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1/141868 (78%)
Visitors : 47446551      Online Users : 123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1991


    Title: 毛澤東的知識份子政策
    Mao Zedong`s intellectual policy
    Authors: 施育伶
    Contributors: 關向光
    施育伶
    Keywords: 毛澤東
    知識分子政策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12-02 17:46:30 (UTC+8)
    Abstract:   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知識分子問題一直是中共黨內的重要議題。中共的知識分子政策在毛澤東掌權以後,反覆不定的現象更加嚴重。對於政策反覆的探討,以當時極具個人領導權威的時期來看,毛澤東的政策方向自然成為研究知識分子政策反覆的主要依據。本文除緒論與結論外,擬分為四章進行討論,結構如下:
      第貳章 知識分子的角色:知識分子如何構成毛澤東鞏固、擴充以及顯示權力的媒介。第一節「知識分子的特性」。第二節「新中國下的知識分子」。在新中國下的知識分子角色地位,以及黨內黨外知識分子的差別。

      第参章 建國前的知識分子政策:此章將回顧建國前的知識分子政策,包括毛澤東在奠定權力位階前後對知識分子的態度為何。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比較有何不同的地方,為什麼會有所落差?第一節「毛澤東早期對知識分子的思想觀點」,討論毛澤東早期對知識分子的看法為何。第二節「八七會議前後的知識分子政策」,討論八七會議對知識分子的影響。第三節「遵義會議前後毛澤東對知識分子態度」,討論逐漸掌權的毛澤東與知識分子的關係上有何轉變。第四節「對日抗戰時期的知識分子政策」。第五節「延安整風中知識分子的角色」,討論延安時期毛澤東發動的「整風」運動,包括毛澤東這個時期對知識分子的態度與觀感,整風運動發起的意涵為何。

      第肆章 對知識分子的「團結、教育、改造」:此章討論正式進入建國後,中國共產黨及毛澤東對知識分子的政策。本章時間範圍自1949年至1958年。建國至反右運動前,可說是黨對知識分子政策最清明的時期,在此要深究在看似穩定平和的關係中,所暗藏的洶湧。在這段平靜開明的時期,卻也發生了「武訓傳」事件、「紅樓夢研究」之批判、以及清算「胡風反革命集團」等事件。這些對知識界的政策,與毛澤東的權力關係有何關係,是鞏固、擴充或是顯示權力,在此章希望詳細討論。第一節「穩定下的毛與知識分子關係」,討論反右運動前毛澤東與知識分子的互動,以及他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的過程。第二節「發生變動的知識分子政策」,討論「雙百運動」的內在意涵,到毛澤東自稱的「陽謀」中毫不掩飾地打擊知識分子的內在思想。第三節「受迫害的知識分子」,討論整理反右運動後,知識分子與毛澤東的關係與處境。

      第伍章 趨於極「左」的知識分子政策:本章時間範圍自1959年至1976年。討論由因大躍進的失誤而展開的糾「左」政策,到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結束,這段期間中共與毛澤東的知識分子政策關係。第一節「伺機而動的毛澤東」,雖然毛澤東因為大躍進的錯誤作了自我批評,暫退第二線。但自1959年彭德懷批評大躍進政策後,毛澤東已經開始對有異議的黨內領導人有了防備之心。到1962年毛澤東漸漸尋找機會,準備為展開權力攻防戰鋪路。此節討論的是大躍進到文革爆發的期間,毛澤東因為大躍進所產生與其他領導人的矛盾關係,而造成極「左」心態導致對知識分子政策的「左」傾。第二節「文革中知識分子的角色」,文革的爆發由批判歷史劇《海瑞罷官》揭開序幕,同樣以定罪知識分子為開端,進而掀起瘋狂的階級鬥爭。在這場十年的鬥爭災難中,可以預見知識分子在文革中將受到更不公的對待。此節要討論文革的展開和過程與知識分子的關係,也就是知識分子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因為毛澤東的權力控制,而使知識分子在文革中所受到的牽扯與對待。第三節「文革對知識界造成的衝擊」,文革是毛澤東為維護權力所發動最慘烈的運動,此節主要討論因為文革中的權力鬥爭關係,使知識分子遭受如何的牽扯與對待,以及對中國知識界造成怎樣的影響。
    Reference: 一、 中文書

