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762635      Online Users : 69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211


    Title: 大龍峒保安宮的老祖力士會
    The Lao-zu Li-shi-hui of Dalongdong Baoan Temple
    Authors: 蔡佳凌
    Contributors: 林修澈
    蔡佳凌
    Keywords: 神明會
    轎班會
    吃會
    過爐
    遶境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0-12-08 02:01:59 (UTC+8)
    Abstract: 本論文研究主體為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的老祖力士會,為保安宮神明會組織之一,本論文旨在藉由老祖力士會的實例調查,了解神明會的運行全貌以及探討神明會發展的可能性。
    緒論主要對於神明會的定義、分類進行回顧整理,將老祖力士會定位為「替神明出巡抬轎所成立的志願團體」,在神明會分類中屬於「轎班會」類型。
    第一章著重於老祖力士會本身,對於其名稱、組成原因,以及創建、建爐至主事者交替之沿革進行調查,並對於其作為轎班性質的神明會組成要素:人、神與爐、轎的發展變遷進行了解,試圖藉由文獻以及會員的回憶,重塑老祖力士會百年歷史全貌。
    老祖力士會作為一個運作百年的神明會,其如何運作、如何維持?為第二章主要探討主題,藉由了解會務運行的核心,即爐位輪值規則,以及觀察會員如何分工,並參與觀察「吃會」、「擲筊爐主」以及落實交接的「過爐大典」活動,對於信徒在神明會中,如何落實信仰進行探討。
    作為大龍峒保安宮神明會之一,老祖力士會如何與保安宮進行互動?第三章將透過保安宮的文獻資料了解雙方關係的演變,並觀察老祖力士會參與保安宮祭典──「保生大帝聖誕遶境」、「過火儀式」的情形,解析兩者的互動關係。
    最後,除保安宮之外,老祖力士會也發展了自己的交際網絡,第四章將注重老祖力士會與白礁慈濟祖廟、交陪宮廟、軒社的互動關係,檢視神明會歷經時代的變遷,拓展交際網絡的情形。
    本論文研究成果與重要見解為以下四點:
    一、初步釐清老祖力士會百年傳承歷史。藉由文獻、口訪資料,釐清老祖力士會歷史發展全貌,為老祖力士會留存文獻記錄。
    二、神明會的運作核心在於爐位輪值。因有爐位輪值規則存在,神明會才得以存續,會員才能進行祭祀行為,落實信仰。
    三、老祖力士會與保安宮的關係,呈現「神」與「神」的附屬關係,會與廟的分界越益清楚,保持一定距離。
    四、神明會交際網絡的開展,藉由老祖力士會實例發現,神明會可越過奉祀神尊的所屬廟宇,直接與祖廟接軌,建立直接分靈關係,亦可藉由神明淵源,廣納其他宮廟人員入會,進而運用廟宇資源,發展彈性更大,提供神明會交際網絡開展的新模式。
    Reference: 一、專書
    丸井圭治郎
    1919 〈第十一章 神佛會〉《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 第一卷》,台北:台灣總督府,頁82-94。
    王見川、范純武、李世偉(著);廖武治(監修)
    2005 《新修大龍峒保安宮志》,台北:台北保安宮。
    尤重道
    1997 《神明會之理論與實務》,台北:永然文化。
    片岡巖(著);陳金田、馮作民(譯)
    1981 《台灣風俗誌》第十集,台北:大立。
    司法行政部(編)
    1969 《台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台北:司法行政部。
    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編)
    1985~1991 《民間信仰神祇史考叢集中國神祇列傳》,台北:道觀。
    安藤靜(著);吳文星(譯)
    1987 〈神明會之性質〉《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台中:台灣省文獻會,頁33-35。
    宋光宇(編)
    1994 〈試論四十年來台灣宗教的發展〉《台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台北:東大圖書,頁175-224。
    宋龍飛
    1985 《民俗藝術探源》,台北:藝術家。
    周宗賢
    1983 《台灣的民間組織》,台北:幼獅。
    張介人(主編)
    1981 《台北保安宮專誌》,台北:台北保安宮。
    陳鍈、鄧廷祚
    1968 《海澄縣志》乾隆27年(1762年)刊本,台北:成文。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馮作民(譯)
    1981 《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
    廖武治(編著)
    1998 《宗教建築藝術導覽大龍峒保安宮》,台北:台北保安宮。
    劉還月
    1994 《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台北:台原。
    1994 《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迎神卷》,台北:台原。
    蔡相煇(編著)
