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525/141442 (78%)
Visitors : 47077076      Online Users : 81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966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665


    Title: 巫憶前身—論朱天文之文學志業
    Authors: 林維紫
    Contributors: 陳芳明
    林維紫
    Keywords: 朱天文
    胡蘭成
    朱西甯
    張愛玲
    三三
    格物
    離題
    女人論
    同志
    陰性

    無性生殖
    文本互文
    色情烏托邦
    神聖
    道統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3-09-03 11:47:38 (UTC+8)
    Abstract: 從一九九0年以站在天際線的巫女自居,到二00八年持續以《巫言》上達天聽的朱天文,整整二十年的時間,朱天文的中心信念始終沒變。這樣的信念來自於一九七六年胡蘭成為朱天文寫的一篇文章〈來寫朱天文〉,他以神姬(巫女)之舞盛讚朱天文的文學之美,不僅讓朱天文從此埋下風吹花開的成巫種子,也讓她捨棄過去的張學,朝向與胡蘭成志同道合的文學志業邁進。

    這樣的文學志業,從一九七五年《今生今世》的石破天驚,到一九七六年曇花暑夜的永恆講學,再到一九七七年以三三集刊向遠在日本的蘭師致敬,朱天文渴望透過文學穿越時空、表達相親之情的成巫旅程就已展開。然而這樣的成巫旅程,卻在一九八一年胡蘭成過世後產生巨大變化。朱天文一改過去的青春旑旎、向陽生發,反而以張愛玲的「沈鬱頓挫」,表達自己馱負老靈魂的繾綣滄桑;進一步在這樣的文學裡,將三三的黃金歲月,以更為深刻、善感的方式記錄下來。此舉不僅具象化胡蘭成的〈女人論〉,也讓朱天文在不知不覺間,以美好的感情、豐富的心境,以及大量的格物,叛逃張愛玲的獨自起舞。

    朱天文曾表示,自己是以〈女人論〉的三部曲《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與《巫言》,紀念與胡蘭成相處過的那段歲月。本文即透過朱天文的啟蒙前身,挖掘〈柴師父〉蘊含的成巫動機;〈肉身菩薩〉蘊含的成巫途徑;〈世紀末的華麗〉蘊含的成巫內涵,進一步以《荒人手記》充滿詩情的四字箴言,總結朱天文跨越時空、超越生死、滿溢熱情的成巫旅程。

    志同道合的深情高歌,到《巫言》成為平靜直捷的上達天聽。其方式即為削去敘事情節,以離題格物進行鋪排書寫,此方式早在〈世紀末的華麗〉就已展開,也揭露朱天文叛逃張愛玲的決心。而其內容則為大量的知識、家事、政事等細節,透過這些與胡相親的「起誓/士」內容,也讓朱天文得以向星空版圖上的君父們悠悠對話。本文即藉由朱天文的自白回憶,以及胡、張的文本互文,耙梳朱天文完整的成巫歷程;同時對照三部曲的精神內涵,不僅一窺君父們的真實身份,也揭露三部曲的文字祭典,就是讓朱天文邁入神聖空間的永恆關鍵。
    Reference: (依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作者專書

    〈一〉朱天文作品集

    朱天文,《淡江記》,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79年
    朱天文,《三姊妹》,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
    朱天文,《炎夏之都》,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朱天文,《下午茶話題》,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朱天文,《小畢的故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年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朱天文,《畫眉記》,廣州花城出版,2005年
    朱天文,《巫言》,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2月
    朱天文,《傳說》,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2月
    朱天文,《淡江記》,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2月
    朱天文,《炎夏之都》,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2月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2月
    朱天文,《有所思,乃在大海南》,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2月
    朱天文,《黃金盟誓之書》,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2月
    朱天文,《劇照會說話》,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2月

