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33433      Online Users : 149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49


    Title: 史記體例及章法結構之研究
    Authors: 林雅真
    Contributors: 王文顏
    林雅真
    Keywords: 史記
    司馬遷
    體例
    章法結構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0-04-24 17:19:01 (UTC+8)
    Abstract: 本論文各章節的論述內容,大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在本章中首先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目的,其次檢視歷來學者對《史記》的研究成果,最後敘明本論文研究的章節架構。
    第二章探討《史記》的五體結構。體例是一部典籍各部分之間聯繫的方式,也是作者創作思想和創作內容的表現形式。本章首先討論《史記》作史本旨,探究司馬遷的史學觀,從而剖析司馬遷採取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作為全書結構之意圖。次論五種體例不同的層面功能,觀察其聯繫關係;繼之討論五體首篇、末篇安排蘊含的意義;本章最後透過各篇篇目的次第安排,闡明《史記》篇章安排的意義。
    第三章探討《史記》整體結構原則。靳德峻說:「《史記》一書,全具史公史例,不知厥例,何以知史公之史法與史意,不知史公史法與史意,何以究史公之史學乎」。因此本章由綜觀互見、重複累書、人物互襯、人事對比四點切入,剖析《史記》結構各傳之「史法」,以深究史公之史學。
    第四章探討《史記》各篇章法結構。關於《史記》篇章結構的特色,余嘉錫先生認為,「司馬遷之文,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應,未嘗枝枝節節而為之。相其氣勢不至終篇,必不輟筆」。﹝清﹞曾國藩曾舉〈李將軍列傳〉一篇,說明「位置之先後、剪裁之繁簡,為文家第一要義也」,次序及剪裁不可隨意;今人范文芳亦認為,「最能顯示出司馬遷在文學上的成就的部分,不在《史記》的大結構,而在各篇的小布局,以及篇與篇的聯繫上」。因此本章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次序,探究各體的基本結構模式、差異、變例及各體的結構特點。
    第五章為結論。在此章中,將對本論文之研究成果與意義作出扼要的綜論及檢討,並指出此一論題可繼續深入研究之處,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按時代排列)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2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八版)
    ﹝漢﹞班固:《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3月)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6月)
    ﹝明﹞凌稚隆輯校:《補標史記評林》(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3月)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吳汝綸評點:《史記集評》(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5月)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樂天出版社,1971年9月)
    ﹝清﹞李景星:《史記評議》(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4月)
    ﹝清﹞吳見思評點:《史記論文》(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10月二版)
    ﹝清﹞崔適:《史記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月)
    ﹝清﹞姚祖恩:《史記菁華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4月)
    二、《史記》的近代論著(按出版年月排列)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臺北: 華正書局,1974年)
    劉偉民:《司馬遷研究》(文景書局,1975年2月)
    王民信:《史記研究之資料與論文索引》(臺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
    陳新雄、于大成編:《史記論文集》(臺北:西南書局,1978年)
    周虎林:《司馬遷及其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5月)
    陳直 :《史記新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
    徐文珊:《史記評介》(維新書局,1980年8月)
    白壽彞:《史記新論》(北京:求實出版社,1981年)
    王叔岷:《史記斠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6月)
    林雲龍:《司馬遷思想研究》(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年3月)
    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5月三版)
    張大可:《史記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
    王國維等著:《司馬遷其人其書》(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9月)
    張維嶽編:《司馬遷與史記新探》(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11月)
    郭雙成:《史記人物傳記論稿》(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二版)
    張大可:《史記論贊輯釋》(陜西:新華書店,1986年8月)
    李少雍:《司馬遷傳記文學論稿》(四川:重慶出版社,1987年1月)
    朱東潤:《史記考索》(臺北:開明書店,1987年1月四版)
    范文芳:《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
    游信利:《史記方法試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0月)
    錢穆 :《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東大出版社,1988年1月)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2月)
    韓兆琦:《史記通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
    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3月二版)
    汪惠敏:《史記政治人物述評》(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1年4月二版)
    丘述堯:《史記新探》(臺北:明文出版社,1992年1月)
    張高評主編:《史記研究粹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4月)
