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0/141865 (78%)
Visitors : 47645137      Online Users : 99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652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520


    Title: 正體之變-魏晉四言詩承衍探析
    The research of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Four-Word Poetry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Authors: 楊君儀
    Yang, Chun I
    Contributors: 高莉芬
    楊君儀
    Yang, Chun I
    Keywords: 四言詩
    正體
    變體
    魏晉 詩歌
    體裁 流變
    Four-word poetry
    classical form
    variant
    Wei and Jin poetry
    variation in prosody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1-02 13:24:58 (UTC+8)
    Abstract: 自先秦《詩經》成了四言體裁集大成作品之後,討論者眾,繁華過盡,後世以四言體裁為研究對象者遂寡,使得四言體裁成為詩歌學術討論相對較缺乏關愛之一環,甚為可惜。晉代摯虞與梁代劉勰不約而同界定四言體裁詩歌為「正體」,正體與四言詩的關係,在先秦《詩‧大序》僅約略可見「正」與「變」的對舉,在漢代以前則呈現正變不明的情況,四言體詩歌可以說是到了摯虞才正式被稱為「正體」。究竟四言體詩歌有何特殊風格與地位?詩論家何以將之標舉為「正體」?而此一「正體」說法,對於魏晉時期的四言詩又有什麼影響?本文透過南朝以前的詩歌論述與詩歌流變,進行詳細且深入的探討。
    四言詩歌在魏晉時期與五言詩歌同時並存,其間的消長遂成為當時詩歌流變的脈絡。本文參酌以五言詩為對象進行之討論與其建立的魏晉時期五言詩歌譜系,透過對魏晉時期四言詩脈絡進行詳細歸納整理,並且藉由對四言詩歌作品完整且細密的分類,以嚴謹架構出當時四言詩歌的內在質素。此外,從類型由來與區分的探究中,進一步剖析四言詩之所以被形塑為「正體」依據的緣由,以深入探勘魏晉時期所闕漏的四言詩歌討論,希冀確立四言詩在詩歌史之定位。本研究並在四言詩歌類型的篩選與討論上,透過量化分析方式,藉由創作類型比例的高低作為另一客觀的討論基礎,同時依憑數據化的討論,揭示、呈現四言詩歌在魏晉時期完整且確然的狀態。
    In Jin and Liang Dynasties, Zhi Yu (摯虞) and Liu Xie (劉勰) both defined four-word poetry as " Zheng Ti" (Classical Form). Actually, the form of four-word poetry was called "Zheng Ti" until Zhi Yu. Why those critics called the four-word poetry with classical form? What could we figure out the special type and cultural level of "Zheng Ti"? And the thought of classical form compared what kind of imagination in the four-word poetry during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 this paper, the reasons why four-word poetry associated with "Zheng Ti" were discovered through the Southern Dynasties poetry discussion with variation in prosody.
    The four-word and five-word poetry both coexist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growth and decline between the two forms composed of the poetry changed at that time. In this paper, the four-word poetry classifications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qualities were found through the researches about five-word poetry classifications and the system of five-word poetry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Besides, the research through screening and discussion of four-word poetry, based 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proportion of every type in the classifications system from high to low could be an objective basis for discussion. Relied upon a discussion of the data, this paper will render the complete and mature condition of four-word poetry, and fill up the lake of discussion in four-word poetry history of positioning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Reference: 一、 中國古籍: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詩經》[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風(上)》,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10月初版一刷,2002年01月初版二刷
    [晉]陶淵明,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09月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附索引》(一),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06月
    [晉]干寶:《晉紀》,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校注:《文心雕龍》,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南朝梁]鍾嶸撰,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11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註文選》,收錄於景印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南朝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
    [南朝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09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12月
    [元]楊士弘編選、[明]張震輯注、[明]顧璘評點:《唐音評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07月
    [明]馮惟納:《古詩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馮舒:《詩紀匡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03月
    [明]張溥著、殷孟倫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05月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清]王士禎:《古詩選》,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清]陳祚明,李金松點校:《采菽堂古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清]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清]沈德潛評選、王蒓父箋註:《古詩源箋註》,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77年08月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丁福葆纂輯:《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8年
