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2/141862 (78%)
Visitors : 47823969      Online Users : 67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73


    Title: 「三言二拍」中的士人處境
    Authors: 劉樹斌
    Liu, Shu Pin
    Contributors: 劉季倫
    劉樹斌
    Liu, Shu Pin
    Keywords: 三言二拍
    士人
    窮酸秀才
    科舉
    衣錦還鄉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0-12-09 11:41:16 (UTC+8)
    Abstract: 本文所探討的,是明代小說「三言二拍」之中,所描繪的士人處境。明中葉以後,由於工商階級的興起,商人子弟大量為官入仕,打破了傳統士、商的界線。但是另一方面,工商階級的興起,並沒有創造出一個足以和官僚─士人抗衡的資產階級。官僚在社會上,仍擁有最大的權威,在不公正的司法環境下,這個權威,往往以「特權」的方式呈現。商人們為了享受這些特權,或是保障自己的財產,競相投入科舉,如此一來,傳統出身的士人便受到莫大的競爭壓力,若無足夠的經濟基礎為後盾,他們將很難在科舉場上,保持優勢。在「三言二拍」系列小說裡,很明顯的透露出上述的信息。
    競爭(暫時)失敗的讀書人,處境變得十分尷尬,人格也受到扭曲。小說中特別喜歡描述一類「窮酸秀才」,他們在科場上屢屢失意,漸漸失去了人們的尊敬。世人對其百般嘲諷,他們卻仍努力不懈。作者對這類人寄予特別的同情,因為他們儘管酸態畢露,但「志行不移」,不失君子美德。
      作者雖對科舉有所批判,亦對世人勢利的眼光採取譴責,但程度均屬有限。在小說裡,這些窮酸秀才,最後仍需靠著功成名就,方能揚眉吐氣。科舉作為他們唯一的發跡路徑,地位只有更加重要。這樣的故事模式,亦說明了個別士人,的確因為商人的競爭而處境艱難,但作為一個整體,士人階級的地位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因為競爭趨於激烈,更得到鞏固。這樣的競爭環競,及此一環境下所造成的心理壓力,亦是促成明代社會階級流動的原動力。
    Reference: 一、文獻、前人著作
    1.﹝明﹞宋懋澄,《九籥別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1998。
    3.﹝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1983。
    4.﹝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臺北:三民書局,1989(二版)。
    5.﹝明﹞馮夢龍,《馮夢龍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6.﹝明﹞凌濛初,《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1979。
    7.﹝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1991(二版)。
    8.﹝明﹞抱甕老人(編),《今古奇觀》(上下冊),臺北:三民書局,1999。
    9.﹝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10.﹝清﹞顧炎武,《顧亭林文集》,臺北:三民書局,2000。
    11.﹝清﹞顧炎武,《日知錄》(上下冊),臺北:世界書局,1991(八版)。
    12.﹝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臺北:商務印書館,1956。
    13.﹝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65。
    14.﹝清﹞趙翼,《陔餘叢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15.﹝清﹞趙翼(著)、杜維運(考證),《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
    二、中、日文專著
    1.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王秀麗、王天佑(譯),《縱樂的困惑:
    明代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2.大木康,《明末のはぐれ知識人──馮夢龍と蘇州文化》,東京:講談社,
    1995。
    3.大木康,《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東京:研文出版,2004。
    4.小川陽一,《三言二拍本事論考集成》,東京:新典社,1981。
    5.小野田平,《中國近世におけゐ短篇白話小說の研究》,東京:評論社,1978。
    6.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0。
    7.王德昭,《明季之政治與社會》,重慶:獨立出版社,1942。
    8.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9.王慶華,《話本小說文體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10.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社,2000。
    11.米歇.傅柯(Michel Fo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1993。
    12.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業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13.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2004。
    14.余英時,《論士衡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15.余英時,《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16.吳晗、費孝通,《皇權與紳權》,上海:觀察社,1948。
    17.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5。
    18.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1992。
    19.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20.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
    21.林.亨特(Lynn Hunt)(編),江政寬(譯),《新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
    2002。
    22.金玉田,《明清文學概論》,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
    23.柯林烏(R. G. Collingwood)著、陳明福譯,《歷史的理念》,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
    24.胡士瑩,《宛春雜著》,杭州:文藝出版社,1984。
    25.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79。
    26.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
    27.胡適,《中國古典小說研究》,收入於《胡適作品集》13冊,臺北,遠流出
