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827478      Online Users : 64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636


    Title: 表演藝術團隊策略性行銷之研究─以實驗國樂團國際巡迴音樂會為例
    Strategy marketing for performing arts group`s ---national chinese orchestra`s international touring concert.
    Authors: 涂聰雲
    Tu, Tsung Yun
    Contributors: 樓永堅
    Lou, Yung Chien
    涂聰雲
    Tu, Tsung Yun
    Keywords: 表演藝術
    行銷策略
    國樂團
    藝術經營
    事件行銷
    文化外交
    Performing Arts
    Marketing Strategy
    Chinese Orchestra
    Arts Management
    Event Marketing
    Cultural Diplomacy
    Date: 2007
    Issue Date: 2010-12-08 15:34:46 (UTC+8)
    Abstract: 文化是民族國家延續的命脈,文化發展更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宣示「外交應以文化為主軸,推動臺灣的文化面貌是國際交流的首要工作」,臺灣政黨輪替後並邁入21世紀,政府依然將「兩岸文化交流」及「國外展演與文化外交」為近年來之文化政策與施政方針 (文建會文化白皮書,2004)。相較之於經貿外交,以文化交流開拓之外交空間更為廣闊,透過國際文化交流,既可開拓我國際生存空間、同時也提升國家國際形象。

    「藝術經營」不僅是拓展藝術文化事業的手法,更可藉由創意的「行銷策略」,促成藝術活動、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提昇文化產值、開創藝文生機的目的。如何適當的運用策略性行銷(Strategic Marketing)與事件行銷(Event Marketing)以提升組織知名度,並獲取資源已經成為每個非營利組織及表演藝術團體思考的重要課題。

    文化藝術活動的國際展演,從製作、選擇、出訪與宣傳的層層環節,與當代的社會環境、文化政策、政治需求以及外交情勢,有著密不可分的互動關係,有效的藝術經營管理、成功的文化行銷搭配之下,才有健全藝術市場和文化產業的可能性,同時也才能提供藝術文化工作者的生存空間,以及永續經營的發展基礎。

    本研究藉由了解實驗國樂團(National Chinese Orchestra) 四個國際巡迴演出活動事件整合為一「策略性」行銷方案,藉以提昇組織核心能力及競爭優勢,來探討傳統音樂性質之表演藝術團隊成功運用行銷策略,綜合樂團藝術層面、觀眾欣賞層面、媒體報導層面加以整合,歸納出活動願景、呈現價值及表演藝術團體與國際非營利組織合作所建構之互動成效,作為相關組織經營發展策略新思維。
    The culture is the life that the nation continues, and its progress is a driving force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1997,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of Executive Yuan announced “Culture will be the diplomatic theme and the promotion of Taiwan’s culture will be the first important work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fter the party alternation in power, the new Government still took “cross-strait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touring and cultural diplomacy” as its cultur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guiding principle. Through cultural exchange, Taiwan can reach wider and deeper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an via economic diplomacy, and can als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Taiwan.

    The knowledge of “Arts management” can be used to expand the business of culture and arts, besides, through marketing strategy; it also enhances the development, value and vitality of arts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business. Therefore, how to apply “Strategic Marketing” and “Event Marketing” properly to promote the publicity of the organization so as to gain more resource is an difficult challenge for every NGOs and performing arts companies.

    The international tours of the art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interact closely with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policy, political needs and diplomatic circumstance in every steps of the production. Effective arts management and successful marketing can enhance the arts market and cultural industry; provide the living space for arts and cultural workers, as well as nourish the base for perpetual operation.

