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1321/142230 (78%)
Visitors : 48417993      Online Users : 43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896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963


    Title: 朱陸之辯──朱、陸學術交遊的考察與檢討
    Authors: 莊士杰
    Contributors: 陳逢源
    莊士杰
    Keywords: 朱熹
    陸九淵
    朱陸之辯
    朱陸異同
    南宋學術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7-22 17:06:26 (UTC+8)
    Abstract: 「朱陸異同」乃宋代以來學術史的重要議題,備受關注,只是討論既多,彼此觀點往往多有分歧,朱、陸二人學術究竟,也就成為爭議的焦點所在。本文從「學術交遊歷程」考察朱、陸雙方互動,分別就「鵝湖」會前、會中、會後等不同時期,檢討其中相關問題。首先,探討「鵝湖」緣起,所謂「伯恭蓋慮陸與朱議論猶有異同,欲會歸於一,而定其所適從」的說法,必須同時留意朱、陸、呂三方學術淵源與朱、呂對學術發展的期盼、對陸學的反省等方面來理解,藉由「學脈」與「學風」的掌握,「鵝湖之會」的歷史意義方能彰顯。其次,《象山年譜》、《語錄》載錄「鵝湖之會」,陸學立場鮮明,出於單方面說法,無法完全得見會晤全貌,恐怕必須同時留意朱、呂二人思考,對於該會歷史圖像才能有更為完整的認識;此外,《年譜》、《語錄》強調陸氏兄弟對朱熹的批判,敘述強調陸學義理的勝出與精彩,然而陸氏兄弟批判的問題,朱熹已有相應的思考,陸氏的批判不足以折服朱熹。「鵝湖」會後朱、陸對於自家學術各自反省,朱熹有意「去短集長」,期勉學者「尊德性」、「道問學」不當有所偏廢,陸九淵則「尊德性」立場甚堅,對「道問學」的態度多有反覆,其後門人曲解師說,張揚師門,流弊更顯;朱熹深見陸學之弊,憂心學風趨薄,對陸學遂多有糾彈,衍成兩派之分歧,然而以門戶視之,顯然無法得見朱熹用心所在。整體而言,由「朱陸之辯」反省「朱陸異同」,得知朱、陸在其交遊歷程中,各有不同的思考,朱熹學術的價值並不是作為陸學的對立面而存在,而雙方異同更不能糾結於「早晚論」的問題裡;還原雙方思索語境,釐清其中異同所在,對於朱、陸的「異同」所在,才能有更為中肯的理解。
    Reference: 一、古籍(依時代排序)
    (一)經部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
    ﹝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
    ﹝宋﹞朱熹撰;廖名春點校:《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朱熹撰;黃珅校點:《四書或問》,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撰;黃珅、張祝平校點:《論孟精義》,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趙順孫纂疏:《四書纂疏》,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明﹞胡廣等纂修:《四書大全》,收入《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明﹞胡廣等纂修:《性理大全》,收入《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1974年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二)史部
    ﹝宋﹞邵博撰;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邵博撰;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呂祖謙:《東萊博議》;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6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呂祖謙:《大事記》;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8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葉紹翁撰;沈錫麟、馮惠民點校:《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周密撰;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1997年
    ﹝宋﹞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縮印本﹞
    ﹝明﹞朱衡:《道南源委》,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明﹞宋端儀:《考亭淵源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
    ﹝明﹞李清馥撰;徐公喜、管正平、周明華點校:《閩中理學淵源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明﹞凌迪知輯:《萬姓統譜》,臺北:正光出版社,1971年
    ﹝清﹞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王夫之:《宋論》,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清﹞永瑢等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王梓材、馮雲濠:《宋元學案補遺》,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清﹞王懋竑撰:《朱子年譜》,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清﹞王懋竑撰;何忠禮點校:《朱子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胡亦堂等修,謝元鍾等纂:《臨川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94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清康熙19年刊本
    ﹝清﹞潘士瑞等修,詹兆泰等纂:《鉛山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90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清康熙22年刊本
    ﹝清﹞孫世昌等纂修:《廣信府志》,《中國方志叢書》(第91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清康熙22年刊本
    ﹝清﹞徐景熹修,魯曾煜等撰:《福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景印乾隆19年刻本
    ﹝清﹞連柱等纂修:《廣信府志》,《中國方志叢書》(第91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清乾隆48年刊本
    ﹝清﹞連柱等纂修:《鉛山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91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清乾隆49年刊本
    ﹝清﹞徐松原輯,陳援庵等編:《宋會要輯稿》,臺北:世界出版社,1964年
    ﹝清﹞童範儼等修,陳慶齡等纂:《臨川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94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清同治9年刊本
    ﹝清﹞張廷珩等修,華祝三等纂:《鉛山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911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清同治9年刊本
    ﹝清﹞孫爾準修,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景印同治10年重刊本
    ﹝清﹞蔣繼洙等修,李樹藩等纂:《廣信府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0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清同治12年刊本
    ﹝清﹞懷蔭布修,黃任、郭賡武等撰:《泉州府誌》,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景印光緒8年刊本
