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767104      Online Users : 40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730


    Title: 中共參與國際安全建制的絕對與相對利益分析:以南海爭端為例
    The Analysis of Absolute and Relative Gain on China`s Join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Regime: A Case Study of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Authors: 徐笠嫻
    Li-Hsien Hsu
    Contributors: 邱坤玄
    Kun-Shuan Chiu
    徐笠嫻
    Li-Hsien Hsu
    Keywords: 南海爭端
    國際安全建制
    美國重返亞洲
    利益分析
    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0-30 11:33:54 (UTC+8)
    Abstract: 自2009年起,美國透過一系列政策宣示、外交行動施行重返亞洲政策,在涉及七個聲索方的南海主權爭端之中,美國的介入將會為難解的南海爭端增添更加複雜的因子。南海爭端的動態之所以受到關注,除了中共持續增長的綜合國力、美國將焦點投注至亞洲區域、防止潛在競爭對手產生的策略,南海爭端實際上為中、美角力的縮影。未來南海問題的發展,將可能影響區域、乃至國際的和平,必須持續關注。

    中國所面對的國際環境正在轉變,此將影響其對於國家利益的認知與選擇,本文將以新現實與新自由主義的論爭,檢視近年美國重返亞洲後造成南海爭端再起的案例,並探討中共參與國際建制的利益認知、瞭解中共在冷戰後的多極化國際社會中的相對定位。

    本文將分文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國際關係理論與概念分析,將從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建制的探討,到中共參與國際安全建制的理論與概況,再進一步聚焦於中共的南海政策與主張;第二部分介紹南海爭端中其他聲索方之主張,以及各聲索方與中共在南海互動歷程,並探討為處理南海爭端而建立的安全建制演變與成效;第三部分將探討國際情勢的變化對國家外交政策的影響,以南海爭端為例,說明美國因素對中共外交利益視角造成的影響。

    本文所欲探討的問題為:第一、中共為何願意採取相較溫和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政策?又,在中共積極塑造負責任大國及營造友好周邊環境的目標下,為何「南海行為準則」的談判進度遲滯?第二、從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南海問題,探討兩新學派之中何者較具解釋力?第三、國際建制是否有助於國際合作?最後,針對南海爭端對我國的啟示,也將在本文末章進行討論。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資料

    1. 專書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硏究室編,中國外交概覽(2001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2001年。
    王小波,誰來保衛中國海島,北京 : 海洋出版社,2010年。
    王傑主編,國際機制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王逸舟,中國對外關係轉型30年(1978-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總經銷,2008年。
    王逸舟,磨合中的建構--中國與國際組織的多視角透視,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年。
    王逸舟、譚秀英主編,中國外交六十年(1949-200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王學東,外交戰略中的聲譽因素研究---冷戰後中國參與國際制度的解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沈克勤,南海諸島主權爭議述評,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
    阮宗澤,中國崛起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轉型:共有利益的塑造與拓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林正義硏究主持、宋燕輝共同主持,南海情勢與我國應有的外交國防戰略,臺北 : 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編印,1996年。
    金駿遠,中國大戰略與國際安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俞寬賜,南海諸島領土爭端之經緯與法理:兼論東海釣魚臺列嶼之主權問題,臺北市 : 國立編譯館,2000年。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2010年。
    唐永勝、徐棄鬱,尋求複雜的平衡:國際安全機制與主權國家的參與,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唐希中等著,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1949-20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張亞中,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文化,2007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臺北:滄海書局,1997年。
    張維一,南海資源開發與主權維護,臺北:潘氏圖書館土地資源硏究委員會,1994年。
    許嘉,中國國家利益與影響,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
    陳志敏、崔大偉主編,國際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的全球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臺北市 : 國立編譯館,1997年。
    陶威廉等著,謝淑媛、蕭全政編,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臺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黃仁偉等編,中國與世界共同利益的互動,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楊公素、張植榮,當代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光海,國際安全制度及其在東亞的實踐,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年。
    楊明傑主編,海上通道安全與國際合作,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楚樹龍,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
    漢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著,國家間政治:尋求權力與和平的鬥爭(原文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
    蒲寧,地緣戰略與中國安全環境的塑造,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
    儀名海,中國與國際組織,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
    劉復國,領土爭端與民族認同危機的案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11年。
    潘忠岐主編,多邊治理與國際秩序,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蔡政文研究主持、林文程協同主持,南海情勢發展對我國國家安全及外交關係影響,臺北: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編印,2001年。
