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1316/142225 (78%)
Visitors : 48382270      Online Users : 22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884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842


    Title: 信息傳遞與帝國統治:唐代朝集使研究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and Imperial Governance: A Study on Chao ji shi of Tang Daynasty
    Authors: 于曉雯
    Yu, Hsiao Wen
    Contributors: 陳登武
    Chen, Den WU
    于曉雯
    Yu, Hsiao Wen
    Keywords: 朝集使
    信息傳遞
    考使
    朝集制度
    朝集使勅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3-07-11 17:20:36 (UTC+8)
    Abstract: 隋唐時代的朝集使,是在秦漢上計的脈絡下發展而來。上計制度起初帶有「述職」的意味,地方將諸項統計資料上報官方,接受考核,官方藉此檢驗官員一年來的工作表現。隋文帝結束魏晉以來中國分裂的局面,建立一統政權。隋文帝改革上計,創建了朝集制度。朝集使由地方長官充使入京,展現中央對於地方的直接支配,也反映中央對地方的重視,帝國境內的每一吋土地都納入朝廷的統治之下。上計吏的工作也一分為二,戶籍與計帳由計帳使在年初攜帶入京,朝集使帶著考課與其他資料於年底入京,參加元會。唐代朝集使攜帶的簿冊,有考課、刑獄、捉錢品子名、官畜私馬與官船帳,以及僧尼身死還俗帳等,當中牽涉到官僚考績、司法運行、財政收入、運輸體系和特殊身份者優待事項,無一不是國家統治大項。朝廷透過朝集使的簿冊,掌握天下概況。朝集使提供的信息,除了有形簿冊之外,他對地方風俗的瞭解、對國家政策的看法,亦為朝廷採用。朝集使多由都督、刺史所任,兼具地方官的身份,朝集使群聚的場合,可作為天下的代表,唐代帝王在新君登基之時,召集朝集使,有展現皇權之效;武則天掌權時屢次利用朝集使,亦是仿此。
    朝集使承襲了上計制度中,帶著貢士與貢物進京的傳統,展現國家對地方的統治力與統治範圍。唐代元會雖已不具更新君臣關係的功能,但在參與者的位次上,京官、朝集使、外藩的排序,為中國的天下觀的實際表現。唐代的諸多使職當中,唯有朝集使會參與多項國家禮儀,顯示其特殊性。朝集使參與的國家祭祀,絕大多數都是皇帝曾親祭過的、與皇權密切相關的儀式。唐代朝集使受到安史之亂的影響,暫停了二十五年,到德宗朝曾短暫恢復,但丕變的局勢,已不適合朝集使的運作。採訪使轉為觀察使,統領地方大權,刺史不再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連接點,考課權、送貢士入京也由觀察使負責。中晚唐信息傳遞的管道,由新起的進奏院來溝通上下。進奏院是在肅、代二帝因時興起的機構,最初是為藩鎮服務。進奏院與朝集使曾一度並存,但二者沒有繼承關係,朝集使的業務也沒有被進奏院接手。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 古典文獻
    (一) 正史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唐)令狐德棻等,《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歐陽脩、宋祁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二) 傳記、編年、雜史、目錄、地理
    (春秋)左丘明,(三國)吳昭注,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吳則虞編著,《晏子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62。
    (唐)韋述撰,辛德勇輯校,《兩京新記輯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唐)杜寶撰,辛德勇輯校,《大業雜記輯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7)。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平:古籍出版社,1956。
    (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三) 政書、職官類
    (漢)蔡質撰,《漢官典職儀式選用一卷》,收入(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
    (漢)衛宏撰,(清)紀昀等輯,《漢官舊儀》,收入(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吳競,《貞觀政要》,臺北:黎明文化,1990。
    (唐)蕭嵩等撰,(日)池田溫解題,《大唐開元禮》,東京:古典研究院發行,汲古書院發賣,1972。
    (唐)王涇,(日)池田溫解題,《大唐開元禮.附大唐郊祀錄》東京:古典研究院發行,汲古書院發賣,1972。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杜佑,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王溥,《五代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四) 經部
    (春秋)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襄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漢)趙岐注,李學勤主編,《孟子注疏(上)》,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天官冢宰)》,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漢)毛亨注,(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頌)》,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儀禮注疏(嘉禮.上)》,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五) 子部
    (戰國)韓非,陳奇猷校注、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韓非子》,北京:中華書局,1958。
    (漢)劉向,《新序》,臺北:商務印書館,1991。
    (漢)劉安,(漢)高誘注,《淮南子》,北京:中華書局,1989。
    (東漢)王充,《論衡》,北京:中華書局,1990。
