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765022      Online Users : 75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82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29


    Title: 邵晉涵《爾雅正義》同族詞研究
    A Study On The Cognate Words In Elegant justice by Shao Jinhan
    Authors: 林永強
    Contributors: 竺家寧
    林永強
    Keywords: 邵晉涵
    爾雅正義
    同族詞
    同族聯綿詞
    詞源學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0-12-09 10:22:01 (UTC+8)
    Abstract: 本文以邵晉涵《爾雅正義》「因聲求義」243條詞條作為研究對象,全文共分六章,首先探討「同族詞」的定義、研究概況以及和「同源詞」之間的概念區分;其次整理、系聯《爾雅正義》的同族詞,並以現代語言學的角度加以分析,從中構擬出103組同族詞的詞根形式以及15組同族聯綿詞,按照李方桂先生的上古二十二韻部加以排列;接著藉由系聯的成果,進而分析《爾雅正義》同族詞所表現的「語音關係類型」和「詞義關係類型」,並就整體來觀察《爾雅正義》在同族詞研究上的貢獻與局限。以下分別論述各章大要:


    第一章首先論述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介紹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第三部分是「文獻探討」,包括邵晉涵《爾雅正義》的研究和《爾雅》注本及其詞源研究兩個方面,並且對於前人研究的成果作全面性的檢討。

    第二章分為四個小節:第一節主要論述邵晉涵的生平背景和個人著作,第二節則介紹《爾雅正義》的成書背景和現存的兩個版本,第三節以黃侃先生〈爾雅略說〉對於《爾雅正義》所區分的六大體例舉例說明之,第四節主要論述《爾雅正義》在「因聲求義」的理論和實踐上,可分為「破假借」、「明轉語」、「辨連語」、「別重語」、「系聯同族詞和同族聯綿詞」和「探求事物得名之由來」六個方面。尤其在「明轉語」方面,筆者全面性統計《爾雅正義》一書所使用「因聲求義」的詞條,總計243條(包含單音詞212條和複音詞31條),使用「轉語」的術語更高達45種。

    第三章首先論述「同族詞」的定義,並引用現代學者對於「同源詞」和「同族詞」是否區分的看法以及本文的立場。其次回顧「漢語同族詞」研究的歷史,主要是從「傳統詞源學」(聲訓說、右文說、語轉說)和「現、當代詞源學」兩方面著手。最後介紹本文系聯《爾雅正義》「同族詞」的判斷原則和分析依據,原則上根據「音義兼顧原則」,語音關係上採用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系統,並分為「音同」、「音近」和「音轉」三大類;詞義關係上則使用胡繼明先生「詞義相同」和「詞義相關」的分類,再加上筆者所獨立「同族字和同族詞之重疊部分」一類,總共分為三類。
    第四章是本文研究的重點,首先全面分析、考察《爾雅正義》「因聲求義」212條單音詞的詞條,並且系聯出103組同族詞組,按照李方桂先生上古二十二韻部加以排列。其次再探討《爾雅正義》「因聲求義」31條複音詞的詞條,進而系聯出15組同族聯綿詞。

    第五章是根據本文所系聯的103組同族詞組,分析《爾雅正義》同族詞的語音關係和詞義關係;在語音關係上,主要分為「音同」、「音近」和「音轉」(聲轉、韻轉、聲韻皆轉)三類,在詞義關係上,則分為「同族字和同族詞之重疊部分」、「詞義相同」(本義和本義相同、本義和引申義相同、引申義和引申義相同)和「詞義相關」(具有相同特徵、具有相同特質、特指與泛指)三類,最後再加以統計分析各小類所占的百分比例。

    第六章分為三個小節:第一節論述《爾雅正義》在同族詞研究上的貢獻,主要是從「理論層面」(存古義、廣古訓、存古音)、「方法層面」(系源法)和「實踐層面」(系聯同族詞、涉及同族字和同族詞之重疊部分、系聯同族聯綿詞)三方面著手。第二節探究《爾雅正義》在同族詞研究上的局限,可分為「同音詞和同族詞相混」、「同義詞和同族詞相混」、「本字、通假字和同族詞相混」、「異體字和同族詞相混」和「術語使用的任意性」五大缺失。第三節則是討論本文尚待研究之處,未來將擴展至其他漢語的文獻材料,找出相對應的藏緬詞語,建立漢藏同源詞表和形態類型,最終目標是希望能夠重新建構原始漢藏語的形式。


    最後希望本文探討《爾雅正義》詞條類聚群分的詞語關係,分析歸納其義衍音轉的漢語詞族,可以初步了解邵晉涵《爾雅正義》中同族詞的性質和內容,並且進一步還原《爾雅正義》在漢語詞源史上的地位和成就。
    Reference: 參考書目(按姓名筆劃排列)
    一、古代典籍
    [晉]郭象注:《新編諸子集成‧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沈括撰、胡道靜校注:《新校正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11月。
    [宋]張世南撰、李心傳點校:《游宦紀聞》,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2月。
    [宋]不著撰人:《宣和書譜》,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台北:
    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815冊,卷六,頁246。
    [宋]王觀國:《學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台北:
    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851冊,卷五,頁134-135。
    [宋]戴侗:《六書故‧六書通釋》,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
    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226冊,頁1-14。
    [宋]李昉等編撰;夏劍欽、張意民點校:《太平御覽(第四卷)》,石家莊:河北教
    育出版社,2000年3月重印。
    [宋]陳彭年等重修、[民國]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
    2001年10月。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80
    年。
    [明]陳第:《讀詩拙言》,收錄於《學津討原》,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第
    13冊,頁1-14。
    《毛詩古音考》,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10月。
    [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易》,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揅經室二集‧南江邵氏遺書序》,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
    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79冊,卷七,頁157-158。
    [清]章學誠:《章氏遺書》,台北:漢聲出版社,1973年1月,卷十三,頁262-263;
    卷十八,頁395-398。
