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93979      Online Users : 109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126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263


    Title: 《大學》、《中庸》經典化的一個側面——由制度與思想的互動論中唐心性之學的開展
    The process of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became the classics: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ical system and thought
    Authors: 楊舒雲
    Yang,Shu Yun
    Contributors: 梁庚堯
    林啟屏

    楊舒雲
    Yang,Shu Yun
    Keywords: 大學
    中庸
    經典化
    中唐
    心性之學
    科舉制度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1-10-05 14:35:26 (UTC+8)
    Abstract: 本書中,筆者以《大學》、《中庸》成為經典的歷程作為研究核心,以科舉制度作為觀照點;藉由制度變遷的視野,探討二書經典化之所以在唐代展開的原因。期盼透過一己之研究,展現「人」在歷史中的精神活動;並從另一個角度,嘗試回應此一中國經學、思想史上的重要議題。

    在問題意識的引導下,本書首先比對鄭玄、朱熹之注文,彰顯二者的差異;進而追溯此詮釋轉折發生的時間點,將論述聚焦於中唐。透過筆者之研究,發覺:此時期無論思想內部或實際政教舉措上,皆逐漸突破漢代以降的天人感應觀,與固有的《五經》典範;呈現重視「人事」或「仁義」等,內外並以人為主體的思想氛圍。而當我們進一步將選官制度的變遷,納入這段思想轉折過程以觀,則可見:隋唐科舉制度的實行,對選官標準與應考資格的開放,亦同時造成「人不土著」與「士不飾行」等社會弊端。漢代察舉制度以鄉舉里選作為主要入仕管道的模式,轉換至科舉後,「鄉里」的作用與意義漸趨模糊;過去以「鄉里」為道德、政治實踐的基本空間,與對於道德的積極訴求,亦開始趨向消極,士人與地方之間密切的依存關係,也相對弱化。

    思想世界裡,「天」作為最高權威的思想開始消褪,「人」的重要性遂漸彰顯;現實世界中,科舉制度的實行,縱使士人入仕的途徑更加自由、國家權力逐漸集中,卻同時導致「德—政」關係與「人—土」連結益加鬆動。內外交相影響之下,「人」於思想上不依附於「天」,在制度上自鄉里、階層的限制中游離出來;「人」的主體性與個體意識,在這個時期開始逐漸顯豁。然而,正由於「道德實踐」與「為政」接榫之鬆動,制度對於人的德行,遂轉向消極的限制,不再具有積極的作用;士人與鄉里關係的淡化,更使知識份子心中道德感與對地方責任感亦逐漸薄弱。此時,面對一個「官倍於古,士十於官,求官者又十於士」的現實環境,遂產生諸多士風沈淪、趨炎附勢的社會現象。

