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45869      Online Users : 104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129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291


    Title: 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
    Between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 cafe and waitress of Japanese-occupied Taiwan
    Authors: 廖怡錚
    Contributors: 呂紹理
    廖怡錚
    Keywords: 珈琲店
    女給
    情慾消費
    摩登
    大眾化
    職業婦人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1-10-05 14:38:01 (UTC+8)
    Abstract: 1930年代的臺灣,緊跟著日本內地的腳步,吹起了珈琲店消費的流行風潮。不僅在報章雜誌上出現許多以珈琲店(カフェー)與女給為主題的討論,甚至出現「珈琲店時代」或是「女給時代」的稱呼。珈琲店空間的營造,以及女給職業的出現,對當時臺灣社會帶來何種影響?與現今對於「咖啡館」的認知有何差異?當時的社會大眾又是如何看待新興的珈琲店與女給行業?

    在地理位置的分布上,珈琲店多半位於都市內部的繁華街道、車站、公園、河岸等交通便利、風景優美之處;而在勞力聚集的港口、礦區附近也有不少的珈琲店家聚集。空間設計則是強調西洋風味,以洋房建築、吧檯洋酒、留聲機、爵士樂、彩色玻璃、華麗吊燈等西洋物質的置入,塑造出擬似西洋空間的消費氛圍,使顧客彷彿置身於異國,得以與日常生活的空間、工作雜務的煩憂作出隔離,放鬆緊繃的神經,同女給耳語絮絮,撫慰身心。然而,除西洋元素的置入外,和式特色的空間配置也巧妙的融合其中,如閑靜的庭園假山水、適合團體聚會宴飲、表演的和風疊敷客室等;充分呈現出和洋折衷的景緻。另外,栽植椰子樹、設置噴泉、冰柱等設計,更是因應臺灣炙熱的氣候所出現的景觀,希望能帶給顧客清涼、消暑的視覺感受。整體而言,臺灣珈琲店的空間承繼自日本內地和洋折衷的型態,加上南國風情的地方特色,構築出西洋、日本、臺灣三地元素混融的珈琲店樣貌。

    除此之外,觀察珈琲店文化中的人際互動,不難發現女給一職的曖昧性與中間角色。「女給」的職業定義,雖然是在珈琲店內從事「飲食陪侍服務」,實際上卻是提供顧客一種擬似戀愛的遊戲關係。顧客可以將女給視為暫時的戀愛對象,享受情感甚至是肉體上的慾望滿足。由於女給與顧客的戀愛遊戲,是建立於金錢交易的基礎之上,毋須背負道德責任;是故,當顧客踏出珈琲店外,與金錢等價的服務時間結束後,關係亦應宣告終止,雙方皆回歸各自的生活軌道。然而,將現實生活與虛擬的戀愛遊戲關係相互連接的人亦不在少數,其所引發的拋棄家庭、傾家蕩產、詐騙財色、犯罪事件等案例,逐漸使得前往珈琲店消費一事,充滿著危險的誘惑與陷阱。女給遊走於花柳界邊緣的職業內涵,使其無法成為社會大眾所認知的單純、高尚的職業婦人。又,顧客對於女給所抱持的想像,既要有別於傳統的摩登氣味,又排斥摩登女性所高唱的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等新思維,導致女給們必須在傳統與摩登之間,衡量出最能被當時男性顧客所接受的混融特質。

    綜觀日治時期臺灣珈琲店與女給的內涵,其混融與曖昧的性質十分明顯。過去討論珈琲店的社會功能,往往援引哈伯瑪斯(Habermas, Jürgen)討論公共領域的功能。然而筆者認為,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並非與現今咖啡館的歷史一脈相連,以哈伯瑪斯的說法進行珈琲店的歷史角色詮釋可能有欠考量。是故,本文最後提出珈琲店文化中看似對立,實際上卻共存於其中的概念,分別為:傳統與摩登、公共領域與私人空間、消費與被消費三大主題,從中探討日治時期臺灣珈琲店文化的混融與過渡。
    Reference: 一、 中文資料
    (一) 報刊雜誌
    1. 《三六九小報》
    2. 《民生報》
    3. 《風月》
    4.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二) 研究專著
    1. 戈思明主編,《臺灣早期咖啡文化》,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8年。
    2.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華康德(Loic Wacquant)著,李猛、李康譯,王德威主編,《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臺北,麥田,2008年。
    3.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日本女人在臺灣──日治臺灣生活史(大正篇1912-1925)》,臺北,時報文化,2007年。
