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0934/141854 (78%)
造訪人次 : 47811567      線上人數 : 96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269


    題名: 廿一世紀日本對中共外交政策之研究
    A study of Japan`s China foreign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趙申達
    貢獻者: 朱新民
    趙申達
    關鍵詞: 日本
    中共
    外交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012-10-30 10:32:16 (UTC+8)
    摘要: 二次世界戰後,由美國為主所建立起的世界戰略平衡格局已無法滿足「中國崛起」現實環境,在新戰略框架尚未建構此時,各國、區域間相互衝撞、利益衝突及權力轉移等折衝戲碼不斷發生,特別是圍繞在中共四周的亞太區域;近期世界金融危機,給予中共成為全球經濟復甦原動力絕妙時機,不僅提升了中共國際地位、增加外交籌碼,同時也衝擊現有世界戰略格局、地緣政治結構及區域安全保障環境,讓中共輕易獲取順利發展國力與美抗衡之絕佳機遇期。
    亞太地區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大國政治角力展現舞台,特別在東亞地區內,中共、美國及日本等強權間一直存在著矛盾;然而隨著中共軍事、經濟快速崛起,日本將外交戰略重心轉移至亞太事務後,美國也突然驚醒般的強調「重返亞洲」。而日本一直把中共視為在亞太地區爭取領導地位主要競爭對手,巧妙利用美日安保關係、臺灣問題等箝制中共;現階段日本與中共為東亞區域二大強權,東亞地區政治穩定、軍事平衡、經濟增長及科技提昇與否等,均與兩國有密切關係;近期雙方雖因政治、歷史及領土等因素關係發展巔波,但在經貿合作上,已形成相當程度競合作用及相互依存。
    中共刻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對外以「和協外交」為主軸,但隨著經濟及軍事等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美國已重新思考,願意於亞太地區與中共分享權力,更進一步拉升中共國際地位;面對嶄新世界格局,日本外交選擇空間已無法任其僅考量美國事務而簡單下定論,日本過去經濟優勢不再,未來外交何去何從須認真反思與決定;在此複雜格局中,臺灣可以認真思考以日本發展為鑑,跳脫惟美國如是的政策格局,善用彈性及中性的地位發揮影響力,才可爭取最大國家利益。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王逸舟,中國外交新高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朱新民,「中共黨政研究」;中國大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1985年)。
    朱新民,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臺北:永然文化,1991年)。
    朱新民‧洪中明,衝突?整合?海峽兩岸統一政策之研究(1988~1992)(臺北:永然文化出版社,1992年)。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邱伯浩,「第十二章對外關係簡論」,施哲雄,發現當代中國(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
    吳榮鎮,「教育體制」,施哲雄主編,發現當代中國(臺北:揚智文化,2007年)。
    和泉太郎,日美台三國同盟(臺北:晨星出版社,1999年)。
    于有慧,「從十七大政治報告觀察中共外交的持續與轉變」,廿一世紀中國(卷三)-中共十七大觀察報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8年12月)。
    邱伯浩,「第十二章對外關係簡論」,施哲雄,發現當代中國(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
    徐博東,大國格局變動中的兩岸關係(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臺北:滄海出版社,2001年)。
    張歷歷,外交決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郭建平,冷戰後美日歐盟與臺灣關係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凱洛琳‧龐芙瑞(Carolyn W.Pumphery)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權意涵(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Security Implication,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曾喜炤,「第十章經濟改革」,發現當代中國(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
    馮昭奎、林昶,中日關係報告(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黃正柏,當代八國外交政策概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楚樹龍、金威,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
    趙曉春,發達國家外交決策制度(臺北:時事出版社,2001年)。
    劉傑,「中國的崛起與日本的獨立自尊」,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臺北:五南,2007年)。
    蔣立峰、高洪著,日本政府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2002年)。
    蔡增加,「十七大後中國與日本關係的兩重結構分析」,廿一世紀中國卷三_中共十七大觀察報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8年)。
    (二) 期刊論文
    「釣魚島十海浬海域中國漁政船首次挺進」,亞洲週刊,第25卷第35期(2011年9月),頁9。
    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評論(香港),159期(2011年3月),頁54~59。
    方華,「中國的內憂與外患」,中共研究,第44卷8期(2010年8月),頁14~16。
    毛峰,「中日國民好感度急挫內情」,亞洲週刊,第25卷第35期(2011年9月),頁42。
    王定士,「中共『十七大』前後中俄在中亞地區的戰略競合」,東亞研究,2007年1月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36~237。
    王崑義,「中共外交戰略與金磚國家的擴張」,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5期(2011年5月),頁17~19。
    王慶瑜,「衝突或合作:東海油氣田爭端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8期(2011年8月),頁56~67。
    加藤嘉一,「中日民族主義之爭」,亞洲週刊(香港),2011年8月14日,頁43。