    胡佩韋:《司馬遷和史記》(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7月)
    賴明德:《司馬遷之學術思想》(臺北:洪氏出版社,1993年2月)
    韓兆琦:《史記選注匯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
    可永雪:《史記文學成就論稿》(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何世華:《史記美學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3年11月)
    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出版社,1994年12月)
    吳福助:《史記解題》(國家出版社,1995年1月)
    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0月)
    蔡信發:《話說史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韓兆琦:《史記博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
    李勉 :《史記七十篇列傳評注》(國立編譯館,1996年1月)
    鄭之洪:《史記文獻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7年10月)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1月)
    賴漢屏:《史記評賞》(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1月)
    郭丹 :《史傳文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9月十三版)
    田人隆:《窮究天人通古今─司馬遷與史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6月)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王初慶編:《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3月)
    俞樟華:《史記藝術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安平秋、俞樟華、張大可等人編:《史記研究集成》(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
    李紀祥:《史記五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9月)
    三、文藝理論相關研究論著(按出版年月排列)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5月四版)
    黑格爾著、朱自清譯:《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5月)
    陳望道:《美學概論》(臺北:文鏡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12月重排出版)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吳應天:《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
    里蒙‧凱南著、姚錦清等譯:《敘事虛構作品》(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
    韋恩‧布斯著,華明、胡曉蘇、周宪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張壽康:《文章學導論》,(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1月)
    謝无量:《實用文章義法》(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3月)
    錢穀融、魯樞元:《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9月)
    羅鋼 :《敘事學導論》(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葉太平:《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12月)
    浦安迪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劉 雨:《寫作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3月)
    劉世劍:《文章寫作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6年)
    張紅雨:《寫作美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年10月)
    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楊義 :《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9年1月)
    陳滿銘:《文章結構分析》(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5月)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2月)
    陳滿銘:《章法學新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1月)
    申丹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二版)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周慶華:《故事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陳滿銘:《章法學論粹》(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傑哈‧簡奈特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三)》(臺北:時報文化,2003年1月)
    陳滿銘:《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6月)
    鄭頤壽:《辭章學導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11月)
    陳滿銘:《篇章結構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5月)
    四、學位論文(按出版年月排列)
    阮芝生:《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年
    柳貞愛:《司馬遷浪漫意識的文學觀》,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金聖日:《史記修辭技巧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985年
    金苑 :《史記列傳義法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988年