    杜海軍:《呂祖謙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胡宗楙編,李春海校點:《張宣公年譜》卷上;吳洪澤、尹波主編:《宋人年譜叢刊》第10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連生主編,鄭富金副編:《鵝湖書院志》,合肥:黃山書社,出版年不詳

    (三)子部
    ﹝宋﹞朱熹編;陸建華、嚴佐之校點:《延平答問》;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編:《伊洛淵源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朱熹編;﹝清﹞張伯行集解:《近思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張洪、齊頤輯:《朱子讀書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臺灣商物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劉壎:《隱居通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明﹞程敏政:《道一編》;吳長庚編:《朱陸學術考辨五種》,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
    ﹝明﹞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論》;吳長庚編:《朱陸學術考辨五種》,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
    ﹝明﹞陳建:《學蔀通辨》;吳長庚編:《朱陸學術考辨五種》,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羣、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李 紱:《朱子晚年全論》;吳長庚編:《朱陸學術考辨五種》,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出版社,1977年
    ﹝清﹞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朝鮮﹞韓元震:《朱子言論同異攷》,首爾大學:奎章閣叢書

    (四)集部
    ﹝宋﹞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李侗撰,朱熹編;﹝清﹞張伯行訂:《李延平先生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宋﹞朱熹撰;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宋﹞張栻撰,朱熹輯錄:《南軒先生文集》;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呂祖謙:《東萊太史文集》;黃靈庚、吳戰壘編:《呂祖謙全集》第1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陳亮:《陳亮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宋﹞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268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宋﹞陳淳:《北溪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黃榦:《黃勉齋先生文集》,臺北:青山書屋,1957年
    ﹝宋﹞袁甫:《蒙齋集》;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324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元﹞方回:《桐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明﹞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新編本王陽明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王守仁撰,施邦曜輯評:《陽明先生集要》,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全祖望撰;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臺北:新興書局,1956年
    祝尚書撰:《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二、近人著作
    (一)專著
    丁為祥:《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朱子的哲學視野及其歷史影響的發生學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國猛:《朱熹理學與陸九淵心學》,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大德:《朱陸異同新論──以「心與理、心與物」為向度之新綜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年
    孔東:《宋代東萊呂氏之族望及其貢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石訓:《中國宋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孔令宏:《儒道關係視野中的朱熹哲學》,臺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宋代理學與道家、道教》,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方彥壽:《朱熹書院與門人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甲凱:《宋明心學評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中國哲學史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朱漢民、肖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朱漢民:《宋明理學通論──一種文化學的詮釋》,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任劍濤:《複調儒學──從古典解釋到現代性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
    ───:《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1996年
    ───:《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中國文化通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0年
    吳長庚:《朱熹與江西理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
    吳萬居:《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李邦國:《朱熹和白鹿洞書院》,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李承貴:《儒士視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觀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束景南:《朱熹佚文輯考》,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朱子大傳》,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
    ───:《朱子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朱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增訂新版),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3年
    邢舒緒:《陸九淵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祁潤興:《陸九淵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金中樞:《宋代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幼獅出版社,1989年
    ───:《宋代的學術和制度研究》,臺北:稻香出版社,2009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1998年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