    包淳亮,「2011年中國外交前瞻」,亞太和平月刊,第3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2~13。
    史春林,「近十年日本防衛和打擊海盜對策研究」,東北亞論壇(中國大陸),第19卷總第90期(2010年04月),頁95~97。
    石原忠浩,「日本對臺決策的組織、制度與過程」,問題與研究季刊,第49卷(2010年04月),頁45~72。
    江迅,「金正日訪俄落實輸韓管道」,亞洲週刊,第25卷第35期(2011年9月),頁32~33。
    何思慎、趙建民,「近年日本外交中有關中國或美國優先的爭論-兼論日、中、台新安全架構」,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2004年)。
    何啟仁,「經濟的巨人,文化的侏儒」,中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45卷第12期(2011年12月),頁4。
    余宗基,中國大陸殲20戰機發展對周邊國家可能之影響,亞太和平月刊,第3卷第3期(2011年3月),頁7~8。
    李中邦,「釣魚台爭端下的日本擴張核對兩岸的啟示」,海峽評論,第238期(2010年10月),頁22~26。
    李以珍,「近期中共朝鮮半島戰略轉變之探討」,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2期(2011年2月),頁104~108。
    李明,「『十七大』推動中共東北亞政策的『軟權力』」,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32。
    李明峻,「近期日本政局變動及未來走向」,亞太和平月刊,第3卷第4期(2011年4月),頁6~7。
    邵軒磊,「『西方』如何影響日本的『中國研究』?—以日本福特基金會論爭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2卷第3期(2009年9月),頁72~73。
    邱坤玄,「『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2007年1月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13。
    胡慶山,「日本政黨輪替後的台日關係_日本對台關係將維持過去的非官方關係」,中國評論,總第144期(2009年12月),頁77-78。
    時殷弘,「在挑戰中實現復興和騰升_新甲子中國發展戰略思考」,中國評論,總第142期(2009年10月),頁7~8。
    馬挺,「中美日亞洲戰略的交叉」,中國評論,總第145期(2010年01月),頁37~38。
    高洪,「中日政治關係60年回眸與思考」,日本研究(中國大陸),第123期(2010年01月),頁1~7。
    張沅沅,「由北京高層近期出訪探析大陸經濟外交策略及走向」,中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45卷第12期(2011年12月),頁39。
    張智新,「政黨輪替後的日本政治生態分析」,中國評論,總第142期(2009年10月),頁43~44。
    張森林,「影響歷史認識與中日關係」,日本學論壇,第3期(2005年9月),頁23~26。
    張雅君,「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性質、意函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2期(2002年3月),頁36~37。
    張潔,「2010年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出現惡化跡象」,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評論,總第159期(2011年03月),頁61~62。
    張潔平,「十年風雲中國趁勢崛起」,亞洲週刊,第25卷第37期(2011年9月),頁32~33。
    梁棟,「戰後日本軍備發展過程中的朝鮮因素」,日本問題研究,2005年第2期(2005年6月),頁47~48。
    莊國土,「論東亞經濟共同體的形成基礎及發展趨勢」,當代亞太,第6期(2010年6月),頁86-94。
    郭震遠,「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影響不斷減弱」,中國評論,總第143期(2009年11月),頁32~35。
    彭光謙,「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基本態勢還是相對穩定的」,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評論,總第159期(2011年03月),頁55~56。
    曾鎧臣,「《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發展動向探析」,中共研究,第46卷第01期(2012年01月),頁82~83。
    童清峰,國際學界探索釣島之爭,亞洲週刊,第25卷第37期 (2011年9月),頁19。
    黃佳甯、石之瑜,「入歐不脫亞?當代思想史中『日本主義』的可能性」,問題與研究季刊,第49卷(2010年04月),頁37~39。
    黃偉修,「日本民主黨的政治主導決策模式與鳩山首相的領導能力」,問題與研究,第50卷第2期(2011年6月),頁84~85。
    楊智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基金會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35~49 。
    楊劍,「中美關係新十年的起點:協調關係 走向穩定」,中國評論,總第159期(2011年03月),頁9~12。
    詹勇銘,「從國際觀點分析中日東海大陸礁層劃界爭端之解決途徑」,國際關係學報,第31期(2011年1月),頁151~159。
    熊玠,「美韓海上軍演對中國的警示與啟示」,中國評論,總第153期(2010年09月),頁77~31。
    趙國材,「『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21。
    遠景基金會國際問題研究小組,2002年國際情勢之回顧與展望,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151~152。
    劉世剛,「中日安全關係變化小需加強交流合作」,「重災後的日本與未來中日關係關係走向」,中國評論,總第163期(2011年7月),頁76~77。
    劉雪蓮,「朝核問題視角下的東北亞安全」,東北亞論壇,第19卷第4期(2010年07月),頁14~15。
    鄭海麟,「中日撞船事件的法理分析及其對策」,海峽評論,第238期(2010年10月),頁18~21。
    魯競,「江澤民主政後中共外交走向分析」,中共研究,第30卷3期(1996年3月),頁31。
    蕭朝琴,「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芻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75~77。
    (三)雜誌、報刊及網站
    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大使館,http://www.china-embassy.or.jp
    經濟部_全球台商服務網,http://twbusiness.nat.gov.tw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http://iir.nccu.edu.tw