    鄭澤民,南海問題中的大國因素:美日印俄與南海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
    蕭曦清,南沙風雲,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戴可來、童力合編,越南關於西南沙群島主權歸屬問題文件、資料彙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韓振華,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彙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

    2. 譯著
    阿米塔阿查亞(Amitav Acharya),建構安全共同體:東盟與地區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期刊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2期(2001年),頁57-76。
    王公龍,「美國南海政策調整與兩岸南海合作的空間」,國際論壇,第13卷第6期(2011年11月),頁1-5。
    江憶恩,「中國參與國際體制的若干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第7期(1999年),頁4-10。
    何志工、安小平,「南海爭端中的美國因素及其影響」,當代亞太,第1期(2010年),第 132~145。
    吳建民,「多邊外交是構建和諧世界的平臺-重新認識多邊外交」,外交評論,第4期(2006年),頁10-14。
    宋燕輝,「東協與中共協商南海區域行為準則及對我可能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4期(2000年),頁17-39。
    李晨陽、邵建平,「區域外大國對南海爭端的介入及其對我國維護南海主權的影響」,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5期(2011年10月),頁18-26。
    李瓊莉,「東協對南海問題的立場與回應」,海峽評論,第248期(2011年),頁29至33。
    杜丁丁,「美國以『巧實力』促東南亞戰略『重返』」,當代世界(2009年9月),頁31-33。
    沈驥如,「多邊外交和多極世界」,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2001年),頁20-24。
    孟祥青,「參與多邊安全合作: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2001年),頁25-29。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季刊,第35卷第2期(2004年夏季),頁1-32。
    邱坤玄,「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多邊外交理論與實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1卷第4期(2010年10月),頁1-41。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夏季),頁23-38。
    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3期(2000年秋季),頁1-14。
    邱昭憲,「中國崛起的國際制度參與-多邊安全制度影響國際合作行為之檢視」,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0卷1期(2009年),頁135-180。
    邵建平、李晨陽,「東盟國家處理海域爭端的方式及其對解決南海主權爭端的啟示」,當代亞太,第4期(2010年),頁144-156。
    孫光民,「『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下的海事安全合作」,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3期,1999年3月,頁45-68。
    孫國祥,「近期南海爭端中權力與權利之衝撞」,全球政治評論,第32期(2010年),頁13-19。
    宮力,「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安全環境與應對方略」,科學社會主義,第3期(2005年),頁71-74。
    徐能武、金賽美,「論軍事技術與冷戰後國際安全機制的成長」,東南亞縱橫,第6期(2009年),頁80-83。
    秦亞青,「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 期(2001 年),頁9-13。
    袁易,「多邊主義與安全困境下之合作:國際關係理論與美『中』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6期(1996年),頁1-18。
    高祖貴,「南海折射中美博奕新態勢」,人民論壇,第16期(2011年8月),頁7。
    高寧、王彥強,「南中國海爭端新趨勢及中國的策略」,前沿,第1期(2004年),頁173-175。
    婁亞萍,「中美在南海問題上的外交博奕及其路徑選擇」,太平洋學報,第20卷第4期(2012年4月),頁31-38。
    張志新,「美國對華再次『示強』」,世界知識,第17期(2010年),頁34-35。
    曹雲華,「印尼在東盟的地位和作用的變化」,當代亞太,第3期(2001年),頁21-27。
    章迪禹、吳心伯、孫學峰、張潔,「南海:中國崛起壓力的作用點」,世界知識,第24期(2011年),頁14-23。
    許利平、曾玉仙,「試析南海爭端及其解決思路:基於國外學者觀點的分析」,太平洋學報,第20卷第2期(2012年2月),頁92-98。
    郭清水,「中國參與東盟主導的地區機制的利益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2004年),頁53-59。
    舒建中,「魯傑多邊主義理論述評」,國際論壇,第7卷第1期(2005年),頁53-57。
    楊毅,「周邊環境困局與安全政策悖論」,世界知識,第1期(2012年),頁30。
    楊澤偉,「『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的困境與出路」,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3期(2011年5月),頁70-75。
    葉自成,「中國實行大國外交戰略勢在必行---關於中國外交戰略的幾點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2000年),頁5-10。
    葛永平,「南沙群島主權爭端及中國對策分析」,太平洋學報,第9期(2009年),頁71-79。
    趙明昊,「『重返』還是『重構』:試析當前美國亞太戰略調整」,當代世界,第12期(2010年),頁55-58。
    趙春山,「美國調整亞太安全戰略:中共的認知與對策」,中共研究,第45期第12卷(2011年),頁71-84。
    劉中民,「冷戰後東南亞國家南海政策的發展動向與中國的對策思考」,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2008年),頁25-34。
    劉建飛,「簡析多邊主義的歷史演變」,國際政治研究,第1期(2006年),頁122-132。
    潘石英,「南沙群島主權爭議」,香港之窗(1993年9月3日),頁5-6。
    蔡鵬鴻,「美國南海政策剖析」,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9年),頁1-7、35。
    鄧凡,「美國干涉南海問題的政策趨勢」,太平洋學報,第11期第9卷(2011年11月),頁82-91。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1997年12月),頁1-22。
    閻學通,「國際環境與外交思考」,現代國際關係,第8期(1998年),頁9-11。
    閻學通,「從南海問題說到中國外交調整」,世界知識,第1期(2012年),頁32-33。
    薛力,「中國對東盟的外交:一種建構主義的剖析」,二十一世紀評論,總第116期12月號(2009年),頁21-29。
    鞠海龍,「美國奧巴馬政府南海政策研究」,當代亞太,第3期(2011年),頁97-112。
    鞠海龍、葛紅亮,「美國『重返』東南亞對南海安全形勢的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1期(2010年),頁87-97。