    〈二〉朱天文散篇作品

    朱天文,〈喜見蘭陵〉,《聯合報》,1980年10月6日
    朱天文,〈春望〉,《聯合報》,1981年10月13日
    朱天文,〈新視野/電影「小畢的故事」(聯副「愛的故事」徵文得獎作品印象二帖從文字到畫面)〉,《聯合報》,1983年1月31日
    朱天文,〈人身難得:「印度禪修記」讀後感〉,《中央月刊》,1984年3月
    朱天文,〈新浪潮電影之外〉,《聯合報副刊》,1984年11月06日
    朱天文,〈萬人影展——童年的眼睛〉,《聯合報》,1985年7月22日
    朱天文,〈帽子姊妹〉,《聯合報》,1987年7月15日
    朱天文,〈電影,小說的敵人!〉,《聯合文學》,1989年,頁56~57
    朱天文,〈童騃時期的一點文學因緣〉,《聯合報》,1990年8月16日
    朱天文,〈自問〉,《聯合文學》,1992年,頁80
    朱天文,〈歐洲旅行專輯 陸沈之都〉,《中國時報》,1992年8月29日
    朱天文,〈文化特餐“武惡”的魅力〉,《民生報》,1994年3月26日
    朱天文,〈尋找今日的紅樓夢〉,《中國時報》,1994年6月13日
    朱天文,〈新的碑誌〉,《中國時報》,1994年9月15日
    朱天文、蘇偉貞,〈情慾寫作——身體像一件優秀的漆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年11月10日
    朱天文,〈牧羊橋畔〉,《聯合文學》,1996年,頁16
    朱天文,〈小玫瑰的生命之旅〉,《聯合晚報》,1996年4月19日
    朱天文,〈兩代〉,《聯合報副刊》,1997年9月11日
    朱天文,〈做小金魚的人——評《華太平家傳》〉,《聯合報副刊》,1998年3月28日
    朱天文,〈另類的父親節禮物〉,《聯合報》,1998年8月6日
    朱天文,〈揮別的手勢:記父親走後一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年3月21日
    朱天文,〈與石頭相遇〉,《中國時報》,2000年4月12日
    朱天文,〈花憶前身——回憶張愛玲和胡蘭成〉,《「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刊》,2000年12月
    朱天文,〈驚覺之餘〉,《聯合報》,2001年9月14日
    朱天文,〈釉下藍〉,《自由時報》,2002年12月2~5日
    朱天文,〈何以解憂,唯有小說〉,《誠品好讀》,2003年,頁19
    朱天文,〈雨族〉,《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年,頁14~15
    朱天文,〈寫出生命中無可比擬的事物〉,《聯合報》,2004年2月29日
    朱天文,〈等天氣〉,《印刻文學生活誌》,2006年1月
    朱天文,〈看張:朱天文評《小團圓》〉,《明報副刊》,2009年5月31日
    朱天文,〈寫作是天賦,也是詛咒〉,《時代週報》,2009年7月15日
    朱天文,〈記述胡蘭成:志不盡,願未央〉,《印刻文學生活誌》,2010年3月31日

    〈三〉胡蘭成作品集

    胡蘭成,《山河歲月》,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5年5月
    胡蘭成,《山河歲月》,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
    胡蘭成,《今日何日兮》,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
    胡蘭成,《今生今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
    胡蘭成,《禪是一枝花》,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
    胡蘭成,《中國文學史話》,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胡蘭成,《中國的禮樂風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胡蘭成,《革命要詩與學問》,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胡蘭成,《建國新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胡蘭成,《閒愁萬種》,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胡蘭成,《戰難和亦不易》,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年
    胡蘭成,《今生今世》,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5月
    胡蘭成,《亂世文談》,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6月

    〈四〉張愛玲作品集

    張愛玲,《怨女》,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66年4月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68年6月
    張愛玲,《秧歌》,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68年6月
    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68年7月
    張愛玲,《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68年7月
    張愛玲,《半生緣》,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69年3月
    張愛玲,《張看》,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5月
    張愛玲,《惘然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6月
    張愛玲,《餘韻》,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5月
    張愛玲,《續集》,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2月
    張愛玲,《赤地之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6月
    張愛玲,《對照記——看老照片簿》,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6月
    張愛玲,《同學少年都不賤》,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2月
    張愛玲,《沈香》,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6月
    張愛玲,《重訪邊城》,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
    張愛玲,《小團圓》,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3月
    張愛玲,《雷峰塔》,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9月
    張愛玲,《易經》,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9月