    林繼平:《陸象山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范立舟:《宋代理學與中國傳統歷史概念》,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3年
    姜廣輝:《義理與考據──思想史研究中的價值關懷與實證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唐君毅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唐君毅全集》卷12,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唐君毅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唐君毅全集》卷13,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唐君毅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唐君毅全集》卷17,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徐梵澄:《陸王學述:一系精神哲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
    徐儒宗:《婺學之宗──呂祖謙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高令印:《朱熹事蹟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高全喜:《理心之間 朱熹和陸九淵的理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馬空群:《中國文化之傳統道德精神:宋代理學對儒學精神之振興》,臺北:海獅出版社,2001年
    姚榮松:《呂祖謙》;王壽南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第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陸玉林:《陸九淵評傳:本心的震盪》,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崔大華:《南宋陸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朱熹思想研究》,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臺北:萬卷樓,1993年
    ───:《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
    張豈之:《新中國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年
    張錫勤、霍方雷:《陸王心學初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張志強:《朱陸‧孔佛‧現代思想──晚明與晚明以來中國思想的現代轉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陳德仁:《象山心學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新儒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5年
    ───:《朱子門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朱熹》,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
    ───:《近思錄詳注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宋明儒學論》,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增訂版﹞
    陳志信:《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陳德仁:《象山心學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鐘凡:《兩宋思想評述》,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陳立勝:《「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郭曉東:《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黃彰健:《經學理學文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6年
    ───:《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曾春海:《陸象山》,臺北:東大圖書,1988年
    ───:《儒家哲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999年
    彭永捷:《朱陸之辨──朱熹陸九淵哲學比較研究》,「中國哲學青年哲學文庫」人民出版社,2002年
    董金裕:《宋儒風範》,臺北:東大圖書,1979年
    ───:《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賈順先:《宋明理學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趙峰:《朱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趙偉:《陸九淵門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朱熹哲學十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熊 琬:《宋代理學與佛教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派之排佛反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宋儒與佛教》,臺北:東大圖書,1997年
    鄧克銘:《張九成思想之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1990年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劉宗賢:《陸王心學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增訂三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
    ───:《儒家哲學的典範重構與詮釋》,臺北:萬卷樓,2010年
    潘富恩、徐餘慶合著:《呂祖謙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 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蔡方鹿:《朱熹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錢穆:《宋明理學三書隨劄》、《陽明學述要》,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0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朱子新學案》,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1-15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6-17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0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學籥》,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4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中國學術通義》,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5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國史大綱》,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7-28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中國文化史導論》,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9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中國史學名著》,錢賓四先生全集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33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戴君仁:《梅學論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0年