    This research took the international touring concerts of National Chinese Orchestra as a successful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event marketing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musical groups, and concludes the vision and achievem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artistry, audience appreciation and news reports so as to provide new direction and strategy of relative organizations in future development.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王凌莉(1997)。官方出擊:台灣外交,遞張「文化」名片吧。表演藝術雜誌。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石井淳藏(1991)。現代行銷在策略規劃之應用。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民族音樂創作論壇(2004)。2004年民族音樂創作獎暨論壇活動實錄。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朱宗慶(2005)。行政法人對文化機構營運之影響─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改制行政法人為例。臺北:傑優文化
    江奕辰(2004)。宗教類非營利組織事件行銷探討—以法鼓山基金會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EMBA碩士論文。
    江靜玲 譯John Pick(1995)。藝術與公共政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年文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6)。非營利組織策略性行銷-精神健康基金會為例。青年公共參與學苑「青年公共參與議題」研究,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何康國(2005)。我國交響樂團產業之研究。臺北:小雅音樂
    吳思華(2003)。策略九說。臺北:臉譜出版
    吳靜吉(1987)。談表演藝術與文化─文化傳播叢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奇樺(2003)。休閒農業形象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宜蘭縣休閒農業為例。臺北: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邢瑜(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企業之行銷關係研究─以表演藝術組織為例。臺中: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周武撰(2003)。國際事件行銷規劃與實務研究—鴻禧球場舉辦約翰走路高球賽競爭優勢探討。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力所碩士論文。
    林一鳳(2003)。臺灣專業國樂團營運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林潔盈、廖梅璇 譯Heather Maitland(2005)。藝術經理行銷手冊。臺北:五觀藝術出版社。
    表演藝術聯盟(2004)。93年度臺北市演藝團體輔導規則Q&A。臺北: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
    洪惠瑛(2003)。藝術管理。臺北:揚智文化。
    郎祖明(2006)。表演藝術經紀公司對藝文環境之影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EMBA碩士論文。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2000)。文化行政。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夏學理、耿建興(1998)。表演藝術之媒體行銷研究。臺北:空大行政學報。
    夏學理、鄭美華、陳曼玲、周一彤、方顗茹、陳亞平(2002)。藝術管理。臺北:五南圖書。
    馬祖鈞(2006)。我國公營交響樂團發展研究現況。高雄: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子銘(1959)。現代國樂。臺北:正中書局。
    高登第 譯Philip Kotler & Joanne Scheff (1998)。票房行銷。臺北:遠流出版。
    國立中化中心(1997)。表演藝術第57期。臺北:國立中化中心。
    張永誠(1995)。事件行銷100,頁31-32。
    張家寧(1983)。銀行行銷─策略性規劃與應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士軍(1998)。管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許安琪(2001)。整合行銷傳播引論。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勝田(2000)。廿世紀臺灣國樂發展演變與分析。臺灣現代國樂之傳承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國樂團。
    陳湘東(2000)。節慶活動與企業贊助動機之研究。臺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陳榮楷(2003)。非營利組織事件行銷之研究—以四結福德廟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榮楷(2003)。非營利組織事件行銷之研究—以四結福德廟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宛蘋(1998)。表演藝術與非營利組織的探討。收於林秋芳和李容端編撰八十六年度表演藝術行政系列藝林探索—環境篇。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俊英(2003)。行銷學的世界(第二版),臺北:天下達見文化事業群。
    黃琦惠(2006)。澳洲表演藝術國際發展支援體系研究。臺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雍昇(2004)。文化活動事件行銷之研究—以『國寶騰雲號活動』與『望春風原味重現音樂會』為例。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EMBA碩士論文。
    黃慶源、林義雄(1993)。臺灣博物館之事件行銷研究。科技博物期刊第三期。
    黃營杉(1990)。企業政策。臺北:空中大學。
    楊東震(2005)。非營利事業行銷。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
    甄悅 譯John Pick & Francis Reid (1988)。藝術管理與劇院管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臺灣民族器樂發展論壇(2004)。2004年臺灣民族器樂發展論壇實錄。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劉光雄(2002)。新EVENT全效溝通掌握行銷脈動。頁65-67。
    劉建順(1995)。現代廣告概論。臺北:朝陽堂文化出版。
    劉寶文(2003)。行動通訊服務業者訂價策略之研究。臺北:世新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樓永堅(2005)。藝術產業行銷個案集(第一輯)。臺北:智勝文化。
    蔡木霖(1992)。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策略行銷之研究。臺北:國立中興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錫中(2000)。現代國樂文化消費市場與觀眾互動經營。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駱焜祺(2002)。觀光節慶活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活動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光全(無日期)。城市節慶、地方品牌、城市形象:理論與案例。中國網。取自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OP-c/458003.htm.
    戴國良(2002)。行銷策略分析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謝安田(1991)。管理的力量:謝安田談管理實務。臺北:聯經出版社。
    藍家正(2005)。非營利組織事件行銷實務研究-以法鼓山活動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EMBA碩士論文。
    顏綠芬(2003)。善用藝術外交提昇台灣國際聲望【社論】。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邱志聖(2006)。策略行銷分析:架構與實務應用。臺北:智勝文化。
    二、英文部分
    Alf N. (1996), Mascots, characters can help build brand equity. Washington Business Journal, 1.
    Center for Art & Culture(2004), Art as Diplomacy: 21st Century Challenges,USA: ART in Embassies Program
    Christina L. G. (2002), Event marketing for building brands” Public Relations Tactics, Jul. 2002, Vol. 9 Issue 7。
    David P. H. (1990), The Performing Arts –An Audience’s perspective, Iowa: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
    Gill V. (1995), Mapping Desire: Geographies of Sexualities. London: Routledge.
    Heather M. (2004), The Marketing Manual – Make sure the message gets across.UK:Arts Marketing Association.
    Hensher D. A. & Kenneth J. B. (2003), Handbook of transport and the environment,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Elsevier, San Diego.
    Philip K. & Joanne S. (1997), Standing Room Only:Strategies for Marketing the Performing Arts.
    Porter M. E. (1985), Compettitive advantage. NY:The Free press.
    Robert J.(1997), Making Special Events Fit in the 21st century. Champaign.IL Sagamore Pub.
    Russell I. H.(1968), Benefit Segmentation: A Decision-Orinted Research Tool,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32, Jully 1968,
    Wendell S. (1956),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as Alternatives Market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Marketing.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Inc.,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92932018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32018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32018101.pdf93KbAdobe PDF2704View/Open
    32018102.pdf3621KbAdobe PDF2216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