    [清]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八‧儒林傳二》,台北:鼎
    文書局,1981年。
    [清]王昶:〈翰林院侍講學士充國史館提調官邵君晉涵墓表〉,收錄於[清]李桓輯: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卷第一百三十,頁
    735-762。
    [清]錢繹撰集;李發舜、黃建中點校:《方言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1
    月。
    [清]戴震撰、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六)》,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10月。
    [清]程瑤田:〈果臝轉語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91冊,頁517-526。
    [清]邵晉涵:《爾雅正義》,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87冊,頁35-320。
    《南江文鈔》,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63冊,頁478。
    [清]洪亮吉:《漢魏音‧後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45冊,頁606-609。
    [清]王引之:《經傳述聞‧序》,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群經總義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74冊,頁250-251。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收錄於《小學名著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11月,頁1-294。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2刷。
    [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序》,收錄於《漢小學四種》,成都:巴蜀書社,2001
    年7月,頁1458。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學士邵君墓誌銘》,收錄於
    《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第1439冊,卷四十三,頁177-178。
    [清]胡培翬:《研六室文鈔‧郝蘭皋先生墓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
    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07冊,卷十,頁
    484-485。
    [清]皮錫瑞:《增註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3月。
    [清]黃生撰、[清]黃承吉合按、劉宗漢點校:《字詁義府合按》,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7月重印。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二、工具用書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4刷。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案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第一冊~第四冊,北京:中華書
    局,1999年12月。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北京:中國大百科全
    書出版社,1988年2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王力:《同源字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
    沈兼士主編:《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重印。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
    胡厚宣主編、肖良瓊等編:《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1999年8月。
    姚孝遂、肖丁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上冊、中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1月。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社,1990年9月。
    殷寄明:《漢語同源字詞叢考》,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1月。
    張希峰:《漢語詞族叢考》,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6月。
    《漢語詞族續考》,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5月。
    《漢語詞族三考》,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2刷。
    齊衝天:《聲韻語源字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年3月。
    劉鈞杰:《同源字典補》,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8月。
    《同源字典再補》,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10月。
    三、近人專著
    王寧:《訓詁學原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8月。
    王寶剛:《方言箋疏因聲求義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12月。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漢語史稿(重排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12刷。
    白兆麟:《簡明訓詁學(增訂本)》,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3月。
    向熹:《詩經語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任繼昉:《漢語語源學》,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
    伍宗文:《先秦漢語複音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7月。
    沈兼士:《段硯齋雜文》,香港:滙文閣書局,1947年8月。
