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813324      Online Users : 114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293


    Title: 中共談判模式研究:政治性談判案例之研析
    The research of negotiation patterns wi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uthors: 張瀚文
    Frank, Chang
    Contributors: 朱新民
    張瀚文
    Frank, Chang
    Keywords: 兩岸
    談判
    政治性談判
    談判架構
    Negotiation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0-12-08 02:04:19 (UTC+8)
    Abstract: 在目前的國際局勢中,中共不可能在台灣未強行宣佈獨立下,甘冒國際譴責而以武力侵犯台灣。對中共而言,開始進行對台的全方位接觸與務實交流,才能對台灣產生具體的影響與牽制。而以目前的兩岸關係而言,兩岸的談判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現階段推進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關鍵所在。
    整體言之,中共的談判觀依時代背景、掌握力量大小等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說法,過去其常將談判視為統戰或宣傳的一種手段和方式。不過隨著大陸改革開放、引進西方談判資料後,大陸對談判的看法也更為多元。
    在本文中,首先探討中共的談判特質,並以中英、中葡、中美等政治性談判個案作為分析依據,以藉此歸納出一較為系統化的中共談判架構。最後再藉由該架構的建立,為台灣將來必須面對的兩岸政治性談判提出一些淺見。
    Reference: 一、中文書籍
    1.毛磊、范小方。《國共兩黨談判通史》。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 年。
    2.王子昇、石冀平。《談判謀略》。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5 年。
    3.王俊彥。《大外交家周恩來上、下冊》。北京:經濟日報,1998 年。
    4.王政挺。《動口不動手》。台北:宇河出版社,1995 年。
    5.王炳南。《中美會談九年回顧》。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 年。
    6.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年。
    7.王銘義。《兩岸和談:台灣與中共的對話》。台北:財訊雜誌社,1997 年。
    8.丘宏達、任孝琦。《中共談判策略研究》。台北:聯合報出版社,1987 年。
    9.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1989》。台北:三民出版社,1993 年。
    10.曲明。《二○一○年兩岸統一》。台北:九儀出版社,1995 年。
    11.何鴻軍、周西平、馮克煥。《重慶談判紀實1945年8至10月》。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 年。
    12.吳昆財。《政權之爭-戰後國共談判》。台北:唐山出版社,1994 年。
    13.吳新興。《海峽兩岸交流》。台北:國立編繹館,1998 年。
    14.李健。《兩岸謀和足跡追蹤》。北京:華文出版社,1996 年。
    15.李明、劉強。《周恩來的外交藝術》。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1993 年。
    16.李炳南。《政治協商會議與國共談判》。台北:永業書局,1993 年。
    17.李璞良。《成功談判術》。台北:絲路出版社,1992 年。
    18.汪徐和、任向群。《二十世紀十大談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年。
    19.阮銘。《透視江澤民-江澤民文選導讀》。台北:財訊雜誌社,1998 年。
    20.周敏、王笑天。《東方談判謀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 年。
    21.明居正。《雙贏?雙輸?》。台北:致良出版社,1996 年。
    22.林文程。《中共談判的理論與實務-兼論台海兩岸談判》。高雄:麗文出版社,2000 年。
    23.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 年。
    24.芮正泉。《中華民國務實外交的回顧與展望》。載於行政院新聞局編《寧靜革命》,台北:新聞局,1994 年。
    25.洪丁福。《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啟明出版社,1996 年。
    26.唐國英。《中共「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載於楊逢泰等著《民族主義論文集》,台北:黎明文化,1993 年。
    27.孫玉太、于中榮、郭秀閎。《商務談判致勝藝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 年。
    28.徐京利。《另起爐灶-崛起巨人的外交方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年。
    29.柴成文、趙金勇。《板門店談判》。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 年。
    30.郝晏華。《從祕密談判到共赴國難-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形成探微》。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年 10 月。
    31.張九如。《和談覆轍在中國》。台北:王德箴,1968 年。
    32.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文化,2001 年。
    33.張梅玲。《干戈化玉帛—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 年。
    34.許家屯。《評家屯回憶錄》。香港:聯合報,1993 年。
    35.郭立民。《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台北:永業書局,1992 年。
