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1/141868 (78%)
Visitors : 47469561      Online Users : 108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82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25


    Title: 摩登長廊裡的傳奇──論西西的香港都市書寫
    The legend in the modern arcade──Xi Xi`s Hong Kong City writing
    Authors: 張丰慈
    Chang, Feng Tzu
    Contributors: 范銘如
    Fan, Ming Ju
    張丰慈
    Chang, Feng Tzu
    Keywords: 西西
    香港文學
    都市書寫
    城市書寫
    日常生活理論
    Xi Xi
    Hong Kong Literature
    Urban writing
    City writing
    Everyday life and culture theory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0-12-09 10:21:15 (UTC+8)
    Abstract: 本文以「都市」作為分析西西作品裡的切入點,探討西西創作歷程中以城
    市作為主題或場景的作品,呈現出作家眼中的獨特城市風景,書寫與客觀環境
    間的關係以及書寫對作家、城市的重要。香港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其殖民
    經驗和九七回歸的政治、社會經驗刺激作家思考本地情感與文化認同。從西西
    早期的作品,如《我城》、《美麗大廈》等作品,已呈現細緻流動的城市生
    活,瑣碎平凡的文字間透露作家對香港本地的情感與記憶,並以個體實踐和生
    命歷程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風采。對城市生活的情感和記憶為香港主權回歸
    中國帶來的文化認同思考,帶來穩固的基礎。西西在八○年代後的肥土鎮系列
    作品,漸次地反思不同年代的政治、社會問題,看見作家思考問題時轉折的態
    度和情感,直至九○年代的《飛氈》追述和想像香港歷史,確立西西對香港的
    文化想像和認同情感。隨著時代之變遷,二十一世紀後的小說裡,其城市面貌
    與過去有所區別,其因不免是由於政權更易、社會現象改變的客觀環境因素,
    亦有作家個人境遇改變的主觀因素。在分析後期作品裡的城市時,西西以其女
    性的生命情態與城市之間的思考、寫作對城市背後的政治、經濟思維系統的解
    構作用,使西西看待城市時帶著敏銳又滿懷情感的眼光。
    Reference: 一、西西著作
    (一)小說254
    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4。
    西西,《鬍子有臉》,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6。
    西西,《我城》,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
    西西,《哨鹿》,台北:皇冠出版社,1986。
    西西,《手卷》,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8。
    西西,《母魚》,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0。
    西西,《手卷》,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9。
    西西,《美麗大廈》,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0。
    西西,《候鳥》,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1。
    西西,《象是笨蛋》,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1。
    西西,《哀悼乳房》,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2。
    西西,《飛氈》,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6 。
    西西,《家族日誌》, 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6。
    西西,《故事裡的故事》,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8。
    西西,《哨鹿》,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9。
    西西,《母魚》,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6。
    西西,《我城》,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9。
    西西,《白髮阿娥及其他》,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6。
    西西,《我的喬治亞》,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西西,《母魚》255,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二)散文
    西西,《花木欄》,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1。
    西西,《剪貼冊》,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5。
    西西,《耳目書》,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5。
    西西,《畫╱話本》,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3。
    西西,《旋轉木馬》,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1
    西西,《拼圖遊戲》,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1。
    西西,《西西看房子》,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三)讀書筆記
    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6。