    4. 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日本女人在臺灣──日治臺灣生活史(昭和篇上/下1926-1945)》,臺北,時報文化,2009年。
    5. 竹中信子著,蔡龍保譯,《日本女人在臺灣──日治臺灣生活史(明治篇1895-1911)》,臺北,時報文化,2007年。
    6. 吳美枝,《臺北咖啡館:人文光影紀事》,臺北,臺灣古籍,2007年。
    7. 沈孟穎,《咖啡時代:臺灣咖啡館百年風騷》,臺北,遠足文化,2005年。
    8. 彼得‧柯睿耿(Peter Corrigan)著,王宏仁譯,《消費社會學》,臺北,群學,2010年。
    9. 邱旭伶,《臺灣藝妲風華》,臺北,玉山社出版,1999年。
    10. 哈伯瑪斯 (Habermas, Jürgen) 著,曹衛東等合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臺北,聯邦,2002年。
    11. 約翰‧厄里(John Urry)著,葉浩譯,《觀光客的凝視》,臺北,書林,2007年。
    12. 約翰‧柏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2005年。
    13. 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著,李華夏譯,《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臺北,左岸,2007年。
    14. 秦惠美編,《臺北縣婦女早期生活史》,臺北,臺北縣文化中心,1999年。
    15. 許慧琦,《故都新貌──遷都後到抗戰前的北平城市消費(1928-1937)》,臺北,學生書局,2008年。
    16. 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17.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臺北,博揚文化,1999年。
    18. 黃信彰,《傳唱臺灣心聲──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9年。
    19. 廖炳惠,《另類現代情》,臺北,允晨,2001年。
    20. 齊美爾著,涯鴻、宇聲等譯,《橋與門──齊美爾隨筆集》,上海,三聯,1991年。
    21. 齊美爾著,劉小楓選編,顧仁明譯,《金錢 性別 現代生活風格》,臺北,聯經,2001年。
    (三) 單篇論文
    1. 王一剛,〈萬華遊里滄桑銀〉,《臺北文物》,2.1:52-54,1953年4月。
    2. 王詩琅,〈檢番〉,《臺北文物》,5.4:126,1957年6月。
    3. 丘彥明,〈從『波麗路』到『明星』〉,《聯合文學》1.4:174-189,1984年。
    4. 朱德蘭,〈日治時期臺灣花柳業問題(1895-1945)〉,《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27:99-174,2003年6月。
    5. 林弘勳,〈日據時期臺灣煙花史話〉,《思與言》33. 3:77-128,1995年9月。
    6. 連玲玲,〈「追求獨立」或「崇尚摩登」?近代上海女店職員的出現及其形象塑造〉,《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4:1-50,2006年12月。
    7. 楊翠,〈日據臺灣娼妓問題初探〉,《婦女研究通訊》32:6-9,1994年。
    8. 劉小燕,〈凹(月斗)仔、萬華遊廓、寶斗里─艋舺地區相關問題探討之二─〉,《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6:133-148,1997年9月。
    (四) 學位論文
    1. 吳美枝,〈臺北咖啡館之硏究:以文人活動為中心的探討 (1949-1989)〉,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 沈孟穎,〈臺北咖啡館:一個(文藝)公共領域之崛起、發展與轉化(1930s-1970s)〉,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3. 林弘勳,〈臺灣地區「風塵次文化」之社會基礎〉,東吳大學社會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4. 易燕玉,〈日據時期臺灣大眾小說研究──以女性角色為主〉,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5. 邱函妮,〈街道上的寫生者──日治時期的臺北圖像與城市空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6. 洪婉琦,〈臺北市娼妓管理辦法之研究(1967-199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7. 范婷,〈臺灣咖啡消費文化的歷史分析〉,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8. 徐裕健,〈都市空間文化形式之變遷──以日據時期臺北為個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所建築與城鄉所博士論文,1993年。
