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1314/142224 (78%)
Visitors : 48365459      Online Users : 78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126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265


    Title: 梁啟超劇作及其戲劇觀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drama and drama views of Liang Chi-Chao
    Authors: 林豐藝
    Contributors: 蔡欣欣
    林豐藝
    Keywords: 梁啟超
    戲劇改良
    小說界革命
    戲劇功能論
    戲劇觀
    報刊
    新羅馬傳奇
    班定遠平西域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1-10-05 14:35:28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主要以梁啟超戲劇觀和劇作為中心,但是牽涉的領域擴及梁啟超政治、歷史、教育、文學等思想觀念,也包括他的政治活動、報刊事業。對照探索的還有晚清的戲曲發展、報刊時事劇發展、戲曲改良運動和時事新劇搬演的論題。因此本論文預期的成果有三大方向:

    (一)、探討梁啟超戲劇觀與劇作的形成背景與發展過程。
    (二)、梁啟超戲劇活動概況與近代劇壇中的位置。
    (三)、梁啟超戲劇觀對近代戲劇發展的貢獻與延續發展。

    各章論述重點如下:首章論述晚清局勢與學術思想概況,並介紹梁啟超個人生命幾個重大階段,包括進入政治活動前的接受傳統教育階段、與康有為師生積極參與政治階段、維新運動後逃往日本辦報階段,以及辛亥革命之後到去世前的學術階段。另外介紹影響其文學主張的重要師友,探討其戲劇改良理論形成的背景。第二章則以晚清劇壇發展與小說界革命為論述重點,以明梁啟超「戲劇改良」主張在近代戲劇中具有承先啟後的關鍵位置。並且考察其戲劇改良理論的形成過程,從報刊與戲曲的結合中,尋找出戲劇新變之處。第三章,進一步探索本論文中心文本《劫灰夢傳奇》、《新羅馬傳奇》、《俠情記傳奇》、《班定遠平西域》等重要作品的取材、情節與主題,並且深入討論其創作藝術特色。第四章則綜整其戲劇相關論述,並參照其作品特色,歸納出梁啟超的戲劇觀。第五章從梁啟超創作現象延伸思考,探討其創作文本與搬演性、創作中斷等論題。歸納其對於近代戲劇的貢獻,並從戲劇改良運動的發展,觀察其戲劇觀的延續發展。

    梁啟超不僅是從傳統科舉士子過度到新時代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他更身兼政治改革推動者和報刊界領袖的身分。梁啟超的戲劇觀與時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連,其各種文學觀點更建立在「維新運動」的理論之上,而近代文學運動又受到梁啟超的啟迪極深。他以「小說界革命」包舉其「戲劇改良」理論,另外從他認為「革命」包含Reform和Revolution兩個概念來論,梁啟超的「戲劇改良」具有兩個層次,一是對於原有的文學體裁和劇種體製僅作修正,真正徹底翻新、變革的是其所承載的主題思想與內容。而以「舊瓶裝新酒」作為比喻,「舊瓶」指戲劇原有的體製形式,「新酒」是梁啟超真正要全面變革的「主題思想」。

    梁啟超親自示範「新傳奇」的創作,為了將新思想帶入作品,因此援引西史「意大利建國三傑」傳記作為題材,不僅「援史作劇」還「以劇喻今」,將劇中「紫髯碧眼兒」充作「優孟衣冠」,達到醒民、教育、宣揚愛國精神的「政治功能」。梁啟超創作的劇作包括傳奇劇本《劫灰夢傳奇》、《新羅馬傳奇》、《俠情記傳奇》另有《花木蘭傳奇》殘稿五頁;另有為學生演劇創作的廣東戲劇本《班定遠平西域》。這些劇作所傳遞的主題思想包括一、揭露社會的頹敗現況,喚醒群體憂患意識。二、讚揚英雄與游俠「捨己無畏」的精神,召喚救國志士。三、強調國民教育與國民責任。四、闡揚尚武精神,革去「疲弱」的民族形象。五、灌輸女子平權與新社會觀念 。六、表達對國家改革的殷切盼望。雖完整作品僅《班定遠平西域》一部,但透過劇作實踐,可以使其歸於「小說界革命」中的「戲劇改良」主張能夠展現「獨立」的樣貌。

    在劇本的藝術表現方面,梁啟超仍依照傳奇體製進行創作,但在舊有形式上稍作變革。除了因應故事跨時之久、史實人物眾多,因此在腳色出場次序、行當安排需作權變之外,仍運用上場引子、賓白、曲文、科介、曲牌聯套、淨丑科諢、下場詩等傳統形式進行創作,雖偶有出律犯規之處,但仍保留了傳奇的樣貌。在劇本形式上的變革,主要是在曲文賓白與人物塑造這兩方面。梁啟超將自創的「報刊體」風格運用在曲文賓白的撰寫上,包括使運用新語詞和口語化的書寫風格,尤其利用淨丑科諢,大量使用新詞彙還加入了外國語,做了全新的嘗試。而主角賓白唱詞,仍維持「典雅」風格,點染新語詞、新概念之後,形成一種新意境。在人物塑造方面,除了利用賓白曲文表現之外,透過全新的「穿關」、「砌末」塑造出「西洋人物」形象,另外還利用「演說介」、「讀新聞紙介」、「宣誓介」等動作指示,不僅塑造人物形象,也以「置入性行銷」的方式,向讀者宣傳參與政治活動的方式。歸納綜整梁啟超的戲劇觀包括:一、以「新小說」概念統括「小說」與「戲劇」。二、以「文學進化論」為戲曲定位。三、吸納「文學啟蒙」觀念的戲劇功能論。四、「援史作劇,以劇喻今」的創作理念。五、「以俗載道」的傳播觀念。六、 以多元式評論「現身說劇」。