    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28.韋伯(Max Weber)(著),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臺北:
    遠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29.孫楷第,《小說旁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30.容肇祖,《馮夢龍與三言》,臺北:木鐸,1983。
    31.島田虔次,《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32.徐定寶,《凌濛初研究》,合肥:黃山出版社,1999。
    33.徐朔方,《明代文學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34.馬美信,《凌濛初和二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5.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桃園: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
    36.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1。
    37.張振鈞、毛德富,《禁錮與超越:從三言二拍看中國市民心態》,北京:國
    際文化,1988。
    38.陳平原,《中華文化通志:散文小說志》,收入《中華文化通志》卷78,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9.陳永正,《三言二拍的世界》,臺北:遠流圖書公司,1989。
    40.陸樹侖,《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41.陸樹侖,《馮夢龍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2.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
    43.費振鐘,《江南士風與江蘇文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44.費振鐘,《墮落時代──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臺北:立緒,2002。
    45.間野潛龍,《明代文化史研究》,京都:同朋會,1987。
    46.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1999。
    47.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1991,十五版。
    48.黃宗智(編),《中國研究的範式問題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
    49.黃霖、楊紅彬(編著),《明代小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50.楊永漢,《虛構與史實──從話本「三言」看明代社會》,臺北:萬卷樓圖
    書公司,2006
    51.楊國楨、陳支平著,《明史新編》,台中,雲龍出版社,1995。
    52.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53.熊秉真、余安邦(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
    54.熊秉真、張壽安(編),《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
    55.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56.劉良明、劉方,《“二拍”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57.劉敬圻,《明清小說補論》,北京:三聯書店,2004。
    58.蔡國樑,《明清小說探幽》,臺北:木鐸,1987。
    59.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收入於《魯迅全集》第9冊,臺北:谷風出版社,
    1989。
    60.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收入於《魯迅全集》第9冊,臺北:谷風
    出版社,1989。
    61.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
    62.繆全吉,《明代胥吏》,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
    63.繆咏禾,《馮夢龍和三言》,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
    64.謝國楨,《江浙書訪記》,北京:三聯書店,1985。
    65.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66.謝國楨,《明清史談叢》,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67.韓南(Patrick Hanan)(著),王秋桂(編),《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68.聶付生,《馮夢龍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69.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臺北:三民書局,1967。
    70.龐德新,《從話本及擬本所見宋代兩京市民生活》,香港:龍門書店,1974。
    71.羅伯.丹屯(Rober Darnton)(著),呂健忠(譯),《貓大屠殺:法國文化史鉤
    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
    72.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上、下冊),臺北:里仁書局,1981。
    73.譚正璧,《中國文學史》,臺北:華正書局,1974。
    74.龔篤清,《馮夢龍新論》,長沙:人民出版社,2002。
    75.龔鵬程,《晚明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科學院編譯出版中心,2001。
    76.鹽谷溫(著)、孫良工(譯),《中國文學概論》,臺北:開明,1976。

    三、單篇及期刊論文
    1.Charles O. Hucker(著),張永堂(譯),〈明末的東林運動〉,收入劉紉尼、段
    昌國、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1977修訂版。
    頁163-211。
    2.王汎森,〈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態與消極行為──不入城、不赴講會、不結社〉,《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頁187-247。
    3.王動,〈略談科舉制度對小說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79期(南京:
    2006.1),頁18-26。
    4.王群英,〈《型世言》中的晚明世相〉,《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3卷增刊(太
    原:2001.12),頁217-218。
    5.王璦玲,〈以填詞立傳──清代史傳性/傳奇性劇作之主體展現與敍事策
    略〉,收入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