    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http://www.ctpecc.org.tw
    中共國家漢辦暨孔子學院總部,http://www.hanban.org
    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china-japan21.org.cn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雅虎新聞網,http://tw.news.yahoo.com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
    中廣新聞網,http://www.bcc.com.tw/news/newslist.asp
    蘋果日報,http://1-apple.com.tw/AppleNews/index.cfm
    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明報新聞網,http://www.mpinews.com/
    新城電台,http://www.104metrofinance.com/news/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中新網,http://big5.chinanews.com.cn
    共同社,http://china.kyodo.co.jp/modules/fsAllHeadlines/index.php?sel_lang=tchinese
    華爾街日報,http://www.cn.wsj.com
    中國能源網,http://www.china5e.com
    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
    中國軍網,http://chn.chinamil.com.cn
    新加坡聯合早報,http://www.zaobao.com
    Wikipedia,http://iir.nccu.edu.tw
    和訊百科,http://wiki.hexun.com.tw/view/8019.html
    中國時報
    聯合報
    聯合晚報
    青年日報
    蘋果日報
    自由時報
    人民日報
    大公報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Carolyn W.Pumphrey,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Security Implications。
    David Easton, Political System(New York:Alfred A. Knopf,1953)。
    Ellis S.Krauss and T.J. Pempel ,Beyond Bilateralism: US-Japan Relations in the New Asia-Pacific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2004 )。
    Richard C. Bush III。
    Robert DUJARRIC,「The Japan-U.S. Alliance at 50:Crossroads or Continuity ?」,「The Japan-U.S. Roundtable to Commemorate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Revision of the U.S.-Japan Security Treaty」,2010日。
    UNSD Database; World Bank WDI Database; IMF Database;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9/2010。
    外交青書2006,外務省(日本,2006年)。
    外交青書2011,外務省 (日本,2011年)。
    ARF安保概観2011,外務省(日本,2011年)。
    平成23年版防衛白皮書,防衛省(日本,2011年)
    添谷芳秀,「基調報告A」,「50周年を迎える日米同盟:岐路か、継続か」,日米安保条約改定50周年記念円卓会議報告書(東京,2010年5月)。
    (二)期刊論文
    Richard C. Bush III,「米中G2という蜃気樓-目指すべきは主要國間強調だ」,外交(日本,外務省,2011年07月),頁122~123。
    「韓國経済と日韓経済関係」,外務省アジア大洋州局日韓経済室(2011年08月),P.1-9。
    「データで見る中国経済と日本経済関係」,レファレス(日本),平成17年2月号(2005年2月),P.61~72。
    北岡伸一,「新しいアジアの秩序と日本の役割―新中華秩序を超えて」,外交(日本:外務省,2011年7月),P.96。
    古森義久,「第8回ミサイル戦力 今こそにある危機,アメリカの中国研究」,SAPIO,第23卷第14號通卷511號(日本:小學館,2011年8月),頁47~49。
    朱建榮,「尖閣問題が映す中国の理論と本音」,外務省 (日本,2011年08月),P.53~54。
    佐藤優,「ビザなし交流を起點にする前原氏の北方領土を邪魔する『內なる敵』」,SAPIO ,第23卷第14號通卷511號(日本:小學館,2011年8月),P.38。
    谷內正太郎,「日本外交における価値を考える」,外務省 (日本,2011年07月),P.127。
    瀬口清之 ,「日本経済の復興の行方が、今後の日中関係を決める」,日経ビジネスオンライン(2011年5月)。
    瀬口清之,「中国経済の現状と震災後の日中関係 北京・上海出張報告(4月18日~4月28日)」,キヤノングローバル戦略研究所(2011年5月)。
    信田智人,「橋本行革の内閣機能強化策」,レヴァイアサン,第24 号(1999 年4 月),P.56~58。
    (三)雜誌、報刊及網站
    U.S. Department of State,http://www.state.gov
    日本外務省,http://www.mofa.go.jp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大使館,http://www.china-embassy.or.jpm
    フランスのシンクタンクInstitut français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Ifri)とキヤノングローバル戦略研究所(CIGS), http://www.canon-igs.org
    大和総研,http://www.dir.co.jp/souken/research/report/overseas/china
    日中交流中心簡介網,http://www.chinacenter.jp
    讀賣ONLINE,http://www.yomiuri.co.jp/
    朝日新聞デジタル,http://www.asahi.com/
    東京新聞(TOKYO Web),http://www.tokyo-np.co.jp/
    MSN産経ニュース,http://sankei.jp.msn.com/
    每日新聞社,http://www.mainichi.co.jp/
    讀賣新聞
    朝日新聞
    東京新聞
    產經新聞
    每日新聞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4981003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81003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