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3/141871 (78%)
Visitors : 47565905      Online Users : 98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15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150


    Title: 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1949-1992)
    Authors: 蘇瑞鏘
    Contributors: 薛化元
    蘇瑞鏘
    Keywords: 政治案件
    白色恐怖
    叛亂
    匪諜
    政治犯
    蔣介石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0-12-08 01:59:51 (UTC+8)
    Abstract: 戰後臺灣於194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初期之間,曾出現大量政治案件。本文想討論的主要問題是:這些政治案件在不同的處置流程中究竟如何被處置?尤其是如何被不當、甚至不法地處置?人權又是如何在這些處置的過程中受到侵害?並思考白色恐怖時期政治案件層出不窮的結構因素。
    本文分別就體制、法制、偵辦、審判、核覆,以及執行等面向/流程加以深入探討。其中,「強人威權黨國體制」是製造政治案件的核心體制。當局以此背離民主人權要求的體制作為發動機,於是在白色恐怖時期製造出眾多恣意立法、恣意行政與恣意司(軍)法下的政治案件,這正是白色恐怖時期政治案件層出不窮的結構性因素。
    另外,白色恐怖的影響層面既深且廣。其中,對於人身自由、表現自由,以及集會結社自由等人權面向的侵害,尤為直接而明顯。本文也相當關注人權在這些不當處置與不法的處置的過程中如何受到侵害的情形。
    Reference: 徵引文獻目錄
    壹、中文
    一、檔案
    (一)檔案管理局檔案
    1.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8)安戒字第009號〉,檔案管理局(藏),《張敏之等叛亂案》,檔號:0041/3132249/249/1/005。
    2.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澄字第1834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39/1571.3/1111/7/079。
    3.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潔字第2078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39/1571.3/1111/12/001。
    4.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潔字第2204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39/1571.3/1111/14/034。
    5.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潔字第2204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39/1571.3/1111/14/039。
    6.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潔字第2302號〉,檔案管理局(藏),《李水井等叛亂案》,檔號:0039/3132073/73/1/001。
    7.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潔字第2302號〉,檔案管理局(藏),《李水井等叛亂案》,檔號:0039/3132073/73/1/002。
    274. 趙琛,《刑法總論》,臺北:作者發行,1963。
    41. 〈翁君等叛亂案罪刑〉,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3/1571.3/1111/49/081。
    275. 劉作揖,《保安處分執行法論》,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83。
    276. 劉峰松,《黑獄風光:劉峰松獄中回憶錄》,高雄:第一出版社,1985。
    277. 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
    102.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上冊,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4。
    278. 劉鳳翰、何智霖、陳亦榮(訪問),何智霖、陳亦榮(紀錄整理),《汪敬煦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3。
    279.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臺北:劉憶如發行,2000。
    30. 「陸海空軍刑法」(2001年),《總統府公報》,6419(臺北,2001.09.28),頁3。
    164. 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0。
    218. 陶百川,《人權呼應》,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
    17.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3)審三字第108號〉,檔案管理局(藏),《郭振純等叛亂案》,檔號:0043/3132392/392/1/001。
    280. 歐素瑛(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李媽兜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281. 蔣經國,《勝利之路》,臺北:正中書局,1988。
    28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記事年表上輯,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283.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4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284.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5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42. 〈高君翁君梁君等三名顛覆政府案〉,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3/1571.3/1111/49/075。
    103. 林恩魁,《荊棘‧冠冕‧動蕩歲月:林恩魁傳》,臺北:草根出版公司,2008。
    285.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7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
    286.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13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
    219. 陶百川,《困勉強狷八十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
    24.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4。
    287.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18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
    288. 蔡盛琦(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張化民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35.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要案紀實》,第3輯,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5。
    31. 「陸海空軍審判法」(1930年),《國民政府公報》,428(南京,1930.03.26),頁1-7。
    289. 蔡新毅,《法治國家與軍事審判──詳析軍事審判》,臺北:永然文化,1994。
    290. 蔡墩銘(主編),《刑法暨特別法立法理由判解決議令函釋示實務問題彙編》,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82。
    291. 蔡墩銘,《法制與自由:法政批判》,高雄:敦理出版社,1989。
    292. 蔡德本,《蕃薯仔哀歌》,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97。
    104. 林書揚,《從二.二八到五〇年代白色恐怖》,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
    220. 陶涵(著),林添貴(譯),《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下冊,臺北:時報出版公司,2010。
    293. 蔡伟、高恒、王明贤(编着),《军统在大陆的兴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90. 周美華(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陳中統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294. 鄭新民,《十七歲:火燒島最年輕的政治犯》,臺北:允晨文化,2006。
    43. 〈國防部判決:49年度覆高淦字第68號〉,檔案管理局(藏),《雷震等叛亂案》,檔號:0044/1571/10601023/192/003。
    295. 鄭新民,《青春部落──我島的秘密生活》,臺北:允晨文化,2006。
    296. 盧兆麟等(口述),林世煜、胡慧玲(採訪紀錄),《白色封印:白色恐怖1950》,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36.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要案紀實》,第4輯,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6。
    297. 盧修一,《獄中沈思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
    32. 「提審法」,《國民政府公報》,3117(南京,1948年4月26日),頁1-2。