    羅援,「解決南海問題的幾點思考」,世界知識,第1期(2012年),頁30-32。
    羅超,「南海爭端解決機制法律框架初探」,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1年),頁11-15。
    龐中英,「效果不彰的多邊主義和國際領導赤字-兼論中國在國際集體行動中的領導責任」,世界經濟與政治,第6期(2010年),頁4-18。
    龐森,「改革開放與中國的多邊外交政策」,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1期(2008年),頁44-51。
    蘇長和,「發現中國新外交-多邊國際制度與中國外交新思維」,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期(2005年),頁11-16。


    4. 網站
    「2011亞太諸國安全戰略大調整棋局的背後」,新華網,2011年12月9日,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 world/2011-12/09/c_122394067_8.htm。
    「中方主張與東盟國家直接商談制定南海行為準則」,鳳凰網,2012年4月5日,2012年5月26日搜尋,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 nanhaizhengduan/content-3/detail_2012_04/05/13672330_0.shtml。
    「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京舉行,胡錦濤作重要講話」,新華網,2006年08月23日,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23/ content_4999294.htm。
    「中國依『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98條規定提交排除性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gjhdq/ gjhdqzz/lhg/zywj/t270754.htm。
    「中國—東盟合作:1991-201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gxh/xsb/wjzs/ t877316. htm。
    「中國的發展,亞洲的機遇—在博鰲亞洲論壇2004年年會開幕式上的演講」,新華網,2004年4月24日,2012年3月10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 com/zhengfu/2004-04/26/content_1439621.htm。
    「中國首次向美明確表態:南海是中國核心利益」,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7月5日,2012年3月10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 7/2/6/101372680.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372680。
    「中國擬批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三修改議定書」,人民網,2011年08月24日,2012年3月11日搜尋, http://npc.people.com.cn/GB/15499896.html。
    「中國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2年7月31日,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 cn/chn/pds/ziliao/tytj/t4549.htm。
    「中越雙邊重要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gxh/zlb/zcwj/t821559.htm。
    「日報說印尼試圖通過積極外交恢復其東盟『盟主』地位」,每日防務快訊,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express.cetin.net.cn:8080/cetin2/servlet/cetin/action/ HtmlDocumentAction?baseid=1&docno=390584。
    「日媒:亞太受到中國威脅,美國重返是正確決定」,騰訊新聞,2011年12月16日,2012年5月14日搜尋,http://news.qq.com/a/20111216/000623.htm。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 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 64168/64568/65445/4526285.html。
    「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爭端的由來」,人民日報,1969年5月15日,第5版,2012年3月6日搜尋,http://rmrbw.net/read.php?tid=516453。
    「吳士存:兩岸應聯合巡邏護南海航道」,2012年7月11日,新浪新聞,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711/7296822.html。2012年7月14日搜尋。
    「和諧世界」,新華網,2012年3月6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 2006-08/24/content_5000866.htm。
    「官媒強硬談南海,中國外交部救急降溫」,多維新聞網,2011年10月25日,2012年5月14日搜尋,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10-25/ 58249820.html。
    「東亞峰會大部分國家不顧中國反對提中國南海問題」,美國之音,2011年11月19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article- 20111120-china-sea-claims-134201943/790799.html。
    「東盟將與中國就南海行為準則草案談判」,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5月25日,2012年5月26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1/ 2/1/3/10212138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2121384。
    「東盟部長級會議閉幕,美國有插手南海事務傾向」,鳳凰網,2010年7月24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0_07/24/ 1825998_0.shtml。
    「社評:東亞離海上衝突越走越近了」,環球時報,2011年10月25日,2012年5月14日搜尋,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1-10/2114634.html。
    「社評:美南海表態,阻遏中國藍水海軍」,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7月30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9/5/7/ 101395795.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395795。
    「社評:美國對南海又說話了,一箭雙雕」,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3月16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2/5/8/6/ 101258625.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258625。
    「南海問題,中在東協峰會獲勝」,中時電子報,2012年4月5日,2012年4月6日搜尋,http://showbiz.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1/ 112012040500121.html。