    西西,《傳聲筒》,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6。
    (四)訪談紀錄
    西西、何福仁,《時間的話題》,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7。
    (五)詩集
    西西,《西西詩集》,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2。
    二、中文著作
    也斯(梁秉鈞),《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香港:青文書屋,1996。
    王安憶,《香港情與愛》,臺北:麥田出版社,1994。
    王宏志,《歷史的沉重 : 從香港看中國大陸的香港史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宏志,《歷史的偶然 : 從香港看中國現代文學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著,《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
    王劍叢,《二十世紀香港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
    何福仁編,《西西卷》,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2。
    何福仁編,《浮城1.2.3──西西小說新析》,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8。
    余非,《長短章──閱讀西西及其他》,香港:素葉出版社,1997年。
    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周蕾,《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東瑞,《我看香港文學》,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
    邵玉銘、張寶琴、瘂弦,《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洗玉儀編,《香港文化與社會》,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8。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
    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編,《香港文學節研討會》,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1997。
    凌逾,《跨媒介敘事──論西西小說新生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徐士一,《一士類稿》,《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輯第6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徐霞,《文學‧女性‧知識──西西《哀悼乳房》及其創作系譜研究》,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
    高承恕、陳介玄編,《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7。
    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張愛玲,《第一爐香》,臺北:皇冠文化,2002。
    梅子,《香港文學識小》,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1996。
    陳冠中,《事後 : 香港文化誌》,臺北:印刻文化,2008年。
    陳炳良,《文學散論──香港.魯迅.現代》,香港:香江出版公司,1989。
    陳炳良,《香港文學探賞》,香港:三聯書店,1991。
    陳炳良,《照花前後鏡:香港.魯迅.現代》,臺北:錦冠出版社,1988。
    陳國球,《感傷的旅程:在香港讀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
    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型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智德,《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九龍: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9。
    陳潔儀,《閱讀肥土鎮──論西西的小說敘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燕遐,《反叛與對話:論西西的小說》,香港:華南研究社,2000年。
    黃康顯,《香港文學的發展與評價》,香港:秋海棠文化企業,1996。
    黃淑嫻,《香港文學書目》,香港:青文書屋,1996。
    黃維樑,《香港文學再探》,香港:香江出版社,1996。
    黃維樑,《香港文學初探》,中國友誼出版社,1985。
    黃維樑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黃繼持、鄭樹森、盧瑋鑾編,《香港文學大事年表(1948-1969)》,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香港文化研究計畫,1996。
    黃繼持、鄭樹森、盧瑋鑾編,《香港文學的流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香港文化研究計畫,1996。
    黃繼持、鄭樹森、盧瑋鑾編,《香港文學資料冊(1948-1969)》,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香港文化研究計畫,1996。
    楊奇編,《香港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董啟章,《地圖集》,臺北:聯合文學,1997。
    劉登翰,《香港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劉蜀永主編,《20世紀的香港經濟》,香港: 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4年。
    劉蜀永主編,《簡明香港史新版》(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9),頁80-81。