    (下)》,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頁505-587。
    6.王霜媚,〈帝國基礎──鄉官與鄉紳〉,收入於邢義田(編),《中國文化新論制
    度篇──立國的宏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2,頁373-411。
    7.王鴻泰,〈《三言二拍》中的感情世界──一種「心態史」趣味的嘗試〉,
    《史原》,19期(臺北:1993.10),頁85-129。
    8.王鴻泰,〈社會的想像與想像的社會──明清的資訊傳播與「公眾社會」〉,
    收入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9.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於熊秉真、呂
    妙芬(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73-123。
    10.王鴻泰,〈迷路的詩──明代士人的習詩情緣與人生選擇〉,《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臺北:2005.12),頁1-52。
    11.朱全福,〈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談“三言”愛情小說的庶民性〉,
    《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卷4期(蘇州:2002.12),頁
    60-64。
    12.余英時,〈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
    業公司,1976,頁47-75。
    13.余英時,〈明清變遷時期社會與文化的轉變〉,收入於余英時等,《中國歷
    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14.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
    業公司,1976,頁121-156。
    15.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
    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頁167-258。
    16.吳明東,〈從三言二拍看晚明的縱欲風氣〉,《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04:4(齊齊哈爾:2004.7),頁59-60。
    17.吳建國,〈明清擬話本小說創作與時代文化精神〉,《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
    學學報》,1994:4(長沙:1994),頁52-58。
    18.吳晗,〈明代新仕宦階級,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關係及其生活〉,收入《明
    史研究論叢》(第五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頁1-68。
    19.呂立漢,〈明末清初小說反科舉傾向及其諷刺藝術初發〉,《明清小說研
    究》,2002:4(南京:2002),頁44-53。
    20.巫仁恕,〈明清之際江南時事劇的發展及其所反映的社會心態〉,《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1997.6),頁1-48。
    21.李弘祺,〈科舉──隨唐至明清的考試制度〉,收入於邢義田(編),《中國文
    化新論制度篇──立國的宏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2,頁257-315。
    22.李孝悌,〈從中國傳統士庶文化的關係看二十世紀新動向〉,《近代史研究
    所集刊》,19(臺北:1900.6),頁299-341。
    23.李勇軍,〈“三言”中市民意識的體現〉,《雲南社會科學》,149期(昆明:
    2006),頁134-136。
    24.李桂奎,〈論“二拍”創作的市場經濟意識〉,《黃淮學刊》,14卷4期(商丘:
    1998.12),頁52-56。
    25.李桂奎,〈論“三言”“二拍”世俗文化家園中的文士角色扮演〉,《貴州社會
    科學》,189期(貴陽:2004.5),頁81-84。
    26.李桂奎,〈論“三言”“二拍”角色設計的士商互滲特徵〉,《遼寧師範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6卷4期(大連:2003.7),頁71-75。
    27.李桂奎,〈論“三言”“二拍”的角色設計〉,《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07期(貴
    陽:2002),頁86-89。
    28.李舜華,〈歷史煙雲與市井風情──初興章回小說形象群的演變與交織〉,
    《北方論叢》,163期(哈爾濱,2000.5),頁65-69。
    29.肖琳,〈價值觀念的異動與商人形象的嬗變──中國古代文學商人形象研究
    之二〉,《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期(南充:1999.9),頁
    24-27。
    30.岸本美緒,〈明代的應考資格和身份感覺〉,收入黃寬重(主編),《基調與
    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第三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等,2008,頁
    257-281。
    31.胡小安,〈從《三言》、《二拍》看明代中後期社會意識型態的變遷〉,《廣
    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南寧,2004.12),頁71-73。
    32.胡成,〈禮教下滲與鄉村社會的接受和回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集刊》,39(臺北,2003.3):61-103。
    33.胡萬川,〈從馮夢龍編輯舊作的態度談所謂宋代話本〉,收入《古典文學》
    (二),臺北:學生書局,1980。
    34.胡萬川,〈馮夢龍與復社人物〉,收入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
    (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1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頁123-136。
    35.夏咸淳,〈晚明文士與市民階層〉,《文學遺產》,1994:2(北京,1994),
    頁85-91。
    36.孫楷第,〈三言二拍源流考〉,收入於《明史研究論叢》,臺北:大立出版
    社,1982,頁101-157。
    37.容肇祖,〈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嶺南學報》,2:2(廣州:1931)。
    38.容肇祖,〈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續考〉,《嶺南學報》,2:3(廣州:1932)。
    39.徐永斌,〈凌濛初死事考辨〉,《明清小說研究》,79期(南京:2006.1),
    102-109。
    40.徐朔方,〈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由來〉,《社會科學戰線》,21期(長春:
    1983.1),頁284-286。
    41.祝以平,〈社會人倫與道德自我──論明代泰州平民儒者思想的社會性〉,
    收入鍾彩鈞、楊晉龍(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