    戴景賢:《明清學術思想史論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羅炳良:《南宋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羅瑩:《宋代呂氏家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二)編著
    ﹝美﹞田浩(Hoyt Tillman)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
    王蓉貴、沈治宏編撰:《中國地方志宋代人物資料索引續編》,成都:四川辭書,2002年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中心編:《宋代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朱貽庭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朱維錚編校:《周予同經學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江西省鉛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鵝湖書院志》,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
    束景南編:《朱熹軼文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志英選編:《宋元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
    吳展良編:《朱子研究書目新編(1900-200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編:《傳統思維方式與學術語言的基本特性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李國玲編纂:《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補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
    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李國鈞主編:《中國書院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昌彼得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2001年
    林建甫編:《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49-200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唐宋學術思想論集》,2012年
    侯外廬編:《宋明理學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87年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編:《轉變與定型: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2000年
    黃俊傑編譯:《史學方法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楊儒賓編:《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鄒永賢編:《朱子思想論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
    鄭曉江編:《六經注我──象山學術及江右思想家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蔡振豐編:《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鄧洪波編:《東亞歷史年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鍾彩鈞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
    ﹝日﹞荒木見悟:《佛教與儒教》,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年
    ﹝日﹞藤井倫明:《朱熹思想結構探索:以理為考察中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日﹞土田健次郎著,朱剛譯:《道學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美﹞田浩(Hoyt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臺北:允晨文化,2008年
    ───:《旁觀朱子學──略論宋代與現代的經濟、教育、文化、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美﹞包弼德(Peter K. Bol)著,王昌偉譯:《歷史上的理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英﹞卜道成著,謝曉東譯:《朱熹和他的前輩們:朱熹與宋代新儒學導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修訂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三)單篇論文
    王偉民:〈朱陸哲學異同的幾個方面〉,《孔孟月刊》第39卷第6期,
    文碧方:〈宋明理學中理學與心學的同異及其互動〉,《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8卷第4期,2005年4月
    牟宗三:〈綜論朱子三十七歲前之大體傾向以及此後其成熟之義理系統之型態〉,《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0期,1968年9月
    成中英:〈論宋明理學中的兩個「知」的觀點:「致知」與「致良知」〉,「廈門朱子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廈門:廈門大學主辦,1987年12月
    朱漢民:〈《太極圖說》與宋學〉,《中國文化月刊》第223期,1998年10月
    江乾益:〈宋儒項安世之生平交遊及其學術〉,《興大人文學報》第16期,2004年6月
    李弘祺:〈朱熹、書院與私人講學的傳統〉,《國立編譯館刊》第18卷第2期,1990年
    何澤恆:〈《大學》格物別解〉,《漢學研究》18卷2期,2000年12月
    束景南:〈朱陸呂鵝湖之會正誤〉,《中國哲學史研究》(北京)1989年第2期
    ───:〈陸九淵詩文輯補〉,《文獻》1994年1期
    ───:〈陸氏兄弟佚札〉,《撫州師專學報》1998年1期
    吳有能:〈朱陸鵝湖之會唱和三詩新釋〉,《鵝湖》第13卷第3期,1987年9月
    吳長庚:〈朱熹在江西的理學活動〉,《朱子學刊》2007年第1輯
    ───:〈朱子學與江西之學〉,《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9年8月
    吳展良:〈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臺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
    吳略余:〈論朱熹哲學的理之活動義與心之道德義〉,《漢學研究》29卷1期, 2011年3月
    杜保瑞:〈朱陸鵝「湖之會」的倫理學議題〉,《「傳統中國倫理觀的當代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2008年
    邱黃海:〈儒學理論與具體實踐之關聯初探──以象山學朱子學為例〉,《鵝湖》第13卷第9期,1988年3月
    祝平次:〈自我、文本與傳統:陸九淵與南宋道學的發展〉,《成大中文學報》第8期,2000年6月
    ───:〈朱子門人與道學的發展──孫應時、曹彥約與度正〉,嘉義大學中文系編:《鵝湖之會:第一屆宋代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胡昌智:〈呂祖謙的史學〉,《書目季刊》第10卷2期,1976年9月
    范立舟:〈乾道、淳熙年間朝野對立理學的批評〉,《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2000年7月
    ───:〈南宋乾道、淳熙年間理學傳衍述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06年7月
    ───:〈論兩宋理學家的聖人史觀〉,浙江大學宋學研究中心編:《宋學研究集刊》第二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
    唐君毅:〈陽明學與朱陸異同重辨(上、下),《新亞學報》第8卷第2期,1968、1969年
    ───:〈朱子與陸王思想中之一現代學術意義〉,《東西文化》第17期,1968年9月