    [清]王夫之著:《船山全書》,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01月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08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
    二、 中文專著: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08月
    方詩銘、方小芬編著:《中國史歷日和中西歷日對照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10月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王今暉:《魏晉五言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04月
    王玫:《建安文學接受史論》,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哲學研究所,1992年03月
    王運熙、楊明:《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6月
    王運熙、王國安:《漢魏六朝樂府詩》,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07月
    王運熙:《中古文論要義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運熙:《中國古代文論管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運熙:《六朝樂府與民歌》:臺北市:新文豐出版,1982年
    王運熙:《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運熙:《樂府詩論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瑤:《中古文人生活》,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86年
    王瑤:《中古文學思想》,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
    王瑤:《中古文學風貌》,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
    王瑤:《中國詩歌發展講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1956年
    王澍:《魏晉玄學與玄言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王學泰編著:《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07月
    王巍:《詩經民俗文化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王巍:《魏晉南北朝文學意識的歷史嬗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08月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09月
    朱光潛:《詩論》,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12月
    朱自清:《朱自清講詩》,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1月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朱炳祥:《中國詩歌發生史》,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年02月
    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03月1版
    佘正松、周曉琳主編:《《詩經》的接受與影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07月
    吳小平:《中古五言詩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海屏:《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74年10月
    李山:《詩經的文化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06月
    李正治:《六朝詠懷組詩研究》,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09月
    李家樹:《傳統以外的詩經學》,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94年初版
    李時銘:《詩歌與音樂論稿》,臺北:裡仁出版社,2004年08月
    李健:《魏晉南北朝的感物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澤厚:《兩漢美學史》,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07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03月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03月
    杜曉勤:《齊梁詩歌向盛唐詩歌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03月
    孟瑤編著:《中國文學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0年03月三版
    尚學鋒、過常寶、郭英德著:《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尚學鋒、過常寶、郭英德著:《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09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06月
    屈萬里:《詩經研究論集》(一),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屈守元:《文選導讀》,四川:巴蜀書社,1996年09月
    姜渭水著:《中國文學史》,臺北:和平出版社,1954年09月
    柳存仁等著:《中國大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柳存仁著:《中國文學史》,臺北:東方出版社,1958年
    洪順隆:《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03月
    胡大雷:《《文選》詩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04月
    胡大雷:《中古文學集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胡大雷:《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06月
    胡大雷:《玄言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胡雲翼主編:《增訂本中國文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
    俞士玲:《西晉文學考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09月
    倪其心:《漢代詩歌新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04月
    孫尚勇:《樂府文學文獻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06月
    容肇祖編:《中國文學史大綱》,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07月初版
    徐復觀:《徐復觀論經學史二種》,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04月