    9. 張志樺,〈情慾消費於日本殖民體制下所呈現之文化與社會意涵──以《三六九小報》及《風月》為探討文本〉,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0. 梁秋虹,〈社會的下半身:試論日本殖民時期的性治理〉,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1. 曾婉君,〈《三六九小報》通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文學敘事與文化視域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7年。
    (五) 日記、口述訪談
    1. 林獻堂著,徐雪姬等編,《灌圓先生日記(七)一九三四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
    2. 廖怡錚訪談、整理、記錄,〈臺灣人第一家西洋料理店──波麗路餐廳 訪談紀錄〉,未刊稿,受訪者廖聰麒先生,訪問時間2009年1月2日。
    3. 陳柏棕、阿部賢介、廖怡錚訪談,陳柏棕記錄、整理,〈中川義夫(陳臣銅)先生訪談記錄〉,未刊稿,2009年12月15日。
    (六) 文學作品文本
    1. 邱振瑞譯,林煇焜著,《命運難違》,臺北,前衛,1998年。
    2. 賴和著,林瑞明編,《賴和全集;小說卷》,臺北,前衛,2000年。
    (七) 電子資料庫
    1.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舊照片資料庫。最後檢索日期2011年8月4日。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二、 日文資料
    (一) 報刊雜誌
    1. 《社會事業の友》
    2. 《專賣通信》
    3. 《朝日新聞外地版‧臺灣版》
    4. 《新高新報》
    5. 《臺衛新報》
    6. 《臺灣公衆医事雑誌》
    7. 《臺灣日日新報》
    8. 《臺灣司廚士協會會報》
    9. 《臺灣自治評論》
    10. 《臺灣婦人界》
    11. 《臺灣新報》
    12. 《臺灣農林新聞》
    13. 《臺灣實業界》
    14. 《臺灣藝術新報》
    15. 《臺灣警察時報》
    16. 《語苑》
    17. 《読売新聞》
    (二) 史料出版品
    1. 《新竹州警察法規》
    2. 《臺南州報》
    3. 《臺湾の警察》,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5年。
    4. 《臺灣民間職員錄大正十一年》,臺北,臺北文筆社,1922年。
    5. 《臺灣民間職員錄大正八年》,臺北,鈴木辰三出版,1919年。
    6. 《臺灣官民職員錄大正九年》,臺北,鈴木辰三出版,1920年。
    7. 《臺灣實業名鑑第一輯》,臺中,臺灣新聞社,1934年。
    8. 中山馨,《躍進高雄の全貌》,東京,力行堂,1940年。
    9. 今井廉,《カフエー時代》,臺北,新高堂,1932年。
    10. 木谷佐一著作,《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臺北市/基隆市/宜蘭/羅東/蘇澳》,臺北,南天書局,2006年。
    11. 木谷彰佑著作,《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臺中市/新竹市/臺南市/高雄市》,臺北,南天書局,2006年。
    12. 岩崎潔治編,《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2年。
    13. 松崎天民,《京阪食べある記》,東京,誠文堂十銭文庫,1930年。
    14. 河崎ナツ,《職業婦人を志す人のために》,東京,現人社,1937年。
    15. 金高佐平,《大臺北民間職業別職員錄》,臺北,臺北民間職員錄發行所,1935年。
    16. 前田一,《職業婦人物語》,東京,東洋経済出版部,1929年。
    17. 星隆造,《カフェ経営学》,大阪,日本前線社,1932年。
    18. 荒井久編,《御大典記念 臺北市六十餘町案內》,臺北,世相研究社出版部,1928年。
    19. 酒井眞人,《カフヱ通》,東京,四六書院,1929年。
    20. 基隆市役所,《基隆市商工人名錄》,基隆,基隆市役所,1936年。
    21. 基隆市役所編,《基隆市商工人名錄》,基隆,基隆市役所,1938年。
    22. 陳永清編,《臺灣商工業案內總覽》,臺中,東明印刷合資會社,1934年。
    23. 喜多壯一郎,《カフエー・コーヒー・タバコ》,東京,春陽堂,1929年。
    24. 幹洲編,《常夏の華 梅號》,臺北,勤勞ご富源社,1930年。
    25. 嘉義市勸業課編,《嘉義市商工人名錄》,嘉義,嘉義市役所,1936年。