    298. 蕭李居(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余登發案史料彙編(一)》,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221. 陶涵(著)、林添貴(譯),《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2000。
    299. 蕭李居(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余登發案史料彙編(二)》,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24.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49)警審特字第35號〉,檔案管理局(藏),《雷震等叛亂案》,檔號:0044/1571/10601023/192/002。
    30.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57年度初特字第5/15/24/35號〉,檔案管理局(藏),《林水泉等叛亂案》,檔號:0059/3132026/26/1/001。
    300. 賴澤涵(計劃主持人),《台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案件:50-70年代文獻專輯》,1-8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301. 錢復,《錢復回憶錄(卷一‧外交風雲動)》,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5。
    302. 戴獨行,《白色角落》,臺北:人間出版社,1998。
    303. 戴寶村(主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四十週年歷史省思》,臺北:台灣歷史學會,2004。
    304. 戴寶村(著),李泰翰(助理),《臺灣全志‧卷10職官志武職表》,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4。
    44. 〈國防部判決:59年度覆高亞字第02號〉,檔案管理局(藏),《林水泉等叛亂案》,檔號:0059/3132026/26/1/001。
    37.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要案紀實》,第5輯,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7。
    222. 麥克阿瑟(著),張瓊(譯),《麥克阿瑟回憶錄》,臺南:文國書局,1983。
    305. 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編),《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總報告》,臺北:委員會自印,1958。
    306. 薛化元(著),蘇瑞鏘(助理),《臺灣全志‧政治志‧民主憲政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7。
    33. 「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1950年),《總統府公報》,253(臺北,1950.06.15),頁6。
    165. 張炎憲、高淑媛,《鹿窟事件調查研究》,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105.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臺北:作者出版,2007。
    307.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308.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戰後台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309. 薛月順(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台灣》,下冊,臺北:國史館,2005。
    310.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編註),《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臺北:國史館,2000。
    311. 謝然之(編輯),《台灣十年》臺北:台灣新生報,1955。
    29.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編印),《一年來共匪對臺陰謀活動及其今後動向》,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58。
    312. 謝聰敏,《談景美軍法看守所》,臺北:鄭南榕發行,1984。
    313.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8。
    38. 司法院解釋編輯委員會(編),《司法院解釋彙編》,第2冊,臺北:司法院秘書處,1989。
    314. 鍾興福,《無奈的山頂人》,臺北:書林出版公司,2010。
    166. 張炎憲、許明薰、楊雅慧、陳鳳華,《風中的哭泣:50年代新竹政治案件》,上冊,新竹:新竹市政府,2002。
    45. 〈國防部判決:65年覆普曉明字第76號〉,檔案管理局(藏),《黃華叛亂案》,檔號:0065/3132130/130/1/001。
    106. 林德龍(輯註),《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臺北:自立晚報社,1992。
    315. 鍾謙順,《煉獄餘生錄:坐牢二十七年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9。
    10.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潔字第667號〉,檔案管理局(藏),《陳軍等叛亂案》,檔號:0039/1571/75293750/14/002。
    316. 璐蒂‧泰鐸(著),鄭純宜(譯),《變遷中的正義》,臺北:商周出版社,2001。
    223. 傅正(主編),《雷震全集(3):雷震風波──雷案始末(1)》,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317. 藍博洲(計畫主持人),《50年代白色恐怖──臺北地區案件調查與研究》,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
    318. 藍博洲,《天未亮──追憶1949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臺北:晨星出版公司,2000。
    319. 藍博洲,《白色恐怖》,臺北:揚智文化公司,1993。
    320. 藍博洲,《紅色客家人》,臺北:晨星出版公司,2003。
    321. 藍博洲,《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臺北:聯合文學,2001。
    167. 張炎憲、許明薰、楊雅慧、陳鳳華,《風中的哭泣:50年代新竹政治案件》,下冊,新竹:新竹市政府,2002。
    39. 司法院解釋編輯委員會(編),《司法院解釋彙編》,第5冊,臺北:司法院解釋編輯委員會,1973。
    322. 藍博洲,《消失的臺灣醫界良心──50年代白色恐怖下受難的高貴靈魂》,臺北:印刻出版公司,2005。
    17. 王正華(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李荊蓀案史料彙編(一)》,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323. 藍博洲,《高雄縣二二八暨50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224. 傅正(主編),《雷震全集(4):雷震風波──雷案始末(2)》,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324. 藍博洲,《麥浪歌詠隊──追憶1949年四六事件(臺大部分)》,臺北:晨星出版公司,2001。
    46. 〈執行叛亂犯翁君等三名死刑日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3/1571.3/1111/49/082。
    34. 「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1954年),《總統府公報》,562(臺北,1954.12.31),頁1。
    325. 藍博洲,《尋訪被湮滅的臺灣史與臺灣人》,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4。
    326.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出版公司,2004。
    327. 藍博洲,《臺灣好女人》,臺北:聯合文學,2001。
    168. 張炎憲、許芳庭(編),《林日高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2008。
    328. 謬全吉,《中國制憲史資料彙編──憲法篇》,臺北:國史館,1991。
    329. 魏廷朝,《台灣人權報告書1949-1995》,臺北:文英堂,1997。
    40. 史广全,《法西斯主义法学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6. 〈為史某等叛亂一案警備總部更審判決論罪處刑情形簽請鑒核〉,檔案管理局(藏),《史與為等叛亂案》,檔號:0055/3132007/7/1/003。
    13. 〈行政院函〉,《總統府公報》,973(臺北,1958.12.09),頁4-5。
    330. 蘇俊雄,《法治政治》,臺北:正中書局,1990。
    331. 蘇瑞鏘,《超越黨籍、省籍與國籍——傅正與戰後台灣民主運動》,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
    332. 蘇瑞鏘,《戰後台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333. 顧正秋(資料提供),季季(整理撰寫),《休戀逝水—— 顧正秋回憶錄》,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7。
    334.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
    35. 「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1991年),《總統府公報》,5418(臺北,1991.06.03),頁1。
    169. 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歷史學會,2009。
    47. 〈被告涉判亂一案罪刑經核擬意見謹檢同原卷判簽請核示祇遵〉,檔案管理局(藏),《周清蓮等叛亂案》,檔號:0041/3132218/218/1/001。
    335. 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7. 林山田,《刑事程序法》,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4。
