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6/141856 (78%)
Visitors : 47708453      Online Users : 129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901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16


    Title: 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之法規範與實施現況初探研究——以觀護人在網絡中可能扮演之角色及相關配套修法為中心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laws, regula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of domestic violence inflicter treatment programs, with focus on networking role of probation officer and relevant regulation required.
    Authors: 周瑋芸
    Contributors: 陳惠馨
    周瑋芸
    Keywords: 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加害人
    加害人處遇計畫
    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
    觀護人
    觀護工作
    家庭暴力防治法
    家暴防治網絡
    認知輔導教育
    網絡
    認知輔導教育團體
    加害人處遇
    法規範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0-04-24 16:35:05 (UTC+8)
    Abstract: 本文針對家庭暴力防治法中與加害人處遇相關之法規範,進行整理摘要,並透過質性研究的深入訪談法,探討觀護人在家暴防治網絡及加害人處遇網絡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讓防治網絡及處遇網絡更加緊密的修法意見。
    本論文之架構分為六章,分別為:緒論、家庭暴力防治法所建構的網絡運作、家庭暴力犯罪理論與加害人處遇模式、從觀護人觀點看加害人處遇計畫及家暴加害人之觀護工作、觀護人在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可能扮演之角色及加害人處遇計畫法規範修訂方向建議、結論與建議,各章節撰寫重點分述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於此章先敘明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限制,並限定研究範圍及研究架構之方向。
    第二章是從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立法精神與內涵出發,進一步探討家庭暴力防治法所建構的防治網絡及處遇網絡,最後聚焦到加害人處遇計畫法源依據的介紹。
    第三章為家庭暴力犯罪之理論解釋及處遇模式的介紹。由於有效的處遇模式必定是從犯罪原因理論衍伸而來,但犯罪行為的原因解式理論通常相當多元且百家爭鳴,因此,本章分別就家庭暴力的犯罪循環、社會生物學、心理學〈個人病理〉、社會心理層面〈人際互動〉、社會學、女性主義〈文化情境〉及系統生態觀點所發展出來的犯罪原因論加以介紹,賦與加害人處遇計畫發展之理論正當性。最後,再針對現有的處遇模式加以介紹。
    第四章是從觀護人的觀點,透過對於質性研究訪談內容的分析整理,對於家暴加害人的觀護工作,以及觀護人目前在加害人處遇工作上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家暴專股運作情形、與防治網絡之結合情況〉進行描述與討論。
    第五章是針對未來觀護人在家庭暴力防治工作上可能扮演的角色、優缺點,提供加害人處遇計畫及觀護工作相關法規範之配套修法的建議,期能讓防治網絡及處遇網絡都更緊密。
    第六章為本文之結論。於本章擬做一整合性之歸納摘要,整理出筆者的意見及相關配套措施之建議,期能從實務經驗中提供加害人處遇計畫及觀護工作相關法規範修法之淺見。
    本文主要的研究發現有幾大部分。首先,從家暴專股觀護人實際從事加害人觀護、處遇的實務經驗看來,家暴防治網絡及加害人處遇網絡對於觀護人的角色其實是有所期待的,但受限於觀護人的工作執掌缺乏行為作用法,家庭暴力防治法中又沒有用特別法的方式,給予觀護人在刑事程序或社區處遇上的法定角色,家暴專股的工作僅能依據著政策的風向球來跑,在法務、檢察系統行政工作資源的相互擠壓下,甚至可能僅採取一些表面校度的作法, 讓觀護人無法發揮、培養其對於加害人監督、輔導的專業能力,相較於受訪者對工作的用心,著實可惜。
    再者,目前家庭暴力案件走入司法可能透過民事保護令或刑事程序,加害人處遇計畫目前是屬於民事保護令之一款,處遇前的審前鑑定及後續處遇計畫的執行,目前都是由縣市政府的家暴中心(衛生局)負責辦理、協調各種專業鑑定、處遇的資源。單純走刑事程序進來的加害人,可能沒有機會接受鑑定,也不一定有機會接受處遇計畫。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三章在刑事程序的部分,雖然有課予法務部要負責辦理家暴受刑人之加害人處遇計畫,但對於假釋、緩刑之受保護管束人,甚至是緩起訴的被告所需要的加害人處遇計畫,則漏未規定。雖然法務部有透過政策下達,要求地檢署觀護人每年必須辦理家暴加害人治療小團體,但對於團體的內涵、預期目標成效的要求卻相當鬆散,導致各地檢署家暴專股觀護人各自為政,其中如果是邀請心理師或社工師來帶領類似於加害人處遇計畫中的「認知輔導教育團體」,就可能造成有加害人重複參加民刑事的團體,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卻也可能有另一些加害人完全沒有接受處遇計畫的機會。
    最後,本文也針對觀護人在家暴網絡中可能扮演之角色及相關配套修法提出觀察與淺見,期能做為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Reference: 一、 專書部分: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
    高鳳仙,「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專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
    高鳳仙,「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專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月二版。
    周月清,「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1995年9月。
    涂秀蕊,「家庭暴力法律救援」, 1999年11月。
    柯麗評、王珮玲、張錦麗,「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巨流圖書公司,2005年1月初版。
    林明傑、黃志中(2003)。他們怎麼了:婚姻暴力加害人的評估與輔導。嘉義:濤石出版社。
    二、 論文及研究報告:
    陳殿輝,「家庭暴力犯罪法律規範及其實施現況檢討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國銘,「警察機關防治家庭暴力案件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心怡,「法官對婚姻暴力態度之研究—以北台灣法官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
    黃頌善,「婚姻暴力之民事保護令研究—從婦女權益保障之觀點出發」,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王樂民,「警察機關執行保護令對遭受婚姻暴力婦女脫離受暴關係成效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洪遠亮,「論家庭暴力事件加害人與被害人權益之保護」,銘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簡春安,「家庭暴力被害人保護方案之初探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2002年12月。
    王珮玲、黃志忠,「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模式成效評估之研究」,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05年11月。
    Fagan, J.(1996). The Criminalization of Domestic Violence: Promises and Limit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三、 期刊:
    張秀鴛、韋愛梅,談台灣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之建構,律師雜誌,第267期,第50頁,民國90年12月。
    陳源湖,婚姻暴力與社會支持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02期,頁200,2003年6月。
    陳若璋,台灣婚姻暴力之本質、歷程與影響,婦女與兩性學刊第3期,頁122-123,1992年3月。
    黃怡瑾,婚暴中的權力控制—個人自覺與社會結構的互動歷程,婦女與兩性學刊第12期,頁101,2001年6月。
    葉肅柏,家庭暴力理論觀點與防治策略,社區發展季刊第94期,頁293,2001年6月。
    四、 會議資料及其他:
    「以『被害人安全至上』為目標的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系統」─實驗型加害人處遇計畫方案成果發表會會議資料,頁12,內政部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民國96年12月17日。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網站立法資料:96年修法前委員會審查資料第95卷24期3485號頁405-461及第96卷10期3533號頁577-69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班學士後法學組
    92651051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65105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1051101.pdf871KbAdobe PDF2118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