    36.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香港:中文大學,1980 年。
    37.程建人。《媒體與兩岸談判》。台北:台北論壇基金會,1994 年。
    38.楊開煌。《談判策略研究-與中共談判》。台北:冠志出版社,1994 年。
    39.楊開煌。《縱論兩岸尋雙贏》。台北:歷史智庫,1996 年。
    40.楊默夫。《毛蔣大決戰-國共內戰史》。台北:克寧書局,1993 年。
    41.趙建民。《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台北:永業書局,1994 年。
    42.劉必榮。《談判》。台北:時報文化,1989 年。
    43.劉必榮。《不流血的戰爭》。台北:卓越出版社,1991 年。
    44.劉必榮。《談判Q&A》。台北:商周出版社,1992 年。
    45.劉必榮。《談判聖經》。台北:商周出版社,1996 年。
    46.劉兆佳。《過渡期香港政治》。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93 年。
    47.潘錫堂。《中共外交與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 年。
    48.戴照煜。《談判》。台北:成長出版社,1993 年。
    49.糜建公。《鄧小平思想理論辭典》。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50.鍾祖康。《中共的商業談判作風》。台北:風雲出版社,1991 年。
    51.關中。《國共談判 1937~1947》。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1992 年。
    二、中譯書籍
    1.Vanessa Helps著,李璞良譯。《雙贏談判策略》。台北:博覽出版社,1996 年。
    2.Chester L. Karrass著,劉麗真譯。《談判大師手冊:195則攻防經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 年。
    3.Max h. Bazerman、Margaret A. Neale著,賓靜蓀譯。《樂在談判》。台北:天下文化,1993 年。
    4.Peter H. Antonio and Catherine Whitman著,宋益聲譯。《與美國人談判》。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 年。
    5.Frank L. Acuff著,劉永濤譯。《國際商務談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6.John Patrick Dolan著,楊恆達譯。《成功談判的秘訣》。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 年。
    7.Gerard I. Nierenberg著,鄭麗淑譯。《談判:贏得談判的策略與技巧》。台北:常橋出版社,1980 年。
    8.Herb Cohen著,安紀芳譯。《如何成為談判高手》。台北:絲路出版社,1993 年。
    9.Roger Fisher、William Ury著,黃宏義譯。《哈佛談判術》。台北:長河出版社,1985 年。
    10.Robert D. Mayer著,王凌霄譯。《處處佔上風:談判教戰手冊》。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年。
    11.Robert B. Maddux著,文林譯。《談出成功:如何有效談判》。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年。
    12.Benson John、Gavin Kennedy、John McMillan著,蔡宗揚譯。《談判技巧手冊:生活、工作上不可或缺的知識》。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 年。
    三、中文期刊論文
    1.石之瑜。〈從中共對美、英談判論中共外交的原則性問題〉。《中國大陸研究》,1994年 10 月,頁 39–59。
    2.吳安家。〈未來中共可能的談判策略、組織及人員之模擬分析〉。《東亞季刊》,1991 年 10 月,頁 12–19。
    3.宋國誠。〈我方對兩岸政治談判應有的立場〉。《政策月刊》,1998 年 3 月,頁 7–9。
    4.宋學文。〈為什麼兩岸必須先進行事務性議題的協商〉。《交流》,1998 年 10 月,頁 20–26。
    5.宋鎮照。〈解析中共對台談判策略和台灣因應之道〉。《共黨問題研究》,1998 年 7 月,頁 4–15。
    6.李守正。〈國共談判的歷史回顧(一九三六-一九四七年)〉。《國家政策雙週刊》,1992 年 2 月,頁 3–5。
    7.李英明。〈國共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七年談判的檢討與反省〉。《東亞季刊》,1991年 10 月,頁 80–92。
    8.沈建中。〈檢視中共「海協會」對台談判功能-從「海協會」談判隊伍分析〉。《共黨問題研究》,1998 年 3 月,頁 4–15。
    9.卲宗海。〈兩岸重塑事務協商與初探政治談判(上)〉。《中共研究》,1998 年 3月,頁 88–103。
    10.卲宗海。〈兩岸重塑事務協商與初探政治談判(下)〉。《中共研究》,1998 年 4 月,頁 86–98。
    11.林碧炤。〈國際談判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亞洲與世界文摘》,1989 年 1 月,頁 73–77。
    12.林碧炤。〈論談判〉。《問題與研究》,1992 年 10 月,頁 1–23。
    13.林碧炤。〈務實外交的理論與實際〉。《理論與政策》,1996 年 3 月,頁 84–95。
    14.邱坤玄。〈二十一世紀中共的外交策略〉。《國家政策雙週刊》,1997 年 4 月,頁 14–15。
    15.柳金財。〈中共對辜汪會晤的策略、意圖與我方因應之道〉。《共黨問題研究》,1998 年 12 月,頁 6–16。
    16.柳金財。〈中共對台和、戰兩手策略之發展運用與分析〉。《中華戰略學刊》,2001 年 7 月,頁 173–224。
    17.張亞中。〈兩岸未來:有關簽署《兩岸基礎協定》〉。《問題與研究》,1999 年 9月,頁 1–29。
    18.許立一。〈兩岸劫機犯遣返談判:雙方相對地位與中共談判行為模式之剖析〉。《共黨問題研究》,1996 年 2 月,頁 26–35。
    19.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要素研究-一邊倒政策的論證與評估〉。《東亞季刊》,1996 年 1 月,頁 14–28。
    20.楊渡。〈兩岸近年來有關事務性接觸與談判之檢討和反省〉。《東亞季刊》,1991 年 10 月,頁 68–79。
    21.楊開煌。〈中共內政與外交之辯證關係〉。《東吳政治學報》,1994 年 3 月,頁187–217。