    二、三三集刊、雜誌、相關出版
    第一輯 《蝴蝶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4月
    第二輯 《嶺上雁字》,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5月
    第三輯 《我達達的馬蹄》,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5月
    第四輯 《守著陽光守著你》,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6月
    第五輯 《客舍青青》,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8月
    第六輯 《一日浪》,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9月
    第七輯 《盧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10月
    第八輯 《劍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12月
    第九輯 《落江前的手勢》,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月
    第十輯 《種火行動》,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3月
    第十一輯 《衣缽》,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5月
    第十二輯 《采薇歌》,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6月
    第十三輯 《北方有佳人》,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8月
    第十四輯 《女兒家》,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8月
    第十五輯 《日出西山雨》,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0月
    第十六輯 《七月流火》,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1月
    第十七輯 《生死場》,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2月
    第十八輯 《水勢》,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2月
    第十九輯 《在中國》,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3月
    第二十輯 《有女同車》,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4月
    第二十一輯 《少年十五二十時》,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5月
    第二十二輯 《桃花渡》,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6月
    第二十三輯 《昆明的四月風暴》,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8月
    第二十四輯 《雲的小孩》,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9月
    第二十五輯 《鐘鼓三年》,台北:三三書坊,1980年7月
    第二十六輯 《看戲去也》,台北:三三書坊,1980年11月
    第二十七輯 《補天遺石》,台北:三三書坊,1981年1月
    第二十八輯 《戰太平》,台北:三三書坊,1981年8月
    《三三雜誌》創刊號,台北:三三書坊,1981年9月10號
    《三三雜誌》第三期,台北:三三書坊,1981年11月10號
    仙枝,《好天氣誰給題名》,台北:三三書坊,1979年
    朱天文,《傳說》,台北:三三書坊,1981年
    朱天文,《最想念的季節》,台北:三三書坊,1984年
    朱西甯,《微言篇》,台北:三三書坊,1981年


    三、研究專書
    子通、亦清,《張愛玲評說六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年
    王一心,《張愛玲與胡蘭成》,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1年9月
    王克儉,《文學創作心理學》,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1997年
    王洪岳,《現代主義小說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9月
    王章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宋代巫覡信仰研究》,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05年9月
    王德威,《眾聲喧嘩 : 三〇與八〇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王德威,《紀念朱西甯先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3年5月
    王韻如,《洄游順流岔離:朱天文寫作向度初探》,桃園:王韻如出版,2008年8月
    文鏞盛,《中國古代社會的巫覡》,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年7月
    皮述民,《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2003年
    古蒼梧,《今生此時今世此地:張愛玲、蘇青、胡蘭成的上海》,台北: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平鑫濤,《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3月
    朱天心,《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朱西甯,《華太平家傳》,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2月
    余光中,《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台北:九歌出版,1989年
    宋以朗,《張愛玲私語錄》,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3月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吳達芸,《當代小說評論——閱讀與創作之間》,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
    易丹,《斷裂的世紀:論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精神》,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
    周伯乃,《存在主義與現代文學》,台北:立志出版社,1969年2月
    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元尊文化出版,1999年
    周芬伶,《孔雀藍調:張愛玲評傳》,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4月
    邱宜文,《巫風與九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8月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出版,1988年
    林河,《中國巫儺史:中華文明基因初探》,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4月
    林燿德、孟樊,《世紀末偏航:八〇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1990年12月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夏世清,《色戒: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前世今生》,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徐岱,《邊緣敘事——20世紀中國女性小說個案批評》,上海:學林出版,2002年
    尉天聰,《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陳芳明,《現在幾點鐘:朱西甯短篇小說精選》,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陳厚誠、唐正序,《20世紀中國文學與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陳義芝,《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2年9月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
    張桂華,《胡蘭成傳》,台北:自由文化出版社,2007年
    張瑞芬,《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當代文學論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7年4月
    張瑞芬,《鳶尾盛開文學評論與作家印象》,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6月
    張誦聖,《文化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1年6月
    張默芸,《鄉戀哲理親情:臺港文學散論》,廈門:鷺江出版社,1986年
    張讓,《剎那之眼》,台北:智慧田出版,2000年
    寒山碧,《中國新文學的歷史命運》,台北:中華書局,2007年
    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台北:立緒文化出版,1999年
    童慶炳,《現代心理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9年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詹明信、唐小兵,《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出版,1990年
    葉舒憲,《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1999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的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1995年
    楊澤,《七〇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出版,1994年
    楊澤,《從四〇年代到九〇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
    楊澤,《狂飆八〇‧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
    楊澤,《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1999年
    趙遐秋,《臺灣鄉土文學八大家:鄉土意識與愛國主義》,北京:臺海出版社,1999年
    嶄新校,《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熊賢關,《性別與疆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2006年
    劉安海、孫文憲,《文學理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1999年8月
    劉紀蕙、周英雄,《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劉耀中,《超越死亡——煉金術與文學藝術》,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
    蔡美麗,《維納斯之變顏》,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5年3月1日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1992年
    鄭樹森,《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
    薛仁明,《胡蘭成‧天地之始》,台北:大雁文化出版,2009年
    簡瑛瑛,《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出版,2003年