    26. 彰化市役所、彰化商工會議所共編,《彰化商工人名錄》,彰化,彰化市役所,1939年。
    27. 臺中市役所勸業課,《臺中市商工人名錄》,臺中,臺灣新聞社,1939年。
    28. 臺北市役所,《臺北市案內》,臺北,臺北市役所,1928年。
    29. 臺北州警務部編,《臺北州警察法規》,臺北:小塚本店印刷工場,1932年。
    30. 臺北商工會議所,《臺北商工人名錄》,臺北,臺北商工會議所,1943年。
    31. 臺南市役所,《臺南市商工人名錄》,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1938年。
    32. 臺南市役所,《臺南市商工人名錄》,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1939年。
    33. 臺南市役所,《臺南市商工人名錄》,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1940年。
    34. 臺南市勸業協會,《臺南市商工案內》,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1934年。
    35. 臺灣經世新報社,緒方武歲編,《臺灣大年表》,臺北,成文,1999年。
    36.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臺灣總督府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34-1943年。
    37. 臺灣總督府編,河原功監修,《臺灣日誌(大正8年~昭和19年)》,東京,綠蔭書房,1992年複刻版。
    38. 橋本重里《嘉義商工業案內》,臺南,嘉義商工會議所,1939年。
    39. 鍾石若編,《躍進東臺灣》,臺東,臺灣公論社東部支社,1938年。
    (三) 研究專著
    1. アジア女性史国際シンポジウム実行委員会編,《アジア女性史》,東京,明石書店,1997年。
    2. 伊藤秀吉,《日本廢娼運動史》,東京,不二,1982年。
    3. 永井良和編,《ダンスホール》,東京,まゆみ書房,2004年。
    4. 永原和子、米田佐代子,《おんなの昭和史》,東京,有斐閣,1986年。
    5. 岩見照代編,《アンソロジー変容する女の〈性〉をめぐる言説》,東京,まゆみ書房,2007年。
    6. 岩見照代編,《性欲の研究・女給日記》,東京,まゆみ書房,2007年。
    7. 吉見俊哉,《博覧会の政治学:まなざしの近代》,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0年。
    8. 橋爪紳也,《モダン都市の誕生:大阪の街・東京の街》,東京,吉川弘文館,2003年。
    9. 近藤裕子編,《グルメ案内記》,東京,ゆまに書房,2005年。
    10. 洪郁如,《近代台湾女性史--日本の植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東京,勁草書房,2001年。
    11. 高橋康雄,《断髪する女たち:モダンガールの風景》,東京,教育出版株式会社,1999年。
    12. 佐藤健二、吉見俊哉編,《文化の社会学》,東京,有斐閣,2007年。
    13. 斎藤光編,《青年男女と性の生活・近代文化と性生活》,東京,まゆみ書房,2006年。
    14. 朱德蘭,《臺灣慰安婦關係資料集 第一卷》,東京,不二出版,2001年。
    15. 秋田昌美,《性の猟奇モダン 日本変態研究往来》,東京,青弓社,1994年。
    16. 常松洋、倉橋幸彥等著,《近代社会と売春問題》,大阪,大阪産業大学産業研究所,2001年。
    17. 垂水千恵編,《モダンガール》,東京,まゆみ書房,2006年。
    18. 菅聡子編,《セクシュアリティ》,東京,まゆみ書房,2006年。
    19. 星田宏司,《黎明期のおける日本珈琲店史》,東京,いなほ書房,2003年。
    20. 斉藤美奈子,《モダンガール論》,東京,文藝春秋,2003年。
    21. 石川弘義編著,《娯楽の戦前史》,東京,東京書籍株式会社,1981年。
    22. 総合女性史研究会編,《史料にみる日本女性のあゆみ》東京,吉川弘文館,2000年。
    23. 草間八十雄,《女給と売笑婦》,東京,汎人社,1930年;收錄於《近代婦人問題名著選集続編 第九卷》,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82年。
    24. 大林宗嗣,《女給生活の新研究》,東京,巖松堂書店,1932年;收錄於《近代婦人問題名著選集社会問題編 第三卷》,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83年。
    25. 竹中信子,《植民地台湾の日本女性生活史:昭和篇(上)/ (下)》,東京,田畑書店,2001年。
    26. 竹中信子,《植民地台湾の日本女性生活史:大正篇》,東京,田畑書店,1996年。
    27. 竹中信子,《植民地台湾の日本女性生活史:明治篇》,東京,田畑書店,1995年)。
    28. 津金澤聰廣、土屋礼子,《大正・昭和の風俗批評と社会探訪――村嶋帰之著作選集 第1巻 カフェー考現学》,東京,柏書房,2004年。