    《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李建國:《漢語訓詁學史》,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9月。
    李開:《漢語語言研究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戴震語文學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5月。
    李建誠:《邵晉涵爾雅正義研究》,高雄:復文書局,2003年9月。
    李恕豪:《中國古代語言學簡史》,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10月。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新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中國現代語言學史(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8月。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中國經學史》,台北:五南圖書,2005年8月。
    吳澤順:《漢語音轉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1月。
    林尹:《訓詁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11月16版。
    竺家寧師:《聲韻學》,台北:五南,2004年10月2版11刷。
    《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2004年10月2刷。
    孟蓬生:《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6月。
    周碧香:《實用訓詁學》,台北:洪葉文化,2006年10月。
    姚榮松:《古代漢語詞源研究論衡》,台北:學生書局,2006年5月再版。
    胡奇光:《中國小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11月11版。
    《中國文字學史(下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9月11刷。
    胡楚生:《訓詁學大綱》,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9月5版。
    胡繼明:《廣雅疏證同源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1月。
    查中林:《四川方言語詞和漢語同族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4月。
    高本漢著、張世祿譯:《漢語詞類》,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10月2版。
    馬重奇:《爾雅漫談》,台北:頂淵文化,1997年8月。
    孫雍長:《訓詁原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12月。
    耿振生:《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2
    刷。
    殷寄明:《語源學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郝士宏:《古漢字同源分化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章太炎:《民國章太炎先生炳麟自訂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7月。
    章太炎撰、陳平原導讀:《國故論衡‧小學略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4月。
    黃雲眉:《邵二雲先生年譜》,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11月。
    黃侃(季剛):《黃季剛先生論學名著》,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9月。
    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
    黃易青:《上古漢語同源詞意義系統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4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中華書局,1958年6月2版。
    陳新雄:《古音學發微》,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2年11月。
    《訓詁學(下冊)》,台北:學生書局,2005年11月。
    陳建初:《釋名考論》,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徐振邦:《聯綿詞概論》,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7月。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7月4刷。
    許威漢:《訓詁學導論(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許道勛、徐洪興:《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莊雅州:《經學入門》,台北:台灣書店,1997年9月。
    崔樞華:《說文解字聲訓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張永言:《詞滙學簡論》,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年9月。
    《訓詁學簡論》,湖北: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5年4月。
    張宗祥輯錄、曹錦炎點校:《王安石《字說》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年1月。
    張博:《漢語同族詞的系統性與驗證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2月2
    刷。
    馮蒸:《說文同義詞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編著:《經學通論》,台北:空大,1996年1月。
    葉正渤:《上古漢語詞滙研究》,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3月。
    華學誠匯證、王智群、謝榮娥、王彩琴協編:《揚雄方言校釋匯證》,北京:中華
    書局,2006年9月。
    華學誠:《周秦漢晉方言研究史(修訂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曾昭聰:《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述論》,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7月。
    趙振鐸:《訓詁學史略》,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訓詁學綱要》,四川:巴蜀書社,2003年10月。
