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3/141856 (78%)
Visitors : 47697589      Online Users : 117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515


    Title: 影響參與都市更新事業意願之探討-以台北市都市更新為例
    Affect the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urban renewal of business -Taipei City Urban Renewal example
    Authors: 李姿齡
    Lee, Tsu Ling
    Contributors: 賴宗裕
    Lai, Tsung Yu
    李姿齡
    Lee, Tsu Ling
    Keywords: 都市更新法定權利人
    實施者
    公部門
    the legal right of people of urban renewal
    implementer
    authority department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1-10-07 14:28:31 (UTC+8)
    Abstract: 摘 要
    台北市經過百年發展面臨都市老化的問題,政府面對都市發展之趨勢與需要,在時代環境變遷過程有不同之配套措施,而現今社會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政策從擴大都市計畫衍生以老舊社區更新為主軸,卻面臨整合不易的窘境。因此政府於民國87年11月11日公佈實施都市更新條例,將都市更新獨立於都市計畫法之外,使民間可自行整合後提交都市更新計畫,但卻依然成效不彰。多數研究認為法定權利人為此一困境之罪魁禍首,並以「貪得無厭」形容法定權利人在協商過程的態度。本研究認為都市更新計畫實屬於公眾利益,僅將問題全指向法定權利人實有欠公平,因此本研究將深入探討影響法定權利人的參與及選擇意願。
    都市更新計畫的參與者,可分為法定權利人、實施者、公部門及更新從業人員。為探討影響法定權利人參與更新事業意願選擇行為之問題,本研究針對台北市四件正在進行中的都市更新計畫採取問卷方式進行實例分析,並將79位訪談對象分為法定權利人及其餘參與者兩大類,以不同層面深入探討法定權利人之重要性及與其餘參與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並根據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結果,了解法定權利人與其餘參與者認知之差異。本研究結合相關參考文獻之論點及「有限理性」抉擇行為理論為分析觀點,討論在都市更新計畫實施的過程中,影響法定權利人參與意願的原因,依據分析結果針對法制面及執行面不足之處建議配套措施,使都市更新之美意得在公開、公平及公正下實現,成為都市發展之動力。
    本研究針對法定權利人多方討論,但實施者及公部門的部分則須更多研究人員繼續深入探討,並期望未來能針對相關法規尚未釐清之課題,共同突破都市更新長年以來效果不彰之困境。

    關鍵字:都市更新法定權利人、實施者、公部門。
    Abstract
    Taipei city is facing city of aging problems after hundred years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adapts the change and requirement of city in various periods by establishing different policies in different generation. Because of aging society and declining birthrate, the main urban renewal strategies are changed from city expansion to revitalization of communities, but they still face the difficult of integrated problem.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in Taiwan isolated the urban renewal statute from the urban renewal planning strategies on November 11th, 1988, so that citizenry can make urban renewal plan by themselves. However, the effects are still limited. Most researches think that the legal right of people is the reason in this difficult situation, and they use “Insatiable” to describe their attitudes during negotiations. This study believes the urban renewal plan is common interests for every participant. It is not fare to say the only one problem is legal right of people.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going to have deeper discussion about the effects of their wills to attend and their choices.
    The participants in urban renewal plan can be separated to legal right of people, implementers, authority department, and professional employees of urban renewal pla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ssue of legal right of people’s wills to participate and choices, this study uses a survey to analysis 4 processing cases in Taipei city by interviewing 79 participants, which are sorted to two types; legal right of people and the others. It uses different aspect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legal right people,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other participants, and their cognitive difference by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This research combines the related references and “Bounded rationality”, the theory of choice behavior, to be the viewpoint, to discuss the reason to affect legal right of people’s will in the negotiations and reveal the supporting suggestion of law and executive aspects, so that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urban renewal becomes the motiv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under public, equity, and justice factors.
    This research is only focus on legal right of people version; not implementers or authority department. Therefore, for the unclear issues of relative polices, this study might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 help further researches and ascertain the urban renewal difficulty.