    1998 《台灣社會文化史》,蘆洲:國立空中大學。
    鄭志明、孔健中
    1998 《北港朝天宮的神明會》,大林:南華管理學院。
    鄭志明
    1996 《台灣民間的宗教現象》,台北:中華大道文化。
    2001 〈台灣宗教組織化的困境〉《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宗教法制與行政管理篇》,台北:內政部。
    2005 《宗教組織的發展趨勢》,台北:大元。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編);陳金田(譯)
    1990 《台灣私法》第一卷,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謝宗榮
    2003 《台灣傳統宗教文化》,台中:晨星。
    二、期刊
    周宗賢
    1980 〈台灣的神明會──傳統中國的民間組織之一〉《幼獅學誌》,第16卷第1期,頁133-152。
    岡田謙(著);陳乃蘗(譯)
    1960 〈台北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台灣風物》,第九卷第四期,頁14-29。
    林美容
    1989 〈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41-102。
    施振民
    1973 〈祭祀團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民族所集刊》第三十六期,頁91-208。
    范正義
    2007 〈民間信仰與歷史記憶的形成──以閩台保生大帝信仰的祖宮記憶為例〉《華僑大學學報》,華僑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福建泉州,第4期,頁78-85。
    許仁舉
    2004 〈神明會土地應全面清理〉《土地事務月刊》,第397號,頁4-8。
    張 珣
    1988 〈大甲鎮瀾宮進香團內部的神明會團體〉《民俗曲藝》53期,頁47-64。
    張學海
    1995 〈祭祀公業與神明會之辯正〉《法律評論》61(1/2):39-42。
    三、學位論文
    施沛琳
    2004 《寺廟文化藝術功能之探討-以台北保安宮為個案》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謝清全
    2008 《寺廟治理網絡的變遷: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
    四、其他
    (一) 老祖力士會提供文獻資料
    2002 〈保生大帝老祖力士會慶祝建爐九十週年白礁慈濟祖宮謁祖團旅遊手冊〉
    2002 〈台北保安宮保生大帝老祖力士會 慶祝建爐九十週年慶典活動白礁謁組團行程表〉
    2002 《台北保安宮保生大帝老祖力士會建爐九十週年慶典活動》影片紀錄
    ─白礁慈濟宮(11月29日)
    2008 〈台北保安宮保生大帝力士協會會議記錄〉(4月3日)
    2008 〈參與慶祝保生大帝誕辰祝聖、遶境活動通知單〉(4月6日)
    2009 〈台北保安宮保生大帝老祖力士會 招募會員簡介〉
    2009 〈台北保安宮保生大帝四祖力士會 招募會員簡介〉
    白礁慈濟祖宮理事會(編)
    1995 〈白礁慈濟祖宮簡介〉,出版不詳。
    泉州花轎慈濟宮、贈藥義診所董事會(編)
    2002 《泉州花轎慈濟宮》,出版不詳。
    龍海市白礁慈濟祖宮管理委員會(編)
    1999 《真人靈光》,龍海:白礁慈濟祖宮管理委員會。
    (二) 報紙新聞
    《台灣日日新報》
    1900 明治三十三年四月十一日,04版,〈捐貲迎神〉。
    1918 大正七年四月十六日,06版,〈大帝繞境延期〉。
    1918 大正七年四月十九日,06版,〈大帝繞境續聞〉。
    1921 大正十年六月九日,06版,〈保安宮祭典舉行〉。
    1922 大正十一年四月十二日,06版,〈保安宮祭典〉。
    1923 大正十二年五月三十一日,06版,〈準備迎五谷神〉。
    1925 大正十四年四月七日,夕刊04版,〈保生大帝祭典盛況〉。
    1934 昭和九年六月十三日,06版,〈保安宮祭典舉行〉。
    《中央日報》,2002年11月29日,第9版,〈大台北兩進香團遶境金門〉。
    (三) 網路資訊
    大龍峒保安宮官方網站
    http://www.baoan.org.tw/asp/Home/default.asp (2009年4月8日查詢)
    Google地圖─查詢保安宮(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
    http://maps.google.com.tw/ (2010年4月15日查詢)
    上海地圖網
    www.ecraft.cn/ditu/fujian1.htm (2009年11月14日查詢)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5259001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259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5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