    四、期刊論文、報紙評介
    王之樵,〈如何與張愛玲劃清界限——朱天文談《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中國時報》,1994年7月17日
    王良芬,〈朱天文紐約演講「廢墟裡的新天使」自述創作歷程〉,《中國時報》,1999年5月2日
    王怡,〈胡蘭成其人其事〉,《傳記文學》,1995年12月
    王德威,〈從〈狂人日記〉到《荒人手記》——論朱天文,兼及胡蘭成與張愛玲〉,《現代中文文學評論》,1996年6月
    王德威,〈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生死疲勞》與《巫言》所引起的反思〉,《聯合文學》,2009年7月
    毛尖,〈關於《巫言》的對話〉,《東方早報》,2008年9月21日
    古遠清,〈胡蘭成晚年在臺灣〉,《傳記文學》,2008年11月
    朱西甯,〈「一朝風雲」二十八年記啟蒙我和提昇我的張愛玲〉,《中國時報》,1971年5月31日
    朱西甯,〈先覺者、後覺者、不覺者——談「張愛玲雜碎」〉,《書評書目》,1976年10月
    朱西甯,〈點撥與造就〉,《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朱西甯,〈金塔玉碑——敬悼張愛玲先生〉,《交流》,1995年11月
    朱偉誠,〈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記》的同志閱讀〉,《中外文學》,1995年8月
    江林信,〈繽紛花叢的太平間——讀朱天文《花憶前身》〉,《書評》,1997年10月
    江弱水,〈胡蘭成的人格與文體——讀「今生今世」〉,《讀書人》,1997年2月
    李文冰,〈文學的鑿石者——作家朱天文專訪〉,《幼獅文藝》,1998年3月
    李靜玫,〈迷戀?迷惑?——論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主體意識的矛盾〉,《臺北師院語文集刊》,2004年11月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1993年8月
    余光中,〈山河歲月話漁樵〉,《書評書目》,1975年7月
    吳成貴,〈那一刻,我已超越張愛玲〉,《華商報》,2009年8月4日
    邱妙津,〈中國傳統裡的烏托邦——論荒人手記中的「情色」與「色情」烏托邦〉,《聯合文學》,1995年9月
    林俊穎,〈文學因緣——朱西甯與後輩作者〉,《誠品好讀》,2003年5月
    房慧真,〈小說元年,到得歸來之後——專訪朱天文〉,《文訊》,2008年5月
    紀大偉,〈帶餓思潑辣:《荒人手記》的酷兒閱讀〉,《中外文學》,1995年8月
    紀大偉,〈在荒原上製造同性戀聲音——閱讀《荒人手記》〉,《島嶼邊緣季刊》,1995年9月
    姜玉鳳,〈作家心目中的作家〉,《民生報》,1987年8月5日
    柯品文,〈官能書寫對欲望的重構與拆解:以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和徐四金《香水》為論述文本〉,《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009年6月
    范銘如,〈騎著仙女棒的女巫——評《巫言》〉,《印刻文學生活誌》,2008年5月
    徐宗潔,〈厭棄或耽溺?論朱天文炎夏之都中的身體意識〉,《臺灣人文(師大)》,2003年12月
    徐淑卿,〈祭胡蘭成——朱天文面對師承有所辯〉,《中國時報》,1996年10月3日
    張小虹,〈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導讀〉,《文學台灣》,2001年4月
    張志維,〈以同聲字鏈製造同性之戀——《荒人手記》的ㄈㄨˋ語術〉,《中外文學》,1997年3月
    張啟疆,〈我的裏面有個她——專訪朱天文〉,《中國時報》,1994年6月14日
    張惠,〈從小說作者到電影編劇〉,《婦女雜誌》,1986年
    張瑞芬,〈以父之名——朱西甯《華太平家傳》評介〉,《聯合文學》,2002年5月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台灣文學學報》,2003年8月
    張瑞芬,〈張愛玲的散文系譜〉,《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4年5月
    張瑞芬,〈一枝花話‧話一枝花——論張愛玲、胡蘭成與朱天文〉,《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年7月
    張瑞芬,〈方舟上的獨白——評朱天文《巫言》〉,《文訊》,2008年4月
    張誦聖,〈朱天文與臺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中外文學》,1994年3月
    郭玉雯,〈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台灣文學研究集刊》,2006年2月
    莊宜文,〈台灣現代文學(8)——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國文天地》,1998年1月