    知識份子身處於歷史之中,深刻體察諸多可能造成人心陷溺的困境。部分有志之士,一方面提出改革制度之訴求,另方面則逐漸強調內省,與一己修為的重要;展開對心性之學的深入挖掘,尋找道德的超越根源與工夫次第,試圖使士人在制度結構之限制中,透過心內自省,再度豎立起價值判準,重新以心性之學作為新時代的思想中心。〈大學〉、〈中庸〉邁向經典之路,便在唐代儒者的論述中,立下了第一個里程碑。
    Reference: 一、中文著作
    (一)古籍與注本(依年代排列)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
    唐‧姚思廉等撰:《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
    唐‧魏徵等:《隋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2005。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
    唐‧梁肅:《刪定止觀》,紐約:美國佛教會,1973。
    唐‧陸贄撰,王素點校:《陸贄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唐‧杜佑:《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
    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唐‧韓愈撰,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唐‧劉禹錫撰:《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
    唐‧李翱撰:《李文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十七,別集類。
    唐‧白居易撰:《白居易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出版年不詳。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王溥撰:《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司馬光撰,宋遺民胡三省注:《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朱熹注,宋‧趙順孫纂疏:《四書纂疏》,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宋‧嚴羽:《滄浪詩話》,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2。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大化書局,1977。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徐松撰,羅繼祖補遺:《登科記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再版。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開雕本。
    (二)專書論著(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何忠禮:《南宋科舉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篇)》,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增訂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二版。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吳 震主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吳展良編:《朱子研究書目新編(1900-200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李 兵:《書院教育與科舉關係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林 岩:《北宋科舉考試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洪淑芬:《儒佛交涉與宋代儒學復興——以智圓、契嵩、宗杲為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十三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6。
    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張 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二版。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學說史‧隋唐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張 躍:《唐代後期儒學的新趨向》,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
    梁啟超:《儒家哲學》,臺北:中華書局,1956。
    許凌雲:《中國儒學史‧隋唐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
    陳 飛:《唐代試策考述》,北京:中華書局,2002。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勞思光:《大學中庸譯註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
    彭 林主編:《中國經學》,第4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程千帆:《古詩考索‧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增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2。
    黃俊傑論譯:《史學方法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增訂三版。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黃俊傑編:《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黃俊傑編:《東亞論語學:中國篇》,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黃源盛:《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漆 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5。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劉海峰、李 兵:《學優則仕:教育與科舉制度》,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
    劉海峰編:《二十世紀科舉研究論文選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蔣 寅:《大歷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
    錢 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網路出版商務股份有限公司,2000。
    錢 穆:《朱子學提綱》,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錢 穆:《國史大綱(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5,三版。
    錢 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8。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龔延明:《中國古代職官科舉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三)單篇論文
    王德權:〈修身與理物——中唐士人自省之風的兩個面向〉,《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5期(2006年6月)。
    王德權:〈李華政治社會論的素描——中唐士人自省風氣的轉折〉,《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2006年11月)。
    余英時:〈我摧毀了朱熹的價值世界嗎?——答楊儒賓先生〉,《當代》,第197期(2004年1月)。
    余英時:〈簡單的說明〉,《當代》,第198期(2004年2月)。
    余英時:〈「抽離」、「迴轉」與「內聖外王」——答劉述先先生〉,《九州學林》,第2卷第1期(2004年春)。
    余英時:〈試說儒家的整體規畫——劉述先先生「回應」讀後〉,《九州學林》,第2卷第2期(2004年夏)。
    梁庚堯:〈宋元書院與科舉〉,收入宋史座談會主編:《宋史研究集‧第33輯》,臺北:蘭臺出版社,2003。
    陳逢源:〈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1期(2010年1月)。
    楊儒賓:〈大學與全體大用之學〉(未刊稿,專書待出版)。
    楊儒賓:〈如果再迴轉一次「哥白尼的迴轉」〉,《當代》,第195期(2003年11月)。
    楊儒賓:〈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二卷二期(2009年10月)。
    楊儒賓:〈我們需要更多典範的轉移——敬答余英時先生〉,《當代》,第198期(2004年2月)。
    劉述先:〈評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九州學林》,第1卷第2期(2003年冬)。
    劉述先:〈對余英時教授的回應〉,《九州學林》,第2卷第2期(2004年夏)。
    劉 寧:〈啖、趙《春秋》學的分歧與會通——「變周」、「從周」與中唐思想變化〉,收入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4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四)學位論文
    黃瀚儀:《宋儒道統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4學年度。
    劉又銘:《〈大學〉思想證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2。
    二、翻譯論著
    (一)專書論著
    (日)高津孝著,潘世聖等譯:《科舉與詩藝——宋代文學與士人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日)副島一郎著,王宜瑗譯:《氣與士風:唐宋古文的進程與背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日)溝口雄三、小島毅編,孫歌等譯:《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日)近藤一成:《宋代中國科舉社會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9。
    (日)土田健次郎著,朱剛譯:《道學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法)Fernand Braudel著,劉北成、周立紅譯:《論歷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美)Peter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美)Thomas S. Kuhn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二版。
    (德)Max Weber著,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二版。
    Edward W. Said:《知識份子論》,臺北:麥田出版,2004,二版。
    劉俊文主編,黃約瑟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
    三、外文論著
    (日)宮崎市定:《科舉:中國の試驗地獄》,東京:中央公論社,1984。
    四、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漢籍全文資料庫」,網址:http://hanji.sinica.edu.tw/ 。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7151002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0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201.pdf4991KbAdobe PDF2176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