    22.楊開煌。〈中共外交政策中「台灣因素」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1995 年 1月,頁 217–239。
    23.楊開煌。〈中共「對台政策」解釋與評估-決策人物取向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1997 年 3 月,頁 67–103。
    24.董立文。〈論中共的愛國主義〉。《共黨問題研究》,1995 年 8 月,頁 26–39。
    25.趙建民。〈1935至 1945年之國共和談:過程、爭議與中共策略〉。《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994 年 3 月,頁 17–43。
    26.趙建民。〈兩岸恢復會商的契機與癥結〉。《政策月刊》,1998 年 3 月,頁 14–17。 趙春山。〈建構跨世紀的兩岸關係-正視一個分治中國的現實問題〉。《中國大陸研究》,1999 年 9 月,頁 41–50。
    27.趙春山。〈辜汪會談七週年與兩岸協商之展望〉。《交流》,2000 年 6 月,頁 26–29。
    28.劉必榮。〈中共談判行為研究:不同個案的比較分析〉。《東吳政治學報》,1992年 3 月,頁 123–203。
    29.劉必榮。〈不對稱結構下的談判行為分析〉。《東吳政治學報》,1993 年 3 月, 頁 219–267。
    30.潘錫堂。〈兩岸三通相關問題的探討—從中共策略性轉變與入會的關聯到小三通的奠基〉。《政策月刊》,2000 年 8 月,頁 20–24。
    31.蕭懷湘。〈中共對台談判策略中之謀略運用〉。《共黨問題研究》,1993 年 2 月,頁 49–58。
    32.賴榮偉。〈中共對台談判策略分析〉。《共黨問題研究》,1999 年 1 月,頁 19–30。
    33.謝敏捷。〈兩岸關係與未來談判〉。《政策月刊》,1996 年 4 月,頁 20–21。
    34.李岳牧。〈中共對台談判模型之研究-「辜汪會談」後續事務性商談案例分析(1993 年∼1994 年)〉。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1995 年。
    35.杜政隆。〈從兩岸事務性談判論中共策略運用與主權爭議〉。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經貿組,碩士論文,1996 年。
    36.杜聖聰。〈「辜汪會談」後續事務性商談案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37.林富水。〈不對稱結構下的談判行為研究-國共1936年∼1945年談判案例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
    38.陳英杰。〈中共對台談判模式1986年至1993年分析〉。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1995 年。
    39.陳俊男。〈中共談判策略—兩岸事務性談判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
    40.陳健民。〈台海兩岸談判議題結構之研究-以『辜汪會談』1993年為案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1995 年。
    41.黃啟南。〈中共談判策略之研究:1970年至1982年中共與美國關於台灣問題三大公報談判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年。
    42.孫敬先。〈台海兩岸談判策略之研究-以辜汪會談為案例〉。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
    43.鄭世熙。〈第一次辜汪會談兩岸談判行為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
    44.薛寶樹。〈中共談判策略-香港領土歸還問題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
    45.羅震華。〈中共在大使級會談中談判策略之研究(1955年-1957年)〉。中國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年。
    46.程長志。〈中共談判行為研究-以國共、中(共)英、中(共)葡個案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年 12 月。
    四、英文書籍
    1.Bendahmane, Diane B., and John W. McDonald, Jr, eds.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Art and Science. Washington, D. C.:Department of State Publication, 1984.
    2.Brady , Linda. The Politics of Negotiation: America’s Dealings with Allies, Adversaries, and Friends.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line Press, 1991.
    3.Brzezinski, Zbigniew, The Grand 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 strategic Imperative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4.Cohen, Raymond. Negotiating Across Culture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 revised edition.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1997.
    5.Habeeb, William Mark. Power and Tactics i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How Weak Nations Bargain with Strong Nations.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8.
    6.Hampson, Fen, and Michael Hart. Multilateral Negotiation.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
    7.Harding, Harry.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2.