    朴宰雨:《史記漢書傳記文比較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李寅浩:《史記文學價值與文章新探》,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劉國平:《司馬遷的歷史哲學》,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郭瓊瑜:《史記的褒貶義法》,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梁文璿:《史記義例探微》,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巫淑如:《千姿百態的人物畫卷—史記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論析》,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呂世浩:《從五體末篇看史記的特質──以〈平準〉、〈三王〉、〈今上〉三篇為主》,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金利湜:《司馬遷的文學理論與批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高禎霙:《史、漢論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魏聰祺:《太史公「成一家之言」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蔡雅惠:《史記悲劇人物與悲劇精神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瑞芳:《史記類傳人物研究》,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峰宗:《史記列傳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林珊湘:《史記「太史公曰」之義法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樹雯:《史記「太史公曰」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麗芳:《史記列傳語言藝術研究》,彰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藍朗月:《史記.項羽本紀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敏瑋:《史記女性形象考述》,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鄭安芸:《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司馬遷史記「愛奇」說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金利湜:《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劉昶亨:《由史記列傳論太史公之創建》,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王越 :《史記‧刺客列傳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五、國內期刊(按日期排列)
    李崇遠:〈史記篇例考述〉,《中華學苑》1972年3月
    徐文珊:〈試為司馬遷史記撰擬史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73年5月
    侯立朝:〈史記體系結構整合論〉,《國魂》1974年7月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及「太史公曰」的述與作〉,《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79年12月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的體系關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80年12月
    沈雲龍:〈史記與傳記〉,《傳記文學》1982年8月
    蔡信發:〈史記在史學上的價值〉,《孔孟月刊》1985年8月
    王宏志:〈論合傳與類傳〉,《國史館館刊》1987年6月
    李毓善:〈論史記人物〉,《輔仁學誌》1989年6月
    趙梅生:〈淺談司馬遷撰寫史記的文學觀〉,《育達學報》1990年2月
    李毓善:〈史記中的夢〉,《輔仁學誌》,1990年6月
    汪惠敏:〈史記中之謀臣人物述評〉,《輔仁學誌》1991年6月
    蔡信發:〈史記合傳析論〉,《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991年6月
    王長華:〈史記傳記非史筆描寫及其文學效應〉,《文藝理論研究》1992年
    洪淑苓:〈論「史記」的兩篇合傳--「魏其武安侯列傳」與「衛將軍驃騎列傳」〉,《國立編譯館館刊》1992年6月
    蔡信發:〈史記附傳析論〉,《孔孟月刊》1992年7月
    孫良水:〈由史記一書看司馬遷的文學理念與文學特色〉,《藝術學報》1993年6月
    張高評:〈司馬遷與傳記文學〉,《國語文教育通訊》1994年6月
    逯耀東:〈史記「匈奴列傳」的次第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95年9月
    田博元:〈史記的思想性及其藝術特色〉,《人文學報》1995年10月
    趙生群:〈史記標題論〉,《大陸雜誌》1996年7月
    逯耀東:〈史記列傳及其與本紀的關係〉,《臺大歷史學報》1996年11月
    李栖 :〈史記「滑稽列傳」的寫作手法〉,《國文天地》1997年2月
    易平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匈奴列傳篇次考訂〉,《大陸雜誌》1997年10月
    蔡日新:〈史記人物語言述例〉,《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3月
    郭丹 :〈史傳文學中的美學特徵〉,《中山人文學報》1998年8月
    吳儀鳳:〈史記「平準書」書法初探〉,《孔孟月刊》1998年9月
    胡正之:〈從篇章結構論「伯夷列傳」之旨趣〉,《輔仁國文學報》1999年3月
    張玉芳:〈論史記的論斷方式〉,《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5月
    王惠姬:〈史記對女性形象的刻劃〉,《中正歷史學刊》2000年6月
    胡正之:〈從「成敗興壞之理」論史記一家之言 〉,《輔仁國文學報》2000年7月
    劉榮傑:〈史記本紀的悲劇意識及其昇華〉,《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學報》2001年9月
    譚潤生:〈史記中極短篇的藝術成就〉,《國文學誌》2002年12月
    江素卿:〈從「史記」記事論司馬遷之天人思想〉,《文與哲》2003年12月
    王勝忠:〈史記「游俠列傳序」章法結構探析〉,《中國語文》2004年2月
    鄭安芸:〈司馬遷「鴻門宴」之篇章結構探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004年4月
    陳室如:〈陰陽之變,萬物之統--史記的女性形象與所反映的女性觀照〉,《國文學誌》2004年12月
    李秋蘭:〈隱喻與敘事--史記敘事藝術探究之一〉,《東方人文學誌》2004年6月
    魏聰祺:〈史記互見法之方式及功用〉,《國教輔導》2005年6月
    李秋蘭:〈形象塑造之範式與史記敘事藝術--史記敘事話語研究(2)〉,《東方人文學誌》2005年6月
    王令樾:〈史記、漢書表體略說〉,《輔仁國文學報》2005年7月
    孫世民:〈試論史記的「越位性謬誤」--文化學意義的討論〉,《國立臺中護理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10月
    六、大陸期刊(按出版年月排列)
    王朝忠:〈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淺談史記的人物塑造方法〉,《德州學院學報》1994年3月
    徐敬 :〈論史記人物形象的塑造〉,《固原師專學報》1995年2月