    「美計劃重新駐軍菲律賓,攪局南海讓中國難堪」,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9/9/2/1/101992122. 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992122。2012年4月12日搜尋。
    「美高官訪越,為東南亞國家爭奪中國南海撐腰」,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年8月20日,2012年5月2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0/ 5/3/5/101053514.html?coluid=4&kindid=16&docid=101053514。
    「美國介入南海爭端的考量」,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7月9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zhgpl.com/doc/1017/5/9/9/101759945.html?coluid= 7&kindid=0&docid=101759945。
    「美國高調插手南海制衡中國」,新華網,2010年9月26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26/c_12606618.htm。
    「美國務院重申對美菲共同防禦條約承諾」,中時電子報,2012年5月11日,2012年5月14日搜尋。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128/ 132012051100676.html。
    「美議員要政府介入南海」,新華網,2009年7月20日,2012年5月22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9-07/20/content_11737569.htm。
    「胡錦濤在上海合作組織塔什幹峰會上的講話(全文)」,新華網,2004年6月18日,2011年2月1日搜尋,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06/18/ content_5589155.htm。
    「胡錦濤在第64屆聯大一般性辯論時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09年9月24日,2011年2月1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24/ content_12104101.htm。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 6938568_10.htm。
    「馬媒:美不會旁觀某大國在南海為所欲為」,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6月19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5/8/0/ 101358020.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358020。
    「第二軌道,保持健康距離」,中時電子報,2007年7月15日,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trackII/87071501.htm。2012年7月1日搜尋。
    「溫家寶:中國的發展與亞洲的振興---在東盟商業與投資峰會上的演講」,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3年10月7日,2012年3月10日搜尋,http://big5. 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gjhdq/gjhdqzz/lhg_14/zyjh/t27173.htm。
    「溫家寶:外部勢力不應以任何藉口介入南海」,鳳凰網,2011年11月18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wenjiabaoeas/ content-3/detail_2011_11/18/10750659_0.shtml?_from_ralated。
    「溫家寶: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新華網,2007年2月26日,2012年3月10日搜尋,http://big5.xinhuanet.com/ 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2/26/conte nt_5775212.htm。
    「溫家寶在哈佛發表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演講」,新浪新聞中心,2003年12月11日,2012年3月10日搜尋,http://news.sina.com.cn/c/2003-12-11 /02001309349s.shtml。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big5.fmprc.gov.cn/gate/ big5/www.mfa.gov.cn/chn/gxh/xsb/wjzs/t8958.htm。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 com/ziliao/2005-04/04/content_2784208_15.htm。
    宋鎮照,「第二十屆東協高峰會的機會與挑戰:一致或分歧」,海峽評論,第257期(2012年5月號),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257-8451.html。
    唐家璿,「新中國外交的光輝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1999年12月,2011年2月21日搜尋,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wjs/2159/t8737.htm。
    張登及,「張登及:中日關係短期內難回暖」,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10月7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4/5/8/7/ 101458712_3.html?coluid=93&kindid=2931&docid=101458712&mdate=1007003438。
    楊希雨,「南海問題中的三個層次矛盾」,求是理論網,2011年07月12日,2012年3月16日搜尋,http://big5.qstheory.cn/gj/zgwj/201107/t20110712_ 92608.htm。
    溫家寶,「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新華網,2007年2月26日,2012年3月12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07-02/26/content_5775212.htm。
    劉飛濤,「美國打造全面競逐亞太的『前沿佈署外交』」,2010年11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地區安全研究中心,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rss. org.cn/dqaq_ed.aspx?ID=190。

    4. 學位論文
    曾立仁,從國際建制的規範析論國際反恐合作: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一、 英文資料
    1. 專書
    Archer, Cliv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Axelrod, Robert. The Complexity of Cooperation: Agent-Based Models of 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___.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5.
    Baker, John C. & Wiencek, David G. ed. Cooperative monitor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 Satellite Imagery,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and the Spratly Islands Disputes. 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s, 2002.