    雖然梁啟超參與戲劇活動時間不長,但他對於近代戲劇的重要貢獻包括:一、戲劇改良的先行者。二、創造文人劇與報刊緊密結合的成功範例。三、使「小說戲曲」在文學中的位階逆轉。梁啟超不但是晚清民初舉足輕重的政治家與輿論界領袖,同時身兼文學家、史學家、報刊主編、教授等多種身分。對於「戲劇」領域來說,因為推動「文學革命」,將「戲劇」與「小說」以「小說界革命」口號一起推動,加上與「報刊」的傳播相結合,響應者紛紛提出各種改良主張。梁啟超戲劇觀的延續與發展可概括為:一、戲劇有益社會的概念逐漸普及。二、從報刊到新式劇場─戲劇改良的多元詮釋。三、戲劇成為「政治宣傳利器」。四、「惟新至上」的劇壇風潮。因為梁啟超的鼓吹與示範帶動,「戲劇改良」的範圍從報刊擴展到「新式舞台」上的京劇與話劇演出,真正達到了「寓教於戲」的目標。
    Reference: 一、梁啟超著作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全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梁啟超著、吳振清等人編校整理:《飲冰室文集點校》(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
    梁啟超:《桃花扇註》,1925年初版,(臺灣:中華書局,1983)。
    二、專書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修訂本)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小野川秀美著、林明德、黃福慶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出版,1985)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王曉秋主編:《戊戌維新與近代中國的改革─戊戌維新一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王爾敏:《近代文化生態及其變遷》(南昌: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人書局,1996)
    田根勝:《近代戲劇的傳承與開拓》(上海:三聯書店,2005)
    左鵬軍:《近代傳奇雜劇史論》(台北:學生書局,2001)
    石元康:《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阿 英:《晚清戲曲小說目》(北京:中華書局,1958)
    阿 英:《晚清文藝報刊述略》(北京:中華書局,1958)
    阿 英:《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卷》(北京:中華書局,1960)
    阿 英:《晚清文學叢鈔----傳奇雜劇卷》(北京:中華書局,1962)
    李惠綿:《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12)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論》(臺北:漢光出版社,1992)
    朱傳譽主編:《梁啟超傳記資料》(19冊)(臺北:天一出版社 1985)
    朱萬曙:《明清戲曲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林鶴宜:《明清戲曲學辨疑:規律與變異》(台北:里仁書局,2003)
    吳荔明:《百年家族─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臺北:立續文化,2001)
    吳圳義:《晚清上海租界社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孟祥才:《梁啟超傳 ─ 救國篇》(臺北:風雲時代 1990年11月)
    孟祥才:《梁啟超傳 ─ 學術篇》(臺北:風雲時代 1990年11月)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5年)
    胡曉真:《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
    研究所,2001年。)
    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2)
    徐剛:《梁啟超傳》(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6.4)
    徐松榮:《維新派與近代報刊》(太原市: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1)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8)
    康保成:《中國近代戲劇形式論》(桂林:灕江出版社,1991.5)
    夏曉虹:《覺世與醒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北京:中華書局,2006)
    連燕堂:《梁啟超與晚清文學革命》(桂林:灕江出版社,1991,5)
    魯迅:〈「題未定」草(七) 〉《魯迅全集第6卷》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許俊雅:《梁啟超與林獻堂往來書札》,(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陳芳:《晚清古典戲曲的歷史意義》(台北:學生書局,1988)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陳平原、夏曉虹:《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史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陳平原、王德威、商偉:《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
    育出版社,2001)
    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台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3)
    陳龍:《中國近代通俗戲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
    陳玉申:《晚清報業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陳敬之:《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前驅》(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7)
    陳曉明:《現代性與中國當代文學轉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陸萼亭:《清代戲劇與崑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5)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
    張朋園:《梁啟超與民國政治》(臺北 食貨出版社 1978)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1982)
    張朋園:《知識分子與近代中國的現代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張庚、黃菊盛:《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第六卷 戲劇集》(上海:上海書店,1996)
    張啟華:《風塵孤劍在─梁啟超》(臺北: 萬卷樓出版社,1999,初版)
    張堂錡等著:《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康有為、梁啟超】(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2000.5)
    馬少波等主編:《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9)
    馬積高 :《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1)
    馬寶珠:〈中國維新文化之崛起〉,《中國新文化運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曾永義:《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傅謹:《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