    336. 马振犊,《国民党特务活动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四、論文
    107. 林蔭庭,《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臺北:天下文化,1998。
    41. 台灣史蹟源流研習會,《台灣史蹟源流研習會講義彙編》,臺北:台灣史蹟源流研習會,1992。
    (一)專書論文
    1. 刁榮華,〈戒嚴與軍事審判之關係〉,收入:刁榮華(主編),《憲法戒嚴與國家動員論》(臺北:漢林出版社,1984),頁111-239。
    2. 尹章義,〈口述歷史〉,收入:台灣史蹟源流研習會,《台灣史蹟源流研習會講義彙編》(臺北:台灣史蹟源流研習會,1992),頁838-858。
    3. 王泰升,〈台灣戰後初期的政權轉替與法律體系的承接(1945-1949)〉,收入:王泰升,《台灣法的斷裂與連續》(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頁3-110。
    170. 張炎憲、陳鳳華(訪問),陳鳳華(整理),《100行動聯盟與言論自由》,臺北:國史館,2008。
    4. 朱浤源,〈官方檔案與歷史真相──孫立人叛亂檔研析〉,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8),頁1959-1993。
    157. 崔小萍,《崔小萍獄中記》,上冊,臺北:耕者出版社,1989。
    5. 江如蓉、翁大鈞,〈探討戒嚴時期國家權力濫用行為〉,收入:陳志龍、邱榮舉、倪子修(總編輯),《台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6),頁241-267。
    36. 「監獄行刑法」(1947年),《國民政府公報》,962(重慶,1946.01.19)頁6。
    6. 吳乃德,〈回憶蔣經國、懷念蔣經國〉,收入:胡健國(主編),《20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7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4),頁467-502。
    48. 〈郭君等叛亂案〉,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3/1571.3/1111/49/076。
    108. 林樹枝,《出土政治冤獄》,臺北:作者自印,1992。
    7. 吳睿人,〈國家建構、內部殖民與冷戰——戰後台灣國家暴力的歷史脈絡〉,收入:人權之路編輯小組(主編),《人權之路2008新版──臺灣民主人權回顧》(臺北: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2008),頁168-173。
    42. 台灣省諮議會(編著),《台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李萬居先生史料彙編》,臺中:台灣省諮議會,2001。
    8. 呂興忠,〈黎明的輓歌‧早凋的青春──曾錦堂獄中書信遺稿初探〉,收入:陳志龍、邱榮舉、倪子修(總編輯),《台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頁453-486。
    9. 李敖,〈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序〉,收入:李敖(審定),《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
    19. 「刑事訴訟法」(1967年),《總統府公報》,1823(臺北,1967.01.31),頁12。
    24. 「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總統府公報》,5978(臺北,1995.01.28)頁2。
    49. 〈撥發破獲沈君匪諜案獎金及辦案費〉,檔案管理局(藏),《資匪案》,檔號:0039/1571.6/3780/2/114。
    50. 〈鄭君等八名執行死刑日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0/1571.3/1111/20/036。
    51. 〈檢呈司君叛亂案卷判請核示〉,檔案管理局(藏),《司徒兆新叛亂案》,檔號:0041/3132243/243/1/001。
    52. 〈檢呈何君違反檢肅匪諜案裁定擬具審核意見請核示〉,檔案管理局(藏),《呂國昭等叛亂案》,檔號:0044/3132411/411/1/004。
    53. 〈檢呈翁君等叛亂案原判審核意見請核示〉,檔案管理局(藏),《郭振純等叛亂案》,檔號:0043/3132392/392/1/002。
    37. 「臺灣地區戒嚴時期軍法機關自行審判及交法院審判案件劃分辦法(行政院臺56〔法〕字第2363號訓令)」,《總統府公報》,1841(臺北,1967年4月4日),頁3。
    109. 林樹枝,《白色恐怖X檔案》,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
    54. 〈檢呈翁君等叛亂復審案〉,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3/1571.3/1111/49/077。
    55. 〈檢呈被告叛亂判罪刑予以改判並核准另一涉案人無罪〉,檔案管理局(藏),《康震等叛亂案》,檔號:0039/3132148/148/1/002。
    43. 田弘茂,《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9。
    225. 傅正(主編),《雷震全集(5)──雷震風波:雷案始末(3)》,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171. 張炎憲、陳鳳華,《寒村的哭泣——鹿窟事件》,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0。
    56. 〈檢呈郭君等叛亂案〉,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3/1571.3/1111/49/072。
    57. 〈檢呈郭君等叛亂案審判執行情形〉,檔案管理局(藏),《郭振純等叛亂案》,檔號:0043/3132392/392/1/001。
    58. 〈檢呈陳君叛亂案原判罪刑尚無不合擬予照准〉,檔案管理局(藏),《陳梓林叛亂案》,檔號:0041/3132257/257/1/001。
    59. 〈檢呈劉君等叛亂案擬具審核意見乞核示〉,檔案管理局(藏),《劉占睿等叛亂案》,檔號:0041/3132235/235/1/001。
    60. 〈檢呈鄭君等叛亂案卷判〉,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0/1571.3/1111/20/029。
    61. 〈檢呈蘇東啟等叛亂案卷判及覆判判決情形請核示〉,檔案管理局(藏),《蘇東啟等叛亂案》,檔號:0053/3132521/521//001。
    62. 〈總統府代電:克瑞字第1190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0/1571.3/1111/20/033。
    110. 林樹枝,《良心犯的血淚史──出土政治冤獄(第二集)》,臺北:作者自印,1989。
    63. 〈總統府代電:聯芬字第390330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39/1571.3/1111/17/058。
    226. 傅正(主編),《雷震全集(27):雷震特稿──給蔣氏父子的建議與抗議》,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38. 「臺灣地區戒嚴時期軍法機關自行審判及交法院審判案件劃分辦法(行政院臺56〔法〕字第6857號訓令)」,《總統府公報》,1886(臺北,1967年9月8日),頁4。
    172. 張肇平,《軍事審判法釋義》,臺北:正中書局,1969。
    64. 〈總統府代電:聯芬字第390392號〉,檔案管理局(藏),《資匪案》,檔號:0039/1571.6/3780/2/063。
    6.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議決釋字第582號解釋〉,《總統府公報》,6597(臺北,2004.09.29),頁11。
    65. 〈謹將馬君等判亂案內林君等以次各犯更審及覆判情形簽鑒核示遵〉,檔案管理局(藏),《馬時彥等叛亂案》,檔號:0046/3132422/422/1/003。
    66. 〈謹擬馬君等判亂一案判決當否乞核示〉,檔案管理局(藏),《馬時彥等叛亂案》,檔號:0046/3132422/422/1/001。
    67. 〈謹檢呈被告叛亂案卷判恭祈鑒核抵遵〉,檔案管理局(藏),《徐會之叛亂案審判執行情形》,檔號:0040/3132141/141/1/002。
    (二)補償基金會檔案
    1.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澄字第2361號〉,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1472案,流水號:055-058。
    2.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1)安潔字第0661號〉,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3818案,流水號:058-061。
    227. 傅正(主編),《雷震全集(33):雷震日記(1951年)──第一個十年(3)》,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111. 邱國禎,《近代台灣慘史檔案》,臺北:前衛,2007。
    3.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1)安潔字第2645號〉,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0744案,流水號:041-049。
    91. 周婉窈,《面向過去而生——芬陀利室散文集》,臺北:允晨文化,2009。
    4.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2)安度字第0079號〉,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3192案,流水號:057-072。
    5.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3)審3字第99號〉,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2809案,流水號:004-010。
    39. 「臺灣省戒嚴時期軍法及司法機關受理案件劃分暫行辦法(行政院臺40〔法〕字第5659號訓令)」,《總統府公報》,317(臺北,1951.10.23),頁3。
    44. 石牌訓練班,《共匪特工的作法》,臺北:石牌訓練班,1957。
    6.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4)審特字第120號〉,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6607案,流水號:149-150。
    7. 〈台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43年度訴字第41號判字3521號〉,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4366案,流水號:063-064。