    Baldwin, David ed. Neorealism, Neoliberalism, and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Bateman, Sam & Emmers, Ralf ed.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owards a cooperative management regime.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Chan, Gerald. China`s Compliance in Global Affairs. New Jersey: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Economy, Elizabeth & Oksenberg, Michel C. ed. China Joins the World: Progress and Prospects.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9.
    Emmers, Ralf. Geopolitics and Maritime Territorial Dispute in East Asia. New York : Routledge, 2010.
    Frankel, Joseph. National Interest. London: The Pall Mall Press, 1970.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the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Grieco, Joseph M.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 Europe, America, and non-tariff barriers to trad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0.
    Hoffmann, Stanley. Janus and Minerva : Essay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7.
    Johnston, Alastair Iain & Ross, Robert ed.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___. ed. Engaging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Keohane, Robert O. & Nye, Joseph S Jr. Power & Interdependence.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
    Keohane, Robert O. “The 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 and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s, 1967-1977,”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Affairs, ACIS working paper No. 22.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0.
    ___.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___. 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___.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Krasner, Stephen D.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Lu, Ning. The Spratly Archipelago: The Origins of the Claim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Center, 1993.
    McInnes, Colin and Rolls, Mark G. ed. Post-Cold War Security Issu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Mearsheimer, 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Press, 2001.
    Morse, James A. Wireless File (East Asia and Pacific).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1992.
    Oye, Kenneth A. ed.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Rittberger, Volker & Mayer, Peter ed. 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3.
    Trubowitz, Peter. 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Conflict and Change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Valencia, Mark J., Dyke, Jon M. Van & Ludwig, Noel A. Sharing the resourc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Waltz, Kenneth N.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Revised edition, 200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___.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achusetts :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2. 期刊
    Axelrod, Robert & Keohane, Robert O. “Achieving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s.” World Politics, Vol. 38, No. 1 (October 1985), pp. 226-254.
    Dahl, Robert A. “The Concept of Power.” Behavioral Science, Vol. 2, Issue 3 (July 1957), pp. 201-215.
    Finnemore, Martha & Sikkink, Kathryn. “International Norm Dynam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2, No. 4 (Autumn 1998), pp. 887-917.
    Frankel, Joseph. “Towards a Decision-Making Model in Foreign Policy.” Political Studies, Vol. 7, Issue 1 (February 1959), pp. 1-11.
    Grieco, Joseph M.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2, No. 3 (Summer 1988), pp. 485-508.
    Herz, John H.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 2, No. 2 (January 1950), pp. 157-180.
    Jervis, Robert.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 30, No. 4 (July 1978), pp. 167-212.