    徐嘉瑞等撰:《中古文學概論等五種》,臺北市:鼎文書局,1977年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09月
    翁禮明:《禮樂文化與詩學話語》,四川:巴蜀書社,2007年10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01月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01月
    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07月初版
    高師莉芬:《元嘉詩人用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09月
    高師莉芬:《絕唱:漢代歌詩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02月
    崔宇錫:《魏晉四言詩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
    康曉城:《先秦儒家詩教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08月
    張可禮:《東晉文藝綜合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05月
    張伯偉:《中國詩學研究》,瀋陽:遼海出版社,1999年12月
    張廷銀:《魏晉玄言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0月
    張松如主編、鍾優民撰寫:《中國詩歌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張松如主編:《中國詩歌史─先秦兩漢》,高雄市:麗文文化出版,1994年
    張建業:《中國詩歌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
    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1年06月
    張愛波:《西晉士風與詩歌:以「二十四友」硏究為中心》,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張敬文:《中國詩歌史》,臺北:幼獅出版社,1970年
    張蓓蓓:《中古學述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05月
    張明華、李小黎:《集句詩嬗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張宏:《秦漢魏晉遊仙詩的淵源流變論略》,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03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04月
    郭傑:《先秦詩歌史論》,吉林市:吉林教育,1995年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07月
    陳義成:《漢魏六朝樂府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10月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濟南:山東出版社,1996年03月初版
    曹旭:《詩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07月
    傅剛:《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吉林:吉林教育,1995年
    曾勤良:《左傳引詩賦詩之詩教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01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馮若春:《「他者」的眼光──論北美漢學家關於「詩言志」「言意關係」的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05月1刷
    黃亞卓:《漢魏六朝公宴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05月
    黃勗吾:《詩詞曲研究》,臺北:莊嚴出版社,1980年04月二版
    楊儒賓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2001年03月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02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06月6刷
    葛曉音:《八代詩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03月1版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06月2刷
    葛曉音:《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03月
    賈奮然:《六朝文體批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廖蔚卿:《中古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廖蔚卿:《中古樂舞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04年初版
    趙敏俐:《兩漢詩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05月
    趙敏俐:《漢代詩歌史論》,吉林市:吉林教育,1995年
    裴普賢:《集句詩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75年11月)
    熊十力:《十力語要》,臺北:明文書局,1989年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12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05月
    劉文忠:《中古文學與文論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06月
    劉文忠:《正變、通變、新變》(《中國美學範疇叢書》之十三),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年11月
    劉中和:《杜詩研究》,臺北:益智書局,1968年9月
    劉永濟:《十四朝文學要略》(上古至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02月1刷
    劉承華:《中國音樂的神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01月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劉毓慶、郭萬金著,李蹊批點:《從文學到經學:先秦兩漢經學史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劉德玲:《樂府古辭之原型與流變──以漢至唐為斷限》,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03月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05月
    衛紹生:《六言詩體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01月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09月
    鄭樹森:《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09月
    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1997年01月
    蕭華榮:《中國古典詩學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6年
    錢志熙:《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09月2版
    錢志熙:《漢魏樂府藝術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01月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09月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版
    鍾優民:《中國詩歌史─魏晉南北朝》,高雄市:麗文文化出版,1994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02月初版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