    8. 陳香山,〈受裁判事實陳述書〉,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2809案,流水號002-003。
    228. 傅正,《傅正文選(3):為中國民主黨‧民主進步黨戰鬥──台灣唯一跨越兩次組黨活動的民主鬥士「紀錄」》,臺北:作者自印,1989。
    9. 蔡彩雲,〈受裁判事實陳述書〉,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2904案,流水號002。
    10. 蔡燕山,〈受裁判事實陳述書〉,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3818案,流水號002。
    112. 保羅‧湯普遜(著),覃方明、渠東、張旅平(譯),《過去的聲音:口述歷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16.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3)審3字第76號〉,檔案管理局(藏),《馮守娥等叛亂案》,檔號:0039/1571/31123043/161/025。
    (三)其它機關檔案
    1.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三十九年度工作報告書〉,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藏),《永久檔案》,檔號:0000418700010249。
    2.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三十八年度工作報告書〉,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藏),《永久檔案》,檔號:0000418400020180。
    3. 〈偵訊匪諜須知〉,中國國民黨黨史會(藏),《匪諜類》,類號:07-17。
    4. 〈國防會議簡史(1967)〉,國史館(藏),《蔣經國總統檔案》,卷數:43。
    18.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3)審三字第84號〉,檔案管理局(藏),《方錦文等叛亂案》,檔號:0039/1571/00228600/131/001。
    229.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
    40. 「臺灣省戒嚴時期軍法機關自行審判及交法院審判案件劃分辦法(行政院臺41〔法〕字第2502號訓令)」,《總統府公報》,346(臺北,1952.05.13),頁2。
    5. 〈情報戰一書及現行各情報治安機關隸屬及工作關係表〉,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檔案》,檔號:002080102013012。
    6. 〈雷震被捕(第三冊)〉,中華民國外交部檔案,新文司,檔號:706.1。
    7. 〈鼓勵匪諜自新及相關資料〉,中國國民黨黨史會(藏),《匪諜類》,類號:07-22。
    173. 張劍寒,《戒嚴法研究》,臺北:漢苑出版社,1976。
    113. 姜天陸,《南瀛白色恐怖誌》,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2。
    8. 丘念台,〈民國三十八年冬台灣省民意考察報告〉,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檔案》,檔號:002080101045018。
    9. 胡適,〈胡適函陳雪屏吳國楨蔣經國台灣省保安司令部查獲堂外甥汪漢航開出的港幣支票作為套滙圖利之證據盼望三位設法清查案裏串同栽贓誣陷良民的真相〉,國史館(藏),《蔣經國總統文物》,典藏號:00501010000053050。
    10. 傅正,「傅正日記」(1951.02.25),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雷震.傅正檔案》。
    11. 臺灣省政府(發布),「共匪及附匪份子自首辦法」(1950年),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藏),典藏號:0040710011705002。
    230.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編),《台灣自由主義的傳統與傳承──紀念「台灣自救宣言」三十週年》,臺北:彭明敏文教基金會,1994。
    12. 蔣介石,「蔣介石日記」(1954.03.25),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檔案館藏。
    二、公報與報紙
    45. 任育德,《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
    (一)公報
    41. 「臺灣省戒嚴時期軍法機關自行審判及交法院審判案件劃分辦法(行政院臺43〔法〕字第6493號訓令)」,《總統府公報》,545(臺北,1954年11月2日),頁2。
    174. 曹昭蘇,《十年綠島命殘留》,臺北:曹祁碧愛出版,2000。
    1. 〈內政委員會會議 審查人民請願案〉,《立法院公報》,78:49(臺北,1989.06.21),頁225、228。
    114. 施明雄,《白色恐怖黑暗時代:臺灣人受難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
    2.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議決釋字第129號解釋〉,《總統府公報》,2219(臺北,1970.11.17),頁4-6。
    3.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議決釋字第272號解釋〉,《總統府公報》,5375(臺北,1991.02.27),頁2。
    30.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編印),《臺共簡史》,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58。
    42. 「戰時陸海空軍審判簡易規程」(1941年),《國民政府公報》,408(重慶,1941.10.25),頁1-3。
    43. 「戰時陸海空軍審判簡易規程」(1943年),《國民政府公報》,551(重慶,1943.03.10),頁1-3。
    11.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0)安潔字第4421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0/1571.3/1111/20/029。
    44. 「懲治叛亂條例」(1949年),《總統府公報》,230(廣州,1949.06.21),頁1。
    45. 「懲治叛亂條例」(1950年),《總統府公報》,250(臺北,1950.04.29),頁1。
    46. 朱介凡,《壽堂雜憶》,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31.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68年諫判字第15號〉,檔案管理局(藏),《余登發叛亂聲請提起非常審判》,檔號:0068/00H00/1571/331/1/002。
    46. 「懲治叛亂條例」(1958年),《總統府公報》,935(臺北,1958.07.29),頁1。
    47. 行政院(令),「戡亂時期匪諜交付感化辦法」,《總統府公報》,811(臺北,1957.05.21),頁2-3。
    25.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51)警審更字第15號〉,檔案管理局(藏),《陳啟來等叛亂案》,檔號:0051/1571/75293840/185/007。
    231. 彭瑞金,《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發》,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5。
    48. 行政院(令),「戡亂時期檢肅匪諜給獎辦法」,《總統府公報》,595(臺北,1955.04.26),頁2。
    49. 行政院(函),〈軍事審判法草案提要〉,《立法院公報》,45:17(臺北,1956.07.16),頁34。
    50. 監察院國防及情報委員會第 3屆第75次會議紀錄,《監察院公報》,2515(臺北:監察院,2005.03.23),頁53。
    (二)報紙
    1. 〈白色恐怖受難者赴監院 陳情大法官失職〉,《轉型正義週訊》(電子報),46(臺北:社團法人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2009.04.15),頁1。
    2. 〈臺灣發佈戒嚴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監察院提調查報告〉,《轉型正義週訊》(電子報),102(臺北:社團法人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2010.08.13),頁1。
    12.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0)安潔字第4421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0/1571.3/1111/20/036。
    175. 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專刊13)──戰後台灣歷史省思》,臺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2004。
    3. 李大明(報導),〈李立柏警總日記 揭白色恐怖秘辛〉,《聯合報》,2009年8月9日。
    47. 朱昭陽(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朱昭陽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
    232. 彭蔭剛,《陸軍一級上將彭孟緝將軍生平》,臺北:作者出版,1997。
    4. 李明賢(報導),〈白色恐怖受難者,扁頒回復名譽證書〉,《自由時報》,2004年1月18日。
    18. 王正華(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李荊蓀案史料彙編(二)》,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5. 社論,〈政黨輪替了,那些被國民黨冤判為叛亂犯的民主前輩,何時才能真正獲得平反?〉,《台灣日報》,2005年5月29日。
    6. 耿雲卿,〈戒嚴法上的軍事審判〉,《中央日報》,1979年5月30日。
    7. 望天,〈捫心看雷案──讓我們跪在歷史之前作證〉,《公論報》,1960年10月24日。
    8. 梁肅戎,〈雷案軍法辯護意旨書狀〉,《中央日報》,1960年10月31日。
    9. 許紹軒、項程鎮(報導),〈白色恐怖受難家屬 陳情監院〉,《自由時報》,2009年4月7日。
    10. 郭碧純(報導),〈二二八前夕吳乃德建議成立歷史釐清委員會,追究政治與道德責任認瓜地馬拉作法具啟發性與陳總統「台灣真相調查委員會」構想不謀而合〉,《台灣日報》,2005年2月22日。