    趙克勤:《古代漢語詞滙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0月2刷。
    楊端志:《訓詁學(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7年11月。
    楊光榮:《藏語漢語同源詞研究── 一種新型的、中西合璧的歷史比較語言學》,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8月。
    《詞源觀念史》,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12月。
    楊薇、張志雲:《中國傳統語言文獻學》,武漢:崇文書局,2006年8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月。
    《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蔣紹愚:《古漢語詞滙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7月2刷。
    齊佩瑢:《訓詁學概論》,台北:華正書局,2006年2月2版。
    黎千駒:《訓詁方法與實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
    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台北:漢京文化,1984年3月。
    劉又辛、李茂康:《訓詁學新論》,四川:巴蜀書社,1989年11月。
    劉君惠:《揚雄方言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10月。
    劉川民:《方言箋疏研究》,北京:台海出版社,2002年10月。
    劉堅主編:《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鄧文彬:《中國古代語言學史》,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9月。
    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
    竇秀豔:《中國雅學史》,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9月。
    顧廷龍、王世偉:《爾雅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1月。
    龔煌城:《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四、期刊論文
    丁邦新:〈以音求義,不限形體──論清代語文學的最大成就〉,收錄於《中國語
    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頁527-537。
    于靖嘉:〈戴震《轉語》考索〉,《徽州師專學報(哲社版)》第3卷第1期(1987年),
    頁1-10
    王國維:〈致沈兼士‧古文學中聯綿字之研究〉,收錄於吳澤主編、劉寅生、袁英
    光編:《王國維全集‧書信》(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3月),頁332-336。
    王繼如:〈藤堂明保《漢字語源辭典》述評〉,《辭書研究》第1期(1988年),頁
    115-124。
    王力:〈略論清儒的語言研究〉,收錄於《王力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0年5月),第十六卷,頁14-72。
    〈新訓詁學〉,收錄於《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4月2刷),頁498-510。
    王松木:〈從《果臝轉語記》談漢語語源研究的幾個重要課題〉,《訓詁論叢(第四
    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9月),頁343-368。
    王鳳陽:〈漢語詞源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收錄於張希峰:《漢語詞族續考》(成都:
    巴蜀書社,2000年5月),頁1-49。
    王建莉:〈論《爾雅》詞源義與「同義為訓」詞義的關係〉,《內蒙古師範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04年1月),頁105-108。
    王蘊智:〈殷周古文同源分化探論〉,收錄於東海大學中文系編:《花園莊東地甲
    骨論叢》(台北:聖環圖書,2006年7月),頁281-305。
    方環海、王仁法:〈論《爾雅》中同源詞的語義關係類型〉,《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67-71。
    方環海:〈論《爾雅》的語源訓釋條例及其方法論價值〉,《語言研究》第4期(2001
    年),頁83-88。
    〈《爾雅》與漢語語源學研究方法〉,《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第28卷第1期(2002年3月),頁9-13。
    白兆麟:〈「右文說」是對早期聲訓的反動──關於「右文說」的再思考〉,《安徽
    大學學報(哲社版)》第三期(1988年),頁110-115。
    申小龍:〈雅學史論綱〉,《曲靖師專學報》第14卷第4期(1995年5月),頁1-6。
    〈雅學史論綱(上)〉,《語言學研究》第6期(1998年),頁59-64。
    朱星:〈論轉語與詞源學〉,收錄於《朱星古漢語論文集》(台北:洪葉文化,1996
    年1月),頁161-177。
    朱國理:〈《廣雅疏證》對右文說的繼承與發展〉,《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7卷第4期(2000年8月),頁16-21。
    〈試論轉語理論的歷史發展〉,《古漢語研究》第1期(2002年),頁32-36。
    〈《廣雅疏證》中的轉語〉,《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2
    期(2003年3月),頁23-27。
    朱冠明:〈方以智《通雅》謰語考〉,《辭書研究》第4期(2003年),頁135-140。
    朱子輝:〈《廣雅疏證》同源聯綿詞音轉規律研究〉,收錄於《語言論集‧第六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3月),頁141-160。
    朴興洙:〈從右文說看《說文通訓定聲》〉,《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期(2001
    年9月),頁61-66。
    汪啓明:〈章太炎的轉注假借理論和他的字源學〉,收錄於《漢小學文獻語言研究
    叢稿》(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4月),頁97-159。
    杜永俐:〈漢語同源字與同源詞〉,《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
    卷第3期(2004年9月),頁69-72。
    何書:〈《說文解字注》的同源詞研究〉,《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版)》第20
    卷第2期(2004年6月),頁73-76。
    李音好:〈《爾雅》中的聲訓類型〉,《懷化師專學報》第15卷第4期(1996年12
    月),頁412-415。
    李建誠:〈黃侃論邵晉涵《爾雅正義》「篤守疏不破注」說商榷〉,《正修通識教育
    學報》第1期(2004年6月),頁181-194。