    魏家川:《先秦兩漢的詩學嬗變:從「《詩》云」「子曰」到「子曰詩云」》,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08月
    鄺建行:《中國詩歌論稿》,香港:新亞研究所,1984年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03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03月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新華書局,2006年06月四版
    饒芃子:《比較詩學》,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04月
    三、 外文譯著:
    [日]吉川幸次郎著,劉向仁譯:《中國詩史》,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04月
    [日]前野直彬主編,何寄澎、連秀華合譯:《中國文學史》,臺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09月初版
    [日]松浦友久著,石觀海、趙德玉、賴幸譯:《節奏的美學:日中詩歌論》,瀋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日]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年07月
    [日]岡村繁著,陸曉光譯:《文選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日]興膳宏著,李寅生譯:《中國古典文化景緻》,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07月
    [美]克林斯‧布魯克斯(Cleanth Brooks)著,郭乙瑤、王楠、薑小衛等譯:《精緻的甕──詩歌結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08月
    [義]維柯著,朱光潛譯:《新科學》,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87年08月
    四、 期刊論文:
    王今暉:〈鍾嶸四言詩論解析〉,《萊陽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3期,2003年09月,頁56-58
    王玫、趙鵬雲:〈試論魏晉六朝文學中的同性之愛〉,《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87期,2008年01月,頁51-57、83
    李劍清:〈西晉贈答詩的文學氛圍與「情贈興答」的創作心理〉,《河南社會科學》,第17卷第1期,2009年01月
    李建國:〈論張翰〈周小史〉的詩史意義——以同性戀和宮體詩為線索〉,《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12年05月,頁45-48
    李豐楙:〈六朝道教與遊仙詩的發展〉,收錄於《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03月
    周曉琳:〈魏晉詩人對《詩經》的接受〉,收錄於佘正松、周曉琳主編,《《詩經》的接受與影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07月,頁69-78
    屈萬里:〈先秦說詩的風尚和漢儒以詩教說詩的迂曲〉,《詩經研究論集》(一),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林文月:〈曹操為人及其作品〉,《文學雜誌》,1卷5期,1956年09月,頁200-210
    林文月:〈關於文學史上的指稱與斷代──以六朝為例〉,「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年07月
    林慶彰:〈《毛詩序》在《詩經》解釋傳統的地位〉,收錄於楊儒賓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2001年03月
    林慶彰:〈朱子對傳統經說的態度─以朱子《詩經》著述為例〉,「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籌備處,1993年
    馬黎麗:〈傅咸詩歌芻議〉,《江淮論壇》,2004年第4期,頁176-179
    施淑:〈漢代社會與漢代詩學〉,《中外文學》,第10卷第10期,1982年03月
    紀秋郎:〈《文心雕龍》二元性的基礎〉,《中外文學》,第6卷第12期,1978年05月
    胡大雷:〈《文選》詩以「類」相分的形成及影響〉,《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1期,2004年01月,頁68-69
    胡大雷:〈《文選》與《文章流別集》異同〉,《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07年04月,頁87-92
    胡大雷:〈玄言走進西晉詩歌〉,《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8卷第1期,2007年01月,頁13-16
    胡大雷:〈玄言詩的魅力及魅力的失落〉,《文學遺產》,第2期,1997年
    胡大雷:〈從全面關注到審視自身〉,《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1期,2003年01月,頁46-52
    胡大雷:〈論中古遊覽類詩作〉,《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1998年06月,頁44-50
    胡大雷:〈中古祖餞詩初探〉,《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6期,1998年12月,頁95-99
    胡大雷:〈論玄言詩表述玄理的五種方式〉,《寧夏社會科學》,第1期(總第128期),2005年01月,頁135-138
    胡大雷:〈論東晉玄言詩的類型與改造玄言詩的契機〉,《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07年03月,頁27-31、37
    胡建次:〈中國古典詩學中的正變批評〉,《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07年01月,頁121-126
    孫尚勇:〈建安詩歌與樂府關係新論──以魏武帝、魏文帝詩歌研究為例〉,《樂府文學文獻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06月
    孫明君:〈二陸贈答詩中的東南世族〉,《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5期,2007年09月
    張中宇:〈中國原始詩歌韻律考辨〉,《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5月第4期
    張中宇:〈韻律與中國詩歌繁榮的相關度分析〉,《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1期,2002年
    張亨:〈《論語》論詩〉,《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11月
    陳桐生:〈論《毛詩序》對詩教理論的貢獻〉,《詩經研究叢刊‧第三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07月
    曹辛華:〈論中國詩歌的補亡精神——以《文選》補亡詩為例〉,《文史哲期刊》,總第282期,2004年03期
    黃智群:〈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試探曹操詩文中的周公情節〉,《雲漢學刊》第五卷,1998年05月,頁257-281
    楊暉:〈「正變繫乎時」──論葉燮對漢儒「風雅正變」的原創性闡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3期,2008年05月
    楊暉:〈「正變繫乎詩」──試論葉燮對「詩體代變」的原創性闡釋〉,《甘肅社會科學》第4期,2008年04月
    楊暉:〈傳統詩學「正變」觀念的歷史向進與終結〉,《社會科學家》,第11期、總第139期,2008年11月
    葛曉音:〈初盛唐七言歌行的發展──兼論歌行的形成及其與七古的分野〉,《文學遺產》,1997年第05期,頁47-61
    葛曉音:〈四言體的形成及其與辭賦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頁151-161、207-208
    葛曉音:〈論《詩經》比興的聯想方式及其與四言體式的關係〉,《文學評論》,2004年第3期,頁117-128