    潘亞暾、汪義生,《香港文學史》,夏門:鷺江出版社,1997。
    潘亞暾、汪義生,《香港文學概觀》,夏門:鷺江出版社,1993。
    魯言,《香港掌故》第一集至第十一集,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2-1987。
    黎活仁、鞏鵬程等編,《香港八○年代文學現象》(全二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盧惠明、陳立天,《香港城市規劃導論》,香港:三聯書店,1998。
    盧瑋鑾,《香港文學散步》,香港:商務印書館,1991。
    盧瑋鑾,《香港文蹤──內地作家南來及其文化活動》,香港:華漢文化事業,1987。
    盧瑋鑾,《香港故事──個人回憶與文學思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盧瑋鑾編,《香港的憂鬱──文人筆下的香港1925-1941》,香港:華風書局,1983。
    薛益忠,《都市地理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
    謝常青,《香港新文學簡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0。
    羅永生,《殖民無間道》,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
    羅永生編,《誰的城市?:戰後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三、西文著/譯作
    Baudrillard, Jean, 林志明譯,《物體系》,臺北:時報文化,1997。
    Baudrillard, Jean, 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臺北:時報文化,1998。
    Benjamin, Walter, 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Benjamin, Walter, 漢娜.阿倫特編,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Best, Steven、Kellner, Douglas, 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 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
    Bogue, Ronald, 李育霖譯,《德勒茲論文學》,臺北:麥田出版,2006。
    De Certeau, Michel, Arts de Faire, English, Steven Rendall trans.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Harvey, David,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1990. 大衛‧哈維著,閻嘉譯,《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Highmore, Ben, 周群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文化,2005。
    Lynch, Kevin, 宋伯欽譯,《都市意象》,臺北:臺隆書店,2004。
    Parker, Simon, 王志弘、徐苔玲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Urban Theory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Encountering the City],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7)。
    四、單篇論文
    (一)香港文學評論
    也斯,〈解讀一個神話﹖──試談「中國學生周報」〉,26《讀書人》(香港,1997.4),頁64-71。
    小航、關夢南、羅隼,〈香港文學是怎樣走過來的〉,24《讀書人》(香港,1997.2),頁10-21。
    朱崇科,〈清洗獨角獸的尾巴──淺論香港文學批評的一種偏離〉,30(復刊)《純文學》(香港,2000.10),頁26-37。
    吳羊璧,〈從「文學現象」角度談香港文學史的編寫〉,3:4=25《文學世紀》第3卷第4期(臺北,2003.4),頁10-12。
    彥火,〈香港文學是怎樣走過來的(2)──也談香港文學:順便澄清一些問題〉, 24《讀書人》(香港,1997.2),頁13-15。
    孫紹振,〈文學史的寫法和文學批評的寫法──談談香港文學史的寫作〉, 3:4=25《文學世紀》(臺北,2003.4),頁4-7。
    陳少紅,〈從「解殖民化」到「本土意識」的探索──七○年代香港專欄文化的歷史及社會脈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編,《中國現代文學論集──研究方法與評價》(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1998年8月),頁207-228。
    陳國球,〈浮城書寫與香港文學史--論葉輝的「書寫浮城」〉,2:12=21《文學世紀》(臺北,2002.12),頁53-64。
    陳惠英,〈[盧瑋鑾]《香港故事》──個人回憶與文學思考》〉,2:1《現代中文文學學報》(臺北,1998.7),頁162-165。
    絲韋,〈香港文學初見里程碑──《香港文學大事年表》誌喜〉,31:11=371《明報月刊》(香港,1996.11),頁103-105。
    黃子平,〈陳冠中《香港三部曲》導讀〉,葉輝主編,《今天.香港十年》(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夏季,總第77期),頁77。
    黃子程,〈「香港文學史」的射殺者〉,3:4=25《文學世紀》第3卷第4期(臺北,2003.4),頁13。
    黃慧燕,〈後殖民香港在全球化下的城市空間與文化身份〉,《文化研究@嶺南》,創刊號(香港,2006.9),刊載於網頁http://www.ln.edu.hk/mcsln/1st_issue/feature_2.htm(2010.05.22)。
    楊劍龍,〈香港文學史研究之我見〉, 3:4=25《文學世紀》第3卷第4期(臺北,2003.4),頁8-9。
    劉以鬯,〈香港文學在當代華文文學的位置〉,2:1=10《文學世紀》(臺北,2002.1),頁44-45。
    潘國靈,〈城市小說──不安的書寫〉,7:1《城市文藝》(香港,2006.8),頁13-16。
    盧瑋鑾,〈「中國學生周報」〉,26《讀書人》(香港,1997.4),頁72-75。
    羅孚,〈當代舊體詩和文學史──從《追跡香港文學》談起〉,33:9=393《明報月刊》(香港,1998.9),頁96-97。