    莊宜文,〈台灣現代文學(8)——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下〉,《國文天地》,1998年2月
    莊宜文,〈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999年6月
    莊宜文,〈雙面夏娃——朱天文、朱天心作品比較〉,《臺灣文學學報》,2000年6月
    陳子善、宋以朗、吳曉東、止庵、閆紅,〈張愛玲《小團圓》:雪藏33年欲毀重生〉,《北京晚報》,2009年4月20日
    陳春燕,〈全球情境,荒人觀點〉,《中外文學》,2008年3月
    陳國球,〈素讀與禊祓——讀胡蘭成《中國文學史話》〉,《文訊》,2007年6月
    陳綾琪,〈世紀末的荒人美學: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與《荒人手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2000年3月
    陳綾琪,〈顛覆性的模仿與雜匯:由朱天文的《荒人手記》談台灣文學的後現代〉,《中外文學》,2002年3月
    陳瓊如,〈重讀朱西甯〉,《誠品好讀》,2003年5月
    黃文成,〈感官的魅惑與權力的重塑——臺灣九〇年代女性嗅覺小說書寫探析〉,《文學新鑰》,2007年12月
    黃恩慈,〈誰的傳人?誰的派?——試論王德威的張學與張派〉,《文訊》,2005年2月
    黃靜宜,〈朱天文短篇小說中幾個重要主題探討〉,《書評》,1996年10月
    黃錦樹,〈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論朱天文〉,《中外文學》,1996年3月
    黃錦樹,〈世俗的救贖:論張派作家胡蘭成的超越之路〉,《中山人文學報》,2001年10月
    黃錦樹,〈胡蘭成與新儒家——債務關係、護法招魂與禮樂革命新舊案〉,《中山人文學報》,2002年4月
    黃錦樹,〈直到自己也成為路徑〉,《聯合報》,2008年3月2日
    黃錦樹,〈巫言亂語——關於兩部長篇小說的評注〉,《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08年10月
    湯舒雯,〈以幽默的角度寫悲傷的事 朱天文對談蔣曉雲〉,《印刻文學生活誌》,2010年8月
    楊佳嫻,〈離/返鄉旅行:以李渝、朱天文、朱天心和駱以軍描寫台北的小說為例〉,《中外文學》,2005年7月
    廖勇超,〈尋求認同,洞穿幻見:《荒人手記》中(同性情欲)創傷空間與認同政治的對話〉,《中外文學》,2003年8月
    劉大任,〈逃不出的荒原——我讀《荒人手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年12月11日
    劉希珍,〈試探〈世紀末的華麗〉的斷裂書寫〉,《思辨集》,2006年10月
    劉叔慧,〈帶我去吧!頹廢——讀朱天文〉,《誠品閱讀雙月刊》,1994年8月
    劉亮雅,〈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世代、性別、情慾問題〉,《中外文學》,1995年6月
    劉亮雅,〈世紀末台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1999年11月
    劉亮雅,〈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中外文學》,2003年8月
    劉紹明,〈孤絕物語〉,《中時晚報》副刊,1995年2月5日
    劉慕沙,〈照見:為「朱西甯文學紀念展」〉,《聯合報》,2001年3月16日
    蔡林縉,〈給時間以「巫魔」——論朱天文〈巫時〉與蘇偉貞《魔術時刻》的「時間概念」〉,《中國現代文學》,2008年12月
    蔡逸君,〈寫來作生命——朱西甯遺作《華太平家傳》新書發表會〉,《聯合文學》,2004年4月
    潘詩韻,〈天地再寬,盡皆此事〉,《明報》,2008年7月22日
    蔣慧仙、鄒欣寧,〈朱天文——降生土星的巫人〉,《誠品好讀》,2008年4月
    駱以軍,〈顏色的爆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6年5月28日
    蕭之華,〈由〈山河歲月〉看姦邪〉,《中華雜誌》,1975年10月
    盧詩青,〈炫麗蒼涼的主體性觀看——論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中米亞的身體意識〉,《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1月
    鍾雲,〈在孤獨的月夜裡歌唱:時報百萬小說獎「荒人手記」、「沈默之島」新書發表會座談記要〉,《中國時報》,1994年11月19日
    羅敬堯,〈如果在世紀末,一個荒人:《荒人手記》中的主體形構與當代台灣酷兒文化〉,《第二屆全國研究生文學社會學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4月
    蘇玄玄,〈朱西甯:一個精誠的文學開墾者〉,《幼獅文藝》,1969年9月
    嚴紀華,〈胡蘭成與張愛玲——兼論胡蘭成之〈論張愛玲〉〉,《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07年4月