    李嘉翼:〈論邵晉涵《爾雅正義》的地名訓詁特色〉,《漢字文化》第2期(2008年),
    頁38-42。
    〈論邵晉涵《爾雅正義》因聲求義的訓詁成就〉,《江西社會科學》第4
    期(2008年),頁214-217。
    李長興:〈說轉語〉,《國立中央大學第十六屆全國中文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2009
    年10月),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頁1-12。
    吳賢俊:〈從《說文》聲訓追蹤同源詞族舉隅〉,《僑光學報》第24期(2004年10
    月),頁19-27。
    周法高:〈論中國語言學的過去、未來和現在〉,《論中國語言學》(香港:香港中
    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1月),頁1-20。
    竺家寧師:〈上古漢語帶舌尖塞音的複聲母〉,《中國學術年刊》第6期(1984年6
    月),頁59-80。
    〈評劉又辛「複輔音說質疑」兼論嚴學宭的複聲母系統〉,《師大國文
    學報》第16期(1987年6月),頁67-82。
    〈上古漢語帶舌尖流音的複聲母〉,《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一卷第一
    期(1990年9月),頁27-53。
    林明波:〈清代雅學考〉,收錄於《慶祝高仲華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台北:學
    生書局,1968年3月),頁69-214。
    房建昌:〈藤堂明保與漢語辭書編纂〉,《辭書研究》第1期(1986年),頁131-136。
    姚榮松:〈高本漢漢語同源詞說評析〉,《國文學報》第9期(1980年6月),頁1-19。
    施向東:〈聯綿詞的音韻學透視〉,收錄於《音史尋幽──施向東自選集》(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頁241-263。
    侯占虎:〈對《同源字典》的一點看法〉,《古籍整理學刊》第1期(1996年),頁
    15-18。
    〈考語源、求字義──楊樹達先生學術研究的特點〉,《聊城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第3期(2002年),頁109-112。
    胡世文:〈黃侃《手批爾雅義疏》同族詞疏證〉,《語言研究》第27卷第3期(2007
    年3月),頁92-94。
    馬真:〈先秦複音詞初探〉,收錄於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北京大
    學百年國學文粹‧語言文獻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頁284-302。
    殷孟倫:〈果臝轉語記疏證敘說〉,《子雲鄉人類稿》(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2
    月),頁262-271。
    殷煥先:〈聯綿字的性質、分類及上下兩字的分合(聯綿字簡論之一)〉,收錄於《殷
    煥先語言論集》(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4月),頁256-273。
    黃易青:〈同源詞義素分析法──同源詞意義分析與比較的方法之一〉,《古漢語
    研究》第3期(1999年),頁31-36。
    張以仁:〈聲訓的發展與儒家的關係〉,《中國語文學論集》(台北:東昇,1981年
    9月),頁53-84。
    張世祿:〈高本漢與中國語文〉,收錄於《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上海:學林出
    版社,1984年10月),頁176-184。
    張博:〈試論王念孫《釋大》〉,《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8年1
    月),頁33-38。
    〈《六書故》同族詞研究述評〉,收錄於《古代漢語詞滙研究》(銀川:寧
    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頁107-118。
    〈同源詞、同族詞、詞族〉,收錄於《古代漢語詞滙研究》(銀川:寧夏人
    民出版社,2000年1月),頁119-125。
    張令吾:〈王念孫《釋大》同族詞研究舉隅〉,《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第17卷第1期(1996年3月),頁72-76。
    張永言:〈關於詞的「內部形式」〉,收錄於《語文學論集(增補本)》(北京:語文
    出版社,1999年5月),頁164-176。
    〈論郝懿行的《爾雅義疏》〉,收錄於《語文學論集(增補本)》(北京:語
    文出版社,1999年5月),頁19-45。
    張義、姜永超:〈《爾雅正義》引「賈誼書」考〉,《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07年8月),頁136-138。
    陸忠發:〈《說文段注》同源詞研究〉,《古漢語研究》第3期(1994年),頁45-47。
    徐朝東:〈《方言箋疏》同族詞的研究方法及其評價〉,《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
    年5月第5期,頁46-48。
    徐玲英:〈論《方言疏證》因聲求義之法〉,《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第2期(2007
    年),頁28-31。
    陳亞平:〈清人「因聲求義」述評〉,《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5
    年),頁78-82。
    馮蒸:〈古漢語同源聯綿詞試探──為紀念唐蘭先生而作〉,《寧夏大學學報(社科
    版)》第1期(1987年),頁26-33。
    〈《說文》聲訓型同源詞研究〉,《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第1期(1989
    年),頁25-32。
    雲維莉:〈《爾雅正義》與《爾雅義疏》之比較研究〉,《南洋大學中國語文學報》
    第2期(1969年),頁51-65。
    華學誠:〈論《方言箋疏》的「因聲求義」〉,《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
    年1月第1期,頁54-60。
    曾昭聰:〈郭璞《爾雅注》中的詞源研究述評〉,《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4卷第8期(2005年8月),頁45-48。
    彭慧:〈論《廣雅疏證》的「因聲求義」〉,《中州學刊》第2期(2006年3月),頁
    248-250。
    董為光:〈漢語「異聲聯綿詞」初探〉,《語言研究》第2期(1986年),頁163-174。
    楊健忠:〈方以智《通雅》「因聲求義」的實踐〉,《黃山學院學報》第6卷第1期
    (2004年2月),頁68-74。
    楊琳:〈論因聲求義法〉,《長江學術》第3期(2008年),頁94-102。
    楊秀芳:〈詞族研究在方言本字考求上的運用〉,《語言學論叢》第四十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193-211。
    管錫華:〈20世紀的《爾雅》研究〉,《辭書研究》第2期(2002年),頁75-85。
    鄧躍敏:〈戴震的轉語理論及其用於《方言疏證》取得的訓詁成就〉,《學習與探