    (一)原始資料

    丁望編,《中共文化大革命資料彙編(第一卷)》,香港:明報月刊社,1967-1973年。
    中共問題原始資料編輯委員會,《中共怎樣對待知識分子 原始資料彙編之一 
      (上)》,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27年)》,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33年)》,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
    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四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
    中央黨史館編,《中共黨史報告選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二冊,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8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一)》,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二)》,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一冊)(第十五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 選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八)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中國社會科學現代史研究室編著,《中國共產黨歷次代表大會(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年。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出版者不祥,1969年。
    毛澤東,《毛澤東集》第一卷 初期(1917-1927),中國共產主義研究小組,1976年。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列寧 中共中央馬克斯恩格思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譯,《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胡耀邦,《關於思想政治工作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當代中國研究所編輯,《中共關於知識份子政策的文件匯編(1949-1966)》,香港:當代中國研究所,1972年。

    (二)專書

    Edgar Snow著,陳雲譯,《西行漫記》,台北:一橋出版社,2002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黨史大事年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編,《中國共產黨重大歷史問題評價》,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友琴,《文革受難者》,香港:開放雜誌出版社,2004年。
    王振輝,《民粹主義與毛澤東(一)問題的起源與爭論》,台中:必中出版社,2003年。
    王振輝,《論楊昌濟思想及其對毛澤東的影響》,台中:必中出版社,2002年。
    王集叢,《中共文藝析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王炳林等著,《抉擇-共和國重大思想決策論爭紀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年。
    文 聿,《中國左禍:中共反右運動歷史紀實(上)》,台北:萬象圖書出版,1993
      年。
    文 聿,《中國左禍:中共反右運動歷史紀實(下)》,台北:萬象圖書出版,1993
      年。
    皮埃爾˙布迪厄著,河清譯,《遏止野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
    玄默,《中共對知識分子的統戰和迫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
    西摩˙馬丁˙李普賽著,張紹宗譯,《政治人:政制的社會基礎》,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7年。
    吉拉斯,《新階級-共產制度的分析》,中央日報社,1957。
    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朱志榮,《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10年。
    朱新民、唐國英、張讚合、葉蔭、竇鴻君合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
    朱學勤,《風聲、雨聲、讀書聲》,北京:三聯書店,1994。
    朱學勤,《書齋裡的革命》,長春出版社,1999。
    竹內 實著,黃英哲、楊宏民 譯,《毛澤東》,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社,1991。
    何方,《黨史筆記 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整風(上冊)》,香港:利文出版社,2005年。
    宋永毅編,《文化大革命:歷史真相和集體記憶》,香港:田園書屋出版,2007
      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分子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吳豐興,《中國大陸的傷痕文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1。
    呂廷煜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紀實》,北京:紅旗出版社,1994年。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上)》,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下)》,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
    李希凡、藍翎,《紅樓夢評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李學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事典1949-199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年。
    李穎編,《共和國歷史的細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汪學文,《中共文化大革命史論》,台北:政大國研中心出版,1989年。
    辛子凌,《毛澤東全傳-文革悲劇》,香港:利文出版社,1993。
    尚慶飛,《國外毛澤東學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林樟杰,《論新時期中國的知識分子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9年。