    176.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現代憲法論》,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
    11. 陳銘城,〈風中的哭泣——政治犯施儒珍自囚十八年〉,《自由時報》,2004年7月19日。
    158. 崔小萍,《崔小萍獄中記》,下冊,臺北:耕者出版社,1989。
    12. 傅依傑(報導),〈王鼎鈞 白色恐怖淬鍊出開放人生〉,《聯合報》,2009年5月17日。
    13.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1)安潔字第1059號〉,檔案管理局(藏),《姚錦等叛亂案》,檔號:0041/3132224/224/1/001。
    48. 朱德蘭(主編),《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檔案、出版資料、報紙人名索引》,上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115. 施明雄,《施家三兄弟的故事》,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
    13. 傅建中,〈夜讀美外交文件手記〉,《中國時報》,1997年3月4日。
    14. 雷震,〈軍法聲請覆判理由書狀〉,《聯合報》,1960年10月31日。
    15. 雷震,〈當我被捕的時候〉,《自立晚報》,1988年5月18日。
    16. 監察院雷案調查小組報告,《聯合報》,1961年3月10日。
    17. 劉子英致宋英,《自立早報》,1989年3月8日。
    177. 許美智(編),《暗夜迷踪──宜蘭地區五〇年代白色恐怖訪談記錄 》,宜蘭:宜蘭縣史館,2005。
    12. 〈行政院函〉,《立法院公報》,45:17(臺北,1956.07.16),頁34-36。
    三、專書
    1. 《漢書‧賈鄒枚路傳》。
    2. 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
    3. 人權之路編輯小組(主編),《人權之路2008新版──台灣民主人權回顧,臺北: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2008。
    4. 刁榮華(主編),《憲法戒嚴與國家動員論》,臺北:漢林出版社,1984。
    8.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潔字第2302號〉,檔案管理局(藏),《邱媽寅等叛亂案》,檔號:0037/1571/77124130/111/001。
    49. 朱德蘭(主編),《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檔案、出版資料、報紙人名索引》,下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14.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1)安潔字第1317號〉,檔案管理局(藏),《李友邦叛亂案》,檔號:0041/3132212/212/1/001。
    5. 刁榮華,《刑事訴訟法大綱》,臺北:作者出版,1973。
    6. 刁榮華,《軍事審判法實用》,臺北:作者出版,1972。
    233. 彭懷恩,《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1992。
    178. 許曹德,《許曹德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
    7. 刁榮華,《實用軍法典》,臺北:漢苑出版社,1976。
    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輯),《口述歷史(10):蘇東啟政治案件專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輯),《口述歷史(11):泰源監獄事件專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10.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台共叛亂史》,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1954。
    11.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第六組(合印),《共匪對臺滲透分化「統戰」陰謀活動的秘密資料》,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第六組,出版時間不詳。
    12. 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8。
    116. 柯旗化,《台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高雄:第一出版社,2002。
    13. 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大全編纂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大全》,第2冊,臺北: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大全編纂委員會,1956。
    50. 朱德蘭,《崔小萍事件》,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234. 曾永賢(口述),張炎憲、許瑞浩(訪問),《從左到右六十年:曾永賢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9。
    14. 尹家民,《蔣介石與他的特務們》,臺北:新新聞,1993。
    179. 許雪姬(編),《「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歷史紀錄》,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3。
    15.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2)安度字第0202號〉,檔案管理局(藏),《李媽兜等叛亂案》,檔號:0041/3132188/188/1/002。
    15. 內政部調查局(編印),《共匪在台之陰謀與活動》,臺北:內政部調查局,1951。
    51. 江南,《蔣經國傳》,洛杉磯:美國論壇報社,1988。
    52. 何池,《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指導台灣革命研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
    7.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議決釋字第68號解釋/監察院函〉,《總統府公報》,762(臺北,1956.11.30),頁2。
    53. 何鳳嬌(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湯守仁案史料彙編(一)》,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54. 何鳳嬌(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湯守仁案史料彙編(二)》,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117. 柏楊(口述),周碧瑟(執筆),《柏楊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
    25.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總統府公報》,6222(臺北,1998.06.17),頁4-6。
    19.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3)審復字第29號〉,檔案管理局藏,《張敏之等叛亂案》,檔號:0041/3132249/249/1/013。
    55. 余登發,《余登發獄中自述──我的政治生涯》,高雄:余陳月瑛出版,1979。
    20. 「刑事訴訟法」(1997年),《總統府公報》,6193(臺北,1997.12.19),頁4。
    56. 克萊恩(著),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譯),《我所知道的蔣經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57. 吳文星(採編),《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58. 吳文星、許雪姬(採編),《戒嚴時期臺灣政治事件口述歷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59. 吳聲潤,《一個六龜人的故事──白色恐怖受難者吳聲潤創業手記》,出版資料不詳。
    60. 呂秀蓮,《重審美麗島》,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
    61. 呂芳上(計畫主持人),《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 :白色恐怖事件查訪》,上,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
    8.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議決釋字第80號解釋〉,《總統府公報》,973(臺北,1958.12.09),頁3。
    37. 〈為擬判被告叛亂案罪刑簽祈鑒核示遵由〉,檔案管理局(藏),《李玉堂等叛亂案》,檔號:0039/3132110/110/1/002。
    62. 呂芳上(計畫主持人),《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 :白色恐怖事件查訪》,下,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
    118. 洪文慶,《雞婆伯故事集錦》,臺北:作者印行,1998。
    63. 呂芳上、黃克武、許雪姬、許文堂、沈懷玉(訪問),《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1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92. 周琇環(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白雅燦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64. 呂興昌(編),《獄中幻思錄:曹開新詩作品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20.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3)審覆字第22號〉,檔案管理局(藏),《蕭塗基等叛亂案》,檔號:0043/3132352/352/1/004。
    65. 宋英(等),《傅正先生紀念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
