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0941/141868 (78%)
造访人次 : 47486239      在线人数 : 88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宗教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4629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629


    题名: 宗教倫理秩序的整合關係:以一貫道寶光崇正奠禮為例
    The integrated ties of religious ethics order- focased on i-kuan tao bao guang chong zheng’s laying ceremony
    作者: 張佳梅
    Chang, Chia Mei
    贡献者: 李豐楙
    鍾雲鶯

    Lee, Fong Mao
    Chung, Yun Ying

    張佳梅
    Chang, Chia Mei
    关键词: 一貫道
    寶光崇正
    宗教倫理
    奠禮
    終極關懷
    I-Kuan Tao
    Bao Guang Chong Zheng
    religious ethic
    laying ceremony
    ultimate concern
    日期: 2011
    上传时间: 2012-10-30 11:26:09 (UTC+8)
    摘要: 宗教倫理即是以宗教信仰為核心而建構的倫理道德體系。一貫道信仰中,道親往生後,家屬處於不穩定狀態,宗教倫理能提供死者一個終極關懷,即是回歸理天的彼岸世界。對家屬而言,一貫道道場倫理給予物質與精神面的支助,強化此岸世界的倫理關係,人與人與間更緊密的連結起來。
    本論文從一貫道內部經典與外界研究的文獻整理,來分析有關宗教儀禮的教義與實踐,另外,從各組線的訪問與田野調查比較其奠禮的發展過程與理念基礎。此研究首先探討一貫道教義的基本觀念,再對應理天倫理與道場倫理的互動關係,然後對奠禮儀式的人事安排、流程與意涵加以剖析,最後與民間奠禮做一比較,可觀察一貫道禮儀在禮俗上,經過吸收與轉化後對社會的貢獻程度。總結,一貫道奠禮可以說明宗教倫理對失序的家庭倫理有支持、整合的功效。
    Religious ethic is constituted as a frame of moral philosophy that centered by religious beliefs. In the beliefs of I-Kuan Tao, Tao members’ death lead their families fall into a instable status; therefore, religious ethic is seeking to a situation of providing flatliner a ultimate concern, which means after death, the spirit will go back to “Li Tian” - Heaven. For those Tao members who face their families’ death, Tao ethic could offer the support not only on substance but also spirit side, so it improves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in the shore world, and link up all people more closer.
    This thesis was done via researching from inside scripture of I-Kuan Tao and outside studies from relative scholars to analyze about creed and practice of religious ritual. In addition, the thesis was also completed by doing interview and fieldwork of other branch of I-Kuan Tao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ying ceremony. The thesis started with the basic concept of I-Kuan Tao’s dogma, and then correspo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between Heaven ethic and temple ethic. Subsequently analyze the ritual of laying ceremony of personnel arrangement and procedure and significance. Finally the thesis show the comparison of I-Kuan Tao laying ceremony and folk type to show I-Kuan Tao’s way has contributed to the society. In conclusion, I-Kuan Tao’s laying ceremony can interpret that religious ethic the function of supporting and integration for the domestic disorder.