    林道群、吳讚梅編,《這也是歷史:從思想改造到文化革命1949-1979》,香港:
      牛津大學,1993年。
    武思萦 樊靜,《毛澤東和他喜歡的二十本書》,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金耀基,《中國政治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77年。
    金觀濤、劉青峯,《毛澤東思想與儒學》,台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俞諧,《馬克思主義研究》,台北:正中書局印行,1981年。
    保羅˙塔格特 著,袁明旭 譯,《民粹主義》,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姜華宣、張尉萍、肖牲主編,《中國共產黨重要會議紀事(1921-200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姜義華編,《毛澤東著作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馬嘶,《百年冷暖-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生活狀況》,香港:中華書局出版,2005
      年。
    周陽山編,《知識分子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0年。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 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社,2000年。
    韋玉莉,《意識形態的迷失者 毛澤東-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起因之研究》,台北:蒲公英出版社,1993年。
    唐勃,《中共與知識分子》,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夏曉華,《共匪對黨外知識份子思想控制之研究》,陽明山莊,1957年。
    馬西林、石星光、沈力群 主編,《中國共產黨文庫 黨的理論80年歷程》,北京:光明日報出版,2001年。
    曹伯一,《江西蘇維埃之建立及其崩潰(一九三一-一九三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1969年。
    張啟華,《讀懂毛澤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盛仁學編,《張國燾問題研究資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章詒和,《反右研究文集-章伯鈞在1957年》,美國華盛頓:勞改基金會中國信
      息中心,2008年。
    莫里斯˙邁斯納 著,杜蒲 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國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莫里斯˙梅斯納,《毛澤東的中國及其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冊)》,台北:聯經出版,1998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冊)》,台北:聯經出版,1998年。
    陳果吉、田戈、李東朗主編,《重大事件中的毛澤東》,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斯諾 整理,吳黎平 譯,《毛澤東 自述》,台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逄先知 主編,《毛澤東年譜(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中共中央研究室、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張樹軍、史言主編,《紅色檔案:中國共產黨重大事件實錄(上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張樹軍、史言主編,《紅色檔案:中國共產黨重大事件實錄(下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愛德華˙希爾斯 著,傅鏗、孫慧民、鄭樂平、李煜 譯,《知識份子與當權者》,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楊鳳城,《中國共產黨知識分子理論與政策研究》,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年。
    楊曦光,《牛鬼蛇神論 文革囚禁中的精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葉啟政,《社會、文化和知識分子》,台北:東大出版社,1984年。
    廖蓋隆,《毛澤東思想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劉青峰編,《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年。
    劉曉,《意識形態與文化大革命》,台北:洪葉文化出版,2000年。
    鄭笑楓,《丁玲在北大荒》,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
    鄭德荣,《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鄭德榮、黃景芳、陳一華,《毛澤東思想史稿(社會主義時期)》,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
    曉峰、明軍主編,《毛澤東之謎》,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3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謝泳,《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困境》,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8年。
    韓作,《毛澤東評傳》,台北:天元出版社,1987。
    韓泰華 主編,《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到十五大》,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魏承思,《中國知識分子的浮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羅平漢,《「大躍進」的發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羅平漢,《1958-1962年的中國知識界》,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
    羅斯˙特里爾著,胡為雄、鄭玉臣譯,《毛澤東》,台北:博雅書屋有限公司,2007年(中文版)。
    顧昕,《黑格爾主義的幽靈與中國知識分子:李澤厚研究》,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4年。