    66. 李世傑,《調查局研究》,臺北:李敖出版社,1995。
    67. 李世傑,《調查局黑牢345天》,上冊,臺北:李敖出版社,1990。
    68. 李世傑,《調查局黑牢345天》,下冊,臺北:李敖出版社,1990。
    235. 曾品滄、許瑞浩(訪問),曾品滄(記錄),《1960年代獨立運動──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事件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4。
    69. 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Ι(1945-1965)》,臺北:國家政策資料研究中心,1990。
    70. 李永熾、張炎憲、薛化元(主編),《「人權理論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4。
    9.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392號解釋〉,《司法院公報》,38:2(臺北,1996.02),頁5。
    119. 胡健國(主編),《20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7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4。
    180. 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71. 李宣鋒等(主編),《台灣地區戒嚴時期5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一)中外檔案》,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72. 李宣鋒等(主編),《台灣地區戒嚴時期5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二)個案資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73. 李宣鋒等(主編),《台灣地區戒嚴時期5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三)個案資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74. 李宣鋒等(主編),《台灣地區戒嚴時期5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四)個案資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21.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4)審復字第10號〉,檔案管理局(藏),《郭振純等叛亂案》,檔號:0043/3132392/392/1/002。
    236. 程玉凰(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沈鎮南案史料彙編(一)》,臺北:國史館,2008。
    75. 李宣鋒等(主編),《台灣地區戒嚴時期5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五)附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76. 李敖(審定),《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上冊,臺北:李敖出版社,1991。
    77. 李敖(審定),《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下冊,臺北:李敖出版社,1991。
    78. 李敖(編著),《孫案研究》,臺北:李敖出版社,1988。
    79. 李敖,《上山‧上山‧愛》,臺北:李敖出版社,2008。
    4.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議決釋字第477號解釋〉,《司法院公報》,41:3(臺北,1999.03),頁1。
    120. 胡健國(主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20)》,臺北:國史館,2000。
    10. 〈本院康委員寧祥等十三人,為請從速澈底平反雷震案,以刷清政府於民主憲政史上留下之重大污點,特向行政院提出質詢〉,《立法院公報》,77:31(臺北,1988.04.16),頁76。
    80. 李敖,《白色恐怖述奇》,臺北:李敖出版社,2002。
    81. 李敖,《李敖回憶錄》,臺北:商業周刊出版公司,1997。
    237. 程玉凰(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沈鎮南案史料彙編(二)》,臺北:國史館,2008。
    82. 李章(主编),《蒋介石的超级特工》,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
    83. 李禎祥(編撰),《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臺北:玉山社,2002。
    84.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
    22.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5)典具字第20號〉,檔案管理局(藏),《陳良壎等叛亂案》,檔號:0039/1571/75293044/159/001。
    85. 李鴻禧,《李鴻禧憲法教室》,臺北:元照出版公司,1997。
    86. 李鎮洲,《火燒島第一期新生:一個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回憶》,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4。
    181. 許雪姬,《林正亨的生與死》,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87. 沈醉,《軍統內幕》,臺北:新銳出版社,1994。
    121. 胡開誠,《軍事審判法論釋》,臺北:軍法學校,1962。
    88. 沈錡,《我的一生──沈錡回憶錄(一)》,臺北:作者出版,2000。
    238. 馮啟宏,《法西斯主義與三〇年代中國政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8。
    11. 〈本院許委員榮淑,就讓遭受十九種刑求屈打成招的楊金海君立即保外就醫,庶免冤死監獄,向行政院質詢〉,《立法院公報》,71:93(臺北,1982.11.20),頁84-87。
    89. 谷正文(口述),許俊榮、黃志明、公小穎(整理),《白色恐怖秘密檔案》,臺北:獨家出版社,1995。
    122. 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9)(1960年)》,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
    123. 胡慧玲,《我喜歡這樣想你》,臺北:玉山社,1995。
    19. 王作榮,《壯志未酬──王作榮自傳》,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9。
    124.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出版社,1994。
    26.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51)警審特字第69號〉,檔案管理局(藏),《林阿路等叛亂案》,檔號:0051/1571/44997167/198/16。
    182. 許進發(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14. 〈行政院函送康委員寧祥等十三人建議平反雷震案所提質詢之書面答復,請查照案〉,《立法院公報》,77:76(臺北,1988.09.21),頁228。
    125. 軍法學校(編印),《軍事審判法釋論》,出版資料不詳。
    31.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共匪對台陰謀活動》,第1輯,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61。
    126. 倪子修(總編輯),《化解仇恨 超越悲情──補償基金會成果專輯(1999-2004)》,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5。
    127. 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1。
    128. 倪子修(總編輯),《走過十年 迎向未來:補償基金會十週年紀念專書:1999-2009》,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9。
    129. 唐柱國,《最高機密——高階諜報員首度公開國民黨情報密史》,臺北:新新聞出版公司,1997。
    130.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著),楊逸鴻(譯),《檔案中的虛構──十六世紀法國司法檔案中的赦罪故事及故事的敘述者》,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131. 孫家麒,《蔣經國建立台灣特務系統秘辛》,香港:日力出版社,1961。
    20.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132. 孫康宜,《走出白色恐怖》,臺北:允晨文化,2003。
    183. 許進發(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簡吉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133. 孫德耕,《刑法分則實用篇》,臺北:作者發行,1962。
    159. 張大山(主編),《另一個戰場的勝利》,臺北:中國新聞出版公司,1953。
    134. 徐恩曾(等),《細說中統軍統》,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2。
    15. 〈第一屆立法院第廿二會期第二次會議速記錄〉,《立法院公報》,22:2(臺北,1958.10.07),頁23-25。
    27.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54)警審特字第15號〉,檔案管理局(藏),《史與為等叛亂案》,檔號:0055/3132007/7/1/001。
    135.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23卷,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136.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26卷,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137.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 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10,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3。