    黃遵憲《黃遵憲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黃保眞、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清末民初時期》(臺北:紅葉文化1994.4,初版)
    程平華:《中國小說戲曲史料的近代轉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楊聯芬:《晚清到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廖奔:《戲劇:中國與東西方》(台北:學海出版社,1999)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葛一虹:《中國話劇通史》(北京:新華書店出版社,1997)
    趙山林:《戲曲散論》,(台北,國家處版社2006年5月)
    華瑋、王璦鈴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哲研究所,1998)
    薛化元:《中國近代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8)
    鍾賢培、汪松濤主編:《廣東近代文學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盧前:《明清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鄭世興 :《梁啟超教育思想》(臺北:幼獅文化事業,1980)
    鄭子瑜、實藤惠秀編校:《黃遵憲與日本友人筆談遺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蔣廣學:《梁啟超和中國古代學術的終結》(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葉長海:《曲學與戲劇學》(上海:新華書店出版社,1997)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下冊》(臺北:學生書局,1987)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謝冕:《1898:百年憂患》(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5)
    劉輝:《小說戲曲論集》(台北,貫雅出版公司,1992年3月。)
    魏仲佑:《黃遵憲與清末「詩界革命」》(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12 )
    羅檢秋:《梁啟超家族的文化史─新會梁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劉慧芬:《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台北:里仁書局,2001)
    嚴明、樊琪:《中國文學的傳統》(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9)
    嚴昌洪、許小青:《癸卯年萬歲:1903年的革命思潮與革命運動》(武昌:華中師範大學,2001)
    三、報刊、雜誌
    《新民叢報》(1902~1907)(台北市:藝文出版社,1966)
    《新小說》(1902~1906)(趙毓林編,上海:上海書店,1980)
    《新新小說》(1904~1906)(新新小說社編,上海:上海書店,1980)
    《繡像小說》(1903~1906)(上海:上海書店,1980)
    四、學位論文
    林幸慧:《「申報」戲曲廣告所反映的上海京劇發展脈絡》,指導教授:王安祈,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陳 芳:《晚清戲曲的歷史意義》,指導教授:曾永義,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指導教授:王泛森,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鴻鈞:《新民與新國的追求:《新小說》研究》,指導教授:丘為君、陳俊啟,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黃文政:《李玉傳奇的搬演研究》,指導教授:陳芳,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五、期刊論文
    王一川:〈晚清: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時段〉,《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王衛民:〈古代戲曲考辨三題〉《中國戲曲學報》第25卷第4期(2004年11月)
    孔范今:〈梁啟超與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文史哲》2000年第2期
    左鵬軍:〈中國近代使外載記中的外國戲劇史料論述〉,《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2001年4月)
    田根勝:〈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近代戲劇個性〉,《江西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7月)
    李簡:〈論梁啟超的戲曲創作〉,《湖北大學學報》(2003第一期)
    朱班遠:〈晚清民間戲曲革命意涵的研尋〉《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第二期(1995.5)
    吳秀亮:〈從晚清到「五四」:文化轉型與小說的雅化進程〉,《江海學刊》(2002
    周光慶:〈梁啟超「新文體」的基本特徵和歷史價值〉,《漢武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2期1995年。)
    沈惠如:〈略論中國近代的戲曲改良運動〉,《德育學報》第18期
    沈繼成:〈梁啟超與《時務報》,《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37卷5期,1998年9月)
    林明德:〈梁啟超的戲劇理論與實踐〉,《輔仁國文學報》
    袁國興:〈晚清戲劇變革與外來影響─兼談近代戲劇變革模式的演變和早期話劇與改良戲曲的關係〉《文藝研究》(2002年第3期)
    陳芳:〈梁啟超戲劇三種研究〉, 《警專學報》(1988.6)
    陳芳:〈京劇「汪(笑儂)派」探賾〉,《國文學報》(第三十四期,2003)
    陳龍:〈近代戲劇對戲劇性問題的最初感悟〉,《藝術百家》(2003年第1期總期第71期,頁62-65)
    郭漢民:〈梁啓超對中國近代化的貢獻〉,《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9月)
    劉永文:〈晚清報刊小說的傳播與發展〉,《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第一期。)
    遲雲飛:〈革命、改良與革命、晚清革命的起因〉,《首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劉虹:〈從梁啟超報刊實踐看其「善變」與「不變」〉,《廣西大學學報》第22卷第5期(2000年10月)
    張法:〈戲劇改良:新舊形式的交滲互改〉,《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年第6期,頁79-85。
    夏紅永:〈論晚清戲曲改良〉,《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8第3期(2007.8),頁62-65。
    孫宜學:〈語言變革:晚清戲曲改良運動的先導〉,《同濟大學學報》第16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69-72。
    楊東甫:〈晚清傳奇雜劇短暫中興與消亡〉,《廣西師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0年3月),頁47-53。
    謝柏梁:〈序跋在戲曲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4年11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4151019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4151019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9101.pdf2988KbAdobe PDF2434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