    (唐)張鷟,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劉肅,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李肇,《新校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62。
    (五代)王定保撰,黃壽成點校,《唐摭言》,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宋)王應麟,《玉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北京商務印書館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
    (宋)趙彥衛撰,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8。
    (宋)釋贊寧,《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附大宋僧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續修四庫全書版。
    (六) 集部
    (唐)許敬宗編,羅國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唐)張說,《張燕公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北京商務印書館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
    (唐)張九齡撰,熊飛校注,《張九齡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8。
    (唐)獨孤及,劉鵬、李桃校注,蔣寅審訂,《毘陵集校注》,瀋陽:遼海出版社,2006。
    (宋)李昉等編,(宋)彭叔夏辨證 ,(清)勞格拾遺,《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彭定求编,《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陳廷敬,《御選唐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孫星衍,《續古文苑》,上海:上海古籍書版社,1995,影印清嘉慶17年冶城山館刻本。
    (清)李兆洛編,殷海國、殷海安校點,《駢體文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清)張英,《淵鑒類函》,臺北:世界書局,1987,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七) 其他
    (日)黑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編,《令集解》,東京:吉川弘文館,1974。
    李希泌主編;毛華軒等編,《唐大詔令集補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第六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蹟釋錄(第一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
    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
    (日)仁井田陞原著,栗勁等編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蹟釋錄(第四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0。
    小田義久編,《大谷文書集成(貳)》,東京都:法藏館,1990。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俄藏敦煌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秦律十八種釋文註釋〉,收入《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二、 近人論著
    (一) 專書
    乜小紅,《唐五代畜牧經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王永興,《陳門問學叢稿》,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王東洋,《魏晉南北朝考課制度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史念海,《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日)池田溫著,龔澤銑譯,《中國古代籍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上)》,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
    (日)古瀨奈津子著,高泉益譯,《遣唐使眼中的中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艾冲,《唐代都督府研究——兼論總管府.都督府.節度司之關係》,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5。
    (日)谷川道雄,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
    何平立,《巡狩與封禪——封建政治的文化軌跡》,河南:齊魯書社,2002。
    李方,《唐西州行政體制考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
    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2。
    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
    辛德勇,《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孟憲實,《唐高宗的真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胡寶華,《唐代監察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倉修良,《倉修良探方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高明士,《律令法與天下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2。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高敏,《秦漢史探討》,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張弓主編,《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張達志,《唐代後期藩鎮與州之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張榮強,《漢唐籍帳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日)渡邊信一郎,徐冲譯,《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北京:中華書局,2008。