    138.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 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13,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8。
    139. 秦漢光,《我在綠島三千兩百一十二天》,臺北:國際文化事業,1990。
    21. 王泰升(著),劉恆妏(助理),《臺灣全志‧政治志‧民主憲政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7。
    184.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臺北:正中書局,1986。
    239. 馮馮,《霧航──媽媽不要哭》,臺北:文史哲,2003。
    140. 耿雲卿,《憲法與法理學論叢》,上冊,臺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84。
    141.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
    142. 袁士枚,《刑事特別法詮論》,臺北:作者發行,1983。
    143. 馬之驌,《雷震與蔣介石》,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
    16. 「刑事訴訟法」(1928年),《國民政府公報》,78(南京,1928.07),頁12。
    144. 馬振犢、戚如高,《蔣介石與希特勒──民國時期的中德關係》,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28.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54)警審特字第1號〉,檔案管理局(藏),《彭明敏等叛亂案》,檔號:0054/3132534/534/1/001。
    145. 馬懷志,《軍事審判法論》,臺北:春秋編譯出版社,1964。
    146. 高明輝(口述),范立達(整理),《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臺北:商周文化事業公司,1995。
    147. 高金郎,《泰源風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
    16. 王世杰、錢端升,《比較憲法》,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
    32. 〈呈台灣省保安司令部39年度工作報告書〉,檔案管理局(藏),《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工作報告案》,檔號:0040/0410.03/4032.03/01/001。
    22. 王泰升,《台灣法的斷裂與連續》,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
    148. 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文),《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臺北:望春風出版公司,2001。
    149. 高素蘭(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駱神助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150. 高麗娟,《從覺民到覺醒──開花的猶大》,臺北:玉山社,2008。
    151. 涂懷瑩,《中華民國憲法與人權保障》,臺北:作者發行,1980。
    152.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法律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法律志(初稿)》,臺北:國史館,1994。
    17. 「刑事訴訟法」(1934年),《國民政府公報》,1630(南京,1935.01.04),頁69-70、92。
    153. 國家安全局(編),《歷年辦理匪案彙編》,第1輯,臺北:國家安全局,1959。
    154. 國家安全局(編),《歷年辦理匪案彙編》,第2輯,臺北:國家安全局,出版時間不詳。
    240. 黃克武、陳儀深、許文堂、沈懷玉(訪問),《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2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29.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57年度更字第15號〉,檔案管理局(藏),《史與為等叛亂案》,檔號:0055/3132007/7/1/006。
    185. 許慶雄,《憲法入門》,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
    155. 國家安全局(編),《歷年辦理匪案彙編》,第3輯,臺北:國家安全局,出版時間不詳。
    23.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的建立》,臺北:作者發行,1997。
    156. 崔小萍,《天鵝悲歌:資深廣播人崔小萍的天堂與煉獄》,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1。
    186. 郭振純,《耕甘藷園的人》,臺北:玉山社,2008。
    187. 陳三興,《少年政治犯非常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9。
    93. 周琇環、陳世宏(主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臺北:國史館,2000。
    188. 陳中統,《生命的關懷》,臺北:書香文化,2002。
    21. 「刑法」(1935年),《國民政府公報》,1630(南京,1935.01.04),頁17。
    241. 黃克武、賴惠敏、陳儀深、胡國台、許文堂、沈懷玉(訪問),《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3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25. 王培五(口述),高惠宇、劉臺平(整理),《十字架上的校長——張敏之夫人回憶錄》,臺北:文經出版社,2000。
    189. 陳世宏、張世瑛、許瑞浩、薛月順(編),《雷震案史料彙編:國防部檔案選輯》,臺北:國史館,2002。
    190. 陳世宏、張世瑛、許瑞浩、薛月順(編),《雷震案史料彙編:黃杰警總日記選輯》,臺北:國史館,2003。
    191. 陳世宏、張世瑛、許瑞浩、薛月順(編),《雷震案史料彙編:雷震回憶錄焚毀案》,臺北:國史館,2003。
    192. 陳世宏、張世瑛、許瑞浩、薛月順(編),《雷震案史料彙編:雷震獄中手稿》,臺北:國史館,2002。
    193. 陳在正,《李友邦傳記與台灣近代史》,臺北:臺北縣文化局,2001。
    194. 陳存恭(訪問),萬麗鵑、蔡惠如、高惠君、吳美慧(紀錄),《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談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
    33. 〈呈復史某等叛亂案件覆判情形簽請鑒核祗遵〉,檔案管理局(藏),《史與為等叛亂案》,檔號:0055/3132007/7/1/002。
    94. 東海大學中文系(主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
    195. 陳守山(口述),劉鳳翰(訪問),《臺籍首位上將總司令:陳守山口述歷史》,臺北:國史館,2002。
    242. 黃秀華,《人間煉獄四月天》,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
    196. 陳志龍(總編輯),《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數之認定與增減》,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2。
    197. 陳志龍,《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臺北:作者出版,1994。
    26. 王霓,《走過恐怖的時代》,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
    22. 「刑法」(1992年),《總統府公報》,5568(臺北,1992.05.16),頁3。
    198. 陳志龍、邱榮舉、倪子修(總編輯),《台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6。
    199. 陳志龍、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之受裁判者家屬身分認定》,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7。
    200.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臺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1994。
    201.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的雨夜花》,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
    202. 陳芸娟,《山東流亡學生研究:1945-1962》,臺北:山東文獻雜誌社,1998。
    23.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5)審復字第006號〉,檔案管理局(藏),《葉城松等叛亂案》,檔號:0044/3132398/398/1/004。
    243. 黃金島,《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
    203. 陳英泰,《再說白色恐怖》,臺北:唐山出版社,2009。
    204. 陳英泰,《回憶──見證白色恐怖》,上冊,臺北:唐山出版社,2005。
    34. 〈叛亂犯翁君;梁君;高君等三名准如擬各處死刑〉,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3/1571.3/1111/49/080。
    205. 陳英泰,《回憶──見證白色恐怖》,下冊,臺北:唐山出版社,2005。
    27. 王歡,《烈火的青春:50年代白色恐怖證言》,臺北:人間出版社,1999。
    206. 陳英淙、黃惠婷,《法治國之警察理念與權限》,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7。
    23. 「戒嚴法」(1949年),《總統府公報》,203(南京,1949.01.14),頁1。
    207. 陳紹英,《一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手記》,臺北:玉山社,2005。