    Keywords: The legal right of people of urban renewal, implementer, authority department.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一)中文期刊:
    小林傳司,2005,「科技民主與民眾參與」,『當代』,217:14-29。
    王文宇等,1999,「從經濟觀點論保障財產權的方式-以財產法則與補償法則為中心」,『法學叢刊』,174:121-142。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35:1-44。
    丘海雄、張應祥,1998,「理性選擇理論述評」,『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
    司徒達賢、熊欣華,2004,「投機行為分析-價值差距、資訊差距與潛在懲罰力之影響」,『中山管理評論』,12(4):675-707。
    何友鋒、簡字伶,2000,「都市更新地區選定評估模式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朝陽設計學報』,1:53-72。
    何明修,2001,「溝通行動理論與市民社會」,『社會理論學報』,4(1):147-176。
    吳建國,2002,「交易成本、信任與統治結構之選擇」,『企銀季刊』,25(3):195-211。
    吳彩珠,2002,「都市更新法制變遷之制度經濟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1(3):63-94。
    吳綱立,1998,「規劃思潮與公共利益概念的演變-建構ㄧ個新的規畫典範來尋找公共利益」,『人與地』,180:74-86。
    呂宗盈、林建元,2002,「由制度面探討台灣土地使用管理制度變遷之研究」, 『建築與規劃學報』,3(2),136-158。
    周素卿,1999,「再造老台北:台北市都市更新政策的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5:15-44。
    林文澤,2001,「全球環境永續發展之民眾參與的意義與實例探討」,『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1:7-10。
    林明鏘,1998,「都市計畫法與現代法治國家」,『律師雜誌』,225:17。
    林鉦棽、蔡明慶,2003,「社會交換系統與組織控制系統對組織公民行為 之影響」,『亞太社會科技學報』,3(1):1-25。
    邱紹群、蔡裕源、朱正一,2004,「『組織疆界』決策模式之建立-交易成本、代理與資源基礎理論之整合應用」,『慈濟技術學院學報』,6:111-126。
    邱漢誠,2000,「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之析論」,『復興崗學報』,69:263-283。
    施教裕,1997,「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129:1-8。
    胡至沛,2001,「新制度主義的檢視與反思」,『中國行政評論』,11(1): 145-162。
    夏鑄九,1999,「市民參與和地方自主性:台灣的社區營造」,『城市與設計學報』,9;175-185。
    徐世榮、許紹峰,2001,「以民眾觀點探討環境影響評估制度」,『臺灣土地研究』,2:101-130。
    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1998,「都市更新條例闡釋與思考」,『空間』,111:49-59。
    張立立,2000,「社區參與都市再發展意願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與新站商圈為例」,『人與地』196:17-28。
    張學聖、黃惠愉,2005年6月,「都市更新公私合夥開發模式與參與認知特性之研究」,『立德學報』,22:59-76。
    許戎聰,2000,「台北市都市更新課題與策略之探討-以開發商觀點」,『人與地』,196:29-38。
    許道然,2001,「組織信任之研究:一個整合性觀念」,『空大行政學報』,11:253-296。
    陳佳吉,2000,「賽蒙的決策理論初探」,『立法院院聞』,28(8):48~59。
    陳奉瑤,2001年5月,「可更新土地開發價值之研究」,『台灣土地研究』,6(1):1-16。
    陳金令,2003,「台灣都市更新法制的省思」,『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29(12):112-115。
    陳敦源,2001年8月,「新制度論的範圍與方法:一個理性選擇觀點的方法論檢視」,『行政院暨政策學報』,3:129-184。
    陳麗春,1999,「台灣都市再生策略」,『台灣土地金融季刊』,36(4):25-33。
    陳麗紅、許士奕,2004,「民眾參與都市計畫權利之法令競分析」,『立法院院聞』,22(6):47-55。
    彭光輝,2003,「以規劃協議規範社區公益之計畫省思」,『臺灣土地金融季刊』,40(3):33-58。
    曾冠球,2004,「從「代理」到「合夥」:組織建立社會資本的理論分析」,『中國行政』74:107-133。
    曾華源,2004,「衝突或合諧優先:都市社區總體營造規劃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7:64-77。
    曾鼎甲,1997,「道格拉斯˙諾斯與新經濟史-兼論經濟史研究趨向之變遷」,『中興史學』,3:83-110。
    黃定國,1999,「都市老舊住宅社區更新規劃課題及相關準則架構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學報』,32-1:469-504。
    黃家齊,2002,「組織控制、交換關係與組織公民行為-組織公正的中介效果」,『輔仁管理評論』,9(2):1-34。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到區域治理-921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學報』,(9):147-174。
    劉福勳、傅秉豐,2006,「以AHP多準則目標策略評估民間參與都市更新重建低落之研析」,『現代營建』,316:39-47。
    賴宗裕,1997,「土地開發方式之新觀念-日本東京都Opera City重劃區訪問心得」,『人與地』,162:9-12。
    賴宗裕,1998,「民眾參與都市建設事務之意義與限制」,『人與地』,173:21-31。
    賴宗裕,2001,「現行都市更新相關法規之評析」,『人與地』,209:4-11。
    顏愛靜,2001,「新制度經濟學的評論-【制度與經濟理論】導讀」,『人與地』,210:19-36。
    魏光莒,2001,「『溝通理性』與多元規劃理論:社區規畫方法初探」,『環境與藝術學刊』,2:1-11。
    邊泰明,1997,「土地開發權賦與過程中協商制度之差異經驗」,『經社法制論叢』,20:217-241。
    譚鴻仁,2003年5月,「民眾參與永續發展」,『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8:55-65。
    (二)中文論文