    張風萍:〈史記的寫人成就〉,《雁北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5月
    肖振宇:〈史記人物傳記開頭簡論〉,《張家口師專學報》1996年1月
    黃秀坤:〈史記為歷史人物代言、擬言的藝術成就〉,《北華大學學報》1996年1月
    趙生群:〈史記標題論〉,《大陸雜誌》1996年7月
    范可慶:〈史記結構管窺〉,《甘肅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1月
    肖振宇:〈史記人物性格論〉,《齊齊哈爾大學學報》1997年6月
    趙生群:〈史記標題新論〉,《江蘇社會科學》 1997年6月
    何梅琴:〈史記人物心理描寫藝術探微〉,《平頂山師專學報》1998年1月
    趙明建:〈論史記在體例編輯上的特點〉,《河南社會科學》 1998年2月
    可永雪:〈史記人物傳記的結構方式及其意義〉,《內蒙古師大學報》1998年3月
    張夢新:〈於細微久見精神──史記人物描繪藝術談〉,《浙江師大學報》1998年3月
    紀麗真:〈史記的敘事結構--通體關照的紀傳體〉,《煙臺大學學報》1999年1月
    俞樟華:〈胸中意匠巧經營--漫議史記人物傳記的結構〉,《淮陰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3月
    俞樟華、邱江寧:〈論史記的複筆〉,《漢中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3月
    楊鑒生:〈史記人物出場藝術〉,《寧德師專學報》1999年4月
    傅滿倉:〈淺談紀傳體中類傳的特色〉,《甘肅高師學報》1999年6月
    朱芳 :〈論史記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2月
    李賢民:〈史記附傳探微〉,《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2月
    大明 :〈史記「省略例」補議〉,《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2月
    朱芳 :〈論《史記》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2月
    楊旭升:〈史記紀傳的人物選擇與缺漏〉,《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3月王關成:〈論史記人物傳記寫作的幾點失誤〉,《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3月
    李瑞芬:〈淺論史記人物描寫中的性格對比〉,《萊陽農學院學報》2000年3月
    何梅琴、李愛紅:〈論史記的細節描寫〉,《平頂山師專學報》2000年3月
    張宏軍:〈論史記敘事法中的虛擬性特徵〉,《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2月
    鄒然、宋初健:〈論史記的細節描寫〉,《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2月
    黨大恩、黨藝峰:〈史記隱喻敘述研究綱要〉,《山西師大學報》2001年3月
    董海欣:〈關於史記紀傳體例的認識〉,《唐山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3月
    高萍 :〈史記人物傳記敘事視角模式〉,《唐都學刊》2002年1月
    何亞軍:〈論司馬遷史記人物形象的悲劇情結〉,《蘭州鐵道學院學報》2002年2月
    劉寧 :〈史記的敘事結構〉,《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4月
    劉生良:〈史記同一篇中有關矛盾記述通釋〉,《東南大學學報》2002年5月
    高萍 :〈史記人物傳記敘事時間模式研究〉,《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6月
    陳桐生:〈司馬遷寫特殊歷史人物的獨特理論視角〉,《學術研究》2002年11月
    楊光熙:〈談史記的篇章排列順序〉,《史學月刊》2002年12月
    高萍 :〈史記人物傳記敘事結構模式解析〉,《唐都學刊》2003年3月
    紀麗真:〈特異性追求:史記的敘事策略〉,《齊魯學刊》2003年4月
    梁軼芳:〈論史記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段〉,《理論觀察》2003年6月
    黎艷 :〈談史記人物傳記的襯托藝術〉,《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6月
    溫瑞萍:〈史記悲劇人物形象的塑造〉,《太原大學學報》2004年1月
    劉衛華:〈史記中的預敘及其敘事效果〉,《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1月
    張秀英、趙國璽:〈談史記的寫人藝術〉,《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2月
    劉猛 :〈論史記的故事情節〉,《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04年2月
    劉寧 :〈論史記的敘事時間〉,《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2月
    王宇 :〈歷史中的文學品格--史記人物描寫藝術新視角〉,《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4月
    方蘊華:〈簡論史記細節描寫的特異性〉,《西北大學學報》2004年4月
    王次梅:〈史記傳記人物悲劇論略〉,《北方論叢》2005年5月
    李建霞:〈論史記中的謀士形象〉,《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5月
    謝保成:〈史記體系再考察〉,《求是學刊》2005年6月
    于蘭 :〈談史記中的幾個女性形象〉,《語文天地》2005年11月
    付婷婷:〈史記細節描寫的藝術特點〉,《閱讀與寫作》2005年11月
    羅培深:〈論史記的人物描寫〉,《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1月
    周旻 :〈略論史記的人物類傳〉,《瀋陽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2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3912013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1201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1201301.pdf90KbAdobe PDF21447View/Open
    91201302.pdf121KbAdobe PDF21494View/Open
    91201303.pdf180KbAdobe PDF21662View/Open
    91201304.pdf123KbAdobe PDF21920View/Open
    91201305.pdf433KbAdobe PDF24036View/Open
    91201306.pdf879KbAdobe PDF27564View/Open
    91201307.pdf921KbAdobe PDF26354View/Open
    91201308.pdf949KbAdobe PDF27299View/Open
    91201309.pdf317KbAdobe PDF23079View/Open
    91201310.pdf272KbAdobe PDF23347View/Open
    91201311.pdf510KbAdobe PDF22756View/Open
    91201312.pdf245KbAdobe PDF2208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