    208. 陳隆志(主編),《國際人權法文獻選集與解說》,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
    209.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臺北:作者發行,1995。
    26. 「軍事審判法」(1956年),《總統府公報》,721(臺北,1956.07.10),頁1-18。
    95. 林山田(主編),《法律學研究(3)──特別刑法論文選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1986。
    210.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冊,臺北:作者發行,1991。
    211. 陳煥生,《刑法分則實用》,臺北:漢苑出版社,1976。
    212. 陳儀深(主編),《走自己的臺灣路──北社系列講座》,臺北:社團法人臺灣北社,2004。
    213. 陳儀深(編輯),《口述歷史(12):美麗島事件專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214.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論》,臺北:正中書局,1963。
    28. 世界文化服務社編纂委員會(編纂),《自由中國名人傳》,臺北:世界文化服務社,1952。
    35. 〈叛亂犯郭君蔡君二名擬請暫緩判古君一名擬請暫緩執行死刑資運用擴大偵破可否乞示遵〉,檔案管理局(藏),《古瑞明等叛亂案》,檔號:0042/3132303/303/1/002。
    215. 陳樸生,《刑法各論》,上冊,臺北:正中書局,1965。
    9.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潔字第2362號〉,檔案管理局(藏),《資匪案》,檔號:0039/1571.6/3780/2/059。
    244. 黃紀男,《黃紀男泣血夢迴錄》,臺北:獨家出版社,1991。
    216. 陳樸生,《刑法概要》,臺北:臺灣聯合書局,1960。
    96. 林山田,《五十年來的台灣法制》,臺北:作者發行,1996。
    217. 陳鵬雲,《2328陳鵬雲的台灣白色恐怖回憶錄》,臺北:作者出版,2006。
    38. 〈為檢呈蘇東啟等叛亂案內有關高玉樹涉嫌部份之處理意見恭請鑒核由〉,檔案管理局(藏),《蘇東啟案》,檔號:0053/3132521/521/1/002。
    245. 黃美之,《傷痕》,臺北:躍昇文化,1994。
    160. 張光直,《蕃薯人的故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246. 黃富三(採編),《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檔案與口述歷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32.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怎樣檢肅匪諜》,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61。
    98.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冊,臺北:作者發行,2008。
    247. 黃富三(編著),《美麗島事件》,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248. 黃翔瑜(執行編輯),《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8
    249. 黃華,《別無選擇──革命掙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
    250. 黃華昌,《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
    251.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冊,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6。
    252. 愛德華‧哈萊特‧卡耳(著),王任光(譯),《歷史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
    27. 「軍事審判法」(1999年),《總統府公報》,6301(臺北,1999.10.02),頁1-33。
    161.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臺北:國史館,2008。
    253.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珍藏美麗島:沒有黨名的黨》,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
    254.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珍藏美麗島:走向美麗島》,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
    39. 〈准將執行死刑奸匪無家屬認領之屍體交國防醫學院解剖〉,檔案管理局(藏),《執行死刑奸匪無家屬認領之屍體交國防部醫學院解剖實驗之用》,檔號:0040/3131353/53/1。
    99. 林山田,《抗爭一〇〇:廢除刑法第一百條抗爭札記》,臺北:出版者不詳,1992。
    33.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要案紀實》,第1輯,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3。
    255.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珍藏美麗島:暴力與詩歌》,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
    256.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珍藏美麗島:歷史的凝結》,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
    257. 楊青矗(口述原著), 陳世宏(訪問編註),《楊青矗與美麗島事件》,臺北:國史館,2007。
    258. 楊威理(著),陳映真(譯),《雙鄉記──葉盛吉傳》,臺北:人間出版社,1995。
    259. 楊國宇,《68×68─楊國宇對弈人生》,臺北:商訊文化,2007。
    18. 「刑事訴訟法」(1945年),《國民政府公報》,942(南京,1945.12.26),頁6-9。
    260. 楊逸舟(著),張良澤(譯),《受難者》,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
    261. 楊碧川,《政治犯史──台灣獨立運動史》,臺北: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1995。
    28. 「國家安全法」,《總統府公報》,4788(臺北,1987.07.01),頁1-2。
    262.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50年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
    100. 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編輯委員會(編輯),《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4。
    263. 葉石濤,《台灣男子簡阿淘》,臺北:草根出版公司,1994。
    34.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要案紀實》,第2輯,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4。
    264. 葉惠芬(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李武忠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40. 〈翁君等叛亂案〉,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3/1571.3/1111/49/079。
    265. 雷震,《雷震回憶錄──我的母親續篇》,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1978。
    162. 張炎憲,許芳庭(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林日高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266. 監察院國防及情報委員會(編印),《郭衣洞叛亂案調查報告》,臺北:監察院,2004。
    267. 管歐,《中華民國憲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74。
    268. 臺灣省教育廳,《小學教員暑期講習講義之一:國語文》,臺灣省教育廳編印,1948。
    269. 臺灣省諮議會(編印),《「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第二屆學術研討會──人物與事件論文集》,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7。
    270. 臺灣省諮議會(編輯),《「深化台灣民主、促進地方建設」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4。
    101.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臺北:三民書局,1998。
    29. 「陸海空軍刑法」(1929年),《國民政府公報》,279(南京,1929.09.26),頁3。
    271.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接收委員會,《臺灣警備總部接收總報告書》,臺北:正氣出版社,1946。
    5.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議決釋字第556號解釋〉,《總統府公報》,6510(臺北,2003.03.05),頁15-16。
    272. 趙公嘏(編纂),《中華民國軍法法令判解彙編》,臺北:軍法專刊社,1983。
    163.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第5冊,臺北:自立晚報社,1990。
    273. 趙琛,《刑法分則實用》,上冊,臺北:趙華通發行,1962。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2153502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3502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89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