    29. 藤賀咲多,《花街及売笑資料目録》,東京,史録書房,1975年。
    30. 南博、社会心理研究所,《昭和文化(1925-1945)》,東京,勁草書房,1987年。
    31. 平井正、川本三郎、伊藤俊治、山田孝延、保坂一夫,《都市大衆文化の成立――現代文化の原型一九二〇年代》,東京,有斐閣,1983年。
    32. 林哲夫,《喫茶店の時代──あのときこんな店があった》,東京,編集工房ノア,2002年。
    33. 和田博文編,《カフェ》,東京,まゆみ書房,2005年。
    34. 奧山儀八郎,《珈琲遍歴》,東京,旭屋,1974。
    (四) 單篇論文
    1. 空閑睦子,〈コーヒーの普及過程のおける歴史的プロセス①明治・大正・昭和戦前期のコーヒーの宣伝広告から〉,《コーヒー文化研究》14:33-43,2007年12月9日。
    2. 空閑睦子,〈コーヒーの普及過程のおける歴史的プロセス②『主婦之友』に見るコーヒー広告〉,《コーヒー文化研究》15:21-35,2008年12月6日。
    3. 空閑睦子,〈コーヒーの普及過程のおける歴史的プロセス③『婦人画報』に見るコーヒー広告〉,《コーヒー文化研究》16:19-35,2009年12月6日。
    4. 空閑睦子,〈コーヒーの普及過程のおける歴史的プロセス④雑誌『婦人世界』のコーヒー記事と広告〉,《コーヒー文化研究》17:60-63,2010年11月28日。
    5. 青山芳之,〈大衆消費の萌芽に関する一考察――昭和初期のモダンライフの追求〉,《埼玉女子短期大学研究紀要》1:81-87 ,1990年3月。
    6. 大塚篤、初田亨,〈昭和初期の「カフェー」の意匠にみる「図形」及び「絵柄」の組み合わせパターンについて〉,收錄於《2004年度日本建築学会関東支部研究報告集II》75:637-639 ,2005年。
    7. 藤竹暁,〈見られる市民から見る市民へ――視覚的大衆の誕生〉,收錄於青井和夫、高橋徹、庄司興吉編集,《市民性の変容と地域・社会問題》,東京,梓出版社,1999年。
    三、 英文資料
    (一) 專書
    1. Bauman, Zygmunt, Liquid modernity. Cambridge, U.K. : Polity Press, 2000.
    2. Elise K. Tipton and John Clark eds., Being Modern in Japan – Culture and Society from the 1910s to the 1930s.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
    3. Sharon A. Minichiello ed., Japan’s Competing Modernities – Issues in Culture and Democracy 1900- 1930.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8.
    4. Silverberg, Miriam Rom ed, Erotic grotesque nonsense : the mass culture of Japanese modern time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5. Stephen Vlastos ed., Mirror of modernity : invented traditions of modern Japan. Berkeley, Calif.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二) 單篇論文
    1. Angelina Y. Chin, Labor Stratification and Gendered Subjectivities in the Service Industries of South China in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Case of Nü Zhaodai(女招待),《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4期,2006年12月,頁125-177。
    2. Tipton, Elise K , ‘ Pink Collar Work: The Café Waitress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Japan, ’ in Intersections .Issue 7, March 2002.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7158001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8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800101.pdf3204KbAdobe PDF21653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