台灣《壹周刊》新聞工作者的調適與認同》。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舒嘉興(2001)。《新聞卸妝:布爾迪厄新聞場域理論》。台北:桂冠。
    黃光國(1988)。〈中國式家族企業的現代化〉,黃光國(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頁 223-272。台北:巨流。
    黃結梅(1998)。〈福柯的啟示:策略性模式的權力分析),《社會理論學報》,1( 2 ):327-348。
    習賢德(1996)。(台灣地方新聞的另一種體驗:試析兩報三台地方記者的人力結構及新聞品質),蘇蘅(編),《台灣地方新聞》。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喻靖媛 ( 1994 )。《記者及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之關聯》。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大春(1997)。《傅科》。台北:生智。
    楊子建(2004)。《報業組織企畫人員資訊尋求行為之探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怡珊(2002)。《新聞記者之社會智能與消息來源互動策略之人際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8)。《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原書Foucault, M.(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Prison)
    臧國仁主編(1999b)。《新聞「學」與「術」的對話Ⅲ: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戴育賢譯(1994)。(媒體組織與媒體職業的控制協商)。《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台北:遠流。
    鍾起惠 (1997)。〈一九九七台灣記者現實處境大調查〉。《目擊者》,創刊號。
    《聯合報系月刊》(2002)。(是創意也是生意─專訪博上廣告公司總經理劉明松談報紙的創意式廣告),239。
    蘇蘅、牛隆光、黃美燕、趙曉南(2000)。〈台灣報紙轉型的問題與挑戰─提供讀者更好的選擇?〉,《新聞學研究》,64:1-32。
    蘇蘅(2002)。《競爭時代的報紙:理論與實務》。 台北:時英
    蘇正平(1996)。〈新聞自主的理論和實踐〉,《新聞學研究》,52:21-33。
    嚴鋒譯(1997)。《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人民。(原書Gordon,C.(Ed).(1980). Power / Knowledge)
    顧玉珍譯(1995)。〈商品閱聽人與真正閱聽人:一場盲點論戰〉,《當代》,114:18-31。
    英文部分
    Breed, W.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Social Forces, 33(4):326-355.
    Borden, L. S. (2000). A Modle for Evaluating Journalist Rsistance to Business Constraints.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15(3):149-166.
    Curtin, P. A. (1999). Reevaluating public relations information subsidies: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and agenda-building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11 (1): 53-90
    Collinson, D. (1994). Strategies of resistance-power, knowledge and subiectivity in the workplace. In J. M. Jermier, D.Knights & W. R. Nord ( Eds.) , Resistance & power in organizations ( pp2-68 ). New York: Routledge.
    Clegg, S. (1989). Radical revisions: Power, Discipline and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 Studies, 10 (1): 97-115.
    Curran, J.(1990). Culturalist Perspectives of News Organizations: A Reappraisal and a Case Study. In M. Ferguson ( Eds ), Public Communication: the New Imperatives ( pp114-134 ). London: Sage.
    Davidson, O. J. (1994). The sources and limits of resistance in a privatized utility. In J. M. Jermier, D. Knights & W. R. Nord ( Eds.) , Resistance & power in organizations ( pp69-101 ). New York: Routledge.
    Fishman, M. (1980). Manufacturing the New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Gans, H. 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Y: Vintage Books
    Giber, W. & Johnson, W. (1961). The City Hall ”Beat”:a study of reporters and
    source rol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8 (3): 289-297.
    Johnstone, J. C., Slawski, E. J. & Bowman, W. W.(1976). The news people. Urba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McManus, J. H. (1992b). What kind of commodity is news?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6): 787-805.
    McManus, J. H. (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Let the Citizens Beware? Newbury Park, CA: Sage.
    McManus, J. H. (1995). A market-based modle of news production. Communiction Theory, 5(4): 301-338
    McKinlay, A. & Taylor, P. (1998).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Foucault and the Polictic of Production. In A. McKinglay, & K. Sterkey (Eds.), Foucault,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 pp173-190 ). London: Sage.
    Mechanic, D. (1962). Sources of power of lower participants in complex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7(3), 403-412
    Noon, M. & Blyton, P. (1997). Survival Strategies. The realities of work. London: MacMillan.
    Perkins, D. N. (1993). Person-plus: a distributed view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Saloman, G (Eds.), Distributed cognitions :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a, R. D. (1993). Distributed Intelligence. In Saloman, G (Eds.), Distributed cognition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card, R. G.(1989). Media economics : concepts and issues. Newbury Park, CA: Sage.
    Schudson, M. (1989). The sociology of news production.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1, 263-282.
    Sigelman, L. (1973). Reporting the new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 132-151.
    Soloski, J. (1989). News reporting and professionalism: some constraints on reporting of the news.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1: 207-228.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91941001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941001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305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