    陳志堅,《唐代州郡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陳長征,《唐宋地方政治體制轉型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
    陳祖言,《張說年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
    陳俊強,《皇恩浩蕩:皇帝統治的另一面》,臺北:五南圖書,2005。
    陳登武,《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5。
    陶新華,《北魏孝文帝以後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
    曾一民,《唐代考課制度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程志、韓濱娜著,《唐代的州和道》,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楊曉宜,《唐代的捕亡制度》,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寧志新,《隋唐使職制度研究(農牧工商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鄧小南,《課績.資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側談》,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
    謝元魯,《唐代中央政權決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羅彤華,《唐代官方放貸之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8。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
    嚴耕望,《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
    顧建國,《張九齡年譜》,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日)大津透,《日唐律令制の財政構造》,東京都:岩波書店,2006。
    (日)中村裕一,《中国古代の年中行事(第一卷:春)》,東京都:汲古書院,2009。
    (日)坂本太郎,《日本古代史の基礎的研究(下)》,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64。
    (日)金子修一,《古代中国と皇帝祭祀》,東京都:汲古書院,2001。
    (日)金子修一,《中国古代皇帝祭祀の研究》,東京都:岩波書院,2006。
    (日)青山定雄,《唐宋時代の交通と地誌地圖の研究》,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63。
    (日)曾我部靜雄,《中國社會經濟史の研究》,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76。
    (日)渡邊信一郎,《中国古代国家の思想構造》,東京都:校倉書房,1994。
    (日)渡邊信一郎,《天空の玉座——中國古代帝國の朝政と儀禮》,東京都:柏書房,1996。
    (二) 論文
    林宗賓,〈唐代地方監察制度之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陳登武,〈唐代司法制度研究—以大理寺為中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于賡哲,〈從朝集使到進奏院〉,《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5(2002)。
    (日)工藤元男,李守愛譯,〈秦內史—依睡虎地簡為主之研究〉,《簡牘學報》10(1981),。
    王德權,〈東京與京都之外——渡邊信一郎的中國古代史研究〉,收入(日)渡邊信一郎,徐冲譯,《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北京:中華書局,2008。
    王靜,〈唐長安城中的節度使宅第——中晚唐中央與方鎮關係的一個側面〉,《人文雜誌》,2006年第2期。
    王靜,〈朝廷和方鎮的聯絡樞紐:試談中晚唐的進奏院〉,收入鄧小南主編,《政績考察與信息渠道:以宋代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申忠玲,〈唐代朝集制度與進奏制度關係之辨析〉,《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9:4(2010.07)。
    申忠玲,〈唐代朝集制度確立時間小考〉,《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0: 1(2007),。
    石曉軍,〈隋唐四方館考略〉,《唐研究》7(2001)。
    伍伯常,〈唐德宗的建藩政策——論中唐以來制禦藩鎮戰略格局的形成〉,《東吳歷史學報》,6(2000)。
    (日)池田溫,〈採訪使考〉,收入《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唐代研究學者聯誼會出版,1989。
    (日)池田溫,〈開元十三年西州都督府牒秦州殘牒簡介〉,收入季羨林等編,《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日)金子修一,〈唐代長安的朝賀之禮〉,收入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十一輯)》,西安:三秦出版,2009。
    (日)金子修一、(日)小澤勇司,〈唐代後半期的朝賀之禮〉,收入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十二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日)妹尾達彥,黃正建譯,〈唐代長安城的禮儀空間〉,收入(日)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吳昌廉,〈兩漢障侯、都尉上計考略〉,收入簡牘學會編輯部主編,《勞貞一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簡牘學報第十六期)》,臺北:蘭臺出版社,1997。