    參考文獻: (一)一貫道內部書籍、刊物
    活佛師尊及郭廷棟等著、孟穎譯註
    《性理題釋教材教本》,2002,靝巨。
    張天然師尊
    《暫訂佛規》,1944,上海崇華堂。
    濟公活佛慈訓
    《佛規諭錄》,1996,明德出版社。
    南屏道濟著述,天然老師編著
    《一貫道疑問解答》,1937,崇華堂。
    台中77崇德班編輯
    《理數合解淺註》,1989,三德書局。
    北海老人原著、李輔人編輯
    《白陽經典-三易探原註解》,1996,新加坡三德出版社。
    金樑
    《一貫道的精神與思想(一)入門導論》,1992,圓晟出版。
    林榮澤
    《一貫道藏.史傳之部-1師尊張天然傳》,2009,台北:一貫道義理編輯院.天書訓文研究中心。
    明德編輯室
    《佛規禮節實務(一)道場微理細節》,2005,明德出版社。
    《佛規禮節實務(二)道場微理細節》,2005,明德出版社。
    《佛規禮節實務(三)倫理綱紀‧承上啟下》,2005,明德出版社。
    《佛規禮節實務(四)倫理綱紀‧承上啟下》,2005,明德出版社。
    《佛規禮節實務(五)道場運作經驗》,2005,明德出版社。
    《佛規禮節實務(六)道場運作經驗》,2005,明德出版社。
    郭明義
    《彌勒救苦經講記》上、下,2008,慈鼎出版社。
    《一貫道的修持觀》(增訂版),2005,慈鼎出版社。
    連鳳良整編
    《皇 訓子十誡淺注》,2002,台北:正一善書。
    慕禹
    《一貫道概要》,2002,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
    《2006一貫道世界總會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09,一貫道神威天台山道場。
    (二)相關研究書籍
    宋光宇
    《天道傳燈:一貫道與現代社會》,1996,王啟明。
    《宋光宇宗教文化論文集(下)》,2002,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李玉柱
    《天道的再發現與再創造》,1988,圓晟出版。
    《認理歸真的重現與重建》,1988,圓晟出版。
    鍾雲鶯
    《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2008,國立台灣大學出版。
    《王覺一生平及其《理數合解》理天之研究》,2011,花木蘭文化。
    楊流昌
    《天道傳奇:一貫道在台灣的傳播與影響》,2011,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丁仁傑
    《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2004,聯經。
    《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2009,聯經。
    王夢鷗註譯、王雲五主編
    《禮記今註今譯》上、下,2009二版,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夫子、蘇家興
    《殯葬服務學》,2010,威仕曼文化事業。
    李亦園
    《說文化,談宗教:人類學的觀點》,2003,台灣大學。
    《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1992,允晨文化。
    周何
    《古禮今談》,1992,國文天地雜誌社。
    林素英
    《從《郭站簡》探究其倫常觀念:以服喪思想為討論基點》,2003,萬卷樓圖書。
    林麗雲等著
    《中國人的新孝觀:親恩與回報》,1991,張老師出版社。
    林安宏
    《儒家孝道思想研究》,1992,文津出版社。
    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著,魯燕萍譯9
    《信仰的動力》,1994,桂冠圖書。
    陳支平主編
    《一統多元文化的宗教學闡釋:閩台民間信仰論叢》,2011,廈門大學出版社。
    陳來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2005,允晨。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2006,允晨。
    馬西沙、韓秉芳
    《中國民間宗教史》,1992,上海:人民出版社。
    徐福全
    《台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1999,徐福全。
    梁漱溟
    《中國文化要義》,1986,五南圖書出版。
    尉遲淦
    《禮儀師與生死尊嚴》,2003,五南圖書出版。
    《殯葬臨終關懷》,2009,威仕曼文化事業。
    傅偉勳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1993,正中書局。
    黃有志
    《社會變遷與傳統禮俗》,1991,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鈕則誠
    《殯葬學概論》,2006,威仕曼文化事業。
    《殯葬生命教育》,2007,揚智文化事業。
    《殯葬倫理學》,2008,威仕曼文化事業。
    楊國柱、鄭志明
    《民俗、殯葬與宗教理論》,2003,韋伯文化國際出版。
    鄭志明主編
    《當代宗教與社會文化:第一屆當代宗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南華管理學院。
    鄭志明、尉遲淦
    《殯葬倫理與宗教》,2008,國立空中大學。
    瞿海源
    《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1997,桂冠圖書。
    (三)期刊、學位論文
    王仁玲
    〈解讀一貫道的信仰〉,《新使者》28期,1995.06。
    〈解讀一贯道的信仰-一贯道何以在六十年間迅速成長至遍傳世界七十多國〉,《新使者》28期,1995,頁68-71。
    宋光宇
    《天道鈎沉》,台北:元祐,1983初版。
    〈一貫道、李老、我--調查一貫道三十年的回顧和一些想法〉,《臺灣宗教研究通訊》5,2003.03,頁73-98。
    〈一貫道在臺灣的發展及策略探討〉,《信仰、儀式與社會》,中央民族學研究所,2003,頁509-545。
    李玉柱
    〈一貫道道場興革與全球化發展〉,《一統多元文化的宗教學闡釋:閩台民間信仰論叢》,2011,廈門大學。
    李怡道
    《點傳師與資本家-宗教與勞動控制的關係:以一貫道為例》,1999,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紀勳