    ___. “Security Regim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6, No. 2 (Spring 1982), pp. 357-378.
    Kent, Ann. “Chin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Regimes: The ILO as a Case Study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acific Affairs, Vol. 70, No. 4 (Winter 1997-1998), pp. 517-532.
    Keohane, Robert 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an Interdependence Work? ” Foreign Policy, Issue 110 (Spring 1998), pp. 82-96.
    ___. “Multilateralism: An Agenda for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45, No. 4 (Autumn 1990), pp. 731-764.
    M.C., Valero Gerardo “Spratly archipelago dispute: Is the question of sovereignty still relevant?” Marine Policy, Vol. 18, Issue 4 (July 1994), pp. 314-344.
    Mearsheimer, John J. “The False Promises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3 (Winter 1994/1995), pp. 5-49.
    Milner, Helen. “Review Article: International Theories of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World Politics, Vol. 44, No. 3 (April 1992), pp. 466-496.
    Niino, Hiroshi & Emery, K.O. “Sediments of Shallow Portions of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Se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Vol. 72, No. 5 (May 1961), pp. 731-762.
    Powell, Robert. “Absolute and Relative Gai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5, No. 4, (December 1991), pp. 1303-1320.
    Rosenberg, David and Chung, Christopher. “Maritime Secur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ordinating Coastal and User State Priorities.”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Vol.39, No. 1 (January 2008), pp. 51-68.
    Ruggie, John G. “Multilateralism: 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6, No. 3 (Summer 1992), pp. 561-598.
    Schuller, Frank C. & Grant, Thomas D. “Executive Diplomacy: Multilateralism, Unilateralism and Managing American Power.”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9, No. 1 (January 2003), pp. 37-51.
    Shiying, Pan. “The Nansha Islands: A Chinese Point of View.” Window (Hong Kong, September 1993), pp. 23-37.
    Snidal, Duncan. “ Relative Gains and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5, No. 3 (September 1991), pp. 701-726.
    Stein, Arthur A.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Regimes in an Anarchic Worl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6, No. 2 (Spring 1982), pp. 299-324.
    ___. “The Hegemony`s Dilemma: Great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8, No. 2 (Spring 1984), pp. 355-386.
    Thao, Nguyen Hong. “ The 2002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Note.”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Vol. 34, No. 3-4 (July-December 2003), pp. 279-285.
    Waltz, Kenneth N. “The Emerging of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8, No. 2 (Autumn 1993), pp. 44-79.
    Young, Oran R.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 Formation: Managing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3, No. 3 (Summer 1989), pp. 349-375.

    3. 網站
    "ASEAN Charter.”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21861.htm.
    “ The Founding of ASEAN.”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20024.htm,2012年3月10日搜尋。
    “ASEAN Declaration on The South China Sea Manila, Philippines, 22 July 1992.”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1196.htm.
    “Chairman’s Statement: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Bangkok, 25 July 1994.”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ast Asia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2879.htm.
    “Chairman’s Statement: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25 July 1994, Bangkok.”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 org/ 2879.htm.
    “Chairman’s Statement: The Third Meeting of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Jakarta, 23 July 1996,” ASEAN Regional Forum, http://aseanregionalforum.asean.org/library/arf-chairmans-statements-and-reports/181.html.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13163.htm.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Indonesia, 24 February 1976.”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1217.htm.
    Amitai Etzioni, “Who`s Afraid of the Chinese?” The National Interest, 2011 June 6, http://nationalinterest.org/commentary/whos-afraid-the-chinese-5406
    Clough, Ralph & Snyder, Scott. “ Session 7: Taiw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http://www.fas.org/nuke/guide/china/doctrine/chinasess7.html.
    Ross, Robert S.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 The National Interest, 2011 October 25, http://nationalinterest.org/article/chinese-nationalism-its-discontents-6038.
    Rousseau, David L. “Relative or Absolute Gains: Beliefs and Behavio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line only edition, http://www.albany.edu/~dr967231/papers/absrel5.pdf.
    Snyder, Scott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Prospects for Preventive Diplomacy: A Special Repor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Washington: August 1996), http://www.usip.org/publications/south-china-sea-dispute-prospects-preventive- diplomacy.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98253034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25303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外交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303401.pdf2273KbAdobe PDF250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