    8.Ikle, Fred Charles, How Nations Negotiate.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64.John, Dunlop, Dispute Resolution: Negotiation and Consensus Building. New York: Auburn House, 1984.
    9.Karrass, Chester L. The Negotiating Game.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Publishers,1970.
    10.Kwong, Paul Chun- kuen. Hong Kong Trends, 1989-1992.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1.Lall, Arthur, Moder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
    12.Lall, Arthur. How Communist China Negotiat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8.
    13.Lebow, Richard. The Art of Bargaining.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14.Leng, Tse-Kang. The Taiwan-China Connection: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Boulder, Colorado: West view Press, 1996.
    15.Lewicki, Roy J., and Joseph A. Litterer, Negotiation. Homewood, Illinois: Richard S. Irwin, Inc., 1985.
    16.Pruitt, Dean. Negotiation Behavio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1.
    17.Rubin, Jeffrey Z., and Bert R. Browa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Bargaining and Negotiation.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18.Schelling, Thomas C.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19.Smith, Raymond F. Negotiating with the Soviets.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9.
    20.Sparks, Donald B. The Dynamics of Effective Negotiation. Houston:Gulf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21.Stejn, Janice Gross. ed. Getting to the Tabl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9.
    22.Waltz, Kenneth.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9.
    23.Wilhelm, Alfred A. The Chinese at the Negotiating Tabl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Washington, D. 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1.
    24.Young, Oran. Bargaining: Formal Theories of Negotiation. Urbana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5.
    25.Zartman, William, and Maureen R. Berman, The Practical Negotiator.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26.Zartman, William, ed., The 50% Solutio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五、英文期刊論文
    1.Chanda, Nayan. and Karl Huus. “The New Nationalism.”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November 1995): pp.20-26.
    2.Chiu, Hungdah. “The Koo-Wang and the Protect of Building Constructive and Stable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Issues & Studies 29 (August 1993): pp.1-36 .
    3.Friedman, Edward. “Chinese Nationalism, Taiwan Autonomy and the Prospects of a Larger War.”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4 (1997): pp.5-32.
    4.Knopf, Jeffrey. “Beyond Two-level Games: Domestic-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 in the 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Negoti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7(Autumn 1993): pp.599-628.
    5.Lehman, Howard P., and Jennifer L. McCoy. “The Dynamics of the Two-Level Bargaining Game.” World Politics 44 (July l992): pp.600-644﹒
    6.Leung, Thomas, and L.L. Yeung. “Negoti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Results of a Survey of Small Busines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33 (January l995): pp.70-77.
    7.Li, Chien-pin. “Trade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Asian Survey 8 (August l994): pp.692-705.
    8.Metzger, Thomas, and Ramon Myers.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American Policy.” Orbits 42 (Winter l998): pp.21-36.
    9.Murry, John. “Understanding Competing Theories of Negotiation.” Negotiation Journal 2 (April 1986): pp.l79-186.
    10.Su, Ch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1990s.” Issues & Studies 29 (September 1993): pp. l-21.
    11.Tucker, Nancy Berkopf. “War or Peace in the Taiwan trait?”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19 (Winter 1996): pp.171-187.
    12.Whiting, Alien.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Foreign Policy after Deng.” The China Quarterly 142 (June l995): pp.295-316.
    13.Xu, Guangqiu. “Anti-American Nationalism in China since 1989.” China Report 34 (1998): pp.179-198.
    六、機關編譯出版品及報章雜誌
    1.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 年。
    2.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編。《中國台灣問題(幹部讀本)》。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 年。
    3.中共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新中國外交風雲第二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 年。
    4.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編。《國共談判文獻資料選輯-一九四五年八月∼一九四七年三月》。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 年。
    5.中共重慶市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重慶談判紀實》。重慶:重慶出版社,1983年。
    6.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研究周恩來-外交思想與實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 年。
    7.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年。
    8.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當代中國使節外交生涯,第二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 年。
    9.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 年。
    10.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談判策略與技巧》。高雄: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1998 年。
    11.耶魯兩岸學會。《邁向21世紀的兩岸關係》。台北:時報文化,1995 年。
    12.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和談紀實》。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71 年。
    13.《中央日報》(台北)。
    14.《中國時報》(台北)。
    15.《聯合報》(台北)。
    16.《自由時報》(台北)。
    17.《觀察》(香港)。
    18.《探索》(香港)。
    19.《人民日報》(北京)。
    20.《解放軍報》(北京)。
    21.《文匯報》(北京)。
    七、網路資源
    1.海基會:http://www.sef.org.tw/
    2.陸委會:http://www.mac.gov.tw/
    3.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
    4.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index.ht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95253029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25302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外交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