    王敏穎,1998,「邁向"美麗新世界"?!從都市更新容積獎勵辦法剖析都市更新問題」,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江慕濤,1981,「計畫單元整體開發的可行性以住宅社區開發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秉蓁,1999,「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對開發時機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呂宗盈,2003,「環境變遷與土地使用管理制度關係之研究-土地與法律互動模式之應用」,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李志殷,2003,「台灣光復初期土地權利憑證繳驗工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李宗信,2000,「台灣地區都市計畫整體開發之演進歷程及改進方向」,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林佑璘,2003,「台北市實施都市更新歷程及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欣靜,1998,「從大同區看老舊社區的再發展 ~擺盪在記憶、現實和未來的權衡難題」,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啟達,2002,「我國都市更新權利變換中產權變換機制問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惠華,2002,「公私協力機制運用於都市更新政策之研究:士林夜市之個案模擬」,國立政冶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林蕙苓,2001,「民眾參與社區環境營造合作關係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鴻偉,2001,「從交易成本分析與關係交換理論之觀點探討投機主管理機制」,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帥韻儀,2003,「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之衝突問題解決模式建立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洪許真,2003,「民眾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態度之研究」,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洪貴源,2002,「社區住民自辦都市更新程序與權利變換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胡志平,2000,「應用AHP方式評選更新方式-以新竹市城隍廟及周圍環境空間改造計畫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新竹。
    胡英鵬,2000,「我國都市更新權利變換制度改善策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孫千智,2000,「市中心再發展理念與執行機制演變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孫思俐,1986,「應用「權利變換方式」以實施都市更新之研究-以台北市雙園國小西側更新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孫榮岩,2002,「社區規劃之參與設計支援系統建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孫維潔,1991,「臺北市奬勵民間參與都市更新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高筱慧,2001,「更新地區優先順序評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張友怡,1999,「私部門辦理都市更新問題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張松源,2005,「台北市都市更新執行問題與改善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張靜如,2002,「都市更新衝突管理機制之研究-以台北縣板橋市民權段都市更新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郭文章,1985,「台北市柳鄉社區都市更新對居民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宇捷,2000,「都市更新事業中公司合作機制建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陳威成,1997,「民間參與都市更新開發評估之研究-以台北市信義區離合段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陳炫璋,2002,「轉換成本與合作意圖-社會交換理論與交易成本理論的觀點」,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陳登輝,2001,「土地整體開發方式評選-多屬性決策方法之應用」,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
    郭曉蓉,1995,「民眾參與都市更新之開發及管理維護事業之研究-以新板橋車站特定專用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彭柏錚,2000,「都市更新社會經濟效益分析-以眷村改建國宅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曾旭正,1993,「戰後臺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曾益賢,2001,「都市更新區域選定整體評估方法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黃亮文,1999,「理性抉擇之研究」,國防大學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黃聖偉,2004,「公私合夥參與都市更新開發財務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楊艾嘉,2004,「都市更新地區與周圍地區房價差異因素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楊棻糸,2000,「都市更新單元規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楊福銘,2003,「從公共利益觀點探討都市計劃之民眾參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董政彰,2002,「都市更新實施問題與策略之研究-以新莊市「博士的家」重建計劃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趙文銘,2005,「論我國都市更新條例之法制及實務問題-以權利變換為中心」,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趙晏辰,2001,「夥伴關係承諾與投機行為決定因素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台中。
    劉文中,1997,「住宅社區整體開發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劉玉湖,1991,「整體開發容積獎勵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台中。
    蔡孟芳,2005,「弱勢社區民眾參與都市更新的迷失-台北是林口設區水源路一期整建住宅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碩士論文:台北。
    蔡宗燁,2004,「以生態文化與科技文明環境共生理念探討歷史街區之再生-以台北市萬華區龍山寺歷史街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蕭惠珠,2003,「都市更新專責機構形態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市政暨環境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賴宗明,1998,「建築投資業參與都市更新事業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台南。
    謝志達,2003,「生態環境共生支持力評量模式之建立」,中國文化大學環境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台北。
    謝慶達,1984,「都市更新社區民眾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魏麒原,1988,「理性抉擇與革命參與」,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三)中文專書