    (二)西西作品研究
    孔岩:〈傾聽另一種聲音──<像我這樣一個女子〉敘事方式與意義結構分析〉,8:2《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5.4),頁20-23。
    王德威,〈以理御情──評西西的《手卷》〉,《閱讀當代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頁212-214。
    王德威,〈冰雕的世界──評西西的《母魚》〉,《閱讀當代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頁243-247。
    王德威,〈都市風情──評西西的《美麗大廈》〉,12《八方》(香港,1990),頁98-99。又收錄於何福仁編,《西西卷》(香港:三聯書局,1995),頁413-414;又收於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頁239-242。
    古蒼梧,〈詩可以不怨──讀西西詩作的一點感想〉,收入於何福仁編,《西西卷》(香港:三聯書局,1995),頁396-401。
    朱崇科,〈邊緣童話──諫言(建言)香港〉,20:12=240 《國文天地》(臺北,2005.5),頁90-94。
    艾曉明,〈看圖說話──西西中創作圖文互涉初探〉,4《現代中文文學評論》(臺北,1995.12),頁113-131。
    西西,〈認知的過程〉,楊澤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臺北:時報文化,1994),頁137-142。
    西野由希子,〈開放的故事──西西作品評析〉,黃維樑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頁540-552。
    何福仁,〈《我城》的另一種讀法〉,收入於西西,《我城》(臺北:洪範出版社,2006),頁237-265。
    何福仁,〈小百姓的故事──讀《飛氈》〉,17、8合刊本《讀書人》(香港,1996.7、8),頁29-31。
    何福仁,〈西西,這樣一位作家〉,9《精湛》第9期(香港,1989.7),頁56-58。]
    何福仁、關夢南,〈文學沙龍--「看西西的小說」〉,13《讀書人》(香港,1996.3),頁70-75。
    李欣倫,〈乳癌隱喻,文學療程──析論西西的散文〈血滴子〉〉,206《文訊》(臺北,2002.12),頁36-37。
    李順興,〈歷史、幻想、後設:評《飛氈》〉,25:4《中外文學》(臺北,1996.9),頁145-148。
    周英雄,〈愛情與死亡:談「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的女性意識〉,22《當代》(臺北,1988.2),頁145-149。
    周英雄,〈像西西這樣的《傳聲筒》〉,12:3《聯合文學》(臺北,1996.1),頁154。
    林以亮,〈像西西這樣一位小說家〉,收入於西西,《哨鹿》(臺北:皇冠出版社,1986),頁9-40。
    林寶玲,〈西西,香港的說夢人──記香港作家西西榮獲世界華文文學獎〉,41:1=481《明報月刊》(香港,2006.1),頁144-146。
    林耀德,〈空間呈現在單純的時間軸上──評西西的《候鳥》〉,8:4《聯合文學》(香港,1992.10),頁117-118。
    邱心(陳潔儀),〈西西筆下的《飛氈》與「肥土鎮系列」〉,《信報‧文化版》(香港,1996年6月8日),頁24。
    邱心,〈用心講故事,留心聽故事──西西作品賞析〉,5、6合刊本《文采》(香港,1999.11、12),頁47-50。
    施叔,〈文字城市──閱讀西西〉,楊澤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臺北:時報文化,1994),頁143-149。
    柳蘇,〈像西西這樣的香港女作家〉,《香港文壇剪影》(北京:三聯書店,1993),頁150-164。
    凌逾,〈論飛氈的網結增殖文體〉,《香港文學》,267(香港,2007.3),頁26-31。
    孫永超,〈第三隻眼或者別一種角度:窺探西西作品中的一個慣用角度〉,5《上海大學學報》(上海,1996),頁49-50。
    格楓,〈歷史想像與文化身分的建構──論西西的《飛氈》與董啟章的《地圖集》〉,68《素葉文學》(香港:2000.12),頁152-161。又收錄於28:10《中外文學》(臺北,2000.3),185-203。
    馬森,〈掉書袋的寓言小說──評西西《飛氈》〉,12:10=142《聯合文學》(臺北,1996.8),頁168-170。
    張立,〈蓬勃健全的人性力量──西西小說《我城》解讀〉,252《文訊》(臺北,2006 .10),頁20-22。
    張香華,〈石磬和明珠──我解讀西西的詩〉,27:5《中外文學》(臺北,1998.10),頁160-189。
    莊裕安,〈花園裏的單口相聲──評西西的《花木欄》〉,《中國時報》(1990年4月15日),又收錄於何福仁編,《西西卷》(香港:三聯書局,1995),頁428-429。
    陳岸峰,〈解讀《香港情與愛》與〈浮城誌異〉中的香港〉,11《中國現代文學理論》(臺北,1998.9),頁473-480。
    陳昌敏,〈評西西的《父親的背囊》〉,2《百合》(香港,2001.7),頁10。
    陳長房,〈脫軌的閱讀──評「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3:9《聯合文學》(臺北,1987.06),頁207-208。
    陳清橋,〈論都市的文化想像──並讀西西說香港〉,《過渡(試刊之一)》(香港,1995.3),頁6-14。又收入於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頁408-422。
    陳惠英,〈抒情與敘述──淺論張愛玲與西西的小說世界〉,5《嶺南大學中文系系刊》(香港,1998.6),頁181-190。
    陳綺婷,〈西西《飛氈》中本土意識和身分的建構與追尋〉,12《作家》(香港,2001.10),頁120-130。
    陳潔儀,〈再談〈浮城誌異〉──從「浮城誌異」的敘述層說起〉,8《讀書人》(香港,1995.10 ),頁14-19。
    陳潔儀,〈從余非筆下的「香港」回溯西西及巴爾加斯‧落薩的小說〉,28:10《中外文學》(臺北,2003.3),頁205-221。
    陳潔儀,〈尋找「對話」的可能──西西小說研究反思〉,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編,《中國現代文學論集──研究方法與評價》(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1998),頁187-206。
    陳燕遐,〈書寫香港——王安憶、施叔青、西西的香港故事〉,2:2《現代中文文學學報》(臺北,1999.1),頁91-117。又收入於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88-115。