    (三)期刊論文

    吳敏,〈毛澤東與民粹主義〉,《馬克思主義研究》,2001年第1期,頁39-44。
    李美玲,〈大量吸收知識分子-試析抗戰時期毛澤東知識份子觀的主要內容〉,《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12月,頁92-94。
    李揚,〈想當初,那些人──五四前後知識者心態的在反省〉,《博覽群書》,2009年第5期。
    李新社,〈我黨知識份子工作的歷史回顧〉,《黨史研究與教學》,1996年第1期,頁27-31。
    杜瀚,〈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與黨的知識份子政策〉,《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7月第22卷第3期,頁19-26。
    沈志華,〈1956年初中共對知識分子政策的調整〉,《社會科學》,2006年第8期,頁80-102。
    周宏,〈毛澤東思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駁『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偽裝下的民粹主義』〉,《吳中學刊》(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頁1-6。
    周德芹,〈對毛澤東知識分子思想兩個不同時期的分析〉,《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頁11-13。
    孟慶俊,〈淺論毛澤東的知識分子思想〉,《毛澤東思想研究(寧夏黨校學報)》,1999年第5期,頁5-10。
    林志彬,〈中共七大前後毛澤東對民粹主義批判的回顧與思考〉,《黨史天地》頁21-23。
    東明,〈民粹主義在中國和我們黨內的影響〉,《六盤水師專學報》,1999年12月第11卷第4期,頁29-31。
    林美欽,〈試論民粹主義在現代中國的轉化和演變〉,《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9月第9卷第3期,頁74-92。
    姚禮明,〈建國初期『左』的苗頭及其對知識分子心態的影響〉,《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頁39-45。
    胡岩,〈對當前民粹主義討論中幾個問題的看法〉,《探索與爭鳴》,2000年第2期,頁79-83。
    夏杏珍,〈1949年至1957年春:黨的知識分子理論和政策的基本形成〉,《黨的文獻》,2007年第2期,頁64-69。
    夏杏珍,〈60年代前期黨對知識分子政策的反思和調整〉,《當代中國史研究》,2001年7月第8卷第4期,頁107-117。
    孫希磊,〈關於『文化大革命』前毛澤東對知識分子認識和估計的幾點思考〉,《北京黨史》,1999年第2期,頁13-16。
    涂顯鏡,〈毛澤東知識分子思想研究述評〉,《文學教育(碩士論壇)》,2009年5月,頁146-148。
    楊奎松,〈毛澤東發動延安整風的台前幕後(上)〉,《炎黃春秋》,1998年第6期。
    楊風城,〈1949-1956年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楊鳳城,〈列寧的知識分子理論述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頁42-48。
    趙子林,〈建國初期知識分子思想狀況與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回顧與思考〉,《蘭州學刊》,2007年第1期,頁80-83。
    趙銘,〈論毛澤東思想中是否具有民粹主義因素〉,《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6月第3卷第2期,頁7-8。
    劉本恭,〈陳獨秀關於農民問題的早期主張-《中國農民問題》述評〉,《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1卷第1期。
    劉濤,〈關於毛澤東與民粹主義關係論爭的簡介及幾點思考〉,《鄂州大學學報》2004年1月,頁10-17。
    歐陽正宇,〈中國共產黨早期對知識份子問題的認識〉,《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頁14-26。
    駱方金,〈毛澤東知識分子思想的發展歷程〉,《廣西社會科學(政治)》,2003年第1期,頁18-20。
    謝濤,〈1990年代以來關於建國初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研究綜述〉,《黨史研究與教學》,2002年第5期,頁66-69。
    叢喜權,〈淺析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知識分子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四)網路資料

    王來棣,〈毛澤東的知識份子政策〉,《當代中國研究》,2003年第3期。
    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2558
    余英時,〈知識分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網絡版,2003年6月號。
    http://www.chinese-thought.org/shgc/001365.htm
    袁盛勇,〈真誠與說謊:延安文人心態的特殊變奏與有機化形成〉,《二十一世紀》網路版,2004年11月。
    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409037.htm
    鐵石,〈黨內關於評價毛的全面討論〉,《中國觀察》,2009年4月9日(網路版)。
    http://www.china-week.com/html/4910.htm
    法國《世界報》,〈知識分子與權力〉,1973年7月4日,轉引自沈展云,〈獨立於一切權力之外〉一文,2013年6月18日,
    http://zhongguoysl.bokee.com/6128091.html。
    宋圭武,〈論中國知識分子問題〉,
    http://big5.ce.cn/gate/big5/blog.ce.cn/html/54/100254-355695.html。

    二、 英文書

    Lifton, Robert. Thought Reform and the Psychology of Totalism: A Study of Brainwashing in China. London: Penguin Books, 1967.
    Carol Lee Hamrin and Timothy Cheek. China’s Establishment Intellectuals. New York:M.E. Sharpe, 1986.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6260012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6001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1201.pdf1773KbAdobe PDF2150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