    郭翠麗:〈宋代理學學派交融與碰撞之特點〉,《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4期,2010年7月
    高建立:〈朱陸兩次論爭及其歷史影響〉,《徐州教育學院學報》(出版年不詳)
    孫效智:〈論朱陸異同與會通〉,《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5期,1987年6月
    孫齊魯:〈「朱陸之辨」中的告子與禪宗──對宋明理學史一段誤會的考究〉,《中國哲學史》2010年3期,北京:中國哲學史學會,2010年
    唐宇元:〈元代的朱陸合流與元代理學〉,《文史哲》1982年第3期
    黃彰健:〈象山思想臨終同於朱子──孫應時與朱子及象山往來書信繫年〉,《大陸雜誌》第69卷第1期,1984年7月
    張永儁:〈從程朱理氣說析論朱熹心性論之要義〉,《臺大哲學評論》第12期,1989年1月
    ───:〈宋儒之道統觀及其文化意識〉,《文史哲學報》(臺灣大學文學院)第38期,1990年12月
    ───:〈從北宋理學之思想脈絡略論程朱理學之「方法」〉,《臺大哲學評論》第14期,1991年1月
    ───:〈略述理學之價值根原論〉,《臺大哲學評論》第15期,1992年1月
    張俊相:〈朱陸太極圖說之辯的文化誤區〉,《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91期,1994年3月
    張 璉:〈從自得之學論朱陸異同〉,《漢學研究》13卷2期,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年12月
    張恭銘:〈南宋至元的朱陸和會思想〉,《孔孟月刊》第35卷第9期,1997年5月
    曾春海:〈朱熹理學與佛學之交涉〉,《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9期,1999年9月
    陶躍生:〈關於鵝湖之爭的年代小考〉,《上饒師專學報》,1983年第2期
    梅 彥:〈朱陸晚年之異初探〉,《中州學刊》(鄭州)1988年第3期
    許懷林:〈朱陸「去短集長」,共匡時弊──兼及江西朱為朱子學說園地〉,《徽州社會科學》(黃山)1996年第6期
    郭齊家:〈評朱陸之爭〉,《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0年第6期
    陳逢源:〈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
    ───、黃瀚儀:〈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徵引書目輯考〉,《政大中文學報》第3期,2005年6月
    ───:〈朱熹注四書之轉折──以《學庸章句》、《或問》為比對範圍〉,《東吳中文學報》第15期,2008年5月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中央人文學報》第41期,2010年1月
    ───:〈宋儒聖賢系譜論述之分析──朱熹道統觀淵源考察〉,《政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10年6月
    ───:〈從「政治實踐」到「心性體證」:朱熹注《孟子》的歷史脈絡〉,《東吳中文學報》第20期,2010年11月
    ───:〈由分而合──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徵引二程語錄之分析〉,《儒學研究論叢》第3輯,2010年12月
    ───:〈道南與湖湘──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義理進程分析〉,《東華漢學》第15期,2012年6月
    馮耀明:〈朱熹對儒佛之分判〉,《漢學研究》6卷2期, 1988年,月不詳
    彭永捷:〈論理學人性論的兩個方向──以朱子和陸象山為中心〉,《東方論壇》(青島)2000年第4期
    游騰達:〈論朱澤澐《朱子聖學考略》對「朱陸異同論」的文獻探析〉,《東華漢學》第14期,2011年12月
    楊金鑫:〈「鵝湖之會」新述──兼論呂祖謙的哲學思想〉,《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8年第5期
    楊祖漢:〈朱陸論爭的主要問題及其會通〉,《歷史月刊》第138期,1999年
    楊儒賓:〈戰後臺灣的朱子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19:4, 2000年11月
    ───:〈《易經》與理學的分派〉,洪漢鼎主編:《中國詮釋學》第二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蔡仁厚:〈朱陸門人及其後學〉,《孔孟學報》第39期,1980年4月
    ───:〈朱陸異同與象山實學〉,《朱子學刊》第11輯,合肥:黃山書社,2001年10月
    蔡方鹿:〈朱陸經學之別〉,《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3期,2007年9月
    蔡龍九:〈論陳建《學蔀通辨》之貢獻與失誤〉,《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評論》第36期,民2008年10月
    ───:〈「朱陸異同爭論史」中的保守調和模式──李紱《朱子晚年全論》評析〉,《東吳哲學學報》第27期,2013年2月
    黎建球:〈朱熹的倫理思想〉,收入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
    劉宗賢:〈鵝湖之會〉,孔範今、桑思奮、孔祥林主編:《孔子文化大典》之「孔學卷‧詞語‧宋元」,北京:新華書店,1994年
    劉述先:〈朱子早年的教育環境與思想發展轉變的痕跡〉,《幼獅學誌》第15卷第3期,1979年6月
    劉又銘:〈《近思錄》的編纂〉,《中華學苑》第43期,1993年3月
    謝大寧:〈從「朱陸異同」一個方法論看歷史研究中的主客觀問題〉,《中國學術年刊》第五期,1983年6月
    戴君仁:〈朱子與陸象山的交誼及辯學的經過〉,宋史研究學會編:《宋史研究》第一輯,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年6月
    鍾彩均:〈朱子學派尊德性道問學問題研究〉,鍾彩均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3年
    ﹝日﹞志賀一郎:〈朱陸的異同與對後世的影響〉,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編:《朱子學新論──紀念朱子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

    (四)學位論文
    王志瑋:《黃榦、陳淳對朱學的繼承與發展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方蕙玲:《鵝湖爭議真諦之研究──由朱陸對認知的主張看鵝湖爭議之真諦》,臺中: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白百伶:《宋元之際朱陸異同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展良:《朱子理學與史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1987年
    李星系:《陸九淵書信編年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志遠:《宋元朱陸思想之傳承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兵:《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的實質與其哲學意義》,長春:吉林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甯惠如:《南宋儒者的入仕與教學──特別關注道學家的雙重實踐》,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2005年
    鄒挺超:《朱熹的交往關係研究》,廈門: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趙申:《試析朱熹陸九淵工夫論及其異同》,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儀秀:《南宋陸門學者的教化理念與實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6年
    蔡龍九:《《朱子晚年定論》之相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2009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8151014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101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401.pdf2032KbAdobe PDF2103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