    吳麗娛,〈兼論南北:《大唐開元禮》的冊后之源〉,收入武漢大學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朝资料(第23輯)》,武漢:武漢大學,2006。
    吳麗娛,〈朝賀皇后:《大唐開元禮》中的則天舊儀〉,《文史》,74(2006)。
    李永,〈從P.3547號敦煌文書看唐中後期的賀正使〉,《史學月刊》,2012年第4期。
    李永,〈從州邸到進奏院:唐代長安城政治格局的變化〉,《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30:2(2010.03)。
    李永,〈從朝集使到進奏官——兼談中國古代的”駐京辦事處”〉,《天府新論》,2011年第6期。
    李彬,〈唐代進奏院述略〉,《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
    孟彥弘,〈唐代的驛、傳送與轉運—以交通與運輸之關係為中心〉,《唐研究》,12(2006)。
    孟憲實,〈唐令中關於僧籍內容的復原問題〉,《唐研究》,14(2008)。
    胡寶華,〈唐代朝集制度初探〉,《河北學刊》,3(1986)。
    唐長儒,〈北朝的彌勒信仰及其衰落〉,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
    翁俊雄,〈唐代計帳制度探索〉,《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高明士,〈唐律中的皇權〉,收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編委會主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慶祝韓國磐先生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
    高恒,〈漢代上計制度論考—兼評尹灣漢墓木牘《集簿》〉,《東南文化》,123(1999)。
    陳俊強,〈唐代量移試探〉,收入中國唐代學會、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合編,《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2001。
    陳俊強,〈從《天聖.獄官令》看唐宋的流刑〉,《唐研究》,14(2008)。
    陳登武,〈從內律到王法:唐代僧人的法律規範〉,《政大法學評論》,111(2009)。
    彭邦炯,〈從出土秦簡再探秦內史與大內、少內和少府的關係與職掌〉,《中國文化月刊》,123(1990)。
    張國剛,〈唐代鄉村基層組織及其演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6:5(2009.09)。
    游自勇,〈漢唐時期「鄉飲酒」禮制化考論〉,《漢學研究》,22:2(2004)。
    華林甫,〈隋唐《圖經》輯考(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7(2007)。
    黃永年,〈說永徽六年廢立皇后事真相〉,收入氏著,《唐代史事考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黃永年,〈論建中元年實施兩稅法的意圖〉,收入氏著,《唐代史事考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黃清連,〈唐代的文官考課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1(1984)。
    (日)渡邊信一郎,周長山譯,〈元會的建構——中國古代帝國的朝政與禮儀〉,收入(日)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楊希義,〈唐代君臣朝參制度初探〉,收入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十輯)》,西安:三秦出版,2008。
    葛劍雄,〈秦漢的上計和上計吏〉,《中華文史論叢》,22(1982)。
    雷聞,〈俄藏敦煌Дx.06521殘卷考釋〉,《敦煌學輯刊》,39(2001)。
    雷聞,〈隋唐朝集制度研究—兼論其與兩漢上計制之異同〉,《唐研究》,7(2001)。
    齊濤,〈巡院與唐宋地方政體的轉化〉,《文史哲》,1991年第5期。
    劉豔杰,〈唐代進奏院小考〉,《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4期。
    蔣寅,〈獨孤及文繫年補正〉,《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1996)。
    鄧小南,〈課績與考察:試談唐代文官考核制度的發展趨勢〉,收入鄧小南主編,《政績考察與信息渠道:以宋代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日)濱口重國,黃正建譯,〈所謂隋的廢止鄉官〉,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六朝隋唐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
    韓連琪,〈漢代的戶籍和上計制度〉,《文史哲》,126(1978)。
    嚴耕望,〈景雲十三道與開元十六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上(1965.12)。
    (日)池田溫,〈沙洲図経略考〉,收入榎博士還曆記念東洋史論叢編纂委員會編,《榎博士還曆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都:山川出版社,1975。
    (日)重近啟樹,〈秦の內史をめぐる諸問題〉,收入「中國古代の国家と民眾」編輯委員會編,《堀敏一先生古稀記念:中國古代の国家と民眾》,東京:汲古書院,1995。
    (日)前田紫穗美,〈律令制下における朝集使と文書の逓送〉,《皇學館論叢》,34:6( 2001)。
    (日)福景信昭,〈唐代の進奏院—唐後半期「藩鎮體制」の一側面—〉,《東方學》,105(2003)。
    〈讀貓記〉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072330100rfu1.html(100/10/20)。
    (日)金子修一,〈則天武后與杜嗣先墓誌——與新發現井真成墓誌有關〉,讀書網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725/1058189.html(100/10/18)本文收入王雙懷,郭紹林主編,《武則天與神都洛陽》。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6153003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15300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3101.pdf6616KbAdobe PDF271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