    陳麗芬,〈天真本色──從西西的《哀悼乳房》看一種女性文體〉,陳炳良編,《中國現代文學與自我》(香港:嶺南學院中文系,1994年),頁130-147。又收錄於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頁517-530。
    曾麗玲,〈起舞弄清影──西西的香港文本與後殖民擬像(象)〉,25:10《中外文學》(臺北,1997.3),頁37-40。
    黃子平,〈「百科香港」、「童話」香港──讀西西的長篇小說《飛氈》〉,《星島日報讀書版》(香港,1996年7月22日)。
    黃子平,〈灰闌中的敘述〉,12《八方》(香港,1990),頁56-63。又收錄於何福仁編,《西西卷》(香港:三聯書局,1995),頁430-437。
    黃子平,〈灰闌中的敘述──讀西西小說集「手卷」〉,5《女性人》(香港,1991.9),頁139-147。
    黃沛勤,〈跳跳歷史的房子──論「西西詩集」中的英雄與帝王〉,19:6=222《國文天地》(臺北,2003.11),頁59-64。
    黃培英,〈《疾病隱喻》與《哀悼乳房》〉,48-49《素葉文學》(香港,1993.11、12),頁6-14。
    黃維樑,〈香港小市民的故事──讀<大拇指小說選>(西西等著)〉,73《書評書目》(香港,1979.5),頁69-77。
    黃維樑,〈輕鬆有趣地載道──評西西的《我城》〉,《香港文學初探》(香港:華漢文化,1985),頁244-256。
    黃燕萍,〈一座城市建構與幻滅──比讀西西《浮城誌異》及董啟章《永盛街興衰史》〉,28《香江文壇》(香港,2004.4),頁39-41 。
    黃繼持,〈西西連載小說:憶讀再讀〉,12《八方文藝叢刊》(香港,1990.11)[西西專輯],頁68-80。又收入於黃繼持、盧瑋鑾等編,《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頁163-180。
    董啟章,〈城市的現實經驗與文本經驗──閱讀《酒徒》、《我城》和《剪紙》〉,《過渡(試刊之二)》(香港,1995.5),頁15-20。又收入於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頁394-407。
    鄒依霖,〈論西西小說的遊戲性──以〈肥土鎮灰闌記〉為中心〉,15:1《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004年6月),頁134-156。
    廖玉蕙,〈細節詳盡的奇思妙想──評西西著〈鬍子有臉〉〉,2:9=21《聯合文學》(臺北,1986.7),頁219-220。
    趙稀方,〈西西小說與香港意識〉,13《香江文壇》(香港,2003.1),頁49-51。
    潘少梅,〈後殖民時期、香港和女性寫作〉,1《今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頁109-116。又收入於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頁571-580。
    蔡益懷,〈無根的浮城──西西‧辛其氏‧黃碧雲〉,6《作家》(香港,2000.8),頁109-118。
    鄭樹森,〈讀西西小說隨想〉,收入西西,《母魚》(臺北:洪範出版社,1990),〈序〉。
    鄭樹森,〈讀西西短篇小說隨想〉,12《八方》(香港,1990),頁93-97。又西西:《母魚》(臺北:洪範書局,1990),〈序〉。
    黎活仁,〈西西〈我城〉的空間觀〉,206《文訊月刊》(臺北,1991.12),頁96-100。
    邁克,〈開麥拉眼界〉,12《八方》(香港:1990年),頁100-104。又收入於何福仁編,《西西卷》(香港:三聯書局,1995),頁379-382。
    關秀瓊,〈《哨鹿》試析〉,《香港文學》第7期(1985年7月),頁44-48。又收錄於何福仁編:《西西卷》(香港:三聯書局,1995),頁415-425。
    關麗珊,〈徹底美化了的時空〉,31:8《明報月刊》(香港,1996.8),頁99。
    (三)其他
    Hugh D. R. Baker, “Social Change in Hong Kong: Hong Kong Man in Search of Majority,”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36, Special Issue: Greater China (Dec, 1993), pp.864-877
    Susan Greenhalgh, “Sexual Statification: The Other Side of Growth Equity in East Asi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11, p.265-314.
    王西德,〈漫談近代掌故之學〉,3《尋根》(河南省鄭洲市,2008),頁28-32。
    胡玉姣,〈香港新市鎮的「三代」變遷〉,190《開發研究》(2009年第1期),頁53-59。
    敖恆宇,〈高等教育與性別平等:香港的情況〉,18:2《香港中文代學教育學報》(香港,1990.12),頁107-113。
    五、學位論文
    鄭蓓蓉,《西西小說香港城市書寫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09。
    江千惠,《機關、跳針、快門—論西西的小說藝術》,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8。
    侯麗貞,《香港‧政治‧媚行者──黃碧雲小說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2年。
    紀麗華,《從「對話」到「童話」──西西小說敘述美學試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6年。
    黃慧芬,《西西小說論》,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1994年。
    六、報紙、網頁資料
    王益肇,〈論香港的文化〉,《星島日報》(香港, 1960年1月1日),元旦增刊。
    梁文道,〈愛國港人的六四創傷──給程翔〉,《明報》(香港:2005年6月8日),第A6版。
    香港品牌形象網站:http//www.brandhk.gov.hk/brandhk/cview.htm。(瀏覽日期:2010年5月30日)
    網站「香港地方」http://www.hk-place.com/index.php 。(瀏覽日期:2010年5月30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5151021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02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2101.pdf3347KbAdobe PDF2896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