    索》第6期(2007年),頁207-210。
    蔣禮鴻:〈讀《同源字論》後記〉,收錄於《懷任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6年6月),頁82-97。
    劉又辛:〈「右文說」說〉,《語言研究》第1期(1982年),頁163-178。
    〈釋籧篨〉,收錄於《文字訓詁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6月),
    頁283-294
    劉世俊、張博:〈說轉語〉,《寧夏社會科學》第5期(1993年,頁82-88。
    劉福根:〈戴侗「因聲以求義」的理論與實踐〉,《古漢語研究》第4期(1996年),
    頁28-32。
    劉精盛:〈王念孫《釋大》「大」義探微〉,《古漢語研究》第3期(2006年3月),
    頁88-94。
    蔡永貴、李岩:〈「右文說」新探〉,《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1988
    年),頁46-53。
    鮑恒:〈論黃生的訓詁研究及其歷史地位〉,《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4期(1996年),頁54-59。
    羅炳良、朱鐘頤:〈邵晉涵學術述論〉,《湖南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1998
    年2月),頁43-47。
    羅常培:〈漢語音韻學的外來影響〉,收錄於《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
    務印書館,2004年12月),頁359-374。
    [日本]藤堂明保著、王繼如譯:〈漢字語源研究中的音韻問題〉,《古漢語研究》
    第2期(1994年),頁7-12。
    黨懷興:〈重新審視「聲符」──宋元「右文說」的起始與發展〉,《陝西師範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122-126。
    嚴學宭:〈論漢語同族詞內部屈折的變換模式〉,《中國語文》第2期(1979年),
    頁85-92。
    顧之川:〈論方以智的音轉學說〉,《淮陰教育學院學報》(1991年),頁59-65-。
    五、學位論文
    卞仁海:《楊樹達訓詁研究》,廣州:暨南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7年7月。
    丘彥遂:《論上古漢語的詞綴形態及其語法功能》,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
    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6月。
    李潤生:《郝懿行爾雅義疏同族詞研究》,四川: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2年4月。
    李長興:《方言時代漢苗同源詞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年1月。
    吳美珠:《說文解字同源詞研究》,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6月。
    林良如:《邵晉涵之文獻學探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6月。
    姚榮松:《上古漢語同源詞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2年6月。
    胡海瓊:《爾雅義疏同族詞研究》,湖北: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
    年5月。
    胡世文:《黃侃手批爾雅義疏同族詞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
    2008年4月。
    陳偉:《沈兼士字族理論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陳志峰:《高郵王氏父子「因聲求義」之訓詁方法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
    學院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黃青:《楊樹達先生語源學研究的成就》,湖南: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
    2006年10月。
    楊皎:《詩經疊音詞及其句法功能研究》,銀川:寧夏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5
    年3月。
    楊淑麗:《說文通訓定聲聲符研究淺探》,湖南: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
    2008年5月。
    廖逸婷:《方以智通雅同族詞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8年1月。
    鄧景:《字詁義府同源詞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4
    月。
    劉巧芝:《戴震方言疏證同族詞研究》,四川: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
    年4月。
    燕朝西:《邵晉涵的生平、著述及其史學成就》,四川: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4年7月。
    盧國屏:《清代爾雅學》,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年12月。
    蘇秀娟:《詩經時代聲母現象與上古漢藏語關係》,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蘭佳麗:《聯綿詞詞族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年5月。
    六、 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2000年2月),網址:http://hanji.sinica.edu.tw/。
    中華民國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輯:《教育部異體字字典》(2004年1月正式5版),網址:http://dict.variants.moe.edu.tw/main.htm。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網址: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07年12月臺灣學術網路四版),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003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00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0301.pdf96KbAdobe PDF2696View/Open
    100302.pdf572KbAdobe PDF2764View/Open
    100303.pdf17096KbAdobe PDF2300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