    葛曉音:〈論漢魏三言體的發展及其與七言的關係〉,《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3期,2006年05月,頁57-63
    葛曉音:〈漢魏兩晉四言詩的新變和體式的重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5期,2006年09月,頁70-79
    葛曉音:〈論早期五言體的生成途徑及其對漢詩藝術的影響〉,《文學遺產》,2006年第6期,頁15-27、158
    葛曉音:〈早期七言的體式特徵和生成原理──兼論漢魏七言詩發展滯後的原因〉,《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03期,頁176-188、207
    葛曉音:〈先唐雜言詩的節奏特徵和發展趨向──兼論六言和雜言的關係〉,《文學遺產》,2008年第3期,頁4-17
    葛曉音:〈從江鮑與沈謝看宋齊五言詩的沿革〉,《學術研究》,2010年03月,頁128-135、142
    戴燕:〈祖餞詩的由來〉,《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12月,頁144-153
    趙敏俐:〈略論《詩經》的樂歌性質及其認識價值〉,《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04年01月,頁55-57
    劉家幸:〈曹孟德樂府詩中的《詩經》淵源研究〉,《東方人文學誌》,第七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67-89
    蔣寅:〈葉燮的文學史觀〉,《文學遺產》第6期,2001年06月
    蔣寅:〈祖餞詩會上的明星──郎士元〉,《濟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7卷第1期,1995年01月,頁99-105
    鄭毓瑜:〈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詩緣情」與「詩言志」〉,《中外文學》,第11期第9卷,1983年02月
    鄭淑玲:〈從漢初四言詩對傳統的繼承論其對漢魏四言詩之影響〉,《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4卷第2期,2011年09月
    錢穆:〈讀詩經〉,《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6年
    鄺建行:〈漢魏晉的四言詩〉,收錄於《中國詩歌論稿》,香港:新亞研究所,1984年
    羅建新:〈詩「正變」說平議〉,收錄於佘正松、周曉琳主編,《《詩經》的接受與影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07月,頁203-214
    五、 學位論文:
    (一) 碩士論文
    王淑麗:《《詩經》中倫理關係與詩教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余培林先生指導,2004年
    李正治:《六朝詠懷組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燮友先生指導,1980年
    林啟屏:《孔孟文學觀念中的道德反省及其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慶炳先生指導,1989年
    范德芬:《曹操樂府詩之研究》,臺北: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正治先生指導,2004年
    崔文娟:《中國詩學「正變」觀念析論》,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顏崑陽先生指導,1990年06月
    崔宇錫:「魏晉四言詩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國瓔先生指導,2000年
    張娣明:《魏晉南北朝詩學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沈秋雄、邱燮友先生指導,2008年
    曹新科:《論孔子之《詩》教》,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仲明先生指導,2006年07月
    郭國泰:《六朝美學中形神關係之研究》,臺北: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顏國明先生指導,1990年
    黃偉倫:《六朝玄言詩研究》,新北市: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羅宗濤先生指導,1998年
    楊佩螢:《從六朝樂賦再探文學抒情傳統》,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毓瑜先生指導,2004年
    廖美玉:《杜甫連章詩硏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硏究所碩士論文,柳作梅先生指導,1979年04月
    王婷:《兩漢魏晉四言詩研究》,濟南:暨南大學碩士論文,徐國榮先生指導,2007年
    林秀美:《建安七子詩歌對《詩經》的接受》,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林耀潾先生指導,2011年
    吳章燕:《沾溉眾體,風雅猶存──兩漢四言詩探略》,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張善文先生指導,2006年
    昝風華:《兩漢魏晉四言詩探論》,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王琳先生指導,2004年
    徐丹:《魏晉四言詩分類研究》,貴州:貴州大學碩士論文,王曉衛先生指導,2007年
    程彥霞:《兩漢四言詩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賈濱先生指導,2005年
    張莉:《淺論魏晉南北朝四言詩盛衰流變》,黑龍江: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張安祖先生指導,2008年
    仲瑤:《西晉贈答詩研究》,長沙:湖南大學碩士論文,郭建勛先生指導,2009年04月
    陳君:《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流動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楊志剛:《阮籍〈詠懷〉詩考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尚學鋒先生指導,2007年
    王強:《嵇康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劉生良先生指導,2008年
    曹賽男:《張華詩賦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陳松青先生指導,2008年
    劉銀昌:《焦氏易林四言詩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魏耕原先生指導,2003年
    劉銀昌:《蓋事雖《易》,其辭則詩──《焦氏易林》文學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張新科先生指導,2006年

    (二) 博士論文
    朱雅琪:《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邱燮友先生指導,2000年06月
    曾守正:《先秦兩漢文學言志思想及其文化意義──兼論與六朝文化的對照》,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黃慶萱先生指導,1997年
    黃偉倫:《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以創作主體為詮釋進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羅宗濤先生指導,2004年
    劉德玲:《樂府古辭之原型與流變──以漢至唐為斷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邱燮友先生指導,2003年
    張侃:《漢代四言詩流變研究》,西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趙逵夫先生指導,2001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021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15102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21101.pdf5014KbAdobe PDF2324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