    術思想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頁91-141。
    42.秦勇,〈狂歡與笑話──巴赫金與馮夢龍的反抗話語比較〉,《揚州大學學報
    酬(人文社會科學版)》4:4(揚州:2000.7),頁9-12。
    43.高桂惠,〈世道與末技──《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
    學研究》,25:1(臺北:2007),頁283-312。
    44.張福貴,〈庶民社會的人生暢想與精神漫游──論中國古代小說的俗文化本
    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46期(吉林:1998.3),頁38-46。
    45.陳默,〈論“三言”、“二拍”的文化意蘊與審美價值〉,《學術交流》,1999:
    5(哈爾濱:1999),頁118-121。
    46.陳寶良,〈明代生員及其相關概念辨析〉,《浙江學刊》,138期(杭州:
    2003.1),頁172-177。
    47.陳寶良,〈明代生員新論〉,《史學集刊》,3期(開封:2001.7),頁38-43。
    48.陳寶良,〈明代生員層的仕進之途〉,《安徽史學》,2002:4(合肥:2002),
    頁2-10。
    49.陳寶良,〈明代生員層的經濟特權及其貧困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2002:2(廈門:2002),頁57-64。
    50.陳寶良,〈明代生員層社會生活之真面相〉,《浙江學刊》,128期(杭州:
    2001.1),頁161-165,封底裡。
    51.陳寶良,〈明末儒家倫理的困境及其新動向〉,《史學集刊》,2000:5(開封:
    2000),頁43-49。
    52.陳寶良,〈晚明生員的棄巾之風及其山人化〉,《史學集刊》,期2(開封:
    2000.5),頁34-39。
    53.陳寶良,〈晚明社會生活的新動向〉,《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
    9(福州:2004.9),頁42-49。
    54.陳寶良,〈論晚明的士大夫〉,《明清史月刊》,1991:6(北京:1991),頁
    17-22。
    55.馮天瑜、涂文學,〈三言、二拍所表現的明代歷史的新變遷〉,《史學集刊》,
    15期(吉林:1984.5),頁37-48。
    56.馮保善,〈從晚明社會思潮看《灌園叟晚逢仙女》的真義〉,《社會科學研
    究》,1997:2(成都:1997),頁122-127。
    57.劉倩,〈從明清通俗小說看皇權專制制度下中國商人及商業資本的命運〉,
    《明清小說研究》,80期,(南京:2006),頁45-58。
    58.劉曉東,〈世俗人生:儒家經典生活的窘境與晚明士人社會角色的轉化〉,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7:5(重慶:2001.9),頁121-126。
    59.劉曉東,〈明代士人本業治生論──兼論明代士人之經濟人格〉,《史學集
    刊》,3期(長春:2001.7),頁70-75。
    60.劉曉東,〈晚明士人生計與士風〉,《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1(長春:2001),頁17-22。
    61.蔣玉斌、楊欣,〈明代中晚期小說與士人的慕俗心態〉,《中國文學研究》,
    2006:2(長沙:2006),頁63-67。
    62.謝景芳,〈明人士、商互識論〉,《明史研究專刊》,11期(宜蘭:1994),頁
    187-200。
    四、學位論文
    1.王淑均,〈三言主題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2.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
    3.阮寧,〈明清新倫理論述的建構──以「三言」等小說文本為場域的分析〉,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4.林麗美,〈《三研二拍》中的女性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5。
    5.金求明,〈《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9。
    6.柯瓊瑜,〈《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5。
    7.柳之青,〈三言人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8.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
    究所碩士論文,1973。
    9.徐志平,〈清初前期話本小說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1997。
    10.崔桓,〈三言題材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11.陳國香,〈根據三研二拍一型見證傳統的女性生活〉,台南:成功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2.陳薏安,〈三言裡的士子與商人〉,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
    班碩士論文,2004。
    13.黃惠華,〈三言、二拍商人型象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6。
    14.詹淑杏,〈“三言”公案小說所反應的明末社會現象〉,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5.劉燕芝,〈《二拍》婦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6。
    16.劉灝,〈「三言、二拍、一型」中的婦女型象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17.鄭東補,〈凌濛初二拍的藝術探析〉,新莊: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1988。
    18.鄭雅文,〈兩端之間的游疑與流轉──論馮夢龍世界的塑模〉,臺北:臺灣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五、西文著作
    1.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2.Robert Redfie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2153007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3007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3007201.pdf89KbAdobe PDF21297View/Open
    53007202.pdf123KbAdobe PDF21305View/Open
    53007203.pdf100KbAdobe PDF21161View/Open
    53007204.pdf436KbAdobe PDF24233View/Open
    53007205.pdf549KbAdobe PDF22155View/Open
    53007206.pdf404KbAdobe PDF23092View/Open
    53007207.pdf373KbAdobe PDF21636View/Open
    53007208.pdf270KbAdobe PDF21526View/Open
    53007209.pdf307KbAdobe PDF22220View/Open
    53007210.pdf116KbAdobe PDF2121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