    丁致成,1997,『城市多贏策略一都市計畫與公共利益』,創興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林明鏘,2006,『國土計劃法學研究』,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林鐘沂,1987,『人類事務的理性』(Reason in Human Affairs),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施鴻志,2002,『地區發展管理』,新竹: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都市更新魔法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公司。
    張承漢,1994,『社會組織與社會關係』,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陳立夫,2007,『土地法研究』,台北:新學林出版公司。
    陳自強,2006,『代理權與經營權之間-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彭懷恩,1982,『決策論奇才-賽門』,台北:允晨出版社。
    舒煒光,1984,『科學哲畢導論』,台北:五南圈書出版社公司。
    華力進,1995,『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正義,1987,『都市更新論』,台北:文笙書局。
    項退結,1989,『西洋哲學辭典』,台北:國立編譯館。
    謝高橋,1983,『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邊泰明,2003,『土地使用規劃與財產權理論與實務』,台北:詹氏書局。
    Alfred Schutz著,盧嵐蘭譯,1997,『社會世界的現象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David D.Friedman大衛•傅利曼著,葉家興審訂,徐元豐譯,2002,『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Law´s order,2000),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Douglass C. North著、劉瑞華譯,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台北:時報文化。
    Eirik G. Furubotn˙Rudolf Richter著、顏愛靜譯,2006,『制度與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之貢獻』(Instit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Mancur Olson.奧爾森著、董安琪譯,1984,『集體行動的邏輯』(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eter M.Blau布勞著、孫非譯,1998,『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Sir John Egan著、李永展譯,2005,『建構永續社區的技能』(The Egan Review: Skills for Sustainable Conmunities),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Todd Sardler著、葉家興譯,2004,『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Economic Concept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2001),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四)會議論文
    楊松齡,2006,「都市更新權利變換機制之產權結構分析」。論文發表於〈2006年海峽兩岸、兩岸四地土地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台北,民國95年9月13日至9月14日。
    賴宗裕、詹士樑,2000,「辦理都市更新地區區位選擇之探討」。論文發表於第四屆〈國土規劃論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系:台南。
    (五)其他
    林將財,1993,「台灣地區實施計劃單元整體開發制度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定國,1999,「都市更新有關更新地區化社及更新容積獎勵準則之研究」,內政部檢築研究所成果報告書。
    二、外文參考文獻
    (一)外文期刊
    Coase, R. M.,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 , 4:pp.386-405.
    MacNeil, I. R., 1985, “Relational Contract: What We Do and Do not Know”, Wisconsin Law Review, 483:pp.483-525.
    Rousseau, D. M., and Parks, J. M., 1993, “The Contracts of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15:pp.1-43.
    日本全國市街地再開發協會,1996,「關於市街地再開發事業期望之業物務代理方式的活用推進」,『新都市』,50(8):47-50。
    (二)外文專書
    Blau,P.,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 Wiley Press.
    Ben-Akiva, Moshe and Steven R. Lerman, 1994, Discrete choice analysis : tbeory and application to travel demand 6th edition, Cambridge: MIT Press.
    Davidoff Paul, trans., 1973, A Reader in Planning Theory, Oxford: Pergamon Press.
    Katz, D. and Kahn. R. L.,197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 2nd edition, New York: Wiley Press.
    Michael, Argyle, 1996, Cooperation:The Basis of Sociability, Cambridge: MIT Press.
    Nicholsen, W. and Stark, JerryA.,trans., 1988, On the Logical of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Basil Blackwell Press.
    Olsen, M.,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c Action: Pubic Goods and Theory of Group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crsity Press.
    Williamson, O.E.,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 New York, NY: Free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
    92923012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23012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地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3012101.pdf1892KbAdobe PDF2220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