    《宇宙觀、儀式與宗教變遷:兼論一貫道興毅南興「道務整合」》,2005,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李亦園
    〈和諧與均衡:民間信仰中的宇宙詮釋與心靈慰藉模型〉,《現代人心靈的真空及其補償研討會論文》,1987,中原大學。
    〈和諧與超越的身體實踐:中國傳統氣與內在修練文化的個人觀察〉,「氣的文化研究:文化、氣與傳統醫學學術研討會」,2000.10,中研院民醫學研究所主辦。
     〈從民間文化看文化中國〉,《台大考古人類學刋》49:7-17,1993。
    〈現代化過程中的傳統儀式〉,《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頁73-91,1985桂冠出版社。
     〈傳統中國宇宙觀與現代企業行為〉,《漢學研究》第十二卷第一期,1994。
    林浴沂
    《一貫道天命道統傳承的研究》,2004,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雲
    《民間信仰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及觀點轉化歷程之研究:以一貫道信徒為例》,2005,中正大學成人暨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育慶
    《一貫道入(求)道程序儀式之研究~以發一組崇德道場為中心》,2009,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榮澤
    〈戰後大陸來臺宗教的在地化與全球化--以一貫道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7:3,2009.03,頁2-47。
    〈一貫道對儒家思想的推廣〉,《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九卷第一期,2010.09,頁37-76。
    林永安
    〈淺論一貫道的社教功能--以「神威道場」為例〉,《臺灣源流》44,2008.09,頁132-141。
    林本炫
    〈解讀台灣的宗教復興現象一貫道:一貫道在台灣的發展解讀〉,《新使者》27期,1995,頁14-17。
    施義聰
    《涂爾幹「宗教凝聚-社會擴散論」思想之教育意義》,2002,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玉中
    《一貫道聖與俗之相關探討:以全真道院為例》,2010,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郭承天
    〈宗教容忍:政治哲學與神學的對話〉,《人文與社會科學集刊》第17卷第1期,2005.03,頁125-157。
    高泉錫
    〈宏揚儒家倫理道德達成天人合一:一貫道的起源與精神〉,《中央月刊》20:2,1987.02,頁45-47。
    陳信成
    《一貫道的末劫救贖觀初探》,1999,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陳鑫湟
    《一貫道人才培訓對參與學員的影響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05,中正大學成人暨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郁雯
    《臨終處境的信仰與希望:以一貫道道親臨終陪伴經驗為例》,2003,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博仁
    〈一貫道初探〉,《區域人文社會學報》第八期,2005,頁127-158。
    楊惠南
    〈我所知道的一貫道〉,《聯合月刊7》,1982.02,頁43-49。
    楊弘任
    《另類社會運動:一貫道的聖凡兼修渡人成全》,1996,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中駿
    《一貫道禮儀實踐研究:以發一崇德組為例》,2000,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坤欣
    《神聖與世俗:從佛教喪葬儀式探討當代台灣殯葬發展》,2004,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雲鶯
    〈一貫道對「格物致知」之詮釋及其所呈現的宗教意義〉,《宗教、文學與人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09,頁224-245。
    〈論一貫道「本」與「非本」之思想的解經模式:從《論語》的幾則解釋談起〉,《世界宗教學刋》第八期,2006.12,頁39-69。
    〈「本」與「非本」:論一貫道解讀儒家經典的思考模式〉,《世界宗教學刋》第九期,2007.06,頁113-151。
    〈一貫道十五代祖師王覺一之《大學解》研究〉,《2008宗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文冊》,2008.05,頁89-112。
    〈清末民初民間教派「三教融合」經典詮釋策略芻議〉,《台灣宗教研究》第九卷第二期,2010.12,頁107-128。
    〈當代台灣一貫道對儒家思想之宣揚與實踐〉,2010年第三屆宗教研習營「台灣民間宗教與教派」講義集。
    〈修心、修煉、修道:清末民初民間儒教的修行觀〉,《世界宗教研究》第一期,2011,頁164-173。
    謝定辰
    〈一貫道《性理題釋》的人性思想〉,《2008宗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文冊》,2008.05,頁113-140。
    簡慧玲
    《宗教性之階層分析研究以一貫道講師為例之初探研究》,2005,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跨宗教比較視野下的喪葬儀式研討會論文集》,2010.12,真理大學。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9156006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156006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宗教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06101.pdf3173KbAdobe PDF25216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