    五、學位論文
    江衍宜,《「細述」衷情——朱西甯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1年
    沈芳序,《三三文學集團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呂金霙,《解嚴之後朱天文的小說創作傾向研究——以《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為探討對象》,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洪素萱,《「對他/她,亦是存亡之秋」——由書寫治療論《荒人手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徐正芬,《朱天文小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台、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陳國偉,《朱西甯系列小說硏究:文學生命的寂寞單音》,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冬明,《論胡蘭成的文學理念與文學追求》,中國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碩芳,《離題與細節——論朱天文《巫言》的巫者美學》,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瀛太,《朱西甯小說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游靜敏,《徘徊於文學與政治之間:胡蘭成研究》,元智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葛正儀,《朱天文《巫言》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蔡玫姿,《閨秀風格小說歷時衍生與文學體制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蔡曉婷,《潛海入底,探驪得珠——朱天文及其長篇小說《荒人手記》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劉叔慧,《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劉靜,《審美世界與倫理世界的互動與反動——胡蘭成生命詩學研究》,中國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薛仁明,《天地之始——胡蘭成的道與藝》,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謝采紋,《朱天文、朱天心小說分期及主題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羅夏美,《虛妄之花——朱天文小說的後現代主義敘事策略》,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龐淑娟,《張腔散文系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六、網路相關資料
    〈朱天文,十年荒人入巫途〉,《博客來/人物專訪》: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415
    〈文字煉金術 朱筆成天文〉,《博客來OKAPI》:
    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387
    〈巫言我說〉,《春花忘錄》:http://blog.roodo.com/hsiashu/archives/5666273.html
    〈滿紙荒唐話《巫言》〉,《政大台文所 台灣文學部落格》:http://140.119.61.161/blog/index.php.2008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001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1510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1